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赣州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汇编

赣州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汇编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成为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和实践展开形式。因此,研究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首先要回顾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引下,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表现为“发展=经济”。

赣州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汇编

赣州发展模式研究——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研究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正被广大党员干部用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成为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和实践展开形式。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实现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薄弱,在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时,如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统一,速度与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科学和谐发展道路,是必须下大力探索求解的一个现实课题。近些年来,赣州立足实际,鲜明地提出了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围绕“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实施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体制机制创新、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创造出了鲜活的“赣州经验”和“赣州模式”,找到了富有时代特征又符合赣州特点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模式。

一、发展观的演变与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互动

“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发展的理念,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研究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首先要回顾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一)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模式的更迭

1.西方国家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出现过血与火的斗争,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人们从历史的反思中,不断深化了对发展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促进了发展观的演进。这种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种形态的发展观:

(1)20世纪50年代前后形成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引导并形成了“发展=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50年代,对二战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发展理论研究的对象,也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意义上的“发展”,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刘易斯将“发展”视同于“增长”,他认为发展就是“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共同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因而,他们都把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把发展单纯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引下,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表现为“发展=经济”。结果是GDP上去了,环境却恶化了。

(2)20世纪60年代前后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型发展观,引导并形成了“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人民生活依然困苦,一些国家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迅速回落。

如巴西转瞬即逝的繁荣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彗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巴西经济高速增长,一度跻身于经济发达的工业十六国。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大幅下滑,社会两极分化严重,1.6亿人口中有7000万贫困人口,这些人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与富人格格不入,从而导致经常性的“城市战争”,陷入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巴西等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增长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甚至可能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在这种背景下,要求社会变革和革命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于是人们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命题,形成了社会发展导向型的发展观。

1968年,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指出:“‘发展’意味着从‘不发达’中解脱出来,消除贫困的过程”,“‘发展’意味着整个体系的向上运动”。他认为,发展是包括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上升运动;应从质和量上去把握发展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社会改革的政策主张。

在这种发展观的引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演变为“发展=经济+社会”。

这种发展模式突出表现是:政府除了关心GDP和财政收入外,政府已经把面向大众的就业、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把建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园、广场、公众娱乐休闲设施视为自己的首要工作。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均衡发展的综合发展观,引导并形成了“发展=经济+社会+自然+人”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资源枯竭、人口急剧增加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增长、发展、环境、资源与人口等因素进行了理论反思。

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即现在人们常说的“绿色发展”概念。它的主要内涵是:经济增长不仅要与社会发展协调,还要与生态环境协调;不仅要顾及当代人的普遍利益,还要顾及后世人的普遍利益。因此,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再被刻意强调。为了制止生态资源的负增长,有人甚至提出经济“零增长”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人”。1983年,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新发展观》中提出的“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新发展理论,并称之为“新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联合国在《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对这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人类带着潜在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也能为下一代提供发展机会。”

在这种发展观的引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演变为“发展=经济+社会+自然+人”发展模式。

很显然,这种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更符合发展的本质,它是人类认识的文明成果。确立和选择新的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需要借鉴和吸收这些文明成果。

2.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主要集中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问题的论述。

(1)毛泽东的发展观

毛泽东的发展观集中体现在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改革旧的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建设、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等思想和观点之中。落后就要挨打,是他强调发展紧迫性的警世名言。

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2)邓小平的发展观

邓小平同志对发展问题的论述主要有: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衡量改革和发展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和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及“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稳定压倒一切。等等。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发展观全部理论的支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

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到十六大,我们党对发展问题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主要包括: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要有新思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合作;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等等。

尤其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赣州市发展观的选择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发展理论表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阶段性又是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内不同的具体阶段又势必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发展战略、发展理念。

从当前来看,赣州经济社会显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发展经济的同时凸现出社会发展的不足,发展难度加大了。

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政治方面的需求也相应增长。老百姓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小康,对于文化小康、社会小康,甚至政治小康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用基层干部的话讲:现在的老百姓品位越来越高了,越来越难“对付”了,“刁民”越来越多了。诸如拆迁难、征地难等发展难题增多了。

其次,发展加速的同时凸现出发展成本过高,发展环境更紧了。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公认,是看得见、摸得着,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的。

