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赣州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成果

赣州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赣州发展战略研究——如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是对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在这样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江西省顺应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及时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以抓住机遇,尽快实现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

赣州发展战略研究——如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是对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正确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赣州市政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依据本地实际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引导赣州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背景与现状

(一)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背景

1.理论依据: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后发地区如何正确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着诸多论述。对于赣州这样一个亟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地区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有着特别重要的启示作用。

比较优势是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结构来分析的。这里的资源主要包括:各地拥有的资本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特别具有启示意义的有两点:其一,各地应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情况建立和发展自己具有相对优势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如,该地区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就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若资本相对充足、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多发展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成本较低而效率较高。其二,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依此而建立的产业结构也应随之而不断变化。事实上,这正是主导目前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在原因,同时也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获得成功的原因。因此,后发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将会大大加快其发展步伐。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或地区因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而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一般而言,作为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会面临若干不利条件。但在先行发展国家或地区存在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内,不利条件有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后发优势一般包含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地区从先发地区引进各种相对先进技术,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后获得的利益。技术引进将使后发地区大大节省研发费用,迅速缩小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的制度学习、效仿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进后获得的利益。在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制度的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借鉴、经营管理和政府调控管理方式的改进,甚至先发地区在制度创新中积累的教训,都可以成为后发地区参照选择和学习借鉴的榜样。在一定条件下,由后发优势而带来的学习和借鉴,能短时间、低成本地促使后发地区实现经济的追赶式发展。后发优势理论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宏观背景: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江西省发展战略的实施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后,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就必须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贯彻好、落实好“三步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就是要抓住生产集中化趋势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结合点,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投入到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促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这样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江西省顺应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及时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以抓住机遇,尽快实现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其战略实施途径或方式是“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江西要努力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地区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也是江西省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集中体现。

(二)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现状

1.已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4年初,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以来,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十大体系”建设已经对赣州市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硬件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为体制和机制上对接长珠闽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加快,奠定了对接长珠闽的物质基础。

第三,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体制和机制上,是“落后对接”而不是“同步对接”,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防止“落后对接”已成为当务之急。另外在体制机制的改革方面,思想观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成功实施赣州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相对而言,基础设施等投资硬环境的改善较为容易,而思想观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等投资软环境的改造却要困难得多。虽然赣州市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推进力度明显不如广东省。在调研中,企业和基层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开放的观念、政府的信用、机关办事的效率等问题反映比较多。而在“十大体系”建设中,金融体系建设最为薄弱,成为弱化赣州吸引外来投资和制约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第二,与周边地区比较,产业承接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据分析,赣州目前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低成本优势。但是,目前赣州市的商务成本比周边地区明显偏高,低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一是电价相对于周边地区较高;二是运输成本相对高;三是土地价格上涨较快;四是本地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五是产权转让的成本较高。

第三,产业配套问题影响产业承接转移。一方面,本土化的产业承接平台不完善、承接能力有限,弱化了对外来产业的吸引力。据调查了解,由于受模具、包装、物流、水洗、五金插件、铜材等产业配套能力的影响,许多电子化工服装纺织行业的投资商放慢了扩资或整体搬迁的进程。另一方面,在钨、稀土、氟盐化工、脐橙等本地优势产业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亟待延伸。其原因主要是围绕本地优势资源加工的相关产业受到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多方面约束而发展缓慢。本地优势资源加工业无法享受集群效应所带来的成本降低的好处,这必然影响到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第四,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增长,承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冲突。如一部分转移过来的产业属于污染大、耗能多的产业,会影响到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二、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形势及基础条件分析

(一)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形势

1.赣州如何“纵深推进”

(1)纵深推进,意味着要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所谓攻坚战,就是指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各方面继续全面推进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社会氛围,消除制约产业对接的主要矛盾。必须充分认识到,纵深推进赣州发展战略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府管理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传统文化等深层次问题,需要花大力气方能成功实施。

