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水资源管理在应对干旱危机中的作用和启示
——云南楚雄马石铺案例
李建钦
西南林学院社区林业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马石铺典型社区的调查发现,该社区因为“干寡”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历史以来社区村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竭尽所能在社区内开发、建设了各类复杂的灌溉和饮水设施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社区现有的水资源供应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大旱之年,马石铺社区的水资源管理经验可以为存在同样问题的其他山地社区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干旱;社区;水资源管理
一、研究点概述
楚雄是云南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全州国土面积2.9万平方公里。全州有95%以上的面积是山区和半山区,因此民间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的说法。该州地处金沙江与元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境内无天然湖泊,也无入境暗河,水资源多由大气降水形成,总量偏少。年降水量也较少,年均降水量800~1000mm,主要集中在7~10月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春夏旱重,干湿分明。楚雄地处云南日照高值区,年均日照为2450小时,从西北向东南呈递减分布。全州的蒸发量年平均为2432mm,为年降雨量的3倍多。所以,楚雄州在云南来说基本上属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马石铺隶属于楚雄州楚雄市苍岭镇李家村委会,属于半山区。马石铺交通比较便利,距离李家村委会3km,距离苍岭镇5km,距离楚雄市府鹿城镇10km;320国道,安楚高速公路和广大铁路穿境而过。马石铺是一个以回族居民为主,回族彝族杂居的村落。全村共有85户农户,共354人,其中回族75户,309人;彝族10户,45人。
马石铺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初年,马石铺的姚姓回族先民从南京应天府大坝高石坎、柳树湾驿站随军入滇,明军在今天的马石铺东边修建养战马的马房,四周设有“铺田”“铺地”,[1]姚姓先民定居于马房的西边,专管马草、马料,并限定其居住范围“西不许越览经坡,东不许越饱满街”。据《马石铺姚氏宗谱》记载:“本村当年系放逐监留之旧地,故干瘠如是。后山大坟地荒冢累累,官员墓仅葬一冢,墓主姚大韶,官居‘明台博凤学士’,墓碑刻于万历年间,属明朝晚期。”所以,在历史上马石铺被认为是一个流放者居住的资源贫乏的“干寡之地”。明初以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马石铺先民的职责就不只专管马草、马料,“尔后人丁滋生,村民已兼负哨所之职能。租佃“铺地”之“铺兵”,以劳役代租,在其任差之月,人马日夜侯差于堂房,差吏传送公文至堂房,立即换马由当差者护送趱行。”[2]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明清时期,马石铺居民已经开始进入以劳役代租的封建田制时代,除了继续从事与军队给养相关的活动以外,田地耕种已经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生计内容。到了清代道光年间,马石铺人口已经发展到48户,共260余人。咸丰六年(1856年)春,楚雄丙辰血案爆发,全村回民被杀戮殆尽,少数幸存者四处避难。至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颁布告示,允许外出避难的回民返回原籍。由此,马石铺三支姚姓和一支马姓返回故里。清政府将收回的“叛产”田中土质较为瘠薄的返还给村民,村民凭上报的名册领取耕地,按照男性每人六公,女性每人四公[3]的面积进行发放,范围就在今天的小冲坝之下,周家坝左右。其余较为肥沃的耕地属于政府公田,一直租佃给其他的村民耕种。因为马石铺没有水源,所有的田地均属靠天吃饭的“雷响田”,而且土质比较黏重,仅靠农业难以维生。所以,几户人家就经营起马帮副业,靠赶马帮,“走夷方”来补贴生计。解放以后,政府将所有的田地分配给个人使用。为了保证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1958年,在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支持下,马石铺兴修了大量的沟渠、坝塘、水沟等水利设施。如今的马石铺,已经由过去的“干寡贫瘠之地”变成了当地有名的产粮基地。