从全国来看,50多年来,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l.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可以看出我们投资的产出效益是在不断下降。

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70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们为此消耗了多少能源和资源呢?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达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左右,水泥消耗达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的54%左右。

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每万美元产值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可见,我们的资源消耗、能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代价高昂。

另外,来自国家安全总局的资料显示:我国生产亿元GDP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10倍,工矿商贸10万人事故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2倍多,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数的5倍多。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发展加速的同时凸显出发展成本过高。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赣州发展面对的将是:更加严厉的土地政策、更加突出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更加紧迫的节能减排要求、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切对赣州这种仍然依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有重大影响。所以,发展环境更紧了。

再次,发展提升的同时凸显出制度刚性约束的增强,发展要求更高了。

随着发展质量的提升,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有问题,刨根到底最后发现还是一个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体制的障碍和机制的弊端,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下降。

2006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5年各级行政机关“三公消费”,即公车消费3000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亿元,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民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比较而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行政费用支出却仅占10%左右,其中德国为5.6%、英国为6.85%、美国为8.51%。

另外,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是中国高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经历了六次:1982年第一次机构改革,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1988年,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1993年,部门从86个减为59个;1998年第四次机构改革,基本没变;2003年,部门由59个减为28个,这次“大部制”改革,部门减少到27个。经过5轮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行政机构和公务员数量已大为下降,但是政府机构庞大复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现在单是政府序列就有28个部门。而在国外,中央政府部门一般不会超过20个,如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据专家估算,全国实际有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5000万人,官民之比已达到历史上最高的1∶26,远远高于美国(1∶11.5)、日本(1∶12)、印度(1∶9)等国家的水平。

这些问题,给我们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四,强调发展效率的同时凸现出社会分配不公,发展动力减弱了。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一心想要把经济蛋糕做大,但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分配蛋糕一度被忽视。突出的表现是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

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00年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58,2006年超过0.5,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从城乡收入差距大看:官方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差距2006年为3.25倍。而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这一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

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看:2006年高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之比为9.5∶1,比2005年9.1∶1又有所扩大。从金融资产角度看,60%~80%的金融资产为20%的高收入者所占有,80%的中低收入者只持有20%左右的金融资产。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占40%以上。

从行业收入差距看: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2000年为2.62倍,2003年为3.98倍,2006年则达到4.25倍,行业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上述情况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7年底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近千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31.8%的学员表示,2008年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在2008年领导干部最关注的问题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以29.4%的关注度名列榜首。

综合各种调查研究表明,普通群众越来越难以接受仍在进一步扩大的贫富差距,老百姓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一些不满情绪开始转化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所以,在老百姓中“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大有人在;在各类群体事件中,无直接利害冲突的人参与也时有发生。人们对发展的动力减弱了。

通过对赣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今日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的主题、发展的目标、发展的任务、发展的模式等都与过去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三)新的发展观的形成与赣州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确立

1.“四大发展”理念与新的发展观的形成

赣州市第二次党代会,在认真总结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了赣州的发展,提出要坚持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四大发展”理念。

所谓“集约发展”,我们理解主要指“两个集约”。一是集约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即要彻底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路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增长代价。二是集约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要有效破除土地占用大、城市功能弱、人口转化慢的传统城市化发展弊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培育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群,不断优化产业人口的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协调发展。

所谓“均衡发展”主要指“四个均衡”。一是城乡发展的均衡。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二是区域发展的均衡。以中心城区为先导,将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培育成为赣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进步与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四是内外发展的均衡。以“对接长珠闽”为基点,推进“新赣州”建设,促进内外发展的均衡。

所谓“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所谓“一切为民谋发展”就是“惠民发展”,主要指“三个惠民”。一是坚持“创业富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推进混合经济的新发展,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人民群众勤劳致富。二是坚持“服务利民”,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和水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全面改善民生。三是坚持“保障安民”,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提高就业的充分性、分配的公平性、保障的普遍性,完善转移支付、帮扶致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制度,逐步实现安居乐业、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大理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赣州人民传统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回答了赣州“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为了什么发展”、“怎样又好又快发展”等赣州发展的核心问题。“四大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标志着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观实现了新的转型。

