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夏泽民 西安市社科院
苏 军 西安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
课题组成员:石柱亚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
李天顺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
姚 蕾 西安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王友福 西安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
王 静 西安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西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西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的精神,我们对“十二五”时期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评价和基本情况
(一)总体评价
“十一五”期间,西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年平均增速达到22.18%,已经成为推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来评价
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来看,西安文化产业以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发展,尤其注重与高新技术、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嫁接,重视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多层次性,形成了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老城(唐皇城)区文化、商贸、旅游产业聚集区及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的“一带三区”基本格局,初步建成了曲江、高新、经开、浐灞、临潼、秦岭北麓、城墙景区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培育了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为发展重点的“六大行业”,并规划实施了西安城墙景区工程、大唐不夜城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含元殿御道修复工程、乐游原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西安广电中心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等12个重大项目,文化产业立体化布局已经确立。形成了以人文建设为统领,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西安的博物馆事业,将西安打造为博物馆之城。
2.从文化产业的层别来评价
从文化产业的层别来看,传统文化产业平稳增长,新型文化产业迅速扩张,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产业(即文化产业核心层)平稳增长,连续多年保持41%~42%左右的增加值份额;以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的外围层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西安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相关文化产业层仍是西安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相对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发展则显得较为缓慢,见表1—1、表1—2。
表1—1 2005—2008年西安文化产业各层次比重对比 单位:%
表1—2 2005—2008年西安文化产业各层次增速对比 单位:%
3.从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来评价
从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来看,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增长较快,约占文化企业总数的90%,成为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游戏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力量。目前已形成西安光中影视公司、西安影视制片公司、纷腾互动、融慧科技、西安玛雅动画等一批西安文化行业的领头企业,建成了以吸纳民营文化企业为主的高新文化创意产业带,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且影响力较大。近几年完成了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大唐西市、大唐芙蓉园艺术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西安的文化遗产展示系统。外地企业入驻对本地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冲击,市场环境呈现激烈竞争,中小文化企业多数处于发展成长期,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其扶持带动作用日渐突出。
4.从文化产业的园区建设层面来评价
从文化产业的园区建设层面来看,园区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曲江新区作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相继组建了影视、会展、演艺、旅游等14个专业化产业集团,在西部地区走出了一条集城市运营、产业运营和项目运营为一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基础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体系并进的跨越式发展的独特道路。曲江新区向外辐射和延伸至法门寺佛文化旅游景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城墙景区、临潼旅游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及其周边改造项目,曲江新区已经成为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整体推进,并呈现出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正在逐步形成既有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又有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和文化产业辅助产业群支持的发展构架。
(二)基本情况分析
1.主要行业分析
六大重点行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明显,在核心层和外围层中,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规模排第二位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其他依次为文化艺术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其他文化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以及新闻服务业,见表1—3。在文化产业整体推进的态势下,各行业门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表1—3 2008年各文化行业发展对比
续表
(1)广播影视业。行业整体稳步发展,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西安共有电视台2座、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各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35%、99.37%。西安移动电视已覆盖全市75条主要公交线,每天覆盖人群达200万人次。2008年全市已注册的影视企业达135家,影视生产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四强,年产影视剧600多部(集),交易额近2亿元。优秀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形成西部影视集团、西安电视剧艺术中心、西安五洲、电广传媒、曲江影视、光中影视等一批品牌国有、民营影视企业。
(2)文化娱乐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文化市场固定投资16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各类经营单位近3000家,90%为民营企业,呈现出城市娱乐与高科技结合、跨行业、多领域、集约式经营的发展趋势。文化艺术作品数量丰富、特色鲜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以网络游戏、动漫影音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娱乐业飞速发展,形成一批以西安纷腾、悠久网络为首的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企业。
(3)新闻出版业。总体呈现稳步发展态势,2008年西安图书销售收入860万元,新华书店实现收入3.17亿元,国有发行企业不断改制创新、整合资源,民营出版物批发企业逐步规范,共有印刷企业750余家,初步建成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出版物流中心。西安报业在行业整合中稳步发展,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社总收入达到1.7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2009万元,报款收入4600万元。设立了多媒体数字报平台,实现了两报信息通过网络的原版式浏览,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推出的“西安手机报”已成为本地重要的媒体传播渠道。
