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旱灾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旱灾背后体现出来太多的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引发出不一样的心理反映。祖祖辈辈生活在麻山地区的人民,正是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适应本地域环境的心态及应对机制,这样一种异于其他地区人民的心理状态,对于抗旱救灾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旱灾;麻山
百年未遇的大旱灾,给受灾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受灾地区本该存在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而且还使得惯常的居民行为中断,给受灾区域的人们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创伤,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方式。旱灾,是一个自然反应的过程,不受人类意识的左右,但灾害背后产生的影响,却与人类文化息息相关,能左右人类的心理思想和精神状态。
一、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
生态环境系统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功能的意义上来说,自然生态系统既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又承载着人类文化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维持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环境条件。所以,要探讨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时,自然生态系统则是人类文化系统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自然生态系统承载了人类文化系统的演变历史,同时也在约束着人类文化系统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人类文化意义上、学术上所说的“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对人类文化既有支撑又有约束,影响着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生态环境之下产生的文化生态学,其学科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环境如何决定人类文化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怎样影响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的形成,反言之,则是人类文化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问题。人类文化包罗万象,在特定的生态背景之下,人们所特有的尊重自然与保护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都会体现出来。中国地域广阔,有山地、平原、草原之分,也有干地和湿地之分,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中,人们应对环境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方式或方法。麻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李志勇(1983—),男,苗族,贵州雷山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麻山地区生态环境概况及遭受旱灾情况
(一)麻山地区生态环境概况
麻山地区位于黔西南自治州的望谟,黔南自治州的惠水、长顺、罗甸、安顺地区的紫云等县接壤处,是贵州省最典型、最贫困的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明显,山峦重叠、岩石裸露、地形切割、峡谷深沟、悬崖峭壁。这里没有成片的土地,是个典型的“九山半土半分田”的地方。在麻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满山遍野尽石头,养牛不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这就是过去麻山地区真实的写照。“滴水贵如油”,在麻山地区有着它真实的含义。麻山地区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属于典型的“漏斗地”,地表蓄不住水,水的使用成为麻山地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事情。虽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但是当地的自然环境一直束缚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牲饮水难、粮食产量低、房屋破旧、交通闭塞、文化教育卫生落后仍然是麻山地区突出的特点。
(二)麻山地区遭受旱灾情况简述
自2009年8月份以来,麻山地区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处在严重的灾害之中。长时间的干旱,给当地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带来了较大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春耕生产无法进行,这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首先,人牲饮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自干旱以来,麻山地区大部分村寨水源枯竭,人牲饮水成为了生活中最大的难题。随着干旱的持续蔓延,受灾范围进一步扩大,人牲饮水难的情况也在不断恶化。其次,农耕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干旱造成土地干裂,无法正常下种、种地,影响了当地正常的农耕生活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后,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也受干旱影响而蒙受损失。麻山地区很多学校师生饮水困难,给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影响;卫生条件更加恶化,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道路干裂,车辆出行不便,给生产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干旱致使草木枯死,发生大量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如地处麻山腹地的望谟县麻山乡,到2010年1月底,全乡约有80户农户开始缺水,之后受灾缺水的户数逐渐增多,至3月底,全乡所辖的6个村全部受灾,特别是地处偏僻的红岩、山花、高寨、冗牙等村寨,受灾更为严重。至4月上旬,全乡几乎没有现成的蓄水,群众饮水几乎全靠外运,群众饮水困难面已达到1400户以上,受灾人口达8300人,缺粮农户为310户,计1720人;旱灾造成大牲畜因饮水困难死亡242头,山羊死亡1689只,畜牧业经济损失达121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000亩,成灾面积达4200亩,绝收面积达3500亩,造成经济损失105万元;人工草场受灾9930亩,造成经济损失85.4万元;核桃苗受灾5000亩,计15万株,造成经济损失75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86余万元。以上数据是2010年4月11日望谟县麻山乡党委政府在关于抗旱防火工作情况汇报中体现出来的。而旱灾还在持续,且越来越严重,带来的各方面损失也会不断增加。麻山乡只是麻山地区其中一个乡镇,但其受灾的大体情况可以折射出麻山地区整个受灾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的。
三、旱灾给麻山地区带来的影响
灾害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这是无法逃避的。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洪灾、雪灾、台风、地震等等。灾害的到来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物质层面上的损失和精神层面上的损失。百年未遇的大旱,更是让老百姓措手不及,给人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同时也给麻山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影响。
(一)物质层面上受到的影响
