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南干旱问题研究:云南转马都村个案分析

西南干旱问题研究:云南转马都村个案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旱的文化解释与行为回应: 云南转马都村的个案研究李永祥摘要:历史上素有“干老厂”之称的云南新华彝族自治县,是水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地区,如今,也同样受到干旱的威胁。

西南干旱问题研究:云南转马都村个案分析

干旱的文化解释与行为回应: 云南转马都村的个案研究

李永祥

摘 要:历史上素有“干老厂”之称的云南新华彝族自治县,是水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地区,如今,也同样受到干旱的威胁。本文在实际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干旱;彝族车苏人;文化变迁

一、引言

笔者的调查地点——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众多受灾地区的一个县,尽管这个县有611个水库和11.2万个水窖,但是,大部分水库出现了严重的水短缺现象,所有的水窖没有一滴水,水窖的作用名存实亡。老厂乡是新平县最为干旱的地区,历史上素有“干老厂”之称,这个乡虽然只有442km2,却拥有120个水库,平均每3.5km2就有一座水库;老厂乡有177个自然村,160个小组,平均每1.5个自然村就有一个水库;老厂乡有1.7万人,平均每143人就有一个水库。此外,老厂乡还有7600个水窖,以补充水库供水的不足。上述数字说明,老厂乡的水库数量相当于其他地区一个县水库数量的总和。

然而,拥有如此数量水库的山区村民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水库干枯了,水源没水了,所有的水井、水箐、河流都看不到流水。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二、彝族车苏人的干旱观念与文化

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老厂乡转马都村位于滇南哀牢山东部,全村村委会由11个村子构成,总人口950多人,由车苏和阿鲁两个彝族支系构成。其中,车苏支系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以车苏支系为主的高寒山区彝族村委会。

转马都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干旱地区,几乎所有的新平人都知道老厂乡转马都的干旱情况,这个地区彝族人的防旱抗旱观念是最强烈的。对于他们来说,每年春天受到干旱困扰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像2009~2010年度这样的严重干旱却是百年不遇的。他们对于干旱的理解和解释也与往年不同,干旱甚至改变了车苏人的文化观念和传统习俗。当地乡政府也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在防旱抗旱中的重要性,划拨了部分资金以保持民族文化活动。事实证明,在抗旱的斗争中,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开彝族的历史书籍,能够看到关于干旱的记载和传说。例如,彝族历史文献《祭龙词》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天旱海见底,海旱底无水;鱼儿无水喝,泥鳅张嘴哭,螺蛳流眼泪;大地不栽秧,浮萍当菜用,山药当饭吃。”车苏人的民间故事中也有很多与干旱有关的神话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古时候天上有9个太阳,把大地上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晒死了,连水里的动物都流下了眼泪。车苏青年洛聂看到人间疾苦,决心改变此种状况,在神灵的帮助下,他射下了8个太阳,拯救了大地上所有的动植物。这些故事和记载说明,彝族地区干旱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遥远的古代就经常出现,并在民族神话传说中留下烙印。应该说,彝族祭天、祭龙就是求雨的仪式,是对干旱文化的详细解释。

当然,车苏人的生存环境是不容乐观的。他们生活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些地区的冬天和春天无水,夏天和秋天又经常发生地质灾害。转马都村的地质灾害已经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政府安排了部分村民搬迁,但是今年干旱特别严重,村民没有建房的用水,搬迁是不可能的。干旱使人们处在一种两难的环境中,要么在原地抗旱,要么就设法搬迁,村民选择的是前者。他们认为,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搬迁是不明智的,需要在干旱缓解之后,再考虑搬迁的事情。

三、旱灾中的车苏行为回应和文化变迁

笔者到转马都进行调查,对于转马都人来讲,他们的回应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用拖拉机拉水