(4)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走近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分别依托曲江盛唐文化旅游板块、临潼秦唐仰韶文化旅游板块、浐灞生态旅游板块、城墙景区板块以及秦岭北麓沿山景区板块,围绕文化、生态和红色旅游三大主题,凸显板块式发展的特点。2008年旅游总收入243.52亿元,同比增长2.66%,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旅游产品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多样化的趋势。
(5)文物及文化保护业。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日益增多,文物复仿制品市场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西安大遗址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科学推进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工程、阿房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汉长安城长乐宫六号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以及西安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直城门遗址临时保护工作等。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稳步推进,培育了“西安鼓乐”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广告会展业。《华商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位居西安地区报纸广告前三名,占据西安广告市场90%的市场份额,西安电视台六大频道以及移动电视、西部传媒网络成为电视广告的主要播出渠道。依托技术进步,西安广告所依托的媒体渠道进一步拓宽,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外,移动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楼宇广告、手机广告异军突起,分众传播作为新的传播模式迅速发展,分时传媒、航美传媒、品悦新传媒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传媒企业入驻高新区并不断发展壮大。会展业连续六年以20%的增速发展,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条,社会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西安会展业成交额达到924.45亿元,并向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产业板块分析
以曲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西安城墙景区、浐灞生态区、临潼文化旅游区以及秦岭北麓为代表的西安文化产业七大板块建设步伐加快,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态势凸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1)曲江新区板块。以唐文化、影视产业及会展业为主,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核心区域,把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提升园区价值的核心要素,已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和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形成了以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为旗舰,以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等5个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集群,涵盖会展、影视、演艺、旅游、出版、广告等多门类的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呈现出产业聚集和集团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2)高新区板块。高新区板块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吸纳文化创意企业2000余家,形成数字传媒与出版、影视及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交易、研发设计、数字化版权交易和数字娱乐五大产业领域,唐延路文化创意产业带已聚集了融慧科技、玛雅动画、纷腾互动等一大批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市场开拓实力的民营企业。
(3)经开区板块。着力打造国内印刷包装中心,实行“开发区主办、政府部门推动、企业化运营”的开发模式,引入书刊印刷、包装印刷、商业印刷、音像制品印刷等企业36家,出版、图书发行以及物流骨干项目15家,中小企业项目21家,大多为生产加工性项目。随着硬件设施不断增强,配套服务作用日益显著,印包产业基地雏形已经显现。
(4)西安城墙景区板块。以创建5A级景区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系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产品创新,突出城墙景区文化特色,已形成南门仿古入城式、北门迎宾仪式、唐都上元不夜城灯会、中秋赏月、城墙国际马拉松、“钟鸣盛世·祈福长安”新年祈福等系列文化旅游品牌产品。
(5)浐灞生态区板块。按照“一心三翼”的总体结构,浐灞生态区着力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创意,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通过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广运潭生态园区、世界园艺博览园、国家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生态和滨水特色,正在形成一个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产业相融合,集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于一体的国际性文化产业园区。
(6)临潼文化旅游区板块。临潼文化旅游区依托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唐华清池等历史文化古迹和骊山、渭水等秀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加快建设仰韶文化、秦文化、唐文化区,发展文化旅游、温泉度假、休闲疗养等产业,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品创新,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7)秦岭北麓文化旅游板块。秦岭北麓文化旅游板块依托天然密集的生态、文化、宗教等资源,重点开发森林旅游、自然科学探险、温泉度假、文化主题公园及旅游小镇等系列项目,加大对翠华山、王顺山等生态旅游景区,楼观台、南五台等宗教名胜,关中民俗博物院、户县农民画、集贤古乐等民俗民间艺术,汤峪、太平峪等休闲度假场所的建设开发,打造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在秦岭北麓形成生态旅游、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的文化产业聚集带。
二、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剖析
(一)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分析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西安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总量和规模小
2006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4.08亿元,只相当于上海的(581.38亿元)12.74%,深圳(381.96亿元)的19.4%,即使和邻近的郑州和成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距离,见表2—1; 2008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9.37亿元,相当于上海(780亿元)的15.3%;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将比2008年增长20%,达到150亿元左右。
由于西安的经济实力与上海等地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方面都没有可比性。但是从国内一些主要城市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所占比例来看,西安所处位置明显靠前,这说明西安的文化产业具备后发优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2—1 2006年主要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所占GDP比例
纵向来看,由于西安经济总量比较小,在基数相同、增速大致相近的状况下,西安的GDP总量、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及其在GDP所占的份额被发达地区逐渐拉开。以杭州为例,从2006—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三年翻了四番,份额从3.8%增至12.1%,同一时期西安只增加了60%,即使西安的文化产业按照预期18%的速度增长,总量上要接近或赶上发达地区还要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
2.优势与不足并存,投入不足,产业特色不突出,成规模的文化品牌不多