(2)纵深推进,意味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及时调整竞争策略。对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在强手如林、比较优势并不非常突出的条件下,赣州面临着周边地区强有力的竞争。如,广东梅州提出要“把梅州建设成为连接粤闽赣三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韶关提出要“将韶关打造成粤北区域的产业聚集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教育中心以及医疗服务中心”、福建龙岩则提出“要把龙岩建设成闽粤赣边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这些地区凭借拥有的地缘、人缘、省际政府调控和文化认同等优势,在承接所在省份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了天然的优势。因此,赣州必须进一步打造特有优势,坚持主动出击,主动对接发达地区的产业,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纵深推进,意味着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产业承接的机会稍纵即逝。在当前宏观政策趋紧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抢占发展先机,就成为摆在赣州面前的新课题。

2.赣州如何策应“长珠闽”产业转移

(1)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和趋势

改革开放后,由于占据特殊的区位优势、拥有良好的经商传统和较为灵活的市场机制,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品制造中心之一。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已经无法承载珠三角的发展,原有的优势产业难以继续做强,而其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还远未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近年来,虽然珠三角地区产业开始对外转移,但速度缓慢。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在调查后发现,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中大多数属于增量转移(即企业在考虑生产扩张时,由于珠三角土地难求或成本上升,才考虑向低成本的地区进行规模扩张),政府对一些高污染以及高能耗企业的限制还没有使当地企业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而转移将造成物流成本提高、产业聚集效益丧失,因此,企业对产业转移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缓慢转移的状态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在珠三角地区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同时,广大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目前这些地区已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活跃地区。广东省政府更把推动珠三角地区部分产业向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确立为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珠江三角地区产业向广东省北部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目前,广东省14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中,已有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汕尾等10个市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5个珠三角市建立了21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经广东省认定的21个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14万公顷(17.1万亩),主要引进的产业有五金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资讯、汽车、医药、家电家具等。除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外,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还具有地理位置接近、文化传统相同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这对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吸引力很大。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虽然珠三角一部分资源型、高污染高消耗型的产业可能会转出广东省,但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仍是广东境内的珠三角边缘地区。特别是环境污染不太大、耗能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区域仍然以广东为主;对广东省周边省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中的个别靠近珠三角边缘地区的城市而言,如果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并能得到充分发挥,则有可能跻身于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之列。

(2)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前景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业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地区取代珠三角地区,成为我国外资进入最活跃、最密集的地区。外资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设备、化学化工、电气机械、纺织、交通运输设备等支柱产业,它们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加强了合作,进行错位经营、协同发展,选择了不同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上海作为IT企业的运营总部和物流中心,江苏作为IT业的制造基地,浙江则成为日用轻工业品制造基地。上海的总部经济、苏州的外生型IT经济和浙江的内生型集群经济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上海专业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极少数产业,降低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区域内的总制造业份额;浙江正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其制造业份额;江苏则基本保持制造业份额不变。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加深,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出现了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空间结构的主要“中心—外围”体系是“上海—上海周边和长三角周边地区”;而到了2003年,这一空间结构的主要“中心一外围”体系演变成了“上海和上海周边—长三角周边”,或者说“长三角—长三角周边地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依靠产业集群化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体系;加强区域内部合作,促进地区制造业一体化。因此,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不可避免。与珠三角相类似,未来几年内,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主要区域也是其周边地区,但长三角地区对外转移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综合研究表明,在长三角周边地区中,苏北地区、安徽沿江的地区、江西北部的鄱阳湖地区将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

(3)福建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在地理位置上,赣州市接近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带”,但从目前情况看,“海峡西岸经济带”对周边(特别是内地)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有限,“海峡西岸经济带”对外的产业转移效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带”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特别是成为台资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预计在“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加大力度承接台湾的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和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等产业的转移。与此同时,制鞋、成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进一步向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龙岩等地转移。这就为比邻的赣州提供了对接其转移的产业提供了可能性。

(4)“长珠闽”产业转移趋势下的赣州策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两大经济增长中心。借鉴这一经验,赣州应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从区位条件来说,赣州靠近珠三角的边缘地区,最有可能承接的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不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赣州应以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作为其主攻方向。不过,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时,赣州不仅将受到广东的河源、清远、肇庆等珠三角周边地区的有力竞争,还将受到同样靠近珠三角边缘地区的湖南郴州、福建龙岩的有力竞争。