2010年云南大旱,许多农村社区粮食绝收,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但是,“干寡”的马石铺却还能维持日常的人畜饮水和大春灌溉用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现象,但这也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马石铺是一个云南典型的半山区少数民族杂居的村落,一直以来,为了适应“干寡”、缺水的资源环境以维持自身的生存,马石铺社区一方面生发出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另一方面,承袭回族善于经商的民族特点,马石铺村民还多途径寻找经济来源,维持并促进了社区的生计发展。
二、社区水资源管理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如前所述,马石铺历来是一个“干寡之地”,水源缺乏一直是困扰马石铺社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石铺的社区村民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竭尽所能在社区内开发、建设了各类水利设施,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整个社区现有的水资源供应体系和管理模式。
(一)灌溉用水的管理及利用
1.马石铺农田灌溉工程的建设状况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马石铺村民就修建了许多小的沟渠和大小坝塘用于蓄水。其中,小冲坝、周家坝等坝塘修建的历史较长。1958年,全国上下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马石铺开始修建主沟渠,当地人称“大渠”。该水利建设工程由市水利局负责勘测设计,从流经楚雄市区的龙川江引水。据村民回忆,当时水渠修建的规模很大,多所学校的师生都到这里参加劳动。此外还有众多从各区(乡镇)调派的民工也参与到修建水渠的工作中。大渠建成以后,市水利部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龙川江边设了一个抽水站,当地人称马石铺大站,当时由苍岭镇政府管理,有5台原产苏联的电机组从龙川江抽水,供下游的3个大队及苍岭大队、黄草大队以及马石铺所在的李家大队灌溉用水。这条大渠在马石铺范围内大约有2公里,由于马石铺处于大渠的上游,所以每年通过大渠引水十分方便。到了1975年,由于大渠毁损严重,出于农耕的需要,由政府部门提供水泥、毛石和砂浆等原材料,由各村投工投劳,对大渠进行了“三面光”[4]的维修。维修后的大渠一直使用至今,此后再没有进行过大修。1981年,马石铺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水田和旱地承包到了各家各户。在村民的强烈建议下,在1981、1982年间,村集体出资维修巩固了原有的几个坝塘,并在缺水的地方兴修了几个坝塘。到了1985年,马石铺大站的5台机组因为陈旧和落后,不能满足下游各村的灌溉用水需求,所以,市水利部门将机组全部更新,并将管理权收回市里进行管理。由于从龙川江抽水比较烦琐,而且距离远,不太方便。1982年以后,大渠下游的各村寨逐渐寻找到新的水源,修建了新的水利设施,使用大渠抽水灌溉的村寨越来越少。由此,马石铺的村民产生了建立自己的抽水站的想法,但是当时社区集体经济比较匮乏,所以这个愿望一直没有付诸实践。
1997年,因为广大铁路和昆楚高速公路的修建,占用了马石铺60余亩[5]土地,国家补偿了部分资金给马石铺。村里有了集体经济以后,建立自己的抽水站专供马石铺灌溉用水的想法被重新提了出来。但是此提议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而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经协商后由原来的大站无偿调拨2台机组给马石铺使用,由马石铺负责机组和部分大渠的维修、管理和守护工作,并要满足附近的前、中、后马房村的灌溉用水。由此,马石铺选出了专门的管水员,负责每年的农耕用水的管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蓄水坝塘因年久失修,越来越难以满足村民灌溉用水的需求。到了2007年,马石铺争取到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对毁损比较严重的刘家坝、梨荫坝进行维修,在坝塘四周建起了石头挡墙,修理了涵洞和闸门,并对坝体进行清淤、加深和扩大。2010年,村里又得到了省水利部门的资助,对村里部分年久失修的支渠进行了维修。马石铺水利工程建设大事记见表1。
表1 马石铺水利工程建设历史大事记
(续表)
2.灌溉水利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水资源和水利设施是马石铺最为重要的社区资源。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长期的用水、管水过程中,马石铺形成了一套由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星罗棋布的大小坝塘组成的比较复杂的灌溉供水系统(如图1所示)。在这个系统中,水源、抽水站、大渠、支渠、小水沟和大小坝塘成为了主要构成要素,并在各自的环节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图1 马石铺水资源分布图