1.人牲饮水受到影响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得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麻山大部分地区,喝的水基本都是“望天水”。“望天水”是指通过建造各种水池将天上下的雨水集中在一起后供人牲饮用的水。干旱导致水池的水枯竭,人牲饮水面临困难,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水的利用达到了极致。家中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来洗脸洗脚,然后留给家养牲畜饮用,而如洗衣服、洗澡之类用水较多的事情就不能再进行了;其次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没有水,就需要寻找水源,所以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找水而忙活,找到了水源还要去抬水。在望谟县麻山乡山花村,村民用水要到离寨子七八千米的地方去,来回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紫云县宗地乡大地坝村马宗组,挑水要到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去,来回也要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这打乱了当地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方式。最后,家牲养殖受到旱灾影响而蒙受损失。因为没有水,麻山地区大部分缺水比较严重的村寨只能将家中喂养的牲口拉出去卖,但是持续的干旱造成了牲畜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当地群众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麻山乡山花村黑洞组杨昌应家中一头母猪加上四只小猪只值一百元。要是在往年,至少要值七八百。市场上小猪崽一斤才卖两元左右,而在往年,一斤要卖十六七元,这些都是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
2.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一切物质财富产生的基础。农业生产对自然和气候的依赖性很强,此外如土壤的种类、水利资源、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生产程序。麻山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土贫瘠,传统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兼种植一些水稻,但是产量很低,自古以来就一直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而一直延续的干旱现象,致使田地干裂,老百姓不敢轻易去买种、播种,无法进行种植农作物,打乱了麻山地区正常的农耕时间。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将会影响到麻山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导致本年不能获得正常的农业收成,老百姓生活将会更加困难;没有收成将间接影响到来年的农业生产,也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未来几年麻山地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3.饮食习惯受到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满足人们生理的需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习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持续的干旱,对麻山地区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结构变得单一上。因为干旱,材民种不了蔬菜,老百姓餐桌上主要的菜就是豆类,这些还都是上一年的收成。在望谟县麻山乡山花村磨访组杨光平的家中,家人一天的菜就是锅里煮的四季豆,单一的饮食结构,必然会对他们的生理健康和文化生活造成影响。
4.居所安全受到影响
在衣食住行中,住的历史较悠久。自古以来,人类居住的类型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经济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等。而在相对落后的地方,人们的居住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显得特别突出,而麻山地区各族人民的居住类型,正是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在麻山地区,虽然现在大部分村寨进行了房屋改造,但是茅草房依然还是麻山地区农民居住的主体。持续的干旱,使得茅草房变得干燥,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特别容易发生火灾。2010年2月19日,紫云县宗地乡大地坝村马宗组由于电路问题引发火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31户人家化为乌有,只有离起火点较远的茅草房和砖瓦房幸免,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在短短的时间里造成如此之大的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茅草房在抗火能力上本身就不强,在持续的干旱中抗火能力就变得更差,火星一到即燃,干燥的茅草使得火势更加迅猛,从而无法施救;二是干旱造成村寨缺水,没有水就无法扑救,只能看着火焰将房屋吞没。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组织进行重建工作,由于干旱造成用水困难,使得重建工作迟迟不能进行。
(二)精神层面上受到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层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决定精神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同时精神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施以影响。干旱现象继续蔓延,麻山地区人民群众的心理思想、教育道德、风俗习惯等受到了影响。(www.daowen.com)
1.心理思想受到影响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麻山地区的人民来说,每一年有一段时间都要经受干旱,使得麻山人民养成了一种抗旱自救的良好传统,他们也知道该怎么样去应对出现的旱情。但是对于这么长时间的干旱,麻山各族人民是意想不到的,所以旱情的不断加大,确实让当地老百姓感到震惊,在言语中他们也流露出了对于发生这种灾害的无奈。在麻山大部分地区,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不能及时播种,季节一过,无法正常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也就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来年的生活。
2.教育、道德受到影响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评价人们行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的标准。干旱对教育道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从教育来说,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形式。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初始,学校教育规范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社会教育在辅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是对教育成果的检验。而干旱,无论是从有利的方面还是不利的方面都对教育产生了影响。干旱造成家庭和学校饮水困难,也就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但这也从中体现出人们面对旱灾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状态反过来也就会推动教育的发展。其次从道德方面来说,持续的干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在某些利益问题上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灾害面前,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团结互助、互敬互爱,同时也涌现出一件件感人的事迹。社会各界给予了望谟县麻山乡人们更多的关注,救助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麻山中来。解放军、武警部队从始至终坚守在送水抗旱的第一线,抒写着一篇篇华丽的抗旱篇章。老百姓看在眼里,甜在心里,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温暖,体会到了团结抗旱的重要性。对于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本本活的道德教科书,从中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美德。
3.风俗习惯受到影响
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麻山地区主要的民族是苗族和布依族,这两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干旱,虽然没有影响到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本质,但是在一定形式上也产生了影响。如麻山地区的节日习俗,其外延形式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过去,时逢节庆,家中就要酿好酒,用以在祭祖时供祖先享用,但是干旱造成水资源的缺乏,大部分家庭不能自己酿酒,所以在祭祀祖先时只能到外面去买酒回来替代。形式似乎没有改变,但是祭祀祖先的民族内在心理发生了改变,用买来的酒代替家酿的酒,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对祖先的情感上来讲他们还是觉得亏欠的。又如节日的时候,干旱仍然严重,人们都在想方设法抗旱救灾,根本就没有心情去走访亲友、相聚畅谈了,对于朴实好客、热情大方的麻山人民来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伤害。