为了顺利承接产业转移,赣州要在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的同时,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出台和实施相应对策措施。根据产业转移的理论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成本和市场规模直接影响产业转移,其中成本是决定产业转移最主要的因素。于是,区位条件(资源、地理位置)、土地价格和税费负担、产业配套水平、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等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也就决定着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败。产业转移的理论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还表明,在产业转移中,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政府起辅助作用。在促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应立足于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为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

(三)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分析

1.区位基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区位因素有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通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构成了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赣州市地处珠三角的周边,但对比珠三角周边其他地区(如河源市、清远市、肇庆市、郴州市),我们发现,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与通讯条件上,赣州市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自然资源(主要是特色矿产)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到广东打工的农民工多、本地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高)有一定优势。

2.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相关数据表明,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赣州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经济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少数矿产)、农产品烟草等经济作物)、人力资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另外,根据赣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的数据公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比重下调,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从资本形成看,近两年,赣州银行的存贷差在增多,一方面表明当地银行系统把储蓄转化成当地投资效率的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地自身符合信贷条件的投资项目少、缺少产业吸纳。

近几年,赣州市实际引入的外资稳定在每年6亿美元以上,而实际引入内资在波动。除了2004年以外,赣州市2005年和2006年实际引入资金少于当年存贷差,其中引入的内资都小于存贷差;2004年以来,赣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少于当年的存贷差。这说明,赣州市本地储蓄资金利用率比较低,本地资金相对充足,资金不足已经不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近几年,赣州市总投资增长率在增加,但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增长率的上下波动都比较大,其中2005年农村投资的高速增长与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有关。从投资主体看,私营企业、港澳台及外商、个体等民间投资主体已经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与周边地区相比,赣州市的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消费总量属于省内中上水平。本地的市场容量有一定规模,但还不算大,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本地未来市场容量前景可观。(www.daowen.com)

根据统计公报,赣州市2006年财政总收入5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各项税收收入47.57亿元,增长26.2%。赣州市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全省水平基本相同。

3.对外贸易与引资

2004年以来,赣州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9亿美元,约占江西省的11%。2004年以来,赣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分别为5.8%、14.29%、9.8%,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额6.76亿美元。

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赣州市出口的主力军,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6%。2006年,新签外资项目255个,增长率仅为3.66%,比2004年和2005年增长率分别减少13和15个百分点,减少幅度比较大。尽管如此,但2006年新签外资项目中大项目比较多,质量较好。在引入的外资中,有不少项目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资企业投资的,属于产业转移的范畴。

在引入内资方面,从签约项目来看,数量在不断下降,实际引资额有波动。2005年的实际引资额比上年下降,但大项目比较多,其中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139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25个。

4.基础条件综合评价

(1)作为珠三角的周边地区,赣州市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不够突出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通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对比珠三角周边其他地区(如河源市、清远市、肇庆市、郴州市),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与通讯条件上,赣州市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自然资源(主要是特色矿产)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到广东打工的农民工多、本地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高)有一定优势。

(2)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最近几年,赣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江西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基础薄弱,赣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从产业增加值和对财税贡献来看,赣州经济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少数矿产)、农产品(烟草等经济作物)、人力资源(服装等个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3)多元化经济格局已经形成,本地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力不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根据赣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公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赣州市经济生产的半壁江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下调,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数据显示,赣州市本地储蓄资金利用率比较低,本地资金相对充足,资金不足已经不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表明当地银行系统把储蓄转化成当地投资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符合信贷条件的当地自身投资项目少、缺少产业吸纳。近几年赣州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外来投资。虽然所有制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但是本地企业利用本地资金来投资的意愿或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4)本地市场容量有一定规模,可辐射的市场容量有待提高

与周边地区相比,赣州市的人均消费量、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消费总量属于省内中上水平。本地的市场容量有一定规模,但还不算大。由于赣州人口较多,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未来本地市场容量有增大的可能。

