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敦煌浄土歌讚《歸去來》析論

敦煌浄土歌讚《歸去來》析論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浄土歌讚《歸去來》析論一、前言唐五代浄土宗發達,從善導、慈愍到法照,浄土佛讚不但流傳於西北邊陲的敦煌地區,甚至還遠播東瀛。唐五代浄土歌讚盛行,其中有所謂《歸去來》的佛曲歌讚。浄土歌讚《歸去來》蓋取義於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浄土歌讚《歸去來》具有勸人修行禮佛,往生西方浄土的期望與呼唤。

敦煌浄土歌讚《歸去來》析論

敦煌浄土歌讚《歸去來》析論

一、前  言

唐五代浄土宗發達,從善導、慈愍到法照,浄土佛讚不但流傳於西北邊陲的敦煌地區,甚至還遠播東瀛。特别是被後世尊稱爲“後善導”的浄土宗四祖法照,他大力提倡五會念佛的修行法門,使《浄土五會念佛讚》從中唐開始,歷經晚唐、五代,直至北宋初期,在五臺山、太原、長安等地廣爲流傳,盛極一時。法照倡導的修行法門《浄土五會念佛讚》,主要收集在《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與《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中。其後,法照門徒亦有所續作。不過,法照及其門徒編著的《浄土五會念佛讚》在中國久已亡佚,然卻在鄰國日本保存有入唐求法僧人將來的《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而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的重見天日,大批寶貴的唐五代文書紛紛被披露,其中赫然發現有爲數可觀的《浄土五會念佛讚》抄本,更引起海内外敦煌學者與佛教學者的關注。

最早投入唐五代浄土歌讚研究、且成果最爲豐碩的當推日本。1928年起,岩井大慧根據日本正倉院藏天平三年寫的《聖武天皇宸翰雜集》的浄土詩讚展開研究,先後發表了《聖武天皇宸翰雜集匯見ぇたる隋大業主浄土詩に就ぃて》、《廣法事讚を通して再び聖武天皇宸翰浄土詩を論ず》; 1930年,矢吹慶輝《鳴沙餘韻》中的《燉煌浄土教研究資料に就つい》便對英藏敦煌寫本《浄土五會念佛讚》進行迻録並加解説; 1933年,塚本善隆《唐中期の浄土教》一書,主要對法照《五會念佛讚》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951年起,佐藤哲英先後發表了《龍大圖書館山内文庫藏法照和尚念佛讚——本文並解説》、《法照和尚念佛讚について》(上、下)、《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讚》等一系列論文, 對日本龍谷大學山内文庫所藏敦煌本《法照和尚念佛讚》及英、法所藏的浄土五會讚寫本進行比較研究。20世紀80年代,在前賢的基礎上,廣川堯敏發表了《敦煌出土法照關係資料について》、《禮讚》, 對法照及其門徒的《浄土五會念佛讚》進行全面考察;2001年,五十嵐明寶更有《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⑦的出版,對《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進行解説與録文。

海峽兩岸學者對此研究課題起步較晚。在大陸方面,對法照與敦煌的關係有深入研究的,主要是施萍婷。1994年,她先後發表有《法照與敦煌文學》 及《法照與敦煌初探》, 論述法照的生平與敦煌文學的關係;其後,張先堂在施氏的啓發與指導下,嘗試總結前賢的研究成果,進行概括的論述,先後發表了《敦煌本唐代浄土五會讚文與佛教文學》及《晚唐至宋初浄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 在臺灣方面,1985年,林仁昱撰寫了碩士論文《唐代浄土讚歌之形式研究》;img6492001年又撰寫博士論文《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img650主要從音樂歌曲的立場切入,對浄土歌讚展開形式分析,並論述其文學内容。

回顧自來有關浄土歌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照五會念佛相關讚文的研究上,或爲文獻之介紹説明,或爲法照生平事蹟之考探,縱有關於法照與敦煌文學或《五會念佛法事讚》與佛教文學之論述,也大抵爲總括式之論述,鮮有微觀深入之考探。img651尤其隋唐五代浄土歌讚,除敦煌寫本以外,也時有所見,且浄土念佛法會之禮讚包含極豐,體類繁多,若能分類分體展開系統之分析研究,並結合所有浄土歌讚進行統觀,必能有所創獲。

唐五代浄土歌讚盛行,其中有所謂《歸去來》的佛曲歌讚。其基本句式是起句及和聲爲三言,餘皆爲七言或五言。各首大多以“歸去來”起句,有的隔句或逐句帶和聲,内容或讚彌陀、菩薩説法,或勸人修行禮佛。此調不見於唐崔令欽《教坊記》等著録,今得見有日本正倉院藏天平三年(相當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抄本《聖武天皇宸翰雜集》及敦煌本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等浄土歌讚專集,並有見於敦煌寫本散抄之中。

浄土歌讚《歸去來》蓋取義於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按:“去來”,陶淵明之前已見使用,魏晉六朝以後,“去來”的“來”漸趨虚化。所以《歸去來》的“去來”二字中,“來”字蓋虚化爲語尾助詞,img652因此僅有“去”的意思。“來”轉爲虚字,相當於“了”、“哩”、“咧”、“啦”。這種用法,唐、五代尤爲普遍。一者承襲陶淵明《歸去來辭》的“歸去來”,img653或在“歸”與“去來”中間加上了處所名詞,以指示歸的去處;img654一則“去來”成詞使用。img655總的來説,“歸去來”等於説“回去吧”,帶有興奮喜悦的祈使語氣。

浄土歌讚《歸去來》具有勸人修行禮佛,往生西方浄土的期望與呼唤。其後更衍生有以《隱去來》歌讚來歌詠歸隱浄土的期盼,正如禪宗歌讚中使用《行路難》、《行路易》來表示修禪之道難易的心境與歷程。這些都是唐、五代佛教歌讚重要的文學樣式。中唐張熾有《歸去來引》,北宋柳永有《歸去來》,雖句式與其相去甚遠,屬於新調曲詞,然亦可窺見其影響之深遠。本文擬網羅敦煌文獻中所保存的浄土歌讚及日本入唐高僧所將去之唐、五代浄土歌讚中有關《歸去來》與《隱去來》的材料,進行整理,並分析其體制,探究其内容,考察其特色,藉以闡明《歸去來》在浄土歌讚的功能與價值。

二、唐五代浄土宗的發展與浄土歌讚

(一)唐五代浄土宗的發展

浄土宗是佛教東傳中國後發展而來,以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浄土法門而得名的宗派。浄土信仰可分爲彌勒浄土與彌陀浄土。一般認爲,中國的彌陀浄土信仰始於慧遠,他與劉遺民等僧俗共結“白蓮社”,塑阿彌陀佛像,同修念佛,共願往生,因此慧遠被奉爲初祖。

其後,曇鸞(476—542)著《往生論注》,判立難行、易行二道。其易行道便是修浄土念佛法門,借助彌陀佛力加持,命終當日或七日之内,即可往生浄土。此説爲浄土立宗奠定了理論基礎。曇鸞之後有道綽(562—645),著有《安樂集》,亦以浄土一門爲唯一出離之道。

道綽之後有善導(613—681),專傳浄土法門,是浄土宗的正式創立者。他寫《阿彌陀經》十萬卷,畫浄土變相三百壁,僧俗皈依者無數。著有《觀無量壽經疏》、《法事讚》、《觀念法門》、《往生讚》、《般舟讚》等,更提出浄業專、雜二修説。其專修,指專念阿彌陀佛名,念念相續,命終即得往生。稱名念佛的專修既簡便穩妥,又最富效益。善導之後,唐代浄土宗大盛,代有名師,如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