在每年大小春耕作之前需要大量用水的时候,抽水员定时定量从龙川江抽水,江水从主沟渠往下游流淌,到了马石铺,村民将水引入村中的支沟渠,然后再流往几个大坝塘和农田中小的水沟,最后流往各家各户的水田。因为抽水的时间有限,虽然可以短时满足村民的灌溉用水,却难以满足村民一年到头种植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大小坝塘便发挥了重要的蓄水作用。这些坝塘不但可以在放水季节蓄水,而且在汛期还起到防洪、滞洪的作用。目前,马石铺仍然在使用较大的坝塘有7个,分别为刘家坝、小冲坝、周家坝、梨荫坝、大冲坝、李家小坝、小新坝,其中以刘家坝、小冲坝、周家坝、梨荫坝最为重要(如图2所示)。
图2 马石铺社区灌溉用水供水系统
小冲坝建成的历史较长,是全村最重要的坝塘。小冲坝位于村子的上方,位置较高,有重要的蓄水作用,可以朝下游的任何方向泄灌。如果小冲坝没有水,会导致下游的坝塘无水,将直接影响全村的农业生产。小冲坝的蓄水可以满足200亩左右田地的灌溉。而且这个坝塘靠近村庄,可以直接解决村庄的生活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刘家坝是全村面积最大的坝塘,也是最重要的坝塘之一。它建在村子的南边,四周为水田环绕,可以满足周边100余亩水田的大小春灌溉。由于刘家坝的灌溉作用比较重要,在2007年,村集体用争取到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对坝基重新维修、清淤、加深并加大了坝体。周家坝修建的历史也比较久远,位于村子的北边,靠近广大铁路。坝塘建在田中间,可以满足周围100亩左右田地的灌溉。梨荫坝是一个建在村子里的坝塘,在清真寺前面,可以调节村寨小环境气候,是村子里一道亮丽的景观。由于位于村子里,所以这个坝塘还起到了比较重要的防火作用。和刘家坝一样,在2007年,村集体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对梨荫坝进行维修,在四周打起挡墙,重新修缮涵洞和闸门,并对坝塘进行了清淤处理。重新修缮后的梨荫坝是村里生活用水的重要场所。
除了上述的坝塘之外,有一些人家为了取水和用水方便,还在自己的田地和菜园附近修建了比较小的蓄水池和蓄水坑。这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在每年的干旱季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灌溉作用。
3.灌溉水利资源的管理体系
为了维护和管理如此复杂的灌溉系统,马石铺社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整套管水、用水的知识和管理体系。
(1)沟渠管理
因为马石铺大小春灌溉用水都需要从龙川江引流,所以,对于引流的大小沟渠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马石铺的沟渠管理大约有两个主要的活动:一是“打河闸”。即每年抽水之前,村子里需要派人到龙川江边,打起坝沟,将水引入抽水站处才可以抽水。由于江水对坝沟的冲击和毁损比较严重,所以河闸年年都需要维修。二是清沟渠。水渠修建好以后,要保证其正常使用,每年都要进行清理和维护。马石铺沟渠清理范围包括村境内约2km的大渠,流往各坝塘和主要农田所在地的支渠,以及农户个人开挖的流往各自水田的小水沟。大渠和支渠主要由集体组织清理,小水沟一般在农户的田地范围内,所以主要由农户个人进行清理。过去,村集体主要采取调动老百姓出义务工的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大小春用水前夕,村里都要组织义务工对马石铺范围内2km的大渠和部分主要的支渠进行清淤和维护,这个传统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土地承包到户以后,由于村民外出从事开餐馆、跑运输的人比较多,难以组织集体劳动,所以,像过去每年耗时耗力的大规模沟渠清淤就不再组织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年小规模的局部沟渠维护和在需要的时候由村集体出钱请工人对沟渠进行整修。
(2)坝塘管理
如前所述,坝塘在马石铺的水利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大集体时期,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村子每年都要组织人力对各个重要的坝塘进行坝基加固、清淤的工作,清出的淤泥还被搬运到农田里以增进土壤肥力。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大规模的整修和清淤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开展。为了提高坝塘的利用效率,同时保证对坝塘的日常管护,目前村里大大小小的坝塘都已经承包或转给特定的人进行使用。这些人一般都是在坝塘里养鱼、养鸭、养鹅,或者是种植莲藕、茭瓜等水生蔬菜。承包者按照坝塘大小和村小组协商承包费用,承包人须负责对坝塘进行日常的修护,但如果有大的损坏,如漏水、垮坝的话,需上报村集体,由集体出钱进行维修。承包以后坝塘、水资源仍然归全村共有,所有人都可以任意到坝塘取水、用水。