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型和新的科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赣州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这集中反映在赣州决策层对赣州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认识和深化过程中。

2.赣州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确立

提出赣州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从酝酿、正式提出到进一步深化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探索和提出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一阶段可以追溯到市二次党代会。2003年市二次党代会在充分认识市情的基础上,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统一,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自觉引导赣州经济社会转向科学和谐的发展轨道上去。如自觉地从以往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从以往的发展以GDP为中心,拓展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自觉地从以往的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为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民生、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地统筹好人与自然以及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二阶段,模式的系统化和达成共识。市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一次正式阐述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涵,即所谓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步到位地创新自身的体制机制,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无缝“对接”。同时按照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互补递进的发展规律,采取资源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集约发展的战略,采用先进技术,引进重点装备,拓展市场空间,与发达地区建立互补递进的产业对接关系及市场对接关系,从而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追赶和跨越。市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赣州决策层对赣州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统一了认识。

第三阶段,梳理提炼,扩大内涵,全面提升。市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以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对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以往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重新的全面梳理。2006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得以正式确立。

第四阶段,全面展开,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深刻地总结了市委一届八次会议以来的6年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指出赣州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其显著标志有两个:一是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赣州实际的发展路子已经找到。这两个显著标志表明,赣州正在进入全面展开和加快推进实质性追赶与跨越的新阶段。

二、深刻把握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

(一)赣州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顾名思义,它涵盖了“科学”、“和谐”、“追赶”、“跨越”和“发展”五大构成要件,它们互为关联、相互制约并有机联动。综合上述构成要件,我们认为:

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是特指在赣州经济社会处于加速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实现对全国、全省及周边毗邻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赶超,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通过实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并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不断优化组合劳动、资本、土地、科技等生产要素,从而跨越先发地区已经走过的某些发展阶段,在较短时期内完成由“速度赶超→总量赶超→人均水平赶超→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上赶超”的赶超过程,最终建成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社会进步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赣州”。

根据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特定内涵,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要完成“四个跨越”、实现“五个追赶”、达到“四个基本目标”。“四个基本目标”是基本形成与人口大市相适应的经济规模、基本实现与长珠闽特别是与泛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基本确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实现在江西的崛起中率先发展。围绕上述目标,赣州要通过开放与对接,在完成“四个跨越”中实现“五个追赶”。

“四个跨越”是解放思想实现发展理念的跨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机制的跨越、走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路子实现产业层次的跨越、适度超前实现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跨越。

“五个追赶”是在经济总量方面的追赶、在提高人均指标方面的追赶、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的追赶、在提高对外开放度方面的追赶、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追赶。

(二)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种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它有区别于其他模式且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新品质”。赣州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虽然确立的时间不长,但其“新品质”已出现在赣州发展的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追赶型模式,是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追赶,追赶是目的,跨越是手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其他什么也谈不上。赣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也是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和现状,追赶上全国和全省的发展步伐。因此,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追赶型模式。

2.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是通过开放与对接,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优势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跨越中实现追赶的模式

现在全国各地几乎都不同形式地实施追赶跨越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其跨越的维度也不同。而赣州把追赶跨越的措施落实在科学和谐发展的坐标上,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注重在跨越发展中实现追赶并彰显赣州特色。

首先,以发展理念的跨越,实现追赶。

其次,以体制机制的跨越,实现追赶。

再次,以产业层次的跨越,实现追赶。

第四,以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跨越,实现追赶。

3.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是坚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统一,以增进赣州人民的福祉为根本的人本发展模式

以往的各种区域发展模式一般表现为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追赶与跨越一味追求增长的速度,甚至不惜牺牲环境、资源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而赣州模式更多地强调必须统筹兼顾,以科学和谐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赣州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跨越的起点基础和差距比较

(一)赣州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跨越的起点基础

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类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分析赣州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跨越的起点基础,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面对市场跨越空间障碍自发扩展、赣州经济竞争力落后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加速赶超的现实,必须清醒认识赣州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跨越面临的挑战

(1)长期贫困落后造成的发展思路一味求快、发展心理求富心切、发展行为急躁冒进影响了赣州经济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出现了求“快”而忽视“好”的片面倾向。

结果往往是违背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欲速则不达。由于发展上的急躁冒进,使得赣州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一度处于“东张西望”、“摇摆不定”的境地。