虽然赣州境内拥有连接南北和东西的铁路和公路,还有水运,处于交通枢纽位置,但这种交通优势尚未能转化成明显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业中心的优势,其原因在于这种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还存在一些阻碍:赣州市处于东部武夷山山脉、西部罗霄山山脉和南部南岭山脉的包围,周边地区都属于中国南方大山区,人口密度和收入较低,可辐射的市场容量有限;相邻地区(郴州、韶关)的区位条件与赣州相差不大,竞争中赣州的压力很大;赣州投资软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优势转化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业中心,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要吸引企业投资建厂,生产各类产品销往各地。这样才能把交通枢纽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否则,交通优势将仅仅有利于外地商品的输入,而不利于延伸或扩大本地产品销售。

(5)基础设施粗具规模,投资硬环境得到改善,但政府的财力相形见绌

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投资,赣州市基础设施已经粗具规模,改善了投资硬环境,外来投资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是从政府财政状况看,赣州市人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仅为江西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以这样的财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能导致政府财政长远负担过重,也可能影响到财政对当前其他项目的支出。

三、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1.纵深推进的核心是产业对接

要围绕主动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这个核心,从各个方面打造产业对接的平台。在对接的内容上,分为产业对接、体制对接、观念对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其中,产业对接是核心。体制、观念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应围绕产业对接来展开,为产业对接创造条件。在对接的区域上,赣州应以对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扮演好江西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与长珠闽的全面对接。从对接的步骤看,首先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对接,加快推进体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尽可能实现体制上的对接;中长期则是要尽快实现产业对接和观念对接。

2.纵深推进的根本保障是改善综合投资环境

国际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对接产业转移时,政府最基本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早期,政府在促进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中起的作用大一些,甚至可能是主导。进入中后期,当市场体系开始完善,企业逐渐成长为对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时,政府就应集中精力履行基本的职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由于企业成本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主要因素,因此,在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中,政府应着力于有效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随着中央政府对地价、税收、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趋于严格,相关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地方从这些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治理水平)”来有效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正逐渐成为各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

(二)具体对策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强化体制机制的同步对接,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改善投资软环境

投资软环境指无形的投资环境要素,包括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制度因素,还包括人们的观念、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政府的职能、行政办事效率等。二战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决定一国引进外资数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它的投资软环境。与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的改善相比,投资软环境的改善难度更大,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对赣州市政府而言,改善投资软环境中的人们的观念、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的难度很大,但对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政府行政办事效率的关键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可以说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虽然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政府依法治理,政府有诚信。在依法治理上,赣州任重而道远。例如,在通过各种资料了解赣州市情时,我们发现,在对外宣传(在香港媒体上)时,曾经出现“赣州市废止了多少个过时文件的同时又出台了多少个文件来改善投资环境”的提法,这容易给人以赣州是“依文件治理地方”而不是“依法治理地方”的印象。除了要注意宣传题材的选用外,政府各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能时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政府信誉,在2006年赣州市政府报告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通过打造诚信政府来打造诚信赣州。这很及时,也很有针对性,但除此之外,市政府还应加强与银行的协调,支持银行信用体系(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建设,推进赣州社会诚信风气的转变。

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赣州还要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增加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以改善民生;注意控制非税收入增长,注意控制政府债务(显性和隐性);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运作效率,加强公众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提高人大对财政支出决策和运行的监管力度。

(2)以优化政策为着力点,改善综合投资环境

由对所有投资行为都产生影响的因素构成的投资环境就是综合投资环境。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政府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不再是优惠政策,而是转向改善综合投资环境。在政府吸引来外投资的措施中,对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特殊优惠政策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措施。从外来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特殊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价格优惠等,的确能使投资者降低其投资项目的预期成本或增加其预期收入。但从东道国的角度出发,东道国优惠政策却是东道国为吸引外来投资所付出的成本。东道国外资优惠政策的最优水平(最优成本)与资本缺口的大小以及对外资需求的迫切程度成正比,与整个投资环境的优越程度成反比。这意味着综合投资环境越高,东道国优惠政策最优水平越低(东道国为吸引外来投资最优成本越低)。因此,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对特殊优惠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并使对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与整个投资环境的改善保持着同步。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120个城市综合投资环境的排名,在内资企业眼中,赣州排在第100名;在外资企业眼中,赣州排在第36名。虽然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对赣州的评价差距很大,但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角度看,赣州排名一般。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同时,赣州应把眼光放到改善综合投资环境上来。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稳定和安全。稳定与安全是指政治、经济稳定、人身和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对政治、社会和人身的稳定,各地方政府是有清醒认识的,但对保障财产安全则需要更多的努力。政府可以采取四个措施来提高产权安全性进而改善投资环境,即明确土地权和其他产权、推动合同的执行、减少犯罪、不再无补偿征用私人财产。