相較於其他宗派,中國浄土宗尤其注重修持的具體踐行,倡導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及自身的修行以求往生西方浄土,因此特别强調念佛。而念佛法門,也就成爲浄土宗的主要特色之一。唐代浄土宗的修行,不僅注重口稱阿彌陀佛名號,持誦浄土經典,同時還特别注重運用歌讚來進行對阿彌陀佛與西方浄土的禮敬與讚頌。

回顧浄土宗的發展史,其中北魏曇鸞撰有《往生論注》、《略論安樂浄土義》,其《讚阿彌陀佛偈》一卷,可説是中國浄土歌讚創作之開端。唐代浄土宗的開創者善導,不僅透過《無量壽經》的注疏與《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的撰著來闡述他對浄土教義與修行方法的主張,同時更强調“欲生浄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浄土依正二報莊嚴事”,img656而創作了《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並將古印度天親、龍樹與隋彦琮及善導本人創作的浄土讚文,編撰成《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浄土法事讚》二卷、《往生禮讚偈》一卷等,使之成爲念誦、禮拜、懺悔、念佛、轉經等相結合的一整套浄土法事讚儀軌,使浄土宗的修行更爲系統化、規範化,浄土念佛活動更爲風行。中唐有“後善導”之稱的法照,在善導浄土禮讚儀軌的基礎上,更大力提倡推廣“五會念佛法門”。他編撰的《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一卷,既匯集了隋唐浄土名僧彦琮、善導、慈愍、浄遐、神英、靈振、惟休等浄土讚文,也結合了他自己創作的浄土歌讚。它們既風行於中土,又傳誦於西北邊陲,更遠播東瀛,對浄土念佛的推廣有着深遠的影響。

(二)唐五代的浄土歌讚

按:讚唄,梵文作Bhasa,是讚嘆、止斷的意思。佛法東傳之初,譯經發達而讚唄尚未獲傳授。梁慧皎《高僧傳·經師論》云:

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衆,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img657

由於梵文與漢語在結構上的差異,因此無論以梵腔來歌詠漢語,還是用漢曲歌來詠梵聲,實際上均存在相當的難度。印度將歌詠十二部經的長行、偈頌均稱之爲唄。随着佛經的大量翻譯,譯經家爲了方便人們誦讀經典,而將歌詠長行稱爲轉讀,偈讚稱爲唄。梁慧皎《高僧傳》:

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宫商體韻,以入弦爲善。凡覲國王,必有讚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爲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

由此可知古印度的傳統習俗,在參拜國王時,必先頌讚國王;佛教拜佛時也需利用歌讚來讚歎。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讚唄篇第三十四》“述意部第一”説:

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讚於佛德斯之謂也。img658

而唐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第八讚佛得益門》中也云:

利益無邊,説不可盡……讚佛得益,具在諸經。今之四衆,若讚佛時,現世爲人恭敬仰瞻;命終之時,佛來迎接,定生極樂世界;身真金色,舌相廣長,詞辯縱横,得無礙智。世界莊嚴,盡皆七寶,名聞廣大,普遍十方,一切衆生,無不尊重讚嘆。img659

道世與法照對於歌讚在佛教的功用,有了明確説明,而慧皎與道世所説的偈讚,多爲用於佛教法會作梵之時,係供人唱誦的長短偈語,與佛經中頌揚佛德的歌讚不盡相同。随着佛教的東漸,漢傳佛教迅速發展,産生了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中國佛教歌讚,尤其是中國佛教在因應禮佛活動的需要而産生的浄土歌讚,既是佛教的禮佛、讚佛的佛曲音聲,更是中國文學的新秀。它與中國傳統歌讚具有相同的讚頌功能,也使用相同的漢語韻文形式,同時又具有與中國傳統歌讚不同的讚頌對象與不同的思想情感。它的應用範圍相較於中國傳統的歌讚,更加廣泛,除了具有與中國固有史籍中對人或事的褒揚讚頌的同樣功能外,主要可用作内典中頌揚佛陀,即大乘佛經中序分的啓請莊嚴;也可作爲十二部經中的重頌;更可作爲禮佛作梵時的唱讚及對三寶的歌讚之用。

據現存的漢文佛典資料來看,早在東晉時,中土便已開始佛教歌讚的創作,如東晉支道林(314—366)有《釋迦文佛像讚》、《阿彌陀佛像讚》、《諸菩薩讚十一首》;宋謝靈運(385—433)有《佛讚》、《菩薩讚》、《緣覺聲聞合讚》、《維摩詰經中十譬讚》等。這些佛教歌讚,就形式而言,多採當時盛行的四、五言韻文,而内容則多集中在對佛、菩薩的詠讚。

隋唐以後,随着佛教的興盛,歌讚在佛教的運用更廣,尤其是浄土宗的興起,浄土宗的法會行事漸趨完善,禮讚儀軌日益完備。歌讚與轉經、禮懺、念佛等同爲浄土宗的主要行願資糧。浄土歌讚的創作與日劇增,而形式、内容也日漸豐富。

中國浄土宗最初的禮讚文是北魏曇鸞(476—610)的《讚阿彌陀佛偈》,今存敦煌寫本二件。img660其後,隋彦琮(557—610)有《願往生禮讚偈》,今存寫本二件,一見於敦煌本P.2066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觀行儀卷中》中,一見於日本正倉院藏《聖武天皇宸翰雜集》中。之後,善導的《往生禮讚》,可説是浄土宗系統寺院法會上極爲重要的實踐行儀文,現存有關的敦煌寫本有十一件。img661中唐被尊稱爲“後善導”的法照,大力倡導五會念佛之法,更大量地撰述浄土歌讚。其主要著作《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賴敦煌寫本得以保存卷中、卷下,今收入《大正藏》第85册。

法照積極倡導以音樂念佛、禮讚行道、誦經等行儀,更使中唐以後浄土歌讚得以持續發展。這些浄土歌讚,更有幸地由於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重見天日,而得以面世。以今所知見,中國、日本、英國、法國及俄國所藏敦煌寫本中有關的浄土歌讚,有神英、靈振、彦琮、浄遐、惟修及法照等的作品,更有許多不知作者姓名的歌讚。以下謹根據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及現今已經公布的敦煌寫卷進行普查,得到中、英、法、俄及日本等公私收藏的敦煌寫本中的浄土歌讚,表列如下,以資參考。

1﹒浄土歌讚專集

(1)P.2066:《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南岳沙門法照撰(首尾具完)。

(2)P.2250:《浄土五會念佛誦觀行儀卷下》南岳沙門法照撰(首尾具完)。

(3)P.2963:《浄土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尾題,首殘尾完)。

(4)日本守屋本:《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首殘尾完)。

按:《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下(二卷)内容如下:

《阿彌陀經》(第二卷)

《寶鳥讚》 依《阿彌陀經》 (善導法事讚中的一節)

《觀經十六觀讚》 依《觀經》各誦少多 釋浄遐

《阿彌陀經讚》 依《阿彌陀經》 釋浄遐

《維摩讚》 依《維摩經》

《涅槃讚》 依《涅槃經》亦大會時亡者處誦

《般舟讚》 依《般舟三昧經》大會時及亡者處誦 釋慈愍和上

《道場讚》

《無量壽佛讚》 依《無量壽經》通一切處誦得

《觀世音讚》 依《觀世音經》通一切處誦得

《大勢至菩薩讚》 上念了即誦依《無量壽經》

出家樂讚》 依《出家功德》通一切處誦

《浄土樂讚》 依《稱讚浄土經》亦通一切處誦(法照)