(2)资本、技术、信息全球范围内流动对赣州的影响可能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即赣州的资本与人才反而被其他地区企业吸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赣州具有比周边地区更加良好的开放经济环境。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赣州投资环境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四高一差”,即“用电价格高、运输成本高、土地价格高、企业报批办证费用高和个别部门服务意识差”。(www.daowen.com)

从用电价格看,日前赣州市大工业用电普遍在0.59~0.65元/度,一般工业用电在0.65~0.75元/度。而韶关市开发区用电0.48元/度,其他地市如河源、郴州、吉安等地的电价都比赣州低。

从运输成本看,赣州对上牌新车按车价的5%的标准征收物价调节基金,而广东则没有此项收费;车辆工商管理费,我们征收标准是45元/月·吨。而广东是1000元/年·车;赣州到深圳口岸的货柜用车比一般散装车价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从赣州出口。

从土地价格看,章贡区及黄金开发区的用地价格和广东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价格相同,许多县现在的工业园用地价格是原来的两倍多。

由于赣州在投资环境上不再有比较优势,导致赣州的资本与人才反而被其他地区企业吸引。如我们每年招商引资100多个亿,但内资流失也100多个亿;赣州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局面,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不仅“孔雀东南飞”,而且“麻雀”也“东南飞”,农民工宁愿到邻近的广东、福建等地打工也不愿留在赣州本地区;再就是赣州虽然拥有包括江西理工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高等院校,每年输送几万大学生,但其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赣州地区就业的比例很低。

(3)影响科学和谐的追赶跨越发展的文化、资金、人才、体制和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突破

首先是文化瓶颈。在赣州,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是“红米饭、木炭火、皇帝老子不如我”的自然经济理念,特别是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转换,一些赣州人逐渐失去了走出去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所以,轻视创业、轻视财富、看不起手艺人和生意人,甚至恨富人、恨能力,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议论:有钱人没有几个好东西,不是偷税漏税,就是坑蒙拐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容易产生变态的嫉妒心理:你行,我不行,我不琢磨自己如何超越,而是想办法整你,把你整得不行了我就行。这种心态很可怕,它会导致地区经济缺乏动力和冲力,经济发展缓慢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再就是“官本文化”,即把当官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或最佳方式,官当得多大,是评价一个人的才干、成就、贡献、社会地位的主要价值尺度。学而优则仕,无论政治、经济待遇,还是名次、座次排列,均以官职大小为标准。只有在“当官”无望的情况下,才转而做学问、办企业,或者只有在体制内没有前途的情况下,才迫于无奈“下海”。

其次是投入瓶颈,突出表现为资本积累能力弱,资本形成难。

第三是体制瓶颈,突出表现为政策、环境落后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据课题组对300多名个私业主和外地老板就赣州经济发展环境作的调查:对赣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总体感到满意的占17.5%,基本满意的占54.2%,不满意的占28.3%,从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人高达82.5%的比例看,赣州市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在设计的9个评价项目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公务人员的行政不作为以及不按程序、不按规则办事。其中,不按程序、不按规则办事人群反映最突出的是中层干部和具体办事员。用老板的话说是:不怕坐小汽车的,就怕骑摩托车的。

第四是人气瓶颈,突出表现为人气不足,人才短缺。

第五是技术瓶颈,突出表现为技术水平落后。

(4)周边地区发展来势迅猛进一步压缩了赣州发展的空间

目前,赣州周边地区如韶关、郴州、梅州等已经提出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其发展势头迅猛。如2006年9月,广东省发改委牵头编制完成了《粤东地区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规划》,初步安排重点项目390项,总投资2700亿,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1700亿,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将极大改变粤东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而且将有力支撑粤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另外,周边地区正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以良好的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吸引外资,外资越过赣州地区进入周边地区的趋势明显,对赣州招商引资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接替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竞争中,尽管赣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随着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可能出现“越位”接替现象,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因此,面对周边地区的迅猛发展,赣州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发展快慢的问题,而将是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的更大问题。

2.赣州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也面临难得的机遇,特别是赣州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一旦进入了发展的轨道,赣州就享有赶超上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1)观念与制度上的后发优势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强烈的发展欲望和正确的发展决策。