(3)用水管理机构的形成及职责
马石铺灌溉用水的管理机构由村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抽水员组成。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对整个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协调管理,其职责主要包括:在每年农忙用水时节按照民意提前计划抽水时间;对灌溉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监测,制订清淤和维修计划并组织村民开展实施;协调、解决村内和村子之间的用水纠纷;向外来部门争取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向用水的村民收取水费等。
抽水员也是用水管理机构中的重要成员。马石铺抽水站的管理员由村里选出,主要职责有五个方面:一是在抽水站抽水以满足马石铺的农田灌溉。一般每年需要抽两次水,第一次是春节前后的小春用水,时间每次为4天左右;第二次是大春用水,由于用水量较大,每次需要抽取15天左右。二是抽水满足邻近村子的灌溉,目前主要是前、中、后马房三个村小组,还包括其他村寨灌溉用水,马石铺的抽水员每年需要抽40天左右;三是要检查抽水电机所耗的电量,然后分村内和村外的情况将每年所用的抽水电量报给村小组;四是管理电站和机组,晚上抽水员要睡在抽水站里看护,防止机组被盗;五是看管河道,主要是龙川江到抽水站的范围。除了以上职责以外,抽水员由于经常在灌溉设施附近活动,所以一旦发现设施有毁损的情况需要立即上报村集体,由村集体制订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在水资源的具体管理方面,村集体还制定了专门的村规民约,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苍岭镇马石铺村民小组村规民约(水资源管理部分)
……
二十一、实行以水养水,收取的水费用于支付管理人员的报酬和管道维护。
二十二、管道出现较大损坏的,由管建人员提出方案,经村民大会讨论,由受益农户出资共同进行更换。
二十三、输水管道(除由农户承担部分)和水池属于村民的集体财产,全村村民有义务进行保护,不得破坏,如造成破坏的,将追究责任。
二十四、节约用水。所有用水农户必须安装水表,每月按计量收取费用,若不交水费者,管理人员有权停止供水。
二十五、全村村民对水的供应、收费、管理和使用以及管道的维护有质询权、监督权,管理人员负责做好供应、水费收取和管道的维护工作。
……
马石铺村民小组(www.daowen.com)
2006年12月
马石铺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运作,使其避免了很多地方出现的用水者只注重获取灌溉用水投入生产以获得效益,而忽略管理、维护用水设施,从而导致的有人用没人管,用水秩序混乱,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
(4)用水费用的收取
在灌溉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费用。用电机抽水要产生电费,选出的抽水员要发放一定的报酬,而且日常的维修和管护也需要费用。过去村集体有钱的时候这些费用就由集体承担,现在主要是向用水的各家各户收缴。由于收费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每户田地的大小和用水多少各不相同,如果收费规则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各种纠纷的出现。为此,村小组的领导机构制订计划并多次和广大村民进行协商,最后制定出了一套得到村民认可的收费标准。即由村小组制作出水费收费本,组长、副组长组成收费小组,每年栽秧放水之前到各家各户收费,收费标准以各户农田面积的大小为依据,按照80元/亩的价格收取。每年不管放多少次水,只收取一次水费。收缴的水费在扣除电费和抽水员工资之后,剩余的钱用于水利设施的日常维修和管护。
由于马石铺抽水站还承担着其他几个村子的灌溉用水,所以也存在收费的问题。其他的村小组主要按耗电的多少来收取费用。抽水员将每年抽水电量的多少报给村小组长,村里按略高于实际电费价格的标准向邻村收取费用。
(二)饮用水的管理及利用
1.饮用水来源及设施的修建
如前所述,马石铺没有水源,所以人畜饮水也一直是困挠村民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用水,村民想方设法寻找水源,因此也就产生了多样的饮水方式。
水井一直是村子里饮水的主要来源。马石铺一共有4口井,过去全村几百口人就从这4口水井里挑水喝。按照村寨聚落的高低分布,马石铺的饮水布局以水井为中心分成清真寺旁、小冲坝下、后山湾子和梨荫坝下四个片区。由于距离水井较远的人家挑水不方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村民就在家中修建小型蓄水池,然后连接管道、设置水表,买回小型水泵从位于后山湾子和梨荫坝下的水井抽水,这个方式一直维持至今。村子里的4口水井都是地表水,没有深井。因为马石铺地处楚雄市下游,大量污水随龙川江流入,水源有被污染的迹象。近年来因喝井水有十多人生了查不出病因的怪病,被称为“马石铺病”,所以,一直一来村民都有能喝到干净水的愿望。
