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研究
2004年9月,革命老区赣州率先在全国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赣州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赣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为欠发达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一、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色
赣州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称为“赣州模式”或“赣州经验”。这个“赣州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五新一好”,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机制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
1.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就是前人或别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概括地说就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建设新村镇:把村镇规划摆到了重要位置,千方百计地加快规划编制步伐。调集规划设计部门、大专院校专业人员及大学生等参与编制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规划指导和技术服务。政府逐步对所有乡镇、村庄和农户住宅进行规划设计,实施村庄建设和改造。通过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建设中严格限制每户占地面积,破旧房拆除后所占土地尽量复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在编制村镇规划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五种村庄改造建设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涌现了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生态优美、富有特色的新村庄,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新产业: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制定农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赣州实际情况发展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根据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道路,建立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投入、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环节能发挥调控功能的政府管理、协调、指导机构。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并将这种生态模式与新村镇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培育新农民: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建立了若干个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每一个县建立了一个职业技能培育基地和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并依托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通过建立以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了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赣州进行的“农民知识化工程”有力地配合了其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
组建新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赣州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县市、区、乡镇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重点解决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组建、轻运行,重形式、轻效果,重生产、轻流通”、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各级政府通过抓好示范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推动全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大规模、强带动、高辐射的方向发展。通过新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分散了市场风险。
塑造农村新风貌:赣州积极开展“三清三改”工作,大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同时通过开展“文明信用户”和“和睦好家庭”创评活动,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着力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通过全面开展“三清”,有效整治了农村环境。在“三清”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三改”,并大力开展了沿国道、省道的文明路创建,实现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群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创建好班子:赣州以乡镇创建“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活动为基础,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中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乡(镇)村干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服务、促发展上来。通过以“一好”促“五新”,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赣州市还探索出依靠村民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建设具体事项的办法。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理事会有效发挥了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作用,解决那些政府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同时,还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千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改善了乡镇领导班子结构。
2.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工作机制
所谓工作机制就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赣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以“五新一好”整体推进,同时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为工作运行机制,使得新农村建设能够稳步地向前发展。
政府主导: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加强城乡统筹,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导向和发展整体态势,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无论是从客观需要,还是从现实条件看,都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而且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协调各方、强力推进。
农民主体:所谓农民主体是指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坚持农民主体,就是尊重和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归根结底都要依靠农民自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同时也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新农村建设为了农民,新农村建设也要依靠农民,新农村建设成果应由广大农民来共享。只有让农民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
干部服务:坚持干部服务,就是发挥各级干部的带头作用。干部是指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头人,带领大家去实现目标的人。新农村建设中干部服务就是发挥各级干部的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部服务是赣州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法宝之一。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成效。服务“三农”不仅应成为各级党政的共识,更应成为全体干部的共同行动。
社会参与:所谓社会参与是指社会力量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心、了解与行为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等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行动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赣州为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和服务,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3.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的基本特征
总结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具有继往开来的创新性、协同推进的总体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农村和谐的目标性、农民主体的原则性、为民谋利的人民性七大基本特征。
(1)勇于开拓的创新性
从2004年9月开始,赣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激发了全市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而且“五新一好”又与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内涵相一致。这充分说明了赣州市委领导班子站在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展现了市委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政治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以及浓厚的农民情结,体现了勇于和善于开拓的创新性。
(2)协同推进的总体性
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新一好”目标,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个方面,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重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注意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既着眼于眼前利益,更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协同推进的总体性。
(3)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是一个历史上曾多次提过的老话题,但又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变化的新课题。从赣州的做法看,现阶段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地在农村建整齐划一的新房子,也不是简单地在农村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赣州实施的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涵盖了“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既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理念,又涵盖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把农村各项工作串联起来,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4)求真务实的自觉性
赣州推行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既抓好示范点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又注重面的普及。同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条件的搞,没有条件的不搞,有怎样的条件就搞怎样的建设,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贯穿始终。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同时,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新农村建设显现了持久的生命力。
(5)和谐发展的目标性
赣州于2004年9月明确提出整合全市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利用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深入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逐步把赣州市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农村。5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建设新农村可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包袱,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充分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目标性。