由于历史的原因,赣州地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比较缓慢,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日渐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要求和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浓厚的氛围。

同时,赣州市委、市政府在规划赣州市经济发展蓝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赣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赣州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通过依靠体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赣州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这一系列的战略定位在赣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奠定了正确的基调,统一了区域内各层次人群对赣州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的认识,有利于赣州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握方向,避免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走弯路、走错路的现象。

近些年来,赣州在全省、全国的一些超前决策,如新农村建设、离岗考察培训、面向基层选拔大学生等,充分体现了赣州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就拿2008年初的抗冰救灾来说,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赣州与郴州纬度大体相当,灾情差不多,但救灾应对上效果截然不同。

其次是通过两年多的时间,赣州的“十大体系”逐渐从理论层面向实际操作过渡,从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搭建,开始与具体工作融合在一起。在加大“十大体系”宣传力度的基础上,使“十大体系”的基本观念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通过各个体系与具体部门相对应的思路,对“十大体系”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具体细化,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各部门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具体行为准则。

再次是创立“赣州经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戴和积极响应,也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赣州经验”对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区位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后发优势

首先是区位条件。现在推介赣州通常用“八张名片”。赣州有四张“国际名片”:赣州是“世界钨都”;赣州是“稀土王国”;赣州是世界脐橙的主产区,是中国脐橙之乡;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赣州是客家摇篮。赣州还有四张“国内名片”:赣州是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是红色故都;赣州的生态非常好,森林覆盖率达74%,是生态赣州;赣州是两江源头,是江西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还是香港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赣州是一个人文旅游资源非常好的城市,是江南宋城。这“八张名片”充分说明了赣州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也反映了赣州的特点和优势。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4年底,赣州的公路网、铁路网密度分别达到0.298公里/平方公里和0.006公里/平方公里,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公路(赣州段)、昌厦公路以及105、323、319、206等四条国道贯穿全境;4C级民航机场开通了飞往北京、广州等地的航线;赣江与长江相连,航运直达长江及沿海各港口。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财、物顺利、高效流动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赣州地区的增长速度迅猛。2004年末赣州地区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达到207.96万户,比前一年增加27.9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4部。通电话的行政村337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7.06%;互联网接入用户达到102411户。近几年通信业的快速发展为地区经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具。在配套的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赣州有星级宾馆26家,星级房间数2191,星级宾馆床位数4160,还完成了体育中心、黄金广场等一批市政工程,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0.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72平方米,使赣州的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具备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3)自然和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

首先是人口资源。一个地区的人口总量代表着该地区的潜在购买力大小。到2006年底赣州人口总数达到850万,约占江西省人口总数的20%。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其次是在矿产资源方面。赣州地处南岭、武夷、罗霄三大山脉交界地区,地层发育较完整,岩浆岩分布范围广,成矿条件好,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99种,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全市大小矿产地约有1300多处,其中黑钨占全国储量的70%,世界储量的40%,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称。赣州整个地区所具有的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

再次是赣州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而且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全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4A级风景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率达77%。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赣州,至今保存着许多宋代建筑,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宋城博物馆”、“千里赣江第一城”;江西的母亲河是赣江,香港的饮水来自东江,赣江、东江的源头在赣州;赣州客家人创造的优秀客家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也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光临;在赣州,可以追溯共和国之源,其中包括被称为“红色故都”的瑞金和有着“将军县”之称的兴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近年来游客青睐的旅游景区。

第四是赣州地区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整个森林覆盖率为74.4%,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000多万立方米,是全国18大重点林区之一。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拥有一批如脐橙、板鸭、烟叶、白莲、毛竹、花卉等名优特产品,其中赣州脐橙以其品质优、产量大享誉海内外,赢得了“脐橙之王”的美名。

最后是赣州具备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而教育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表现为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赣州丰富而又具有相当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赣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为354.15万,其中外出务工人数达到96.91万,存在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由此可见赣州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与周边发达地区日渐提高的劳动力成本相比,赣州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成本具有相对的优势,可以吸引周边发达地区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前在赣州范围内,企业单位中技术人员总数为11.71万人,占所有从业人数的比重为2.80%。2004年,在校学生中,高等学校4.3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92万人,普通中学58.21万人,职业中学3.22万,小学78.6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5%,小学生毕业升学率为99.50%。在赣州地区政府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6013人,占到机关从业人员的10.2%;企事业单位中,技术人员总数为111056人,占到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38.6%。技术人才向企事业倾斜,基本符合职业分工的一般规律。