我们在转马都村看到,自来水管虽然被安装到了各家各户,但这些水管很早就没有来过水了,村里没有一家人有水喝,所有的村民都要通过拖拉机到30km以外的地方拉水,没有拖拉机的人家就跟有拖拉机的人家买水,每拖拉机水30元。

2.小心地节约用水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非常小心地用水,他们从不随意将用过的水倒出门外,重复使用的水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大人、小孩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对于水的保护也是非常小心的,不像水源丰富的地方,家里的水可以随便摆放,转马都人不同,他们总是很小心地将水放在大盆内,用塑料布盖好,避免风大时树叶和沙子掉到盆中。家里的生活用水基本上都在减少,之所以养成这种用水习惯是抗旱的结果。

3.出售大牲畜

一些人家将大牲畜出售了,目的是为了保证家庭用水。由于大牲畜需要的水量很大,没有拖拉机的人家只能通过买水供养大牲畜,增加了这些人家的经济负担。而长期坚持买水喂养,会使原先就很贫困的车苏人更加困难,所以,一些人家就把大牲畜出售了,等待抗旱结束之后再购买大牲畜。

4.水取代酒成为最受欢迎的礼物

车苏人非常喜欢喝酒,他们对于酒的喜爱和慷慨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但是,车苏人非常在意水,特别是在干旱很严重的时候更是如此,很多走亲串戚的人几乎都不再像原来一样带着酒去,他们最希望得到的礼品是一桶水。要是有人带着一瓶酒来,他们会觉得这没有什么可以高兴的,但如果带着一桶水来,他们会喜出望外。送水成了车苏人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似的情况是,每当有客人到车苏家时,绝大部分的人家已经不再让客人喝水,而是用酒招待,说明了水在当地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5.买水、拉水建房与旱灾中的地质灾害观念与搬迁准备(www.daowen.com)

转马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土地贫瘠、山坡陡峭,冬天和春天时干旱,夏天和秋天时又发生地质灾害。因此,这里的地理环境不太适合居住,但是,这片土地是祖先留下来的,他们不住这里,又能搬迁到什么地方呢?当地政府和村民都没有什么办法,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让他们搬迁到附近一些安全的地方。政策是去年制定出来的,但政府和村民都未曾料到干旱会如此严重,很多人家的建房和搬迁工作都被迫停下来。当然也有例外,一些房屋位置非常危险的人家还是不敢停止,他们认为转马都从2009年9月就没有下雨,7个月不下雨的话,接下来的雨季是非常危险的。他们至少要有一个临时躲避的地方,买水、拉水建房的情况就这样出现了。一个村民说:“现在缺水,政府领导都要我们考虑停止建房的事情,但是,如果雨季到了,我们的房子又出现危险,那又怎么办呢?”从这个村民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是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

6.祭天祭龙的仪式从不停止

几乎所有的彝族人都要在每年春天祭龙,时间是农历2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如果第一个属牛日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推到第二个属牛日。绝大部分的祭龙仪式一天就结束了,但是,有些地方的祭龙仪式要持续3天。祭龙的核心是求水求雨,在干旱特别严重的年份,这个仪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所有的村寨都举行了祭龙的仪式。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的仪式没有下雨,但是,第二个属牛日举行仪式时,还真的下起了雨来。这让人们松了口气,文化的力量使人们增加了战胜灾害的决心。

上述几点是转马都村民对于干旱的回应方式,当然,不同的家庭状况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有的人家的经济状况较好,他们受到的灾害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于那些贫困的家庭来说,他们所承受的困难更加严重,引起的后果也相对较多。

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回应方式

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除了村民能够自身回应灾害之外,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对灾害做出回应。政府的灾害回应在救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政府的救灾工作具有全局性和持续性。经过一些初步的调查,我认为地方政府对于灾害的回应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

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抗旱,而抗旱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上级领导汇报旱灾的情况,并申请经费。在抗旱的工作中,人们发现了山区与水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需要得到较大的改变。所以,政府在抗旱中设计了一些项目,包括水库建设、水窖建设和水管道建设等。