《請觀世音菩薩讚》 依《瑜伽論》

《六根讚》 依《大般若經》通一切處誦

〔浄土禮讚〕 (彦)琮法師

《歸西方讚》

《西方禮讚文》 善導和上

《歸西方讚》

《依無量壽觀經讚》 二十八偈(第三卷) 釋法照述

《依阿彌陀經讚》 十六偈 釋法照述

《歎散花供養讚》 釋神英

《浄土五會讚》 通一切處誦 釋法照

《極樂五會讚》

《歎五會妙音讚》

《極樂欣厭讚》 釋靈振

《極樂莊嚴讚》 釋法照

《厭此娑婆願生浄土讚》 慈愍和上

《歸向西方讚》

《念佛之時得見佛讚》

《高聲念讚》 釋法照

《極樂寶池讚》

《六道讚》

《歎彌陀觀音勢至讚》 釋法照

《西方十五願讚》

《極樂連珠讚》

《歸西方讚》 沙門法照述

《四十八願讚》

《隨心歎西方讚》 沙門惟休述

《西方雜讚》

《善道和上西方讚》 善導和上

《慈愍三藏西方讚》 慈愍三藏

《西方極樂讚》 釋法照述

《浄土五會讚》 沙門法照

《西方極樂讚》 沙門法照

《浄土法身讚》 此讚通一切處誦 釋法照

《浄土五字讚》

《厭苦歸浄土讚》

(5)日本龍谷大學藏本:《法照和尚念佛讚》:〔西方十五願讚〕、〔十願讚〕、〔法照和尚讚〕、〔彌陀本願讚〕、〔西方極樂讚〕、〔浄土行讚〕、〔法船一去讚〕、《往生極樂讚文》、《五臺山讚文》(梁漢禪師出世間)、《寶鳥讚文》、《蘭若空讚文》、《歸極樂去讚文》、《法華廿八品讚文》。

(6)P.2130:〔法照五臺山、太原、長安行游記略〕、《西方道場法事文》、《散華樂讚》、《寶鳥讚》、《極樂閻浮欣厭讚》、《念佛讚》、《校量修禪念佛讚》、《念佛偈讚》、〔西方十五願讚〕、《西方念佛讚》、《浄土樂讚》、《西方禮讚偈文》、《善導禪師勸善文》。

(7)P.2483:《歸極樂去讚》、〔西方十五願讚〕、〔十願讚〕、〔法照和尚讚〕、〔彌勒本願讚〕、〔浄土行行讚〕、〔法船一去讚〕、《往生極樂讚》、《五臺山讚文》(梁漢禪師出世間)、《寶鳥讚》、《大乘浄土讚一本》。

(8)S.5572:《辭道場讚》、《向山讚》、《高聲念佛讚》釋法照、《極樂寶池讚》釋法照、《嘆彌陀觀音勢至讚》、《西方十五願讚》、《四十八願讚》、善導和上《西方讚》、《隨心嘆西方讚》沙門惟休述、《佛母讚》。

(9)S.370:〔西方極樂讚〕(前殘)、〔浄土行行讚〕、〔法船一去讚〕、《同會往極樂讚》、《五臺山讚》(梁漢禪師出世間)。

(10)P.3118:正面:《佛母讚》、《歸西方讚》、《歸向西方讚》;背面:《念佛之時得見佛讚》、《校量坐禪念佛讚》、《觀音勢至讚》釋法讚(照)。

(11)P.3156:〔觀經十六觀讚〕(前殘)、《上都章敬寺西方念佛讚文》、《太子逾城念佛讚文》、《西方浄土念佛讚文》、《佛母讚》、《道場樂讚》。

(12)北8345(果41):〔西方道場法事文〕(前殘)、《散華樂讚》、〔寶鳥讚〕、《極樂閻浮欣厭讚》、《念佛讚》、〔西方禮讚文〕、《十五願讚》、《西方念佛讚》、《浄土樂讚》、《西方禮讚偈文》。

(13)北8346(文89):〔極樂連珠讚〕(前殘)、《歸西方讚》沙門惟休述、《四十八願讚》。

(14)Дx.00883:〔西方極樂讚〕(前殘)、〔浄土行讚〕、〔法船一去讚〕、〔往生極樂讚〕、《寶鳥讚》、《蘭若空讚》。

(15)李氏鑒藏本(散録324):《六根讚》、《十空讚》、《維摩讚》、《阿彌陀經讚》。

(16)李氏鑒藏本(散録540):《阿彌陀讚一本》、《往生極樂讚一本》、《寶鳥讚一本》、《歸極樂去讚一本》、《西方極樂讚一本》。

(17)S.5581:〔十願讚〕、〔佛母讚〕。

(18)S.6631背:《歸極樂去讚》、《蘭若讚》。

(19)P.4597:《佛母讚》、《辭道場讚》。

(20)S.2945:〔般若讚〕(前殘)、《浄土樂讚》。

(21)北8347(生25):《大乘浄土讚一本》、《佛母讚一本》(尾題:《涅槃讚一本》)。

(22)Дx.00883:《西方浄土讚》、《往生極樂讚》、《寶鳥讚》、《蘭若空讚》。

(23)上博48(41379):《高聲念佛讚》、《念佛之時得見佛讚》、《校量坐禪念佛讚》。

2﹒浄土歌讚散抄

S.779:《辭道場讚》

S.1497:〔辭道場讚〕

S.1947:《辭道場讚》

S.5652:〔辭道場讚〕

S.5722:《辭道場讚》

S.6143:〔辭道場讚〕

S.10014:《辭道場讚》

P.2575背:《辭道場讚》

P.4028:《辭道場讚一本》

北7845(柰46):《辭道場文一本》

北8325(咸18):《辭道場讚文》

北8369(薑100):《辭道場一本》

S.382:《大乘浄土讚一本》

S.447:《浄土讚》(按:此篇所抄内容與《大乘浄土讚》同)

S.3096:〔大乘浄土讚〕

S.5569:〔大乘浄土讚〕

S.6734背:《大乘浄土讚》

S.6109:《大乘浄土讚》

P.2690背:《大乘浄土讚》

P.3697:〔大乘浄土讚〕

P.3839:《浄土讚一本》

Дx.02890:《大乘浄土讚》一本

Дx.10297:《大乘浄土讚》

S.5466:《佛母讚》

S.5473:《佛母讚一本》

S.5689:《佛母讚》

S.2632:《大乘六根讚》

P.3242:《六根讚》

S.1441背:〔鹿兒讚文〕

S.1973:〔鹿兒讚文〕

北8371(乃74):《涅槃讚》

Дx.00176:《涅槃讚》

S.3287:《十五願禮佛懺》(按:内容僅抄十願,與《十願讚》同)

S.4504背:〔十願讚〕

Дx.01563A:〔阿彌陀念佛讚〕、〔西方十五願讚〕

Дx.0109:〔西方十五願讚〕

Дx.06170:《阿彌陀讚文》(内容與《西方十五願讚》同)