(6)农民为本的主体性
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作为主要工作原则。注重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初始阶段,新农村建设搞不搞,由群众说了算,通过典型示范来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然后,新农村建设怎么搞,也是群众说了算,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各种规划;同样,新农村建设搞到什么程度,也由群众说了算,赣州采取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方法,不赶进度,不搞举债建设,不搞互相攀比;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被激活了,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
(7)为民谋利的人民性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赣州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以“五新一好”为目标,通过五年多的实践,使广大农民饮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有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体现了为民谋利的人民性。
二、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的运作方法及成效
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1.积极营造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以“五新一好”为重点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此,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赣南日报》、赣州电视台均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在行动”专题专栏,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专刊报道”和“县(市、区)委书记访谈”,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市上下引起较大的反响。同时,派出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5年多来,市县两级机关共派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9139个、工作队员39277人,先后帮建了60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直接途径是农业增效,要围绕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培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体系,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赣州本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立足赣州特色和现有基础,着力培植壮大以脐橙为主的果业、蔬菜、苗木花卉、生猪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烟叶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生猪生态示范小区,扩大主导品种的蔬菜种植规模,发展金边瑞香、富贵竹等当地特色花卉苗木品种,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新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搞好科技和信息服务,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全面推进新阶段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4.7%;粮食总产量268.5万吨,增长2%。脐橙面积153万亩,产量突破100万吨,加工甜橙开发整地面积10.2万亩。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烟叶稳步发展。新增国家、省级龙头企业2个和5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48个。新增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09个。钨、稀土、萤石新一轮资源整合全面展开,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增长26%,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占农业经济比重超过60%。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民美好家园(www.daowen.com)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建立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协调、指导机构。通过发展新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全市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乡镇38个、专业村387个。同时,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等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产业化经营,赣州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9.9%的速度增长。2003年,赣州市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仅为56.15亿元,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变为125.14亿元。在赣州农民的消费构成中,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到近10%。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赣州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投入民生资金超过50亿元,“零就业家庭”动态安置率达到100%。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医疗救助51.2万人次。
4.繁荣农村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要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深入农村千家万户。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赣州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把繁荣农村文化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在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并整合老建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在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村级图书阅览室、一个板报长栏、一块演出活动场地。同时,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开展“文化中心户”建设活动,走出了一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经常举办以特色文化村展、农民业余剧团展演、农民手工艺精品暨民间绝活展、民间民俗艺术调演和美术书法摄影展等农民艺术节,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全市有800多支电影放映队、2000多名放映员活跃在广大乡村。2005年以来,赣州市通过开展“360个特色文化新村”建设,共扶持1200余个民间文艺团体,举办42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集合怀有绝活的民间艺人并奖励他们带动亲戚朋友学、用、传绝活,不仅让文化建设带来了文明乡风,而且涌现出农民文化产业经营户8000余人,年人均增收近1000元,同时,组织开展了“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评选“十佳文明村庄”、争做“五好”新女性、“留守孩关爱工程”等活动来创建文明村镇,实施了“百乡千村万户”文化工程和“万村书库”工程,争取专项资金14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特色文化村、文化活动室和中心户。全市共有省级文明村镇26个,省级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52个,市级文明村镇165个,推动了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评活动向纵深开展,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镇4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7个,全国文明社区2个,2009年新增“文明信用农户”2.8万户。
5.把规划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着力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义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村容整洁,就是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要让农民得到实惠。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搞好村镇规划,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全面启动村镇规划编制,着力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庄”的生态发展模式,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全市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了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5年来,全市村庄整治建设点达15000多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面完成村庄规划,新农村整治点覆盖30%以上的自然村和25%的圩镇,涌现了一批村容整洁、生态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村落。目前,通汽车的村占98.8%,通电话的村占100%,通广播的村占100%。2008年,“赣州市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6.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管理民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因此,赣州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和农村党支部“双带致富”和党员“十带头”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市共建立了区域型党小组3701个,功能性党小组3387个,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体制。同时,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把一批优秀乡镇机关干部安排到村一级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而且面向全国选招了1077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一线,从根本上改变了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为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赣州市创造性地在部分农村推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如何进行,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全由理事会民主决策。目前在赣州当地农村已经有各类理事会1.2万多个。