我市现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1个,产业分布行业广泛,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新闻出版业、广电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等,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目前西安的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但由于对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控制较为严格,以及西安远处西北这一地域劣势,文化产业投入渠道显得单一,力度明显不足。据统计,2008年陕西省文化产业贷款量只占所有金融机构放贷总量的0.33%,资金投入非常之少。
与此同时,西安虽是文化资源大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有些资源并没有被有效地整合和盘活,因此产业特色不突出,成规模的文化品牌不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这与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不相符。西安文化产业至今仍未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许多西安文化产品在包装、设计、产品推广等方面力度不够,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3.部分文化产业企业整体上散、弱、小,缺乏创意基地,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奇缺
近年来,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区的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建立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而西安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数众多的高校和强大的人才技术力量,但是创意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文化企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一些新兴的产业,如动漫产业、数码产业、网络产业还不发达,没有形成成规模的创意产业基地。
从整体上看,西安的文化产业虽然已粗具规模,但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行业差异。例如,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信息网络、文化用品、设备产销类发展势头较好,产值总量较大、企业数量较多;而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服务类发展相对较缓,企业数量不多,产值较小。作为文化大市,西安是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没有报业集团的城市。
由于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是优势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集中体现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之间的高度统一。然而高校林立的西安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显得差强人意。陕西除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和民办的西安外事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在经济学硕士点下开始了文化产业与政策研究方向,其他高校很少涉及,这大大限制了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4.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明显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消费,而文化消费的发展也会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西安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消费也趋于增长。2000—2006年,西安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逐步增加,从748.51元/人增加到1466.55元/人,所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增加,由13.7%增加到14.5%。与此同时,西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80年的53.3%下降到2008年的3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3.5%下降到36.9%,已经接近中上等富裕国家或地区33%的水平,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
(二)从发展瓶颈观察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组织滞后,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西安文化管理体制尽管进行了改革,但仍部分带有传统的文化事业型的性质,这种管理体制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条块分割,与文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资源配置和企业经营项目结构不够合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一方面企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资产利用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
2.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
西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弱,涌现出的知名品牌少,国内外文化消费者所需要的文化产品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高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没有很好的结合或联姻,没能形成文化产业链,各个企业单打独斗。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新要求,难以启动和引导家庭文化消费的新领域。
3.文化产业融资体制滞后
西安文化产业投入渠道单一,政府的投入有限,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投入有限,社会资金投入不足,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另外,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投入带有随意性,文化投入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由于资金不足制约着西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产业都缺乏资金,制约其发展。
4.文化产品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
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品牌建设和形象包装也不鲜明,不能吸引人的眼球。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合,通过各种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目前,除了兵马俑,国内外公众对西安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知之甚少。
5.人才机制不健全
西安文化企业中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产品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各类文化企业的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虽然高校林立,但西安却没有在高校中开设培养文化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的相关专业,也没有科学的、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从“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分析西安文化产业
2010年将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正式确定的时间。“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随着地域综合实力的增长,文化消费进一步扩大
文化消费具有热点多、周期长、可重复消费等特点,具有一般消费产品远远不及的优点,扩大文化消费对于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西安的经济总量将超过4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会大大增加。以2009年的150亿元和18%的增长速度计算,“十二五”末,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将会达到400亿元,所占GDP的比例将上升到10%左右。
2.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的显著标志,在建立健全产业链、集中优势发展重点行业、激活文化创新、推进文化进步方面将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园区的建设更可以充分引起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为文化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服务。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文化企业。
3.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渗透