2005年,因为处于村子地势高处的村民饮水困难,村集体出资7万元在马岭山建了一口蓄水池,然后从后马房村的小龙坝引水,供现在村子地势高处约20余户人家饮水。但是,由于水源不足,在干旱的季节或年份,这个片区依然会出现饮水困难的情况。2008年,马石铺架设水管从镇上的自来水厂引入自来水,全村除原来喝马岭山水池的几家人没有安装自来水管外,其他绝大部分村民都装上了自来水。但是,同样是因为水源不足的原因,自来水并不能全年供应,每年约有半年的时间没有水,这段时间仍然要靠原有的取水设施供水。2010年云南大旱,马石铺受灾也比较严重,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马石铺得到了一个打深井的援助项目。此外,有一些具备条件的村民在自己家附近修建蓄水池蓄水,自行取水。
在马石铺,很少有人家只采用一种饮水方式,多数人都是既安装了自来水管,又继续使用水井或蓄水池抽水,采用多种方式互补来解决饮水问题。
2.饮用水的管理体系
和灌溉用水管理不同,马石铺村的饮用水管理大都是一种小群体或私人行为,和村集体没有太多关系。只有在出现严重饮水困难,或者是在用水过程出现不可调节的纠纷时,才需要村集体出面解决。总的来说,饮用水的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自觉爱护水井和水池的意识
因为缺水,所以村民对一切水利设施都比较爱护。在村民心目中,水井和水池是洁净而神圣的,每个人都在遵守一种约定俗成的潜在规则,自觉地维护着水池和水井的洁净。每过几年还要派专人对水井进行清理和维护。
(2)抽水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村里开始使用小型水泵从水井里抽水到各家各户的蓄水池。由于水井较少,村民必须共用,由此产生了抽水的管理制度。为了能够保证大家的正常饮水,首先需要选出一位抽水员。抽水员由所在饮水片区的人担任,一般由村民自愿报名或是村民提名选出。抽水员的职责包括管理水井和抽水电机、定时定量抽水、收取水费、管理和维修抽水管道以及清洗水表等。过去,抽水员一般都是义务劳动,而随着饮水渠道的增加,一些农户不再需要从水井抽水饮用。到目前为止,只有后山湾子的水井还在抽水。
为了避免村民之间的用水矛盾,合理利用饮水资源,2010年初,后山湾子片区重新制定了明确的抽水管理制度,选出了3个人组成抽水小组:其中一人负责管理电机和从水井抽水,一人负责记录电度和用水量,一人负责向村民收费。到农户家抄水表的时候,需要3人同时在场,并且经过村民认可签字以后才可以收费。3人抽水小组成立以后,提出给以适当补助的要求,目前暂时规定抽水员每月补助60元,其余两人每月补助50元。新的管理制度要求抽水小组一定要保证村民有水喝、不断水。给抽水员补助也提高了他们管水的积极性。同时,收取水费以后,除了缴纳必要的支出以外,还可以预留部分维修基金,以保证抽水设施的正常运作。马石铺社区饮用水供水及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马石铺社区饮用水供水及管理系统
(3)水价调节
虽然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但因为马石铺的水资源获取都要经过人工引流和管理,所以,不管是采用何种饮水方式,大多数都是有偿使用的。过去抽水井中的水饮用的时候,曾经按照1元/m3收取费用,后来又涨到了1.5元/m3。2008年,镇上的自来水引进村子以后,村里抽水也和自来水厂的水价保持同步,按2元/m3收取。收取水费带来了两个好处:①村民知道用水来之不易,会更加珍惜水资源,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②水费收取可以给水利设施的维修和管护提供管理资金,从而使水利设施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水价调节也成为马石铺管理水资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让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2007年马石铺成立了专门的用水协会并制定了详细的章程。章程里明确规定用水协会的目标就是确保群众喝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确保马石铺社区现有的农田、旱地灌溉用水。协会的基本任务为宣传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治水、兴水的方针政策,规范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的行为;负责社区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对生活、生产和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有偿供水。协会负责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其中生活、生产用水按方收费,农灌用水原则上按方计收,在有困难的情况下按亩核收;为用水户提供与水利及灌溉有关的技术和咨询服务。马石铺用水协会成立以后,在整合水利设施的建设资金、提高社区村民参与水利设施的投资和管护、规范水资源管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马石铺社区在应对干旱危机中的启示