3.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赣州经济社会逐步转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态势初见端倪

目前,赣州经济在增长速度上已略超过全国、全省以及毗邻的龙岩、梅州、郴州,在总量上也略高于毗邻的三市,说明赣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赣州的经济社会逐步转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态势初见端倪。

2006年赣州市GDP总量582.73亿元,是2003年的1.6倍;财政总收入56.65亿元,是2003年的1.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是2003年的3.8倍;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7亿元,年均增长10.1%;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出口5亿美元,分别是2003年的1.4倍和3.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亿元,年均增长13.4%,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91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8%和10.2%。可以说,面对“十一五”,赣州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表1 2003—2006年赣州GDP总量、财政收入及增速对比      单位:亿元、%

img1

资料来源:赣州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二)赣州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跨越的差距比较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赣州经济社会逐步转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呈现出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发展不够的问题。特别是从横向上看,赣州与全国、全省以及周边毗邻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1.人均GDP、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上的差距

经济学上,一般将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将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至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098元,比1999年增长了129%。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们却分别落后6年和3年,而且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表2 赣州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市人均GDP对比      单位:元

img2

资料来源:全国、江西、赣州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从表2却可以看出,我市人均CDP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却越拉越大。与全国的差距由1999年的3399元扩大到2006年的8833元,占全国的比重由48.1%下降到44.6%;与全省的差距则由1999年的1250元扩大到2006年的3581元,占全省的比重则由71.6%下降到66.5%。

另外,我市产业结构尽管在2006年出现了以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调整升级,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75.76亿元,占GDP比重3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3%,但与闽、粤、湘毗邻市相比,排名倒数第一,且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可见工业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的我市人均GDP落后的关键因素。

2.政府财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2006年,龙岩、梅州、郴州和赣州的财政收入分别是81.0亿元、59.38亿元、49.96亿元和56.65亿元,我市在毗邻地市中排名第三,与排名第一的龙岩市差距拉大。

表3 赣州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市财政总收入对比      单位:亿元

img3

三市的财政水平差别很大,比较而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也偏低,且在毗邻地市中赣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2006年为3.05∶1。

表4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img4

3.发展速度上的差距

假设从2005年起,n年后我市人均GDP赶上全国、全省水平。又设我市人均CDP年均增长率为X,全国为Y1,全省为Y2,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函数关系式:

img5

根据①、②公式,分别计算得出我市追赶全国(表5)、全省水平,不同时间分别所要达到的速度。

表5 赣州市追赶全国速度估算表      单位:%

img6

根据表5可知,若从2005年起为追赶的起点,那么赣州追赶的征程可分四种情况:

①我市10年内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则我市人均GDP年均相对增长速度要达到7.92%(即我市人均GDP增速要超过全国7.92个百分点);

②16年(即2020年)内赶上全国水平,相对增长速度要达到4.88%;

③20年内赶上全国水平,相对增长速度要达到3.88%;

④30年内赶上全国水平,相对增长速度要达到2.57%。

假设在2020年(16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若这期间全国人均GDP以年均7%的速度递增,则相对增长速度要达到5.22%,我市人均GDP的年均绝对速度则要达到12.22%。(在设定时间内追赶全省的速度,这里不再赘述。)

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经济虽然以年均10.2%的速度快速发展,但也仅比全国同期快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到2020年,赣州年均要比全国快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递增,难度是相当大的。

四、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着力点

根据新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发展

影响一个区域发展存在政策、区位、资源、人才和机制等五大要素。作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创新对这五大要素进行改善,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中,体制机制的创新空间最大,并直接影响一个区域发展的进程、速度和质量。可以说,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的差异已成为区域之间发展速度和水平差距的关键所在。因此,赣州要不断深化改革,通过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切实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制度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要找准十大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启动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进乡村等工作,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两张皮”现象。二是要把握十大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来抓十大体系建设,建设十大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破解好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类投资主体尤其是战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也是赣州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因此,各项工作一定要紧扣产业建设和市场主体的迫切需要来展开,大力推进物流、信息、贸易、口岸等服务体系的建设,真正形成大工业、大流通、大信息格局;要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和谐来抓十大体系建设,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来抓十大体系建设。三是要抓紧十大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建设。物流、口岸、信息网络等各个体系都要加快推进与之相配套的物质载体建设。抓好“十大体系”建设项目的调度,对已建成的项目,规范运作模式,扶持做大做强,对在建的项目,加快进度,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