P.2147背:《五會念佛讚》

P.3120:《法華廿八品讚文》

P.4572:《歸西方讚》

Дx.01047:《浄土法身讚》

除了上列敦煌寫本浄土歌讚外,《大正藏》(第47册No.1983)收録德川時代刊本《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一卷並序》。其内容如下:

《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序》(第一卷)

《云何梵》

《讚請文》

《莊嚴文》

《散華樂文》

《五會念佛》

《寶鳥讚》 依《阿彌陀經》

《維摩讚》 依《維摩彌陀經》

《相好讚》 依《相好經》

《五會讚》 依《無量壽經》 釋法照

《浄土樂讚》 依《稱讚浄土經》 釋法照

《離六根讚》 依《大般若經》 釋法照

《正法樂讚》 依《佛本行經》

《西方樂讚》 依《阿彌陀經》

《般舟三昧讚》 依《般舟三昧經》 慈愍和尚

《菩薩子讚文》(第二卷)

《鹿兒讚文》

《請觀世音讚文》

《道場樂讚文》

《往生樂願文》

《小般舟三昧樂讚文》

《相觀讚文》

《出家樂讚文》

《願往生讚文》

《般若讚文》

《小道場樂讚文》

《大樂讚文》

《嘆阿彌陀佛讚文》

《嘆觀世音菩薩》

《嘆大勢至菩薩》

《嘆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觀經十六觀讚》 依《觀經》各誦少多 釋浄遐述

《阿彌陀經讚文》 (浄遐)

《新無量觀經讚》 法照述

《新阿彌陀經讚》 (法照)

《歎散華供養讚》 (神英)

《歎西方浄土五會妙音讚》 (法照)

《極樂五會讚》

《歎五會妙音讚》

《極樂莊嚴讚》 (法照)(www.daowen.com)

〔浄土禮讚〕 (彦琮)

〔藏鉤樂讚文〕

《父母恩重讚文》

《新華臺讚文》

《述觀經九品往生讚文》

《勸修行偈云》

此外,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尚藏有《聖武天皇宸翰雜集》,其中亦見有屬於浄土歌讚多種。

三、敦煌本浄土歌讚《歸去來》

以上所列舉的敦煌寫本浄土歌讚中,不論是與法照的五會念佛有關的歌讚專集或散卷抄録的浄土歌讚,其中使用《歸去來》歌讚的計有以下幾件:

P.2066《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中有:《出家樂讚》、《歸西方讚》。

P.2250《浄土五會念佛誦觀行儀卷下》中有:法照的《歸西方讚》。

日本守屋孝臧藏本《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中有:法照的《歸西方讚》。

日本龍谷大學藏本《法照和尚念佛讚》中有:《歸極樂去讚文》。

李氏鑒藏本(散録540)有:《歸極樂去讚一本》、《西方極樂讚一本》。

S.6631背有《歸極樂去讚》。

P.2483有《歸極樂去讚》。

P.4572有《歸西方讚》。

P.3118有《歸西方讚》。

P.3373背有《歸西方讚》。

北8346(文89)有《歸西方讚》沙門惟休述。

總括而論,敦煌浄土歌讚中使用《歸去來》的佛曲歌讚計有《出家樂讚》、《歸西方讚》、《歸極樂去讚》等三種,兹分别迻録如下:

1.《出家樂讚》

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有:

《出家樂讚》

歸去來,寶門開。正見彌陀升寶座,菩薩散花稱善哉。稱善哉。

寶林看,百花香。水鳥樹林念五會,哀婉慈聲讚法王。讚法王。

共命鳥,對鴛鴦。鸚鵡頻伽説妙法,恒嘆衆生住苦方。住苦方。

歸去來,離娑婆。常在如來聽妙法,指授西方是釋迦。是釋迦。

歸去來,見彌陀。今在西方現説法,拔脱衆生出愛河。出愛河。

歸去來,上金臺。勢至觀音來引路,百法明門應自開。應自開。

上舉《出家樂讚》中的《歸去來》歌讚,見於P.2066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六首均作“3、3、7、7、3”五句,除了第二、三兩首外,其他四首,首句皆用“歸去來”,且各首末句均以倒數第二句的最後三字爲和聲。任二北以爲:“已符三分二之限,格調同作‘三三七七三’,連重句叶三韻,均無違。依格以疊句爲和聲,乃其特點。”img662又P.2066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另有《出家樂讚》二首,題名“《出家樂讚》”,題下注有“依《出家功德經》,通一切處誦”,img663二者雖均題作《出家樂讚》,然體制並不相同。按:《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所列的各個標目,蓋爲浄土法會中誦經之行儀,並非指歌讚曲調。標示“出家樂讚”,當是指以下乃是頌讚“出家樂”的曲辭,至於其所用的曲調則無明示,上舉六首頌讚“出家樂”所用是採用《歸去來》的曲調,因此同爲“出家樂讚”。前後可分採不同的曲調,而分爲二組,兩組前後緊接、共戴一題自是理所當然。

2﹒《歸西方讚》

(1)《歸西方讚》A

《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有:

《歸西方讚》

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歸去來,娑婆不可停。輪迴無定止,長劫鐵犁耕。苦苦何能忍。

三塗路上行,不如專念佛,極樂歸悟無生。

上舉浄土歌讚《歸西方讚》A的《歸去來》,見於《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按:唐智昇《集諸經禮懺儀》卷上也有《歸西方讚》:“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事,唯聞生死聲。爲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與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所存《歸西方讚》A,體制相同,均屬於《歸去來》歌讚。只是末尾較敦煌本多出了“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二句祈禱文而已。

(2)《歸西方讚》B

《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有:

《歸西方讚》

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歸去來,誰能惡道受輪迴。曠劫已來流浪久,今日相將歸去來。

借問家國何處是,極樂池中七寶臺。

上舉浄土歌讚《歸西方讚》B的《歸去來》,見於《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以“歸去來”三字起句,全首六句,作“3,7。7,7。7,7”。起句“歸去來”前有“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禮拜文。

(3)《歸西方讚》C

《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有:

《歸西方讚》 沙門法照述

歸去來,誰能惡道受輪迴。且共念彼彌陀佛,往生極樂坐花臺。

歸去來,裟婆世境苦難裁。急手專心念彼佛,彌陀浄土法門開。

歸去來,誰能此處受其災。總勸同緣諸衆等,努力相將歸去來。

            且共往生安樂界,持花普獻彼如來。

歸去來,生老病死苦相催。晝夜勤須念彼佛,極樂逍遥坐寶臺。

歸去來,娑婆苦處哭哀哀。急須專念彌陀佛,長辭五濁見如來。

歸去來,彌陀浄刹法門開。但有虚心能念佛,臨終決定坐花臺。

歸去來,晝夜爲聞唱苦哉。努力迴心歸浄土,摩(牟)尼殿上禮如來。

歸去來,娑婆穢境不堪停。急手須歸安樂國,見佛聞法悟無生。

歸去來,三途地獄實堪憐。千生萬死無休息,多劫常爲猛焰燃。

            聲聲爲念彌陀號,一時聞者坐金臺(蓮)。

歸去來,刀山劍樹實難當。飲酒食肉貪財色,長劫將身入鑊湯。

            不如西方快樂處,永超生死離無常。

上舉浄土歌讚《歸西方讚》C的《歸去來》,見於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寫本計有:P.2250、P.3373、北8346(文89),其中北8346(文89)注有沙門惟休述。按:全十一首,除第三、十、十一等三首作“3、7。7、7。7、7”外,其各他首均作“3、7、7、7”,而有“3。7。7、7”與“3、7。7、7”二種協韻情形。