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一支生力军,将进一步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互动,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
4.文化产业向大区域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已经形成规模。“十二五”期间,西安的文化产业将在西三角经济区(成都、重庆、西安)、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一体化的格局下发展。
5.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手段多样化(www.daowen.com)
投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十二五”期间,解决投融资问题的渠道将多样化,例如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上市融资等。其中,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已经成为现有条件下解决文化产业资金之困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文化产业基金已初步设立并试运行,部分省市政府、机构、公司也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
从上述发展趋势可以判断,“十二五”期间,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远远超过挑战,西安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会逐渐体现,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会更加突出。
三、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战略背景和依据
1.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分析
(1)产业环境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产业环境,从宏观层面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为人们重视,许多文化产品打开巨大的市场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本身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超过波音飞机制造业,位列出口第一;在日本,文化娱乐业占国民经济的1/10以上,松下、东芝等著名制造业巨头纷纷转向文化产业,进军软件、娱乐和出版等新领域。2003年,韩国文化产业销售额370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量的6%,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将直接推动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
其次,文化产业显现非均衡化发展,区域竞争全面展开。“十一五”规划以来,全国许多省市把打造支柱性文化产业列入规划目标,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协调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这些规划实施的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被进一步拉大,在地方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选择倾向将更加明显,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已全面展开。
再次,数字化技术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将形成主流,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关于各类“数字标准”的竞争,将成为宽带网准入之争后最具战略意义的竞争。如针对报业萎缩的现状,很多报业集团依托数字化技术和新兴媒体,以优先于普通网页和传统PDF格式的技术和设计,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同时,把新闻阅读引向移动信息平台的手机报,极大增加了报业集团的读者人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最后,传统文化资源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之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既有的文化传统的基因传承,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是做强做大现代产业继而走向国际的根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本地民众热爱本土文化并引以为骄傲,这是文化产业能够萌生、发展、壮大和繁荣的根本。如近几年,具有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西安事变》、《特殊使命》、《关中风云》、《纺织姑娘》、《梦回大唐》、《长安夜宴》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和表演,以及以打造唐文化为主题的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无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政策环境分析。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文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一定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规划、引导和干预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主张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政策环境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政策推动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至今已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管理机制。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挂牌成立,率先在全国电影界进行公司化改制,实现企业化管理,向市场化、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9月,西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正式挂牌成立,“五团一社”的成功转企,成为西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及文化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和颁布为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文化产业开放化、市场化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开放程度及放开步伐不断加快,各类资本纷纷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有效解决了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
最后,引导性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快速崛起。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8年文化部颁布《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在一系列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大城市也跃跃欲试,纷纷出台支持地方性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就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颁布了《六方案一规划》的通知,以及《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等,加速推动了西安文化产业“七大板块”、“六大重点行业”的建设进程,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向迈进。
2.文化产业理论概述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主要是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管理范围;第二类是外围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第三类是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文化产业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具有文化内涵,能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具有产业功能,可以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而赢利和发展。综合来说,文化产业的概念从文化层面上讲,包含了文学、艺术、创造性等内容;而在产业层面上,包含了市场经济的内容。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前提,而良好的产业趋势是推动文化前进的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是扩大就业,实现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也就越大。文化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可以大量吸纳劳动者,从而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其次,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借助现代通信和交通网络,文化产品一经形成,便可很快地加以复制,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势必会形成人员、信息、物资的流动,从而带动教育、通信、交通、建筑、商贸、金融等行业的兴起。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一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起步早、探索时间长,其文化产业也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的电影产业、韩国的电视剧产业以及日本的动漫产业等在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都具有一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之处。