7.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打造新农村建设永久的主力军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同时也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新农村建设为了农民,新农村建设也要依靠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赣州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正确把握“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界限,把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放在首位,坚持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无论是村镇规划,还是具体的项目建设,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者。为此,赣州所有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村庄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来组织实施村庄的整治改造、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和资金管理,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广大村民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监督者和受益者。赣州为了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2004年开始,在全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5年来,全市建立了农民技术培训基地2832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484个,共培训农民213万人次,使全市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普遍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8.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拉动投资和消费,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赣州市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在坚持加大农业、农村建设的政府补贴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拉动投资,着力繁荣消费市场,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扩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才能直接拉动消费。根据赣州市委农工部的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消费环境改善对农村消费的拉动效应:2003年,赣州市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为87.18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47.01亿元,而到2009年,仅前两个月这一数字就超过了40亿元。赣州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切入口和突破口,每年推进2000个村庄、60个圩镇的环境整治及1000个建设点的完善提升,每年光是这些项目带动水泥、钢筋等建材方面的消费就达20多亿元。2008年,赣州市水泥消费量达783.55万吨,比5年前增长了267%。近几年赣州市的水泥产品供不应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拉动效应。只有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才具有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赣州市既依靠农民,又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活力。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5月,赣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85亿元,同比增长4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5.98亿元,同比增长了18%。5年来,光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赣州市就已完成改水45.4万户,改厕41万座,改造通村组公路11183.7公里。赣州选择发展新型高效农业,让农民种地也能实现致富。据统计,现在赣州光是利用丘陵土地种植脐橙的面积就超过了150万亩,截至2008年末,赣州已成为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的脐橙主产区。涉橙农户年均纯收入达3.5万余元。30万头生猪养殖、31万亩工业原料林、40万亩高效油茶林、165万亩无公害蔬菜等大型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还带动大量的民间资金投入高效农业建设。
三、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的基本经验
赣州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全国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而言,其决心值得称赞、做法值得到学习、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要在农村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单独的建设措施都不足以完成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否以全面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能提出系统性的内容和措施,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方向的关键。如果在建设中仅仅只关注局部问题和单个方面,不但会降低新农村建设的效果,还可能会曲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因此,赣州市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新一好”目标,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重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注意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同时,全面的谋划建设内容、充分整合内外资源,精心搭配各项措施,形成比较全面的建设方案,并将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既把握往了建设的方向,又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2.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切实领会中央政策,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点,认真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症结,密切关注农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研究深层次的问题,把握特点、发挥优势,既看到矛盾普遍性,又看到我们农村发展不平衡这一矛盾的特殊性,突出农村建设的层次性,不搞一刀切,要做到规划先行,逐年实施,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绝不能干那些看似繁荣,实际上群众得不到实惠、甚至是劳民伤财的事。因此,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在规划上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作了长期作战的打算,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村镇标准。在实践中,赣州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反复强调要坚持“三个防止”(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同时,赣州决定从比较容易做到的村庄整治入手,村庄整治又以花钱不多、容易做起的“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
3.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中心内容,决定建设方向、设计建设策略,创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如,以村镇建设规划作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赣州市在村庄建设中,加强对民房建设的指导、设计和服务工作,通过向农民提供新型住宅推介图,引导农民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土地使用率高的房屋;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为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坚持“服务产业、突出重点、分级培训,分类施教,自主自愿,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以新经济组织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允许农民自愿组合,独立自主,进出自由地开展劳务、资本技术、营销合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通过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头办合作组织。通过新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化解了市场风险。
4.坚持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为此,赣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把村镇规划摆到了重要位置,以村镇规划和建设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建房,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查处乱批乱建,有效地遏制了一户多宅、挤占耕地建房的乱象。同时,严格规划管理,在各乡镇都成立了规划管理所,把村镇规划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村镇建设,有效地改善了赣州的村容村貌,调动了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深入开展新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其次,以“三清三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有效整治了农村环境,使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通过“三清三改”的启动,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顺势而进,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整体推进“五新一好”,使赣州新农村建设顺利步入良性、健康、全面发展的轨道。第三,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新风貌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新风貌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是文明村镇建设中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赣州建设了一批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新农村。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新农村风貌最重要的转变提供了支持。
5.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同时也是受益主体和管理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了突出“农民主体”这一根本,赣州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创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样一个群众自治组织。正是通过理事会这个群众自治组织,赣州比较好地做到了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决策权,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以往历次活动(运动)中容易出现、经常出现的由党和政府大包大揽以及强迫命令的现象。为了能让农民得到实惠,赣州整合“三农”的资金、统筹农民自筹和社会各界捐助以及单位帮扶资金,用于改善生活环境、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同时,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6.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任务,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还探索出依靠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建设的具体事项的办法,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推进民主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赣州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个体系中,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通过以“一好”促“五新”,深化“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创设“三培两带”、“双富十带头”等有效载体,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组织实施乡村干部农业专业知识技能“过关”考试,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政理念和方式、方法切实转变,为政能力得到较好历练,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四、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带来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统一的模式。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所以,不管是什么模式,只要是结合了当地情况,贯彻了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农民欢迎的模式,就是好模式,而不能“一刀切”,片面强调政府意愿,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赣州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既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同时,也为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清醒、自信、有作为的党政班子是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政治保证