2.通过消防车拉水、送水

转马都村的旱灾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平县在仅有的少量消防车中,还是专门提供了一辆给老厂乡政府。消防车主要用于各村委会的供水服务,转马都村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当然,乡政府的供水主要针对小学生和极端贫困户,普通村民的用水大部分是自己用拖拉机解决的。此外,各级领导和调研人员到村中调查时,也会拉一些水到村子里,给那些贫困的人家使用。

3.寻找水源与保护水源的工作

与此同时,政府还希望村民加强寻找水源的工作,很多村寨原来的水源已经不能供水了,那些传统的水源地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供水能力,寻找新水源的工作被提到日程上来。新水源找到之后,政府开始对其进行开发,使之成为新的供水点。同时,政府也通过林业和水管部门,加强原有水源地森林的保护工作。在乡村,很多的水源林其实都是那些“神林”,是他们的文化习俗活动使原有的水源林得到了长期的保护。政府也划拨了一些经费,用于传统水源林的保护工作。

4.学校送水与学生的节水观念

转马都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该校有200多名学生,并且大多数都住在小学里。学校用水量不仅大,涉及的人也多,这是当地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必须每周得到足够的水,才能够保证学校正常开学。为此,政府的消防车提供了所有缺水地区的学校用水。当然,学校对于水的使用是十分节约的,转马都小学里的水全部由乡政府从35km以外的地方拉来,每个小学生每天分到半盆水,用于刷牙、洗脸、洗脚、浇花等。

5.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和援助

转马都是最为缺水的地方,很多社会组织和公司向这里伸出了援助之手,如云南山泉就向这里捐赠了2000件矿泉水,虽然这些水不能完全缓解村民的用水需求,但对于当地抗旱的人员来讲,还是一个激励。新平县还举行了各种捐赠活动,公务员、教师、商人等都向灾区捐款,体现了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对于灾害的回应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在这里列举的只是通常情况下的回应方式。各级政府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回应方式也不一样,对于乡镇一级的政府来说,保证村民的安全和村民生活的正常运转是最为重要的。

五、干旱的文化和行为回应与人类学

本文以转马都村为例,讨论了彝族村民和当地政府对于干旱的解释和回应方式。村民对于干旱的回应方式包括拉水、买水、储存水、出售牲畜、减少用水量、祭龙、祭祀水神、保护水井和神林等;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公司对于干旱的回应方式包括:政府送水、保护水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森林、捐款捐物等。对于两种回应方式的关注是因为政府和村民对灾害有不同的回应方式。从转马都村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缺水会导致很多问题,几乎所有的农作物绝收,农民来年的生活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缺水,农民不得不把大牲畜卖了,这种情况很难保证春耕顺利进行,春耕期间很难买到价格和品种都让人满意的大牲畜,无疑会影响生产。村民对于水的分配和使用更加谨慎,有的人家还患了与缺水有关的疾病,那些买水盖房的人家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政府对于灾害的回应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政府在抗旱的同时,还要向社会和上级部门展示人们的工作精神,向人民表明政府是“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的。在经济方面,抗旱是得到上级经济支持的较好机会,当地很多与供水和水源保护有关的基础设施在这个时期得到完善。在环境保护和文化和谐方面,人们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才能减少灾害的发生,而环境保护的思想又蕴藏在民族文化中。因此,民族文化中对于环境友好的部分应该不断地得到发扬。

人类学家对于环境灾害的讨论必须放入较大的理论背景中,从转马都的情况来看,旱灾导致了彝族车苏人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尽管这些变迁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达到了多大程度,还需要细致的调查,但是,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些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旱灾同时还与环境脆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活动导致了环境脆弱性的发生,这一点常常被人类忽视。世界很多地方的研究证明: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地与环境脆弱性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研究旱灾时必须注意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