2.加快完善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政府职能的本质应是公共服务,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因此,十大体系建设要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有机结合,尤其是要加强和改进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提高服务效能,创建群众满意机关。一是以有限政府建设为切入点,明确政府职能。以有限政府建设为路径依赖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其主要职能应定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法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契机,健全法律体系。三是以绩效政府建设为目标,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四是以电子政府建设为平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五是以责任政府建设为目标,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当前,尤其要从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房产价格上涨、群体事件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开始,启动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六是以学习型政府建设为依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

一是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三是建立群众利益调处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调解、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和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积极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包保案件制度、信访代理制度、责任倒查制度,全面构建及时、畅通、便捷的信访信息网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广泛开展和谐社会创建活动,积极促进单位之间、社区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

(二)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这是从中国的国情考虑的。从当前来看,“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已达9690亿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仅次于德、美,位居世界第三,是欧盟、日本最大进口来源国,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目前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大部分企业出口是贴牌加工而自主品牌少,生产方式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品牌和销售渠道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的零售价可以卖到9.9美元,但在芭比娃娃最大的产地珠三角地区,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获得0.35美元加工费,品牌所有者获得了利润的最大头。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少核心技术,重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为此,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赣州着力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构建赣州创新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这里重点强调三个方面:

1.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科研机构,鼓励各市、县(市、区)探索建立虚拟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跨国公司来赣州创办科研机构或创办分支机构。着力提高高校、各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积极开展有重大带动作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区域经济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2.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适当的政府资金投入,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完善激励机制,设立“赣州创新奖”,重奖创新有功企业和人员,这样做对提高赣州知名度也有极大好处。三是有效整合赣州现有科技资源,可创造性地通过把现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转制并入企业,通过科技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真正建立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系统创新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3.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从赣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固然重要,社会科学同样不可或缺。而反观赣州的现状,一些地方还存在两者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高度重视赣州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一是设立赣州社会科学院,全力攻克制约赣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社会科学难题。二是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资助和鼓励赣州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三是重视赣州市社会科学协会和各类社会科学学会的工作,发挥其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使经济增长真正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上来

现代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力资本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最有潜力的因素。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既是转变发展模式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我市的人力资本战略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逐步推行15年制义务教育,根据政府财力,可以考虑在农村率先实施。

二是根据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要求,以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批与区域特色产业相适应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努力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力。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要通过鼓励和扶持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推行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制度。

三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建设好一批功能强、条件好、开放灵活的示范性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四是要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特别是要十分重视民营企业家和公务员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我市民营企业家和公务员的素质。

五是大力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要建立多元教育投资机制,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非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的多种收费模式。实施教育保险和助学贷款制度。

六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拓展人才自由创业的空间。坚持公开选拔、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吸引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来赣州工作或创业。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按照国际惯例聘请国外专家,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人才、知名的高级管理人才、科技教育界的学术带头人等。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

现代服务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价值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产业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支柱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普遍进入了“321”阶段,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也达到了69%;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向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据世界银行统计,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由1990年46%提高到2005年的53%。如俄罗斯服务业比重由1990年35%提高到2005年的56%;墨西哥服务业比重由64%提高到70%;印度服务业比重由41%提高到54%。服务业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相比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服务业占GDP比重2004年为40.7%,2005年为39.9%,2006年为39.5%,连续三年下滑。因此要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要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特别是鼓励和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服务业体系。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增强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要加快服务业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国家从授权经营、跨业经营、上市融资和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条件,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著名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要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放松和取消对现代服务业中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实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此打破市场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强调允许进入和允许竞争并重,即准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本行业,参与市场竞争,以利于提高效率。