综观5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工作思路、风格和绩效,可借市领导用以自勉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清醒、自信、有作为”。清醒,就是善于分析形势,把握大局,尤其是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审时度势,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信,就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面对多少争论,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能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信广大干部群众,对“五新一好”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充满了信心。有作为,是这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有作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五新一好”推进新农村建设,力求在农村发展路径上有所作为;二是坚持开拓创新,力求在创新农村发展长效机制上有所作为;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职能,力求在保障农村和谐发展环境上有所作为。这种清醒、自信、有作为,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努力实现农村科学和谐发展的政治责任感,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这是作出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稳步有效推进的政治保证。
2.重农、亲农、爱农的思想是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想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难点在“三农”、重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三农”问题,“农”字是根本、是核心。无论农民、农村还是农业,都离不开一个“农”字。然而,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新农村建设到底选择哪些内容?经过一番调研和讨论,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重点放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三清三改”入手,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从而使农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在“五新一好”中,赣州又区分了每一项工作的重点。譬如建设新村镇,之所以强调以规划为龙头,是因为农村的规划杂乱无章,据测算,农民宅基地滥用乱占的耕地远远大于开发区所占用的耕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来发展新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起真正意义的新农村;要让农民走向现代化,就要抓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培育新农民;要发展农业新产业,没有合作社、各种协会等作为载体的新经济组织,农业组织化程度难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塑造新风貌;而要实现“五新”,归根到底是创建一个好班子,否则“五新”就成了一句空话。
3.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是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作风保证
新农村建设没有“样板工程”、“形象工程”、“达标工程”。赣州的实践证明,求真务实,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求真务实:一是要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之真,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实;二是要求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之真,务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实;三是要求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之真,务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实;四是要求当前与长远的辩证统一之真,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实;五是要求“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之真,务在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实;六是要求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辩证统一之真,务“软硬兼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实。突出一个“实”字,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只有“务实”,才能“求真”;只有“实干”,才能收到实效。坚持求真务实,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转变干部作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真正把农民的利益看作至高无上的利益,将农民的冷暖安危时刻挂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会有“求真”的动力与勇气,才会有“务实”的干劲与热情。转变干部作风,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无论“求真”还是“务实”,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贯彻求真务实的精神,注重全面普及的同时又抓好示范点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而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条件的搞,没有条件的不搞,有怎样的条件就搞怎样的建设,反复强调要坚持“三个防止”、“四个不搞”,做到“三个符合”。“三个防止”,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四个不搞”,即规划未完成不搞,85%以下群众同意不搞,居住率60%以下不搞,自筹资金占60%以下不搞。“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总之,赣州开展新农村建设5年多来,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贯穿始终,使新农村建设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4.注重提高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是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组织保障
党的各级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当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最突出、最鲜明、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和增强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农村科学和谐发展。主要就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应用能力、破解发展难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改革创新发展的科学引领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的科学协调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执政能力等五种能力。赣州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自觉、主动地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在赣州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追赶跨越式发展目标,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在实践中,把以“亲民、为民、富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以“一好”促“五新”,深化“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创设“三培两带”、“双富十带头”等有效载体,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组织实施乡村干部农业专业知识技能“过关”考试,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政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有意识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使农村基层具备较强的经济能力,这对增强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
5.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制度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但与制度设计关系最为密切。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具有正的约束力和负的约束力,发挥制度的正约束力,就应该强化制度的激励机制,使制度转化为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秩序。为此,制度安排及实施必须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让大多数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尤其是对于广大的贫困农村,应当给予制度化保障。有鉴于此,必须对制度设计进行必要的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要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加快区域开发,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营造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环境。赣州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坚持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注意并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做到“三个整合”,即整合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整合资金、资源;整合机制。也就是说,通过“三个整合”来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机制。那么如何整合?赣州市的做法就是把原来的市农委改成农村工作部,并且由市委常委担任部长,以农工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总的协调单位,领导全市的“三农”工作。在资源整合上,赣州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合并办公,而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市委书记潘逸阳。赣州下辖的18个县市区也依照市里做法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可以看出,这种整合煞费了一番苦心,即在现有的体制内,尽量用机制来协调,这样可起到“四两拨千斤”和形成整体合力的效应。其次,建立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财政投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服务体系,特别是要重构农村金融保险、科技推广、农机服务、信息物流等现代农业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通过全面综合配套的改革创新,形成了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6.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是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群众基础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我们必须依靠他们,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农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参与的程度与积极性不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可能建设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发挥好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的作用,发挥农村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如何使群众更新观念,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把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呢?这就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赣州市通过新村镇建设的示范,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把蕴藏在农民群众中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还利用政策引导和鼓励,对于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主动性高的村,政策给予扶持,使农民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吸引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把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转变为农民主动要求建设新农村,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十分重视发挥和保护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新农村建设搞不搞,由群众说了算,将政府引导与农民意愿有机结合,不搞行政推动;二是新农村建设怎么搞,也是群众说了算,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各种规划;三是新农村建设搞到什么程度,也由群众说了算。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措施,当地农民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被激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