第一,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好莱坞是美国电影市场的代名词,其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利用高超的包装和宣传手段,开发、占有这方面的市场资源。同时,还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产业链运作,以电影为先导,推出大量的相关商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迪斯尼公司。该公司凭借其动画片的大获成功,紧随其后推出许多带有标志的小玩具、饰物之类,主题游乐园等,这种建立在对文化产品市场需求的科学预测基础之上的方式就是其市场化运作的大手笔,收入颇丰。日本动漫的产业链呈金字塔形式,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原创连载作品,中间是卡通片,最高层是衍生产品的开发。日本动漫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对世界文化资源的大量吸收。文化资源具有共享性,因此,文化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取决于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去开发和吸收。美国发展文化产业注重吸收各种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将别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式改造”,保持其文化产品的创新品质。从多年以前的《花木兰》到去年的《功夫熊猫》,美国正是从中国的博大文化中吸取资源,创造出与我国文化传统相差甚远的,但赢得巨额全球票房收入的动画片。日本的第一部现代漫画作品《白蛇传》就是中国古典文学题材作品,1956年由日本东映动画株式会社制作并公映。韩国电视剧也正是吸取了东方文化的精髓,迎合了东方人群对文化产品的精神层面需求。
第三,多渠道引进外资。创造开放性投资环境,加大外资引入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才能使流动的资本继续在文化产业中寻觅商机。作为世界上最依赖于境外投资的美国文化产业,更多的是由跨国公司来运作的,并且这些跨国公司的大部分又都不以美国为主体。在好莱坞最具实力的电影制片厂中,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福克斯的老板则是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障。美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采取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单位,充分发挥官方和民间基金会作用,加强企业间的自由竞争,刺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政策杠杆间接鼓励和监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美国不同,韩国政府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给予积极培育。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局”等专门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支持力度,监管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日本外务省通过设立“文化无偿援助”资金,从日本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漫影片的播放版权,无偿提供给不能花巨资购买播放权的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将日本动漫文化推向国外,扩大日本动漫片在外国青少年中的影响。
3.我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布局和目标分析
2003年,自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我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依据“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实现增加值119.37亿元,突破百亿元关口。2005—2008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平均增速达到22.18%,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文化产业“七大板块”和“六大行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凸显,与之伴随的是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企业。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正在向着预期目标——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带(区、优势文化行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重点工程和项目,构建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一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资源利用效率高、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大跨步的迈进。
4.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西安市委、市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速趋缓,第二产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4.68∶43.80∶51.52的发展比例。从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市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来看,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第三产业的带动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可以重复开发、使用,能够不断转换和激发,极大地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选择
1.战略布局
“十一五”规划期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提出以构建“一带三区”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的长远战略布局。目前,西安已基本形成了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老城(唐皇城)文化、商贸、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近年来形成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新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户西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陆续崭露头角,凭借其审时度势的市场化运作和先进的企业化管理,日渐发展成为西安文化产业中的一个个新的亮点。2008年2月,总投资103亿元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项目启动; 2009年9月,曾经作为连接古代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的起点和中心的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隆重开市;一贯有“西安798”之称的、以“打造纺织城文化创意产业街区”为目标的西安么艺术中心在众多民营文化企业中独树一帜,彰显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潜在优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应在“一带三区”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借助曲江新区扩增20.4平方公里,以及曲江新区和临潼区共同建设“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难得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三大文化核心区的建设。在文化产业外围不断扩大民营文化企业的新亮点和影响力,积极推动高新创意产业、浐灞文化生态产业区、经开印包产业基地、大唐西市、西安么艺术中心、关中民俗博物院等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继续拓宽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发展模式,形成“十二五”文化产业布局“一带三区,多配套”全方位发展。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凭借文化产业聚集区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应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加快文化产业的配套产业开发建设。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迎合文化产业核心区域的发展需求,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区周边区域的资源、规划、政策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配套,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2008年,西安GDP总量达到2190.04亿元,较上年增长15.6%。文化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19.37亿元,同比增长27.7%,高出同期GDP增速12.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依据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即西安GDP每年保持相同的增速),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末,西安GDP总量将达到6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GDP比重的12%(即文化产业每年保持相同的增速),实现增加值744亿元,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催化剂”。
