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南干旱问题研究:以黔西南安龙县下菁村抗旱救灾为案例

西南干旱问题研究:以黔西南安龙县下菁村抗旱救灾为案例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下菁村各村民组旱情具体情况表三、抗旱救灾情况简介旱情出现后,安龙县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开展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

西南干旱问题研究:以黔西南安龙县下菁村抗旱救灾为案例

见微知著:管窥旱灾背景下民族团结之新发展——以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下菁村抗旱救灾为个案

徐勤山 罗开梅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民族团结是我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百年不遇的旱灾袭来,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一心共同抗旱救灾,诠释了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新内涵。

关键词:民族团结;抗旱救灾;新发展

一、引 言

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共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自2009年8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形势极为严峻。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与指导下,全国人民与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团结互助,抗大旱、保民生,携手共渡难关,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二、旱灾基本情况概述

(一)安龙县旱灾总述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跨东经104°59′~105°41′,北纬24°55′~25°33′之间,总面积为2237km2。自2009年8月以来,安龙县持续少雨、高温天气,致使土壤严重缺墒,水源日渐枯竭,蓄水量日益减少,灾情严重,百年不遇。此次旱情主要有以下特点:(1)降雨量异常减少。自2009年8月以来,累计降雨量仅为220.1mm,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少308.7mm。特别是自2009年冬季以来,累计降雨量仅为12mm,蓄水量大幅减少。全县25座水库、2.2万口水池(窖)、43个山塘理论蓄水量为3270万立方米,现实际蓄水量仅为7.8万立方米。水源逐渐枯竭,全县流域面积大于20km2,河长大于10km的34条河流已有22条断流,其余12条流量仅有常年同期平均流量的20%;(2)气温明显偏高。自2009年8月以来,平均气温为14.8℃,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9℃;(3)旱情持续时间长。自2009年8月以来,连续8个月没有有效降雨,出现夏、秋、冬、春四季连续干旱的情形;(4)旱情造成的损失大。截至2010年4月19日,持续的干旱已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干旱共造成全县16个乡镇27.3万人、6.8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受灾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8%。全县夏收作物25万亩,成灾面积达22.29万亩,绝收面积达18.31万亩,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1亿余元。春耕生产受阻,玉米无法播种,水稻育秧难度增加。

(二)万峰湖镇旱情简述

万峰湖镇位于滇、黔、桂三省区六县市交界处,天生桥水电站建于境内,是国家西电东送的基地之一,属黔西南州的移民重镇。全镇国土面积为134.2km2,辖10个村,93个村民组,共4299户人家,共计18641人,主体民族为布依族。全镇地貌石山、泥山河谷各占三分之一。全镇的生产用水全部依赖望天水,生活用水依靠雨季蓄水解决。自2008年秋季以来全镇未曾降过透地雨。2009年泥山地区的村寨,因干旱而未插上秧,改种的玉米也因旱而无收成。进入2010年,旱情持续发展,小季绝收,全镇夏收作物为5650亩,成灾面积为5650亩,绝收面积为5200亩,森林受损面积为15500亩。全镇561口水池(窖)理论蓄水量为16830m3,现实际蓄水量为1250m3,蓄水量仅为理论蓄水总量的7.4%。全镇123口水井已有79口干涸,其余44口也已接近干涸。此次干旱共造成全镇10个村,13200余人、8725头(匹)牲畜饮水困难,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类似旱情历史罕见,百年不遇。

(三)下菁村旱灾详情

下菁村位于万峰湖镇西南面,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深石山区。全村耕地面积为1681.8亩,其中旱地有1473.6亩,水田有208.2亩。全村共辖13个村民组,现有411户、1579人,大牲畜1067头(匹),水池255口,蓄水容量为9730m3,现水池已无蓄水,全村群众都到水源地背水或拉水吃。周围水源点除大红塘(旱灾发生后才发现的水源点)之外全部干涸,但是大红塘水源点路程较远,且交通不便,仅能解决大红塘、小红塘、岜金、金竹凼四个村民组183户、695人的生活用水。