(一)社区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是马石铺日常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由此使社区具备了应对干旱危机的条件
在大旱发生以后,有一些水利和农村发展的专家提出:与年降水量只有二三百毫米,几个月不下雨是普遍现象的西北相比较,云南应该并不缺乏水资源。这次干旱对农村社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关键在于社区没有形成储水的意识和行为——在雨季让大量的降水白白流走了。所以,在这些地区应该倡导发展“小农水”,即加强社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马石铺在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一贯做法无疑契合了这个观点。唯一不同的是,以上观点是在旱灾发生以后才提出来的,而马石铺多年来一直把水资源管理当成社区首要的生计活动来做。当然,马石铺社区的选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在完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马石铺人要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繁衍生息,要适应这个环境并获得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除了想方设法寻找水源、群策群力修建水利设施,并形成适合于社区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外,他们别无选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严酷的环境铸就了马石铺人储水、节水、管水的意识和行为,使社区具备了应对干旱危机的条件。
对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其他农村社区来说,由于天时、地利的原因,他们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在没有极端气候出现的年份,村民“靠天吃饭”可以安稳度日,所以,在日常的观念中村民缺乏储水、节水的意识。同时,由于社区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并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贫困的山区村民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投入太多的资金去修建和维护社区水利设施的。在云南的很多农村社区,村民大都认为修建水利设施应该由国家或者集体来完成,社区里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大都是三四十年前修建的。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村取消了原有的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形式,很多社区的水利设施就处于无人管理甚至废弃的状态。所以,在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下,毫无准备的社区的处境会变得十分艰难。
(二)在日常生活中,节水、管水意识已深入马石铺人的观念当中,水资源管理和维护也成为社区一种自觉的行为
由于缺乏水源,每一个马石铺人都形成了节水、管水的自觉意识。从饮水管理上来说,村里每一户人家都建有小型的蓄水池,大都采取定时、定量抽取饮用水的方式,十分节水。此外,多渠道、多方式获取饮用水对马石铺人应对干旱危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0年年初开始,苍岭镇自来水厂因为水源供应不足而停止了供水,因为还保留有水井和马岭山水池的饮水获取方式,马石铺人的饮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在灌溉用水的管理上,村民每年都要用出义务工或者是由村集体出钱请工的方式对村里重要的沟渠设施和坝塘进行清淤、疏通和维护。坝塘在承包给村民使用以后,承包者的主要职责除了要对坝塘进行日常的管护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检查坝基是否牢固,是否有渗漏的情况发生。所以,在马石铺,村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很高,已经形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三)在社区发展过程中,能够抓住时机寻求上级部门的帮助,多渠道寻找资金来源建设水利设施