3.战略步骤
未来发展的五年里,即“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应依据宏观战略布局的发展方向,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全面撒网、主次不分的无序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应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2011—2012年):利用两年时间,全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继续深化文化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借鉴西影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和“五团一社”的成功转企,全面推动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效益惨淡的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形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激发企业的生存潜力和竞争活力。
第二阶段(2013—2014年):继续围绕文化产业“一带三区”的长远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核心区和聚集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阶段不同,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向繁荣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聚集区和重点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我市应同时借鉴美国和日本政府对发展本国文化产业的做法,放权于企业,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刺激自由竞争的同时,也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我市已成立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等机构的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2015年):重点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六大重点行业中的薄弱行业,形成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以及相关层的联动式发展。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在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带动下,文化旅游行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相比文化旅游行业,其他文化行业如动漫、出版、影视、会展等发展相对缓慢,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知名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其打造的文化产品缺乏影响力和知名度。长此以往,将对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推动和提升带来阻碍。因此,着重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和知名文化产业集团,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4.战略重点
依据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要求的“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以及规划中提出的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和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大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为发展战略重点,遵循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创新体制,重组资源,优化结构,拓展空间,重点发展一批影视、出版、动漫、会展、休闲健身等的专业性功能园区,培育和壮大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将西安打造为发挥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和产业配套辅助相融合的文化产业示范城市。
5.战略品牌
增值性开发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品牌化、规模化以及产业链的构成,通过不断开拓创新,达到对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十二五”期间,西安应着重打造两三个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实现品牌化发展战略。比如,以周、秦、汉、唐的历史遗存为依托,打造以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阿房宫等为代表的秦文化品牌;以汉长安城遗址、汉阳陵博物馆为代表的汉文化品牌;以唐华清宫、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等为代表的唐文化品牌等众多历史文化品牌,形成集旅游、观赏、体验、居住、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的配套,真正打造西安“历史文化之都”的国际美誉度和知名度。
依托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深入挖掘和开发独具西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我市各区县拥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的民间习俗,如眉户、古乐、曲艺、剪纸皮影、锣鼓社火、蓝田玉雕等引入产业化发展道路,将民俗资源转化为资本,发展民俗文化品牌,打造彰显西安独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民俗之都”。
针对我市发展还相对缓慢的动漫、创意、会展等文化产业,更应走文化品牌经营道路,形成品牌化发展战略。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为例,目前湖南省拥有以卡通、动漫、网络为龙头,集原创、研发、人才、科技和品牌五大优势于一身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动画从业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动画生产和播出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已基本形成从动画原创、制作、出版、发行,到衍生产品生产、动画教育、媒体播出等较为完整的动画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动画原创基地。借鉴其发展模式,西高新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应尽快合理规划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对粗具规模和影响力企业的扶持力度,招贤纳才,完善产业配套,着力推动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现代娱乐之都”的品牌打造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历来浓厚的历史印迹,西安被冠以“历史文化古都”的美称,人们更多地看重历史文化因素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现代文化的品牌打造。以深圳为例,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打造为西安和全国其他省市树立了典型。华侨城集团开发的世界之窗、欢乐谷、大峡谷和茶溪谷等知名文化旅游产业都是深圳引以为豪的旅游景观。它的成功发扬了中外文化精髓兼收并蓄的深圳文化特色,将深圳打造成为通向世界的窗口;更重要的就在于将娱乐性、参与性和高科技有机地融入文化旅游观光中,将静态陈列演变为动态、逼真的互动性表演秀;将一次性的观光旅游演变为人群覆盖面广、吸引力强的重复性旅游,并通过主题公园的模式呈现在游客眼前,给人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深圳繁荣的演艺市场更是为主题公园增添了活力和激情,使旅游者在欣赏、品味静态美景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到大型表演带来的震撼之感。为了推动西安文化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应尽快打破现代文化品牌缺失的产业瓶颈,借鉴深圳等现代化大都市的经验,发展集文化性、观光性、游艺性、表演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将静态历史景观游览转变为动态的故事演绎等,才能更好地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资本,打造西安历史与现代高科技双融合的“现代娱乐之都”。