自2009年8月以来,下菁村有效降雨偏少,全村农作物全部受灾,其中超过1500余亩绝收,其余大幅减产,农业生产遭受空前损失。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下菁村全村各组的水池水窖分布情况、现有蓄水情况,村民组居民生活用水都受到极大威胁,人畜饮水安全亟待解决。此外,从下菁村村支书刘天国处得知,目前除了村民的饮用水受到威胁之外,各家各户的生活存粮也即将告罄,有些村民已经无存粮,通过政府救济的口粮维持生活,其余村民口粮最多可维持3~5个月,粮食安全问题逐渐提上议事日程。此外,村里还有五保户、孤儿、留守老人和儿童、散居户共271户,他们的生活饮水存在较大困难。

表1 下菁村各村民组旱情具体情况表

img15

三、抗旱救灾情况简介

旱情出现后,安龙县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开展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县委、县政府把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四大家班子联席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抗旱救灾专题会议,下发多个文件,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坚决学习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全县上下迅速打响“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保民生”的攻坚战。还成立了由县四大领导班子负总责的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制订方案,围绕解决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两个重点,迅速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摸清旱情及水源现状,结合实际制订出抗旱救灾工作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渠道迅速筹集抗旱资金。

安龙县针对全县旱灾实际情况,制定了县、乡(镇)、村三级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抗旱救灾指挥体系,确定目标、明确责任、上下合作、行动高效。各级政府部门干部包村到户,定点定人,保证抗旱救灾工作的切实、有效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具体抗旱措施如下。

(一)安龙县县委、县政府具体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2)突出重点,保障饮水;(3)因地制宜,抓好生产;(4)关注民生,维护稳定;(5)强化堡垒,示范带动;(6)统筹兼顾,促进发展。

(二)安龙县万峰湖镇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概述

万峰湖镇镇党委、镇政府按照中央、省、州、县抗旱保民生的指示精神,党政一把手保民生、副职抓日常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抗旱保民生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成立抗旱保民生领导小组,抽调镇、村两级干部及县委、县政府派驻的四个工作队共130人,组建七个工作队深入村组农户调查灾情。在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组织供水车辆分赴到村组定点定时为群众供水。在县委、县政府抗旱救灾保民生总体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万峰湖镇实行“先保人、后保畜,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党政正职包全镇,副科级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农户,而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单家独户的生活用水实行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绝不允许因缺水导致人畜死亡现象的发生,绝对不允许因缺水发生不和谐的现象。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抗旱纪律,要求干部从讲政治的高度,用铁的纪律保证抗旱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抗旱保民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抗旱保民生的同时,做好春耕备耕准备:在蓄水集中的村民组落实旱育秧基地,实行集中育秧,确保雨季来临时实现稻田的满栽满插;将因旱灾无法种植水稻的田地适时改种玉米或耐旱蔬菜,积极组织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提前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同时加强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

(三)下菁村抗旱救灾工作具体措施(www.daowen.com)

第一,村干部组织工作组走家串户,了解并统计好具体的受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第二,由县民宗局、镇工作组共同筹集资金为缺水群众拉水送水,分四个供水点(卡丫口、毛草坪、大凼子、峰岩)定时集中供应,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第三,把各村民组五保户、孤儿、留守老人及儿童、单家独户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责任落实到县、镇、村党员干部身上,实行包保责任制。另有村民自发组织的义务送水队,帮助取水困难的邻里乡亲。第四,根据旱情的实际发展情况适时增加供水点、供水量及供水次数,保证群众在大旱期间有水用,牲畜有水喝。第五,积极引导群众准备春耕物资,如种子、化肥、农膜等,待雨季来时迅速开展生产自救。

在各级党委及政府正确的抗旱救灾方针的指导下,安龙县万峰湖镇下菁村有条不紊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抗旱救灾工作,保证了大旱期间人畜饮水的绝对安全。

