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对自然灾害的组织、方法及措施探析——以应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干旱为例
石开忠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黔西南州干旱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从而为当前应对自然灾害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应对;自然灾害;措施
当今社会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活动地区的日益扩大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雪灾、海啸、地震等等,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人们在应对中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方法与措施。自然灾害是会经常发生的,如何将这些组织、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总结的。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16804km2,居全省9个地、州市的第6位,占全省总面积的9.54%,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排列第26位。全州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册亨、望谟8个县(市)和顶效开发区,共132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1066个村,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2009年末总人口为32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黔西南州州府兴义市,从2009年9月份开始,就没有下雨,这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百年未遇的,前所未有的情况。
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旱灾简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到2010年4月12日,全州蓄水总量仅为6010万立方米,同比减少75%;全州小水窖及17座水库、134座山塘的蓄水已用完,已基本干枯。10公里以上河流断流28条,机电井出水不足105眼。全州1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66个村,250多万人、201.96头大牲畜受干旱影响,199.74万人、166.3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按5个月缺粮人口计算,需救济粮33924.24吨。截至2010年3月31日,全州水力发电(不含董箐电站)总发电量为13.32亿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2.29%。由于供水量、发电量锐减,致使56家企业开工不足,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以上。
作者简介:石开忠,男,1958年生,博士,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全州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63.19万亩,占秋冬种播面积的100%;成灾面积为198.39万亩,占秋冬种播面积的75.85%;绝收面积为154.92万亩,占秋冬种播面积的59.27%。预计夏季作物减产12.58万吨。果园受灾4.7万亩,成灾2.53万亩;茶园受灾4.12万亩,成灾3.03万亩;早熟蔬菜受灾12.5万亩,成灾7.5万亩。预计旱灾造成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为6.86亿元。截至2010年4月12日,全州草地受灾面积80.53万亩(其中人工草地52.85万亩,改良草地27.68万亩),干枯面积52.87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5.65%。大牲畜因灾死亡共8.72万头(匹)、渔业损失164.88万公斤、畜牧养殖业经济损失达2.18亿元。经初步统计,干旱已造成全州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以上。
二、组织、方法及措施
在这次抗灾中有多种组织参加了行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是指各级政府组织,如中央、省、地(州)、县(市)、乡(镇)等相关部门。从我们到实地的调查得知,黔西南州政府始终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全民动员,结合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实际,把抗大旱、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紧急部署。
全州紧急动员全民参与,坚持各部门协调配合,全力投入抗旱,形成抗旱救灾工作强大合力。主要措施有:落实领导责任,明确包保责任,建立起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并对抗旱救灾工作实行责任倒查制;加强宣传,强化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做到对灾情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抗旱投入;做好对上级下拨、本级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的抗旱救灾款物的登记、管理、公布、调度、分配的工作,确保抗旱救灾资金、物资及时用于救灾,做到专款专用。
根据州里有关部门的统计,各级政府机构共投入抗旱救灾资金10503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拨款7680万元,州级财政投入51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2308万元;投入抗旱人数217.01万人(次)、投入机电井148眼、泵站355处、抗旱抽水农机具1.28万台套、各种车辆74.01万辆(次)。
(二)社会组织(www.daowen.com)
社会组织是指社会的群团组织等。从2010年3月份开始就陆续有社会组织向灾区捐款捐物:贵州大学向黔西南州捐赠抗旱救灾资金20万元;贵州省红十字会、贵州省消防总队、海南省红十字会、北京市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分别派员到黔西南州晴隆县、贞丰县、兴仁县、普安县支援抗旱救灾工作,开展蓝天救援“水源行动”“送水送粮送温暖行动”“春雨行动”等,为受灾群众送去大米60吨、桶装矿泉水6000桶、瓶装矿泉水2000件、抽水机30台、蔬菜(南瓜)30吨,机动车送水42吨,捐助资金65万元。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维达带队的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批对口帮扶人员,来到兴义市鲁布格镇坪上村骆家湾组开展找水、打井抗旱救灾帮扶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关于部队要积极投入抗旱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成都军区组织了驻滇、驻渝部队支援黔西南州抗旱救灾工作。2010年4月1日,首批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滇某部、驻渝某部已深入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晴隆县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第二批部队官兵于2日赶到,分赴普安、贞丰、册亨、望谟4县支援灾区人民。