四、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项目
(一)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03年6月,西安市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六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我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2005—2008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平均增速达到22.18%,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总体来看,西安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三个西安”建设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西安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涵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西安在“十二五”期间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扎实做好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结合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立足西部,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贡献。
1.加大资本运作,促进西安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回报越来越高。因此,西安要大力推动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兄弟城市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如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与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将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推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设立专项授信额度,建立快速审批机制,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北京银行将提供文化创意产业授信额度50亿元人民币。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开发了以小企业或小企业主所拥有知识产权为质押,向企业发放的用于满足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资金需求的贷款。贷款额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不超过三年,它的对象是拥有发明专利权或者商标权而且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小企业。从2006年1月开始试点,到2007年6月,该业务对无形资产质押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借鉴兄弟城市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关精神,西安可以开展适应实际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方法,加快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外资和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融资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第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金融业未对西安文化产业放开,是西安文化产业融资的一大困难。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第五,提高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进行文化投资前,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核算。要根据市场需求规律,而不是根据文化产业结构的完整性来考虑投资方向,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经营,达到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协调,避免重复、无效投资。
2.着力打造西安城市形象
在未来五年,西安要在不断加强经济竞争能力的同时,尽快明确目标定位,实施西安城市形象工程,要培育、提炼和宣传城市精神。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华文化勃兴之地,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西安独有的人文精神。要把西安历史文化和近现代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培育和提炼新时期的城市精神,以此引领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的形成,打造城市的鲜明个性。
3.实施主导产业支撑战略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项目带动战略,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文化项目。以特色文化为主体,充分发掘优势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产业。以现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基础,组建一批现代传媒企业,逐步把西安建成国家重要的信息传播文化交流中心和传媒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构建现代立体出版发行产业体系,形成图书、电子产品、软件、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大市场,逐步使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发行流通中心。三是加快发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充分发挥西安在通信、电子、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优势,利用现代高科技,逐步把西安发展成为西部最具优势的影视、动漫、音像、网络游戏开发、制作、生产和交易基地之一。四是加快发展会展、文化及文物保护产业。充分发挥西安文物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利用各类文物博览场所,重点发展文物博览、文物仿制品生产、文化商品交易等,逐步推动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商品集散中心和文博会展中心。五是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产业。整合文娱演艺资源,繁荣演艺市场,形成实力强劲的文娱产业集群,逐步促进西安成为国内高水准的文艺创作中心和演艺中心。六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挥周秦汉唐文化的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古都、民俗、寻根、佛教祖庭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工艺美术品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逐步使西安成为国家性旅游中心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七是加快发展广告产业,构建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广告产业体系。针对我市广告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广告产业向上游和下游两端延伸,积极向市场调研、营销咨询、品牌经营和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受众研究和效果评估领域拓展,要提高广告的后期制作水平和技术含量;同时,培育广告材料、技术和设备等外围支持性产业,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广告产业体系。