四、通过互助救灾透视民族团结的新发展

西南五省大旱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大量地跟踪报道着西南地区旱情的发展,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支援重旱区的各族人民,希望他们能早日渡过旱灾,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笔者在2010年4月11~13日期间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下菁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走访调查。在访谈过程中当地的村干部及村民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感谢。感谢各级政府对灾区人民的照顾,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真切关心,感谢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等。他们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诠释了新时期民族团结互助的深层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以及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在继承了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因素,逐渐过渡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新层面上。民族团结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典地震、凌冻、干旱等接踵而来,一次次将中国带入灾害的梦魇。但是中国各族人民没有被灾害打倒,反而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团结,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奏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胜利凯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赞歌。灾难中的中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奋进,大家全身心地关注着灾区的各族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支持。2009年8月至今,当百年不遇的旱灾突袭我国西南地区之时,笔者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期间,亲眼见证了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感人情景。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下菁村是一个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杂居的村寨。此次旱灾对该村影响颇大,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用水受到了严重威胁。除去各级政府部门给予灾区人民以水源、资金等多项资助之外,全国各界、各族人民也给予了灾区人民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帮助。具体情况如下:万峰湖镇邻村靠近水源点的八盘村和港湾村(布依族村寨)义务组织车辆为下菁村村民拉水;徐氏三兄弟(徐明学、徐荣、徐宏)是从下菁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今年旱情严重,分别在外教书的三兄弟自筹资金为下菁村义务拉水四卡车,并为当地的茅草坪小学捐赠了五件矿泉水;在上海饲料研究公司工作的夏程坤得知家乡旱情严重,家乡的各族父老乡亲饮水困难后,当即向家乡捐赠抗旱资金3000元,用来支援家乡父老共渡难关;中国移动公司为支援旱区群众抗旱救灾,推出灾区话费特惠活动,并免费为灾区移动用户发送旱灾预报,为灾区的各族人民及时提供最新的旱情资讯;各村民组发动党员和民兵组织义务送水队,帮助村里各弱势群体送水,保证其饮水安全,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在下菁村集中供水点,各村民组的人民秩序井然地排队取水,没有任何拥挤争抢的现象发生,更没有任何因生活用水而引发的纠纷;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西南特旱灾区的人民,他们纷纷自发地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在各网络媒体上为灾区人民祈福呼吁。此外,海外的华人华侨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灾区人民。无数的事例共同阐释了一个理念:各族人民大团结,抗旱救灾保民生!

通过上述鲜活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民族团结在继承了优良传统的同时,有了进一步的新发展,自觉地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时代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民族团结互助的实际范围更加广泛

民族团结一直是党和国家提倡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由于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民族团结的实效范围并没有理论上的那么广泛。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众多自然灾害的威胁,各族人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突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限制,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凝聚心智,通力合作,共同抗旱救灾。

2.民族团结互助的层次、形式更加多样

传统理念上的民族团结主要是强调政治层面上的团结,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在21世纪多灾多难的时代,中华民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团结理念,其层次和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此次抗旱救灾中,这一改变体现得尤为突出。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统一安排下的抗旱救灾工作之外,公司、企业、个人等都积极参与了此次抗旱救灾。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公司层面最后到爱心个人,基本达到了全民参与的层次程度。而且媒体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在精神层面为灾区人民呼吁、祈福。

3.民族团结互助的意识和自觉性更加强烈

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的各族人民都自觉地参与到了抗旱救灾的行动中。各族人民都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着灾区的人民。没有任何的强迫,没有任何的不情愿,民族团结互助的自觉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政府倡导提议的民族团结,在当今时代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在各族人民的潜意识里已无形地烙上了“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大团结万岁”的印记。尤其是在面临人类生存时所遇到的各种灾难性的自然灾害之时,这种团结的潜意识就自觉地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综上所述,大灾后的中国各族人民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团结的理念,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概念上的民族团结理论被注入了新的含义。面临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中国人民始终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各族人民血肉相连、同舟共济。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相信有五十六个民族同胞的全力支持,没有什么灾难能阻挡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徐勤山,男,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青觉.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 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杨顺清. 中国民族理论问题研究[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3] 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 安龙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 安龙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gzal.gov.cn/

[5] 安龙县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6] 安龙县万峰湖镇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7] 万峰湖镇下菁村抗旱保民生工作汇报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