第二,监管和税收。政府对企业以及境内和跨境交易的监管与征税方式,在营造投资环境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监管和税收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监管扭曲。赣州可以考虑从控制监管的成本和制度化两方面来着手,减少监管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谨慎地进行监管改革,强化监管者(特别是第一线监管者)的技能,应用新的专门技术。为改善投资环境而更好地征税,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税收负担不超过必要的限度,控制政府规模,使公共支出更好地用于公共服务;拓宽税基,简化税收结构,增强税收机构自治,应对税收管理中的腐败,通过信息化改进税收征管。

对赣州市有关水、电、路等费用相对高造成企业商务成本高的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摸清价格偏高的真正原因。在严厉禁止垄断行业乱收费的同时,设法帮助降低公用企业的经营成本,可选择性地对部分事业进行激励和补贴,以降低公共事业收费水平。对于乱收费现象,政府应加强整治,努力杜绝。事实上,近两年来赣州市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江西省全省水平,但不少企业和个人对收费问题仍有怨言,这值得深思。政府在这方面也许还有改进的空间。

第三,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为改善投资环境,政府对金融市场可采取措施有: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而低通胀率、良性债务、真实汇率是有效金融市场的基础;鼓励金融市场竞争,减少竞争壁垒;保证借款人、债权人和股东权利的制度;建立信贷机构促进信息流动;控制风险发生。对赣州来说,政府应努力维护借款人、债权人的合法权利,杜绝出现恶意躲避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的事件。

2.发挥比较优势,把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起来,夯实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从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内,赣州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必然成为赣州经济增长点之一。赣州现有产业(钨、稀土、钴、锡等矿产加工业,烟草和脐橙加工业)具有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产业基本上是自然资源加工型产业。从全球产业分工链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这些自然资源加工业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其特征是低附加值和粗加工。

对赣州产业的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用本地矿藏资源(主要是钨、稀土、钴、锡)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比重的优势,吸引国外特别是跨国公司到本地来投资办厂,以此延伸本地现有矿产资源加工业的产业链,甚至建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提升本地在产业分工链中的位置,在赣州形成对国内或国际市场都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在延伸赣州矿产资源加工产业同时,吸引与这些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相关的产业投资或转移到赣州,形成与这些矿产资源加工业相关的产业集群,改变赣州现有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根据这种观点或思路,赣州产业发展的对策就是加强优势产业集群培育(钨、稀土、钴、锡等矿产加工业)。对这一思路应有正确认识。首先是本地矿藏资源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比重,但尚未达到可以左右国际市场的程度。第二,即使达到左右国际市场程度,但从国际上看矿藏资源产地并不一定是其深加工的基地,例如,中东地区是世界原油主产地,中东国家和其他产油大国组成了可以调控世界油价的欧佩克组织(OPEC),但是中东地区并没能成为世界原油深加工的主要基地。不管是从全球产业分工还是国内产业分工格局来看,很长一段时期内,赣州仍将处于产业分工链低端。从发展战略上考虑,应努力促使本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链上的位置从低向高走,这是对的,但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应该放在全球产业分工链中低端。

在转移过来的产业中,一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与这些矿产资源加工无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与这些矿产资源加工有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五金加工、电子、化工等)。在不违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政府应优先支持后者。在布局上,今后进入赣州重点扶持的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应以后者为主,而把前者让给其他的工业园区。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在吸引新设投资项目(绿地投资)的同时,也要鼓励并购投资。并购投资一方面可能使本地资源受制于人,导致产业链固化,无法延长产业链,不利于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做强产业。当前,虽然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还是绿地投资,但并购投资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并且我国并购投资上升势头很猛,因此,赣州市政府要积极引导,利用好这两种方式,扬长避短,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使优势产业的培育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水平和财政收入。