(三)企业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经营销售的公司。从2010年3月份开始就陆续有企业捐款捐物:中国石油贵州分公司向黔西南州捐赠抗旱救灾资金50万元及一批饮用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慈善基金会、中国移动贵州分公司向黔西南州捐赠抗旱救灾资金100万元;贵州黔桂发电有限公司向黔西南州捐赠抗旱救灾资金60万元;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职工向黔西南州捐赠抗旱救灾资金3万元,并赠送抽水机、水泵、水管等价值5万元的抗旱设备;黔西南州坤元置业有限公司——水木清华项目向黔西南州捐赠抗旱救灾款201890元;贵州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黔西南州捐赠10万元抗旱救灾款和价值4万元的抗旱物资;黔西南州工商联电器商会在州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林嘉龙带领下,为兴义市猪场坪乡学校和群众送去36吨饮用水、5000kg大米、1000件矿泉水及1万元捐赠款;《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武警贵州省总队、广东“好帮手”电子公司联合向黔西南州捐赠180吨矿泉水和100吨大米,价值50万元;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向黔西南州捐赠10万元抗旱救灾资金;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爱心甘霖·心系牵挂》慰问晚会募捐后向黔西南州捐赠30万元抗旱救灾资金和8万瓶矿泉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向黔西南州捐赠162.36吨矿泉水和饮料,价值63.72万元。
(四)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是指人民群众自己的组织。有在外地工作的人组成的捐款捐物活动,如2010年4月6日,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黔西南籍同乡和在黔西南工作过的国家机关有关领导自觉发起抗旱救灾捐款活动,参加首批捐款的共82人,捐款金额达65819.5元。但更多的是受灾地区群众的自助组织。他们在灾害面前,展现出更多的是团结互助。在望谟县的油迈瑶族乡,持续的干旱以及水位线的急剧下降,使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上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各种农作物无法种植、人畜饮水非常困难,部分家庭甚至出现断粮的情况。因此,他们几个家庭或者一个村落自发地联合起来,通过集资的方式共同购买一些水管、抽水机等工具,去村子外找水源点,然后抽取一些水源以供大家共同分享。在生产自救方面他们也是互相帮助,这种互帮互助的情况在黔西南州的8个县中都有,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三、不同组织采取的方法措施及其协调
干旱时间长直接导致了人畜饮水困难,从而使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了抗旱保苗难度大、抗旱物资严重缺乏、粮食存量不足等问题出现。各类组织采取的方法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但是,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组织的方法措施需要进一步协调。
各级政府组织是抗旱的政府组织者,各个单位、组织的协调者。例如,哪些地方干旱,应该如何安排人员送水,甚至是一天送几趟;哪些地方的群众缺粮,救济粮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安排。按当地政府官员的话说,就是要保证受灾群众有水喝,有粮食吃。政府还规定每一个干部要包村或者是村民组,甚至落实到每家每户。有的政府组织考虑到受灾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为了彻底解决饮水问题曾建议他们移民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或者是帮助他们打井寻找水源等。
社会组织是在政府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大量传播干旱信息后才得知旱灾消息的,在政府的号召下他们也开展了抗旱工作,体现了一种责任感,进而他们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一方面听从政府指挥;一方面发挥自己组织的能动性来支援、救助灾区人民,如哪些地方缺水他们就送水,哪些地方缺粮他们就送粮等。这些行动可以解除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是政府组织救灾的补充。企业也在政府组织的感召下开始了具体的救灾行动。
民间组织则是按照自己传统的方法进行自救。由于气候异常以及持续的高温,许多农作物不能种植,自春耕以来人们无法栽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豆类等粮食作物。来年减产或者是粮食颗粒无收已成事实,因此,他们有的人去山坡上采集一些药材到县城去卖以换取生产工具或者生活必需的重要物品;有的人到县城,或者到东部沿海地区去务工以寻找经济来源。
从以上简单叙述的各个组织的方法措施来看,它们采取的措施是有些不相同的:政府组织是想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如没有吃的就送吃的,没有水源就给他们寻找水源,甚至移民等等;社会组织是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展工作的,而企业则以捐助的方式回报社会,民间组织及其人们则按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及生态移民时,许多村寨的老百姓均表示不情愿,如在普安县三板桥镇包冲村彝族村寨的调查便是其中一例。该村村主任介绍说,这里虽然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老百姓不愿意搬迁,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祖坟也在这里,搬到其他地方舍不得,也不习惯,他们相信旱情总会变好;村民们虽然取25kg水要花四个多小时,但大家取水扶老携幼,都遵守秩序,且用水都很节约,可以互相帮助渡过难关;今后我们可以在山沟里修几个大水库,下雨天蓄水以备干旱时用,每家都有种植用材林和经果林的习惯,不仅可以保水,还可以卖木材、卖果子,或者外出打工,赚钱买粮食。由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了生存资料,萌生并繁衍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对世居环境的依恋,同时也意识到如何善待自然,用何种生计方式来进行生产与生活。
地方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上传下达的机构,它既要传达上级的指示,又要反映群众的意见。政府组织把干旱社会化,通过各种组织力量,建立出一系列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进而达到社会帮助的愿望;民间组织中的人作为个体在灾难时体现出来的方法、措施是实在的,是以解决眼前问题为目的的,他们的应对举措运用了传统知识。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的方法措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现代”与“传统”两种,或者可以说是行政的与非行政的,还可以说是上层与下层的。但无论我们怎样分类,这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是殊途而同归的。在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空隙中如果配合得不好,那么,我们的抗旱救灾工作就会出现问题;如果配合得好,我们的抗旱救灾工作就能顺利进行。而社会组织、企业则是中间的“桥梁”,是具体方法措施的实施者或者是体现者,是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工作的补充。
本调查报告中出现的关于旱情的数据来源于各州县政府网、县志以及各州县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这次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进行干旱问题调查,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大主任龙刚的大力帮助,得到了各个被调查县的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