四要积极推进部分服务领域产业化和社会化。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将各类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营利性事业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将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权力划归相应政府部门或者是将拥有此类权力的事业单位改制为行政部门,其余事业单位一律改建为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

五要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加强高端服务人才培养,同时,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增加赣州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高素质服务业人才,提高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能力。

(五)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保持和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稳步、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创造性地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坚持和完善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有赣州特色的工作新路径。

1.突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要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下决心解决好农产品深加工、合作化经营、“一村一品”战略等节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

2.坚持以新型村落社区建设为载体,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和农民受益面。要全面完成村庄规划任务,巩固和扩大村庄整治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通过村落社区这个载体,开展“三清三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强村落社区的聚集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3.培育新农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赣州模式”提示,只有在“农民主体”这一原则下,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也才会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他们自己的事业,把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和自觉行动,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强大、持久的活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唤起农民主体意识,坚决防止政府包办代替;要切实改进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要结合具体工作,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地,一要坚持农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新农村建设干什么、不干什么、怎样干,都要由农民说了算;二要坚持农民的热情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引路,政策扶持等措施激发农民的内在热情;坚持农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让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4.建立新型农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创造了村民理事会这一农民自治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我们要坚持发展和完善具有赣州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基层政权,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5.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专门面向农民的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零距离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着力解决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其典型做法是构建产业发展、社区活动、医疗服务、矛盾调处、商品零售、信息网络六个中心和农村公共事务服务所。

(六)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和和谐创业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在时代的高起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因此,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把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标杆,而且要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和跨越。从当前来看重点是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和和谐的创业文化。

1.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和和谐的创业文化提升为赣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内容之一,去推动它的建设、它的发展,让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课题组2007年上半年对赣州籍在广州创业的生意人做过调查,发现很多生意人对广州市的生意环境的评价是:“广州这个地方比较公平公正”;“广州这个地方比较宽容”;“广州这个地方机会比较多”;“广州人很实在、讲实际”。很明显,公平、宽容、实在等理念,在推动着广州市的经济发展。而赣州缺的就是这样的能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理念及文化。观念文化是文化体系的核心、是实现追赶和跨越的软实力。特别是像赣州选择通过体制机制的跨越来实现追赶,表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和和谐的创业文化,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大力培育。培育市场经济的观念文化就是要培育崇尚财富、勇于竞争、讲究公平、对人宽容、敢闯天下、敢冒风险的思想意识。

2.要构建和谐创业文化生态环境。一是培育和谐的创业主体,牢固树立赣州人的创业意识。创业的主体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人是创业活动诸要素的核心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人的创业意识的高低是培育和谐创业的社会文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说培育和谐创业的社会文化必须始终围绕着人的素质与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价值观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人们对财富的认知态度,激发创业的激情;要唤醒人们的创业意识,弘扬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理性进取精神;要在各类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二是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努力构建和谐创业的制度。三是构建和谐创业的机制,积极拓宽和谐创业的空间。

3.要打击和遏制权力财富,保护和鼓励公平财富,避免畸形的市场经济文化。首先,权力财富是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富,应当打击和遏制。政府权力是公权,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借助公权为私人谋取利益,是不合法、不合理的。不合法的权力财富必须坚决打击,不合理的权力财富一定要强力遏制。其次,权力财富不能唤起人们崇尚财富的意识,相反,会激起人们的“仇富”心理。而公平财富是在以公平性为基础的条件下取得的,是合理的财富,可以激发人们追求财富、崇尚财富的意识,可以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如果公平财富得不到保护和鼓励,被权力财富淹没,那么市场经济就会走向歧途,就会畸形化。

4.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制度、法律建设。比如,土地的拍卖制度,应当贯彻公平竞争理念。要真正贯彻公平竞争理念,就必须配套建设公正、公开制度;又比如,领导干部的选拔制度,也必须贯彻公平竞争理念。为确保公平竞争,建立公开辩论制度、公开选拔制度就十分必要。市场经济的公平理念、竞争理念,应当成为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5.要加大培训的力度,鼓励市民到发达地区务工,以接受发达地区强烈的市场经济文化意识。比如,以一定的扶贫资金投资建立培训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技能培训;在发达地区投资建立找工网络,为落后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为落后地区外出务工的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资助扶持等。

6.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奋力推进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