3﹒《歸極樂去讚》

英藏S.6631及法藏P.2483二件敦煌寫本中有《歸極樂去讚》,内容也有《歸去來》歌讚,其文如下:

《歸極樂去讚》歸去來,歸去來。

西方極樂坐蓮池。歸去來,歸去來。閻浮穢惡何時戀。歸去來,歸去來。

身居濃血行時光。歸去來,歸去來。縱有耶娘看不久。歸去來,歸去來。

中路即有各分離。歸去來,歸去來。哀泣空思終無見。歸去來,歸去來。

癡心不照我西方。歸去來,歸去來。西方國浄人無剔。歸去來,歸去來。

一人便壽永長存。歸去來,歸去來。思衣千重羅綸至。歸去來,歸去來。

念食百味在邊旁。歸去來,歸去來。眷屬諸親同花坐。歸去來,歸去來。

常聞妙法説真宗。歸去來,歸去來。水鳥樹林皆念佛。歸去來,歸去來。

微風吹動妙音清。歸去來,歸去來。六時講説無休息。歸去來,歸去來。

虚空自降萬般花。歸去來,歸去來。清旦將花十方散。歸去來,歸去來。

食時還到飯經行。歸去來,歸去來。如此逍遥快樂處。歸去來,歸去來。

發心不去待何時。歸去來,歸去來。努力生心專念佛。歸去來,歸去來。

來生必得坐蓮池。歸去來,歸去來。img664

上舉《歸極樂去讚》中的《歸去來》歌讚,開頭先以兩句“歸去來”作和聲。後便以一七言句開頭,後接兩句“歸去來”重複呼唤,其下緊接着以二十二組《歸去來》作爲聯章,歌詠閻浮穢惡,人生無常,讚頌西方浄土,而勸誘專心念佛,以求得坐蓮池。各句不協韻。

四、敦煌以外的浄土歌讚《歸去來》

除了敦煌寫本中保存有關《歸去來》歌讚外,唐智昇《集諸經禮懺儀》卷上(收入《大正藏》第47册“諸宗部”)也有與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所存《歸西方讚》A體制相同的《歸去來》歌讚。其文如下: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事,唯聞生死聲。爲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img665

按:此首“歸去來”見於句首,且僅出現一次,不構成聯章體。又《集諸經禮懺儀》所載的《歸去來》歌讚與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所存《歸西方讚》A體制相同,只是末尾較敦煌本多出了“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二句祈禱文而已。

又法照《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大正藏》第47册“諸宗部”)“出家樂讚”中有:

歸去來,見彌陀。今在西方現説法,運渡衆生出愛河。出愛河。

歸去來,上金臺。勢至觀音來引路,百法明門應自開。應自開。img666

按:此二首均作“3、3、7、7、3”五句,皆用“歸去來”三字起句,末句均以倒數第二句的最後三字爲和聲。此二首内容與敦煌本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出家樂讚》中《歸去來》六首的第五、第六首相同。只是第五首第四句“運渡衆生出愛河”,敦煌本作“拔脱衆生出愛河”而已。

此外,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寶物中,有一被稱爲《聖武天皇宸翰雜集》的詩文長卷。其内容大體與佛教有關,一般文學研究者或歷史學家罕有留意。img6671998年池田温《關於聖武天皇宸翰〈雜集〉》一文,img668曾略論1921年佐佐木信綱複製此長卷以來,學界研究的概況,並闡述“本卷之價值於保存中土古佚之詩文諸篇甚爲明顯,如南朝學僧僧亮吟詠、北朝宗室趙王碑文或隋僧真觀頌讚、王居士連作,各存特色,其多樣外型與變化句法,對於六朝隋唐文學研究裨益處不少”。文後並附録有《雜集》内容略目,其中在《王居士涅槃詩廿五首》前有《歸去來》三首(第一首僅存末部殘字)二十一行。承池田先生寄贈《書道藝術》第十一卷《聖德太子、聖武天皇、光明皇后》,img669得睹原卷影本。兹將其詩校訂迻録如下:

歸去來,三界擾擾不可居。會是歸依真□□,陰心掃意遊太虚。莫謂無心同木石,寂寥之外仍多娱。譬如日月無心照,冥靈感應光自舒。悕求外行次第實,不及身中無價珠。訇訇誥誥無異語,千思萬慮同一如。釵鐺環釧名雖别,總言全體無異殊。但言空宗無二行,勿學二乘長專愚。君不見,巖栖隱遁阿練師,邀身出累實稀奇。餐松食柏支軀命,端心静慮守威儀。從形信命隨狼虎,無□無慮懼安危。匡坐長林盤石上,遊神雅素快無爲。良由厭離諸塵色,□□獨步不□飢。行路難,路難審依經。莫作門前逐塊狗,離羣别侣即望成。不如光同四衆眼,看□聲色不關情。五塵五境能調得,敵彼巖谷當千齡。善觀六塵無來去,百煩百惱亦無形。千思萬想皆心作,徵本究末寂無名。

歸去來,他鄉不久安。不如還歸無相宅,方寸之地容涅槃。三千世界同居止,恒沙雜類共一般。山河出入皆無妨,本不嫌陝(狹)亦不寬。譬若須彌入芥子,往來無礙復中現。〔□□□□□□□〕,恒沙菩薩道場端。觀此逍遥栖神處,三徑六道悉荒殘。急手安心持浄戒,勿使頭白歲將蘭(瀾)。

除此之外,在卷末《寶人銘并序》img670後也還有不詳作者的《歸去來》二首,十一行。兹將其詩迻録如下:

歸去來二首

歸去來,厭娑婆。衆生弊惡貪癡厚,世界丘陵荆棘多。八苦熾然燃火宅,五濁漂浪浪癡河。六趣有身如轉輻,三界無明譬網羅。釋迦大仙今已度,彌勒慈父未來過。從闇入暗無時曉,誰能久住詐親窠。歸去來,舉世併邪魔。

歸去來,忻浄土。流轉娑婆無數劫,誰能久住懷羈旅。諸佛世界恒清浄,菩薩莊嚴至容與。地樹花池俱寶成,風響琴聲論法語。歸命大聖彌陀佛,決欲往生安樂所。三福浄業已思修,九輩逢迎悕接敍。歸去來,安心聊自許。

原卷明白標示“歸去來二首”,且各首均以“歸去來”起句,全首14句,作“3、3。7、7。7、7。7、7。7、7。7、7。3、5”,倒數第二句亦以“歸去來”三字爲結,末句則作五言。按:正倉院本的作者一直被認爲是隋大業主即隋煬帝,但由於敦煌本P.2066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明確標有“彦琮”名字,比對之下,可確定正倉院藏《聖武天皇宸翰雜集》中的這幾首《歸去來》也是“彦琮”的作品。只是敦煌本各首歌讚的首尾均有禮拜文,或在前作“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或在後作“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五、浄土歌讚《歸去來》的體制與内容

“歸去來”一詞,蓋因晉陶淵明《歸去來辭》而著稱於世。由於陶淵明作品内容以人生無何,去日苦多,不願富貴,期望回故鄉,以樂天知命爲主要訴求,故曰“歸去來”。img671後世文人每以“歸去來”作爲逃避現實環境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其後,梁《鼓角横吹曲》有“逐郎歸去來”,梁武帝時童謡有“逐歡歸去來”,便是引“歸去來”入曲。唐張熾有《歸去來引》,可能爲琴曲歌辭,故曰“引”。其辭云:“歸去來,歸期不可違。相見故明月,浮雲共我歸。”