3.发挥政策后发优势,利用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政策,整合工业园区资源,形成“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其他工业园区为辅”的产业承接格局

在赣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赣州市提出: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把“三区一带”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梯级平台;办好工业园区,整合工业园区资源,调整园区功能和产业布局,创新和规范园区管理体制,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的主载区和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极,加快瑞金、龙南工业园区建设,目标是创1个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和5个年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的特色工业园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来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这些目标和措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在整合工业园区资源(形成1个综合园区和5个特色园区)上,似乎应进一步明确整合步骤、措施。

最近,赣州市获得了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国际上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有一般引资措施、出口加工区、促进当地关联、产业集群引资、国际经济合作等,其中,出口加工区政策着眼于把外商直接投资和内资吸引到特定的政策优惠区域,最常见的政策杠杆是税率和用地政策。对出口加工区,国家有明确的规定,赣州市不能随意突破国家政策规定。但在把出口加工区政策用够、用足上,赣州市可以利用出口加工区政策来整合现有工业园区资源。另外,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出口加工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理区域上有重合,因此,二者可以合二为一。

在园区建设上,在现阶段,赣州市应突出重点,把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力争取得重大进展。首先,在园区定位上,市政府可以明确这两个区是全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园区,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政府人、财、物和政策资源向其倾斜,而对其他园区(包括特色园区)的扶持放到下一阶段来考虑;在管理体制上,对出口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借鉴广东等发达地区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在园区管理上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特别是民间投资者和企业)的积极性,改变目前技术开发区工作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快园区建设;在园区利益协调上,可借鉴广东省有关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的作法,鼓励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政府形成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其他工业园区为辅”的格局,共同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4.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劳动力生活成本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低位运行环境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赣州市可承接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本地区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成本将关系到产业转移的兴衰成败。赣州市可以考虑通过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来吸引劳动力聚集,以此促进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转移。在赣州,80%的外出务工农民到广东打工。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本地企业招工难,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也说明珠三角转移来的产业可利用的本地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高,珠三角地区的工资收入与生活成本之差额高于赣州。但是随着珠三角地区房价和房租费等生活成本的快速上涨,珠三角地区的工资收入与生活成本之差额在缩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赣州工资收入与生活成本之差额接近或等于珠三角地区,本地外出打工人员会大量返乡务工,而且还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

在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上,赣州市政府可考虑从降低房价和房租的涨幅入手,通过土地优惠和税费优惠继续推出一定数量的能影响房价和房租的廉租房。这个工作可以与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结合起来。赣州应高度重视廉租房建设,把它放到有效降低企业商务成本以对接产业转移的高度来实施。土地和房价的上涨对当前财政收入增长贡献很大,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导致商务成本上升,影响产业的发展,进而损害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廉租房制度主要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国内外经验表明(如美国、我国香港等),廉租房的提供能降低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者)实际的生活成本。面对中央出台的政策,各地反应会不尽一致,赣州应兼顾好长短利益,拿出魄力,抓紧推进,在廉租房制度建设上比其他地区走得更快一些,以此创造降低企业实际商务成本的良好环境,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在开发人力资源上,政府可做的事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应重视培育本地企业家队伍。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地区缺乏的是一批有长远眼光的干实业的企业家队伍。在赣州,不少发财后的老板喜欢把钱投到外地干实业,却不愿意在本地大规模追加投资,这与发达地区形成巨大反差。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环境,与政府工作、社会意识、历史文化有相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政府可有选择地扶持一些对地方财税和就业影响大的、社会信誉好的中小型企业(不论企业所有制)进行经营或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本地企业家经营管理素质;在提高企业家素质的同时,加大对一些社会信誉好的企业家进行宣传,结合统战工作给予一定的政治地位,提高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家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第二,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在这方面,福建长汀县的经验值得借鉴。长汀县采取“政府买单、社会承办、订单培训”方式,由政府投入资金,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另外,还要加强人才交流使用,大胆使用发达地区或中央下来挂职的干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有利于转变广大干部的观念,还能够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竞争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