4.加强西安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文化资源,策划、包装一批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实施项目建设带动战略,形成一批规模大、影响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文化建设项目,促进全市文化建设上水平、上台阶、上档次。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带动项目。依据西安文化资源特点,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在继续做大做强曲江、高新、经开、浐灞文化产业板块,建设曲江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同时,着力打造高新区动漫制作支持系统、南五台民俗古镇、浐灞湿地公园休闲带、经开区出版创意园区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并实现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对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临潼景区、城墙景区发展相对弱一些的文化产业板块的开发建设力度。临潼景区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秦汉唐特色,开发提升鸿门宴遗址景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搞好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设。加大对明城墙景区和顺城巷、护城河、环城公园以及碑林博物馆、湘子庙等周边资源的开发,实现历史人文景观旅游和现代都市商务观光游览的融合。秦岭北麓板块要依托天然密集的生态、文化、宗教等资源,形成生态旅游、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的文化产业聚集带。以特色文化为主,充分发掘利用优势文化资源,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市场化运作形式,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开发,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推动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产业优势,带动全市文化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好“六大板块”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有效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健全的西安文化产业网络。组织好节庆与会展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响西安重点品牌,不断创造西安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5.实施知名品牌带动战略
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表明,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对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身上进行开拓,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的文化产品。突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中品牌单一性的局限,依托周、秦、汉、唐历史文化,重点培育以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阿房宫等为代表的秦文化品牌;以汉长安城遗址、汉阳陵博物馆为代表的汉文化品牌;以唐华清宫、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等为代表的唐文化品牌等一批知名核心文化品牌,形成以唐文化为核心的西安文化品牌群,使西安文化资源优势所蕴涵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价值效应体现出来。依托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优势,着力把唐文化主题做大、做活,提升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要扩大曲江唐文化、《长恨歌》、临潼秦文化、西安唐乐宫的“唐乐舞+宫廷宴”等现有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研究生产知名品牌的衍生产品,打造以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品牌带动。
6.实施体制改革驱动战略
西安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我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西安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用活用足中央、省、市政府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全力促进全市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要创新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对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文化市场,应建立综合性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二是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综合性文化市场,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充分利用西安的交通区位和商贸流通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资本市场和文化中介组织上下工夫,形成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要加快改革配套政策的制定,制定和完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系列配套政策,保证人事、劳动、财政、国资、工商、税务、土地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项目建议
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体现西安特色,具有较强支撑、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1.西安城墙景区
要加快实施“皇城复兴计划”,加大对明城墙景区和顺城巷、护城河、环城公园以及碑林博物馆、湘子庙等周边资源的开发,继续推进城墙艺术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该项目的建成将实现历史人文景观旅游和现代都市商务观光游览的融合。
2.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
该项目由曲江新区和临潼区共同建设,预计总投资为800亿元。在骊山西侧新建1600亩水面,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建成后,预计将新增旅游人数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年收入30亿元,可增加就业岗位6万个以上。
3.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20亿元。将现在的曲江新区的面积20.57平方公里扩大到40.97平方公里,面积增加一倍,并建设曲江欢乐世界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2015年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游客1000万人次,增加旅游收入3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收入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以上。
4.大明宫遗址公园
项目规划面积为19.16平方公里。其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3.2平方公里,计划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开放。该项目的建成,将形成集文、商、旅、餐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唐”文化版块,从而成为西安唐文化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浐灞湿地公园休闲带
总投资5亿元,由浐灞管委会投入。建成后,将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最大的嬉水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带。
6.乐游原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
该项目以政府投资和政府贷款为主,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彰显佛教文化特色,融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典型示范区。
7.户县农民画风情园及展览中心
该项目以招商引资和政府投资为主,总投资2.5亿元。此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户县农民画的知名度,推动户县农民画尽快实现产业化,走向国际化,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强势品牌。
8.关中民俗古镇
总投资6亿元,包括关中民俗博物院、古镇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等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关中民居实物陈列、民俗文化展示展演、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明清风格的民俗文化新亮点。
9.阎良区航空文化主题公园
总投资3亿元,招商引资2亿元,政府投资1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以航空科技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辐射带动区域商贸旅游、观光度假、健身娱乐等行业,以科技文化为突出特色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10.陕西文化产业博览会
博览会一年一届,以展览展示、会议、活动、展演和赛事(评比)为主要组织形式。以陕西各地市具代表性的历史、民族、旅游文化特色为核心的展览展示为主导,以现代文化发展的展览展示为辅助;会议主要由主论坛、分论坛、重点项目推荐会等构成,就当前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规划等热门话题展开热烈探讨;活动以文物、名人字画等艺术品的拍卖和现场售卖、组织民俗民风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等群众参与性极强的广场活动为主;赛事(评比)对各地区选送的特装展位布展设计、参展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突出贡献个人等进行评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