□陈昭玖 谢秦华
内容提要:本文本文运用江西省赣州市和宜春市工业园区的16家企业的390名务工人员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累计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农民工越可能发生就业流动;农民工对就业培训和讲座关注度越高流动性越大;男性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就业流动倾向;农民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越高流动性越小;农民工就业地区的产业转型度越低流动性可能会越大;年龄小的农民工更愿意流动;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工流动性越大。
关键词:产业转型;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影响因素
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完成产业转型的重任,这一重要进程会对区域农民工就业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研究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对于利用产业转型推动农民工就业的有序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如Lewis (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城乡之间实际的经济收入差距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动因。Fei等(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Jogenson(1967)的“农业剩余”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Todaro (1969)认为,决定劳动力流动的不是实际收入水平而是以实际收入乘以就业概率的预期收入水平。Stark等(1991)为了弥补托达罗“预期收入假说”解释力的不足,用相对贫困来解释迁移问题。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学者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民工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丰富。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特征和成因的观察和分析(白南生等,2008;梁雄军等,2007)、农民工跨省和省内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姚俊,2011;王春超等,2009)、城市就业流动与农民工工资之间的关系(刘林平等,2006;陈卫等,2010;谢勇,2009)、农民工流动与经济发达程度之间的关系(史明瑛等,2009)。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迅速,就业机会明显增加。但鲜有文献研究产业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流动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借鉴目前的研究成果,利用江西省赣州市和宜春市6个工业园区16家企业务工人员的实地调查数据,对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中部地区吸引农民工本地就业提供决策参考。
托达罗认为城乡劳动力的预期收入的差距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本文研究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指的是农民工因自身和外部因素引起的跨地级市的跳槽行为。借鉴托达罗的思想,只要当农民工找到新工作的可能性与他新就业后的收入的乘积(即预期收入)仍然大于其在原来企业就业的收入和迁移成本,他就会做出跳槽的决策。基本模型为:
其中,Y为农民工就业流动决策行为,f表示农民工就业流动决策函数,V表示新工作的预期收入(V =Yn×Pn),Yn是新工作的工资收入,Pn是找到新工作的概率,Yw表示原来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C表示农民工跳槽成本,包括从原来就业城市迁移到另一个新城市的交通费或从原来就业城市的一个地方搬迁到新工作所在地的运输费、在新城市找工作的费用和等待就业的生活费,Q表示影响农民工跳槽的其他因素。
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国内外实证研究一致认为,年轻的单身男性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迁移倾向。如Qian(1996)发现18~35岁的劳动力比18岁以下和35岁以上的劳动力更愿意流动,在已流动的劳动力中,男性多于女性。已有研究表明,户主文化程度与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成正比(李实,2002)。(2)外出打工时间。一般来说,外出打工时间长的农民工更容易流动,一是因为在外务工的经历有助于帮助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增加了更换工作成功的概率,降低了农民工就业流动成本;二是部分务工者积累了经验和技术,人力资本得到提升,增强了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更容易找到新工作。因此,打工时间对农民工就业流动具有正向影响。(3)产业转型。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下,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机会明显增加。产业转型程度越高地区的农民工越愿意就地就业、就近就业,越不愿意跨地区流动。(4)农民工流出地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来说,农民工流出地经济发展良好,就业机会多,会促进外出农民工回流就业。(5)政策支持。例如就业信息、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等,有助于农民工就业流动。主要原因是政府提供就业信息,降低了农民工的搜寻成本,有利于农民工就业流动。技能培训是对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及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可以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就业流动。
根据以上分析,将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决策的其他变量放入模型(1),得到如下扩展模型:
其中,W表示农民工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U表示农民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Ag表示农民工的年龄,Se表示农民工的性别,R表示农民工的婚姻状况,Ed表示农民工文化程度,T表示农民工的打工时间,I表示农民工工作所在城市的产业转型程度,E表示农民工流出地的经济发展状况,S表示农民工流出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模型中的变量如表1所示。
(一)数据来源
现就调查数据的获取过程与问卷设计进行简要说明。由于该项问卷调查在江西省内进行,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首先确定样本地区,分别在江西省内选择产业转型度低和产业转型度高的两类地区。由于赣州市位于江西的南部,靠近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而宜春市地处江西西部,靠近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与宜春市相比,赣州市在区位上更具优势,其产业转型度较高。因此,选择江西省赣州市和宜春市分别作为产业转型度高、产业转型度低的代表地区。在数据获取方面,主要采用定点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赣州市的4个工业园区(赣州黄金开发区、赣县红金开发区、兴国洪门工业园、瑞金工业园)和宜春市2个工业园区(万载工业园、袁州区工业园)的企业进行抽样调研。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7月至9月完成了对江西省赣州市和宜春市工业园区的16家企业的务工人员调研,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和皮革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等行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村劳动力村级特征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调研采取调查员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课题组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90份,有效率达97.5%。
表1 变量选择与赋值
(二)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在受访的农民工中,有72个样本是在江西宜春市工业园区企业务工,318个样本是在江西赣州市工业园区务工。在受访的390个农民工中,农民工跨地级市就业流动的241个,占61.8%,而农民工就业没有跨地级市流动的149个,占38.2%,可见,农民工就业流动的比例比较高。受访农民工的性别,男性占的比重为51.03%,略微高于女性比重,这表明从整体上看样本相对比较均匀。受访农民工的平均年龄29.74岁,样本分布为15~62岁,其中,21~30岁的农民工占了49.74%,说明农民工就业流动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或中专的农民工占绝大多数(73.3%),并且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高中或中专的占比,这反应出目前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1.模型构建。根据有关理论学说及调查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农民工就业流动主要受到农民工个人及家庭特征、产业转型度、农民工流出地经济特征、已有工作满意度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用以下函数表达式表示:
其中,当农民工就业流动时,y等于1;当农民工就业没有流动时,y等于0。x1、x2……x15分别表示农民工个人及家庭特征、产业转型度、农民工流出地经济特征、已有工作满意度以及政策因素的 变量。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研究方法。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工就业流动,结果有“流动”和“没有流动”两种情况,为二元选择变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其模型形式为:
根据(4)式可以得到:(www.daowen.com)
其中,pi表示第i个农民工就业流动的概率,xj表示第j个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的自变量。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390个样本拟合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模型拟合度方面,模型的-2 Loglikelihood值为449.5,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良好。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分别为0.15 和0.204,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可以有效解释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表3还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产业转型度、工资满意度、当地就业培训与讲座的关注度会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具体分析如下:
1.性别对农民工就业流动有重要影响。性别变量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女性劳动力,男性农民工就业流动性更大。原因可能在于,与男性农民工相比,女性农民工在家务和抚养孩子等事务上充当主要角色,导致她们很难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因此,女性农民工就业流动性较弱。
2.年龄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性别变量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龄小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性更大。可能是由于年轻人经济压力,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更愿意去不同的地方,更倾向于尝试不同的工作,以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调查的390人中,30岁以下的占60.51%,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刚结婚不久或者没有结婚,父母年轻,即便有小孩也有家庭中年长者照看,希望在外务工获得高工资或较好的工作条件,当不满足现有工资或工作感到不如意时,就会更换工作。
表3 农民工就业流动的Logistic模型的估计结果
注:*、**、***表示统计检验分别达到10%、5%、1%显著性水平
3.婚姻状况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婚姻状况变量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婚的农民工更愿意流动。原因可能在于,已婚农民工为了能够更好照顾老人和小孩,在流出地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的情况下,已婚农民工会优先选择就近就业,从而产生了已婚农民工更愿意从外地就业转到本市就业的流动。
4.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重要因素。文化程度变量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不愿意流动。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学习能力强,在企业中可能从事一些管理类或技能型的工作,工资待遇要比文化程度低的要高,工作比较稳定,通常不愿意更换工作。
5.累计外出打工时间对农民工就业流动有重要影响。累计外出打工时间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累计打工时间越长农民工更愿意流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外务工时间越长,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多,寻找新工作的成本会更低;二是在外打工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术越多,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会越强,更容易找到新工作。
6.产业转型度对农民工就业流动有重要影响。产业转型度变量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业转型度越低的地区农民工更愿意流动。主要原因是,产业转型度低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不多,工资待遇也不高,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农民工就会选择跳槽。
7.工资满意度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工资满意度变量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工资不满意的农民工更希望换工作。绝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最主要的目的是赚钱养家,因此,工资水平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择业的最重要因素。当农民工对企业提供的工资不满意时,就会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与此相反,农民工对工资很满意时,就不愿意再去找工作。
8.就业培训与讲座关注度也会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就业培训与讲座关注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就业培训与讲座关注度高的农民工更愿意流动。原因可能在于,农民工开始由于没有任何工作技能,先找到一份工作干着,但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门技能,就希望找一份收入更高、工作条件更好的工作。因此,就业培训与讲座关注度越高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性会越大。
本文运用江西省赣州市和宜春市工业园区16家企业的390个务工人员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累计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农民工越可能就业流动;农民工对就业培训和讲座关注度越高发生流动性就越大;男性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就业流动倾向;农民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越高流动性就越小;农民工就业地区的产业转型度越低流动性可能会更大;年龄小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性越强;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性越大。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中部地区要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促进外出农民工回到本地就业;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在推动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中的积极作用;第三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民工本地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1.Zhao,Y.H.:Leaving the Countryside: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9,89(2):281~286
2.Zhao,Y.H.: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 Differences:The Case of Rural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9b,47(4): 767~782
3.陈昭玖,邓 莹等.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19
4.陈昭玖,艾永波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3
5.武学凤,张雅燕,康兰媛.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3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330045)
责任编辑:吕新业
DOI:10.13246/j.cnki.iae.2014.03.010
* 项目来源:农业部软科学项目“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格局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