在马石铺的社区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来源于外部的大大小小的支持无疑对马石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支持一方面体现了外来部门对马石铺社区发展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是马石铺社区自身努力争取的结果。在2009年以前,马石铺因为素有较好社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良好的社区和谐关系的口碑,因此被选为了楚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国“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优秀妇女之家等一系列项目工程的示范点,为了搞好示范点建设,各级部门注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马石铺人一直将修建和维护水利设施的资金争取排在首位。比如,2006~2007年间,村集体就用争取到的新农村建设基金对村里几个重要的坝塘进行清淤和扩容;2010年,他们又向省水利厅申请到10万元资金对村内的主要水渠进行了维修。同时,因为大旱的影响,政府部门划拨专门资金资助饮水特别困难的地区打深井,马石铺也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到了在村里打一口深井的项目。所以,充分争取和利用外来部门的各项支持也是马石铺社区实施有效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多渠道寻找经济发展途径,缓解水资源匮乏对社区生计发展的影响
回族是一个农商并重的民族,他们重视商业、善于经商,这一方面与伊斯兰教的传统中鼓励商业活动的价值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他们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结果。如前所述,马石铺虽然交通便利,但是土地资源稀缺、水资源匮乏,村民难以靠单一的农业活动来维持社区生计。所以,早在明清时期,马石铺的回族就经营起马帮副业,靠赶马帮、“走夷方”来补贴生计。改革开放以后,马石铺人更是纷纷走出家门,多在外开餐馆、跑运输,经营第三产业或是与其相关的种养殖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马石铺全村共有40余户农户从事餐饮业,有20余户农户从事运输业,还有约30余户农户从事屠宰销售业。其中有多户人家同时在从事不同的行业,比如开餐馆的人家也宰牛卖牛肉;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同时也饲养肉牛。
马石铺人从事的各种副业不但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刺激了社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马石铺土地资源比较稀缺、农业生产成本高、回报率低的情况下,从事商业等非农业劳动领域以获取生活资料,无疑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有助于降低对社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程度。所以,即使在干旱最严重的年份,马石铺人也能够从其他的经营中获得收入以减少农业减产给社区生计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熊晶,郑晓云. 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研究文集 [C].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 姚国梁撰稿,姚继德编印. 马石铺姚氏宗谱. 昆明:1995.
[3] 谢波.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46.
[4] 梁鸿兴. 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农业生产. 云南信息报,2010.
[5] 董海荣. 社会学视角的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注释】
[1] 明军入滇以后,在滇设营、屯、卫、所、厂、铺、哨。其中铺是专管售供军需的货品,铺周围设“铺田”“铺地”,由“铺兵”负责耕种。
[2] 《马石铺姚氏宗谱》,姚国梁撰稿,姚继德编印.
[3] 公为当地面积计量单位,1亩=3公.
[4] “三面光”就是指将渠底和两侧分别用砂石和水泥填平并涂抹光滑。
[5] 因本书中后文有大量旧的计量单位(亩),在此书中不一一换算为“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