浄土歌讚《歸去來》,伴有和聲,是曲詞也是佛曲。雖“歸去來”一詞源自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然作爲浄土歌讚的佛曲《歸去來》,所勸誘呼唤的不是回歸故鄉,而是回歸彌陀極樂浄土。可能佛門爲傳教弘法之方便而利用樂府舊曲《歸去來》套入佛調而成佛教歌讚的一體,如P.2250原題《歸西方讚》,十首皆以“歸去來”起句。《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内《西方樂讚》之末四首,套用的依然是《歸去來》調。出現這種佛門歌讚借用《歸去來》調的現象,其目的在於宣揚佛法、歌唱佛子、擴大佛徒的影響。

根據上列有關唐五代浄土歌讚《歸去來》,不論敦煌寫本或敦煌以外的寫本,依其使用的文例而論,其體制可大别爲以下六種:

1.“3。7。7、7。”四句式。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其中一、二、四三句協韻。按着這個結構重複,且連續數首,構成聯章。如上舉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歸西方讚》:

歸去來,誰能西邊受輪迴。且共念彼彌陀號,往生極樂坐化臺。

歸去來,裟婆世境苦難哉。急手專心念彼佛,彌陀浄土法門開。

2.“3。7。7、7。7、7。”六句式。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接着七言五句。其中一、二、四、六四句協韻。按着這個結構重複,且連續數首,構成聯章。如上舉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歸西方讚》:

歸去來,誰能此處受其災。總勤同緣諸衆等,努力相將歸去來。   

            且共往生安樂界,特花普獻彼如來。   

歸去來,三塗地獄實堪憐。千生萬死無休息,多劫常爲猛焰燃。   

            聲聲爲念彌陀號,一時聞者坐金臺(蓮)。

歸去來,刀山劍樹實難當。飲酒食肉貪財色,長劫將身入鑊湯。   

            不如西方快樂處,永超生死離無常。   

另外,也有在首句前有“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的禮拜文,如法照的第二種《歸西方讚》:

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歸去來。誰能惡道受輪迴,曠劫以來流浪久,今日相將歸去來。

借問家鄉何處是,極樂池中七寶臺。

3.“3、3。7、7。3。”五句式。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接着一句三言、二句七言、一句三言。其中二、四、五三句協韻。P.2066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有《出家樂讚》六首及法照《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出家樂讚文”中二首,各首均作“3、3。7、7。3”五句,除了第二、三兩首外,其他四首首句皆用“歸去來”,且各末句均以倒數第二句的最後三字爲和聲,如:

歸去來,寶門開。正見彌陀升寶座,菩薩散花稱善哉。稱善哉。

歸去來,見彌陀。今在西方現説法,拔脱衆生出愛河。出愛河。

歸去來,上金臺。勢至觀音來引路,百法明門應自開。應自開。

4.“3、5。5、5。5、5。5、5。”八句式。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後接五言七句,其中二、四、六、八四句協韻。雖爲單首,不構成聯章,但前有“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的禮拜文,如法照《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歸西方讚》:

《歸西方讚》

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歸去來,娑婆不可停。輪迴無定止,長劫鐵犁耕。苦苦何能忍,三塗路上行。不如專念佛,極樂悟無生。

5.“3、3。7、7。7、7。7、7。7、7。7、7。3、5。”十四句式。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倒數第二句復以“歸去來”三字呼應作結。其中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七句協韻。如日本正倉院藏《聖武天皇宸翰雜集》卷末《寶人銘并序》後的《歸去來》二首,兹舉其一如下:

歸去來,厭娑婆。衆生弊惡貪癡厚,世界丘陵荆棘多。八苦熾然燃火宅,五濁漂浪浪癡河。六趣有身如轉輻,三界無明譬網羅。釋迦大仙今已度,彌勒慈父未來過。從闇入暗無時曉,誰能久住詐親窠。歸去來,舉世併邪魔。

6.“7、3、3”三句式。以“7、3、3”爲基本句式,行成長句組合。即開頭爲七言句,後接和聲“歸去來,歸去來”,接續又以七言句,後接和聲“歸去來,歸去來”,組成長篇,連續接詠。各句不協韻。如敦煌本S.6631、P.2438《歸極樂去讚文》:

《歸極樂去讚》歸去來,歸去來。

西方極樂坐蓮池。歸去來,歸去來。閻浮穢惡何時戀。歸去來,歸去來。

身居濃血行時光。歸去來,歸去來。縱有耶娘看不久。歸去來,歸去來。

至於正倉院《雜集》中《王居士涅槃詩廿五首》前的《歸去來》詩,雖開頭有“歸去來”起,後都爲七言,而偶句均押韻,蓋爲七言長詩,當非聯章歌讚。

《歸去來》佛曲歌讚,不論是使用在“出家樂讚”、“歸西方讚”或“歸極樂去讚”,均是以歌頌、讚歎西方浄土的殊勝爲旨趣。按:浄土是中國佛教中最常提及、也是影響民衆最爲深遠的,尤其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浄土,正是浄土宗最爲推崇的。據説生此佛國的衆生只有快樂,没有各種痛苦與煩惱。因此,西方浄土,又稱極樂世界。西方浄土有何殊勝?浄土宗主要的經典《佛説阿彌陀經》、《佛説無量壽經》對此便有種種描述。

《阿彌陀經》説:西方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楯,七重行樹,七重羅網圍繞。這些欄楯、行樹和羅網都是由各種寶物組成。國内有用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瑪瑙等七種寶物砌成的池子,池底布以金沙。池中蓮花盛開,大如車輪,並發出青、黄、赤、白各色光芒和各種微妙香味。池邊樓閣,亦以各種寶物裝飾而成。西方極樂世界以黄金爲地,晝夜六時,天上散下曼陀羅花。國中有各種奇妙雜色之鳥,按時發出優美動聽的鳥鳴,其音亦是宣演佛法。生於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修行而得不退轉之果者,也就是説,這些衆生總是不斷向上修行證果,取得愈來愈大的成就,而絶不會再退入三界,墮入輪迴。他們每天以各種鮮花供養十方諸佛,他們壽命無限,時常聽聞佛法微妙音聲,故一心思念佛法,享受無盡歡樂。

而《無量壽經》則説:極樂浄土没有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極樂世界氣候適宜,既無秋冬春夏之别,又無寒天酷暑之異,不冷不熱,常和調適。其土遍布七寶,所成諸樹,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淮,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拂樹,發出微妙音聲,其聲自然相和,敷演無量妙法。聽聞其音聲者,耳根清切,不遭苦患,即得不退轉之果,直到成就佛道。往生極樂國土的衆生,都是諸根具足,體貌相好,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顔貌端正,容色微妙,非我們想像能夠描述。所居宫殿樓閣,均由諸寶裝飾。衣服飲食,都是隨意所取。如若食時,便有七寶缽器,自然現於面前,各種美味飲食,自然盈滿其中。衆生但見其色,聞其香,即以爲食,自然飽足。食畢即自然化去。其餘各種寶物,亦是如此隨意而至。

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常在七寶講堂,爲佛國衆生宣説佛法。聞者隨心得解,莫不歡喜,熙怡快樂,不可勝言。因此佛國衆生,心無染著,隨意自在,無所莫適。他們心情寧静,無競無訟,靈諸煩惱,離諸惡趣,一心修行,志證佛道。