四、生境与心境:特定环境下的文化心理表现
(一)生境与心境之间
生境是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也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须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工作的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心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里,之所以将生境与心境联系起来,这是特定的环境之下形成的一种联系。麻山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麻山人民对于干旱发生时产生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区域群体在应对所处环境条件之下产生的文化心理,也是一个经过了长期洗礼而形成的心理反映过程。所以说,生境决定着心境的产生,心境是生境条件下的集中反映。
(二)旱灾下麻山地区人民的文化心理表现
1.传统抗旱意识仍旧保持
在麻山地区,当地老百姓在抗旱救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地区的人们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来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麻山地区的人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抗旱意识,在麻山,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抗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其次,麻山地区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强的,在他们看来,干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干旱到来时,他们会想法设法渡过难关,而不会产生过多的抱怨。最后,在麻山地区,节约用水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在他们传统的观念里,水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水才有生活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人们的观念中。
2.本能自救心理增强
每个人都有应对特殊事情的本能反应,通过这样的本能反应能在灾难中进行自我救赎。面对一直还在持续的旱灾,麻山地区的人们抗旱自救的心理状态普遍增强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会尽己所能来进行抗旱。在他们自己看来,抗旱还是要依靠自己,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救本能,修建水池、节约用水是最根本的措施,也是他们最基本的自救方式。
3.思想价值观念转变
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总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对于麻山地区的人们来说,种植农业是他们的根本,他们就是在土地中“刨”生活的群体,而田地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但是长时间的干旱,已经不能正常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对于世世代代以土地作为生活保障的麻山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伤害。面对这样的形式,他们只好转变观念,寻找另外的出路。而在现实社会中,外出打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在过去,外出打工的人不是很多,即使有,那也都是年轻人。可是现在形式改变了,很多人外出打工,并且随着旱情的加重,出去的人也越来越多。
五、干旱现象留给我们的思考
干旱已经发生,旱灾的背后留给了我们什么?除了直面现今因为干旱造成的损失以外,我们更应该从纵深考虑,当类似于这样的灾害再次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去应对?在本人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应对灾害最根本的应对方法。在抵御干旱带来的灾难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顺利战胜干旱。
首先,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预防灾害现象的基础。引起旱灾的原因很多,有自然条件变动因素也有人类发展导致自然失衡的因素。很多专家认为,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的旱灾,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西南地区长时间降雨减少,土地和植被长期缺乏水分,必然使河道水流和水库蓄水减少,土地和农田不能正常种植,便形成了旱灾。但是,人类在进行自我开发建设时,总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体系,尽管这样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但无论如何,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存在于地球这样的一个空间中,就应当和谐共处。
其次,人与人和谐共处是应对灾害的最好方式。当旱灾的来临,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时,作为受灾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怎样去应对这样的灾害,将损失降到最低。旱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遭受旱灾的地区,处处可以看到人们为抗旱救灾而不辞劳苦的身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音谱。在旱灾面前,政府、社会各界人士、人民群众只要团结协作,积极采取各种抗旱措施,共同抗旱,就能顺利渡过难关,而这也就是抗旱救灾最好的应对方法。
再次,人类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抵御灾害的良药。相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说,人类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抗旱过程中的表现不是很明显,但它是一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体现,支撑着受灾群体的精神状态。不抱怨、不屈服是麻山地区人民真实的心理再现,在旱灾面前,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不是故作镇定,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心理反映。这是一种精神风貌,它的存在支撑着麻山地区人民站在了抗旱的最前线。
总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依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旱灾的发生,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之外,也留给我们更多的反思。从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看,它冲击着人类本是脆弱的心理,在极端条件之下,面对持续干旱造成的损失,当生活成为艰难的问题得到突显时,受灾害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一些违背本身的信念,从而卷入伦理道德沦丧的问题中去。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况,是自然环境左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人类行为对自然破坏引发的因果问题,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总之,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种种行为,在灾害面前,我们要向麻山地区人们一样有足够强劲的心理承受力,坦然地去面对灾害的来临。这是值得同样经受旱灾的人们所借鉴的,应当更多地得到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大华,杨昌儒. 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专论[G].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3] 陶立璠. 民俗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 庄孔韶. 人类学灾难研究的面向与本土实践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