此種往生西方極樂浄土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對廣大教徒最有吸引力,也是唐五代浄土宗深受信受的主要原因。唐五代浄土歌讚的内容,不論是“出家樂讚”、“歸西方讚”或“歸極樂去讚”,其所使用的佛曲歌讚《歸去來》,主要便是對這些西方浄土殊勝的歌詠與讚歎。

“出家樂讚”中的《歸去來》歌讚,根據《出家功德經》,主要歌頌出家的快樂,期盼回歸西方的阿彌陀浄土,讚歎因出家而得以寶門開,見彌陀,聆聽水鳥樹林五會念佛,共命鳥、鸚鵡、頻伽等寶鳥説妙法。因得見釋迦、彌陀,出離愛河。而“歸西方讚”於“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後,使用《歸去來》歌讚來勸人爲求免受惡道輪迴之苦,當專心念佛以期及早回歸佛國浄土,永超生死,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歸極樂去讚”中的《歸去來》歌讚,均以兩句“歸去來”作和聲聯章,歌詠閻浮穢惡,人生無常,讚頌西方浄土,而勸誘專心念佛,以求得坐蓮池。

被後人尊稱爲“後善導”的法照,是浄土大師中擅長詩文的一位,今《全唐詩》尚收録有他的《寄錢郎中》、《送清江上人》、《送無著禪師歸新羅》等詩三篇。34不但如此,法照大力推動五會念佛,既大肆蒐羅前輩大師的浄土歌讚加以編纂,以爲法會、行道、禮佛之用,並親自創作大量佛曲歌讚,編纂《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等,建立完備的浄土法事儀軌。上舉的佛曲歌讚《歸去來》中,主要便是法照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内容句句無非宣揚浄土信念,可見《歸去來》在唐五代的廣泛流行。又《全唐詩》中也載有中唐張熾的《歸去來引》:“歸去來,歸期不可違。相見旋明月,浮雲共我歸。”35體制作“3、5。5、5。”,頗似上舉“歸西方讚”中“3、5。5、5。5、5。5、5。”之《歸去來》。張熾之作可能爲琴曲,所以稱爲“歸去來引”。但也有可能是在佛曲歌讚流行下,使用佛教的曲調來充作俗曲。宋詞中,柳永也有《歸去來》,36其名雖同,然體制全然不同,顯然二者毫不相干。又楊萬里也有《歸去來兮引》十首,内容檃括陶淵明《歸去來辭》,則其曲調與佛曲歌讚《歸去來》相去更遠。儘管如此,但其流行或亦受到與浄土歌讚流行之影響。

唐五代随着浄土念佛法會的風行,浄土歌讚《歸去來》在道場與民間廣爲傳唱,除了大量的《歸去來》歌辭的創作外,也出現有名爲《隱去來》的歌讚的流傳。按:“隱去來”一詞,見於《晉書·祈嘉傳》。37《歸去來》與《隱去來》,其題意相同。今俄藏敦煌寫本《王梵志詩》中有《隱去來》三首,img672日本正倉院藏《聖武天皇宸翰雜集》中有《隱去來》五首。img673首句均以“隱去來”三字起句,又有和聲辭,其體制既與浄土歌讚《歸去來》相似,内容旨趣亦無二致,顯然是深受《歸去來》流行後的影響。

六、結  語

中國浄土宗的發展,東晉慧遠開其端,北魏曇鸞、唐初道綽承其緒,至善導而創其宗,經盛唐、中唐慈愍、法照、懷感、少康而大弘。在中國佛教史上,浄土宗與禪宗同爲佛教中國化最爲稱著的宗派,也是中國使用佛曲歌讚最爲普遍的佛教宗派。

浄土歌讚的興起與浄土教徒禮佛活動的發展關係密切。相較於其他佛教宗派,浄土宗的特色則明顯地表現在注重具體的修持踐行,主張憑借阿彌陀佛的“願力”與自身修行而往生西方極樂浄土。他既不如天台宗、華嚴宗那樣的深具玄旨,若單憑念佛則又不免失之單調枯燥,因此歷經隋、唐、五代諸大師的努力,大力倡導文學與音樂的結合,藉以調劑其單調之念佛法事,逐漸形成整套的浄土法事歌讚儀軌。不論在念誦、禮拜、懺悔、念佛、轉經等法事中,處處可見佛曲歌讚的運用。除了對佛菩薩的頌德,與佛國浄土的讚頌之外,更依據經典與修行法門編寫創造大量的佛曲歌讚,透過聲情來莊嚴法會,進行修行實踐易行法門,佛曲歌讚也就成爲浄土宗的主要特徵。

在諸多的浄土歌讚中,《歸去來》是一具有期盼呼籲世人修行禮佛、往生西方浄土的佛曲歌讚,也是唐五代佛教歌讚極爲流行的重要文學樣式。今所得見計有敦煌寫本P.2066《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P.2250《浄土五會念佛誦觀行儀卷下》、日本守屋孝臧藏本《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日本龍谷大學藏本《法照和尚念佛讚》、李氏鑒藏本(散録540)、S.6631、P.2483、P.4572、P.3118、P.3373、北8346(文89)等寫本,以及敦煌寫本外,唐智昇《集諸經禮懺儀》卷上與法照《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出家樂讚”、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聖武天皇宸翰雜集》,所存的《歸去來》亦有多首。

這些敦煌寫本及敦煌以外的浄土歌讚《歸去來》,其使用的情形,主要出現在“出家樂讚”、“歸西方讚”、“歸極樂去讚”三種情況下爲多。不論敦煌寫本或敦煌以外的寫本,總結其體制,可大别爲:“3。7。7、7。”四句式、“3。7。7、7。7、7。”六句式、“3、3。7、7。3”五句式、“3、5。5、5。5、5。5、5。”八句式、“3、3。7、7。7、7。7、7。7、7。7、7。3、5。”十四句式及“7、3、3”三句式等六種。其中除“7、3、3”式開頭爲七言句,後接和聲“歸去來,歸去來”外,其他各式均是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

從今存敦煌本與敦煌以外的歌讚加以考察,可見浄土歌讚《歸去來》,伴有和聲,是曲詞也是佛曲。其體制基本以“三、三、七、七”爲基調,或作“三、三、五、五”。其中必以“歸去來”三字爲起句,後接五言或七言、句末或加三字句和聲。其“歸去來”一詞取意蓋在勸誘世人、呼唤信徒回歸彌陀極樂浄土,是浄土法門爲傳教弘法之方便而利用樂府舊曲《歸去來》套入佛調而成佛教歌讚的一體,其在道場法會之中廣爲傳唱,藉音聲以莊嚴佛國,用歌讚以擴大影響。中唐張熾《歸去來引》,作“三、三、五、五”,體制頗近,而北宋柳永《歸去來》,雖句式相去甚遠,屬於新調曲詞,然亦可窺見其影響之深遠。

浄土歌讚《歸去來》風行後,更衍生有《隱去來》歌讚的産生。歸、隱同意,《歸去來》、《隱去來》均是用來歌頌期盼歸隱浄土的心聲。其變化,正如同禪宗歌讚中使用《行路難》、《行路易》來表示修禪之道難易的心境與歷程。浄土法事歌讚行儀的完備,凸顯了浄土歌讚儀式的重要性,更彰顯了歌讚文學的音樂特質與文學特質。

(原載《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4期,頁6—24)

注釋:

①見《大正藏》第47册,頁474—490。

《聖武天皇宸翰雜集匯見ぇたる隋大業主浄土詩に就ぃて》,載《東洋學報》第17卷第2號,1928年10月,收入《日支佛教史論考》,東京:原書房,1980年10月,頁1—94;《廣法事讚を通して再び聖武天皇宸翰浄土詩を論ず》,載《東洋學報》第21卷第2號,1934年1月,收入《日支佛教史論考》,東京:原書房,1980年10月,頁95—136。

見矢吹慶輝《鳴沙餘韻》,東京:岩波書店,1930年,頁78—90。

塚本善隆《唐中期の浄土教》,日本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出版,1933年;京都:法藏館,1975年修訂再版。

《龍大圖書館山内文庫藏法照和尚念磨讚——本文並解説》,日本慶華文化研究會,1951年;《法照和尚念佛讚について》(上、下),載《佛教史學》第3卷第1、2號,京都:平樂寺書店,1952年,頁42—64、38—48;《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讚》,載《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歷史と美術的諸問題》,京都:法藏館,1963年,頁197—222。

《敦煌出土法照關係資料について》,載《石田充之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浄土教の研究》,永田文昌堂,1972年;《禮讚》,載《講座敦煌》第7卷《敦煌の中國佛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年,頁425—470。

⑦五十嵐明寶述《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永田文昌堂,2001年。

載《社科縱横》1994年第4期,頁12—15。

載《1994年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史卷上》,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頁75—104。

《敦煌本唐代浄土舞會讚文與佛教文學》,載《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頁63—73;《晚唐至宋初浄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載《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頁48—64。

img674《唐代浄土讚歌之形式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img675《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img6761976年,上山大峻有《敦煌出土浄土法身贊について》一文,根據對法照所撰的《浄土法身贊》進行考察,而强調流行於敦煌的五會念佛,是中原禪浄合一影響下的産物。見《真宗研究》第21輯,1976年。1997年,湛如法師的博士論文《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第七章《論敦煌浄土教讚文》中,從思想的角度對法照的《法身讚》與《大乘浄土讚》進行考察。見《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51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3月,頁245—282。這些雖爲個别讚文之研究,然均爲教理思想與儀軌之探索,非從文學角度來進行。

img677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清王引之《經傳釋詞》云:“來,語末助詞也。”如:王績《采藥》:“家豐松葉酒,器貯參花蜜,且復歸去來,刀圭輔衰疾。”李白《行路難》:“誰人更掃黄金臺,行路難,歸去來。”岑參《下外江舟懷終南舊居》:“頃來壓塵網,安得有仙骨,巖壑歸去來,公卿是何物。”

img678如:白居易《蟠木謡》:“蟠木蟠木,吾與汝歸草堂去來。”《不能忘情吟》:“我與爾歸醉鄉去來。”

img679如:唐李頎《相和歌辭·怨詩二首》:“今夜裁縫螢已飛,征客去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白居易《琵琶引》:“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别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

img680見善導《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大正藏》第47册,頁448b。

img681見《高僧傳》卷一三《經師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507。

img682見《大正藏》第53册,No.2122,頁574b。

img683見《大正藏》第85册,No.2827,頁1244c。

img684分别藏於英國和日本,即:S.2723《讚阿彌陀佛並論上卷》(尾題)及日本龍谷大學藏本《讚阿彌陀佛並論上卷》(尾題)。

img685S.5227、S.2659、S.2553、S.2579、P.3841、P.2722、P.2066《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引“導和尚西方禮讚文”、P.2963《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引“善導和尚西方讚”、北服字28、日本《二樂叢書》《往生禮讚前序》殘片、守屋孝臧藏《浄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引“善導和尚西方讚”。

img686見《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1063。

img687《出家樂讚》:“出家樂,出家樂。無始起,離諸著。今生值善割親緣。頓捨塵情斷衆惡。斷衆惡。發身心,依聖學。除於結使下金刀,落髮披衣餐寶藥。餐寶藥。懷法喜,加踴躍。誰其長夜睡重昏,此日輕身忻大覺。忻大覺。出家安,出家安。一切事,不相干。年登二十逢和尚,敬受尸邏遇浄壇。遇浄壇。修定慧,證非難。悟若瑠璃明内外,妙喻蓮華恣總看。恣總看。稱釋子,法門寬。出入往來無礙道,解脱逍遥證涅槃。證涅槃。”(見《大正藏》第85册,頁1247ab)見《大正藏》第47册,頁462ab。

img688同上。

img689見《大正藏》第47册,No.1983,頁483c—484a。唯《大正藏》標點多誤作:“歸去來。見彌陀。今在西方。現説法運渡衆生。出愛河出愛河。歸去來。上金臺。是至觀音。來引路百法明門。應自開應自開。”

img6901921年佐佐木信綱複製,内容解説由内藤虎次郎撰。其後研究《雜集》者主要有岩井大慧《聖武天皇宸翰雜集中所見之隋大業主浄土詩》,小野勝年《宸翰〈雜集〉所收“周趙王集”釋義》、《〈宸翰雜集〉所收“觀行内雜詩”等釋義》、《〈宸翰雜集〉所收寶人銘等釋義》、《〈宸翰雜集〉所收早還林、浄土、穢土釋義》。近年研究,如佐藤美知子《憶良之釋教的詩文》、合田時江編《聖武天皇雜集漢字總索引》等。

img691見《中國唐代會刊》第9期,1998年11月,頁1—34。

img692日本中央公論社,1982年10月。

img693按:《寶人銘并序》爲北周釋亡名之作,又作《絶學箴》、《息心銘》。詳見《續高僧傳》卷七《周渭濱沙門釋亡名傳》及《法苑珠林》卷六一《誡勖篇》第四八“感應緣”“周沙門釋亡名”條。

img694《晉書》卷九四《陶潛傳》云:陶潛“素簡貴,不能私事上官。郡遣都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其辭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img695見《全唐詩》卷八一,頁9135。

img696見《全唐詩》卷二五,頁335。

img697柳永《歸去來》:“初過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緒。燈月闌珊嬉遊處。遊盡花、厭歡聚。憑仗如女。持杯謝、酒朋詩侣。餘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罷、且歸去。”

img698《晉書·祈嘉傳》云:“祈孔賓,祈孔賓!隱去來,隱去來!修飾人世,甚苦不可諧。所得未毛銖,所喪如山崖。”

img699《隱去來》二首:“隱去來,尋空有。空有畢竟兩無名,二境安心欲何守?不長不短鑒空心,若見空心還是有。空有俱遣法無依,智者融心自安偶。隱去來,勿浪波波走。”“隱去來,隱去遊朝市。不離煩惱源,無希真妙理。對境息貪癡,何假求高士。是非不二見,法界同昆季。隱去來,大樂無基止。”見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835—836。

img700《隱去來》三首:“隱去來,修道去。菩提實行是余心,世間名利非余務。無常苦空何所樂,有身繫縛終難住。麤餐一鉢得安存,佛境空村足容與。”“隱去來,誰知我家處。隱去來,勸同遊。三世佛法皆須伴,一人學道亦當求。强弱兩緣相假藉,真應雙門等共修。廢已成恒滅,認惡推善自無頭。”“隱去來,同歸佛性舟。隱去來,自邀期。心死心生心易滅,法違法順法難持。六根未浄恒須隱,五眼開明得是非。決定誠言終不退,乞願諸佛助光輝。隱去來,修心自不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