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市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十二五规划(上)

西安市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十二五规划(上)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以后,人们开始对服务业进行理论研究。目前,对服务业尚没有统一分类标准。服务经济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共同经济形态。二是信息服务基础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提升服务业能级的平台,信息化程度和水平被公认为衡量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西安市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吴 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课题组成员:冯家臻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魏修建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曹 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王晓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将为西安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契机。当前和今后,大力发展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是实现西安跨越升级的战略举措。

一、服务经济的缘起及发展

服务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以后,人们开始对服务业进行理论研究。费希尔提出的经济发展三段论,即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逐步过渡到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然后再过渡到服务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可见服务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然趋势。

服务业通常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目前,对服务业尚没有统一分类标准。实际工作中,常把服务业分为以下两类:一种是将服务业分为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如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旅游业;而现代服务业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基于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体现为整个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就业人口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服务业的高度信息化水平,发展上呈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另一种是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一般包括对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中间消费服务行为,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会展、中介咨询、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科技研发、创意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指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商贸、旅游、房地产、社区养老服务、就业服务、家政物业管理医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等。

服务经济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共同经济形态。香港作为世界服务经济比重较高的经济体,2004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90%;2003年巴黎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已经达到84.6%; 2006年,在伦敦经济中服务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88%,而东京的服务业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了82.6%,即便是服务比重相对较低的新加坡,2006年服务业在GDP中已经占到63%。当前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在发展中呈现新的趋势特征:

(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推进服务模式转变和产业升级

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重要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许多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带来的新的服务模式越来越高效、高智能。如新加坡的航运业,在过去五年内新加坡港投资了1.6亿新元在信息技术运用上。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出“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的物流业数码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的物流业提供一个中立和可靠的数码平台,以进行有效和可靠的信息交换。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新加坡、伦敦等都在积极开发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与教育服务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甚至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区域内迁移,如纽约金融服务业在呈现了向周边地区分散的趋势,如今在曼哈顿下城乃至纽约周边地区,形成了地理范围更广的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域。二是信息服务基础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提升服务业能级的平台,信息化程度和水平被公认为衡量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专业服务、现代物流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便捷程度,如果这些服务面向的是全球化,则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更深切。如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高度依赖于其通信网络的容量和可靠性,其信息交换所每天为全美乃至全球1600家金融企业处理2600万宗交易服务。很多城市更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城市产业环境的引擎,例如巴黎大区政府提出“数字巴黎城”计划,旨在让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巴黎的发展;又如香港的数码港建设,设想通过内置光纤网络将四座甲级智能型写字楼、零售及娱乐中心、五星级酒店及逾2900个单位的优质住宅项目紧密联系,融汇科技、商务和人才,成为未来“联机社会”的未来社区模式

(二)高端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的核心产业

目前,以金融、电信、设计、咨询为主的高端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全球产业链来看,国际化大都市占据服务业的高端环节,日益成为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地。在纽约,金融业是对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占总产出比的24%,而且该产业刺激了大量次要产业部门的就业与投资,同时巩固了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商务枢纽的地位;在伦敦,金融服务与商务服务业2005年的就业人口占32%。2005年,金融服务与商务服务在新加坡GDP中占37.3%,而当年全部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为62%。香港金融服务业2004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2.2%,专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4.7%。而未来知识服务业在国际大都市中还将加速发展,例如2004年出台的《伦敦规划》明确提出,未来15年内伦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源于金融与商务服务业的强劲发展,这两大行业的新增工作机会将占所有新增工作机会的一半。

(三)服务业发展模式与产品创新活跃

同其他行业一样,服务业的长足发展对创新高度依赖。世界老牌金融中心伦敦,其金融服务业近几年依赖不断的金融创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资深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国际领先性。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比如金融期货、金融买卖特权和金融交易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得以加强。目前,伦敦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衍生交易市场,2001年4月,伦敦交易量占了全球的36%。伦敦还是继芝加哥之后,全球第二大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中心是欧洲货币市场衍生交易的世界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化交易所,以5000亿英镑的日交易量超过全球任何一个交易所。除了伦敦,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型区域级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新加坡衍生产品交易有限公司正在成长为世界领先的衍生工具交易市场。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离岸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方面积极创新,国际大都市金融服务业在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得以加强。而东京在发展绿色物流方面的做法则领全球物流业之先,日本从2002年起在海运铁路等运输业领域,实施降低环境负荷的相关举措,东京更在首都圈建立废弃物海陆安全运输系统,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日本物流业的这一创新做法与全球呼声日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相契合,必将引领物流业的长足发展。

(四)创意产业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

创意产业最近几年已然成为国内外诸多城市争相发展的产业新形态。但是从产业的实质内涵和所涉及的行业门类看,创意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诞生的新概念,而其实质内容是对传统的文化产业赋予新的生命力,是技术、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的产物,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更能将城市历史文化中的底蕴和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发掘释放为生产力,推动城市经济、科技、艺术、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由于创意产业的知识和智慧密集型的特点,非常适合在人才聚集、信息聚集、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国际大都市发展,因此,继伦敦首推创意产业的概念之后,纽约、新加坡、香港都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如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定位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提出开发一个活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服务业集群;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提出政府将积极推动创意产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元素。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提升经济知识价值内涵的重点产业领域。

二、西安市服务业发展评价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安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测算,“八五”时期西安市服务业增速为10.7%,“九五”时期为10.9%,“十五”时期达到了12.3%,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西安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增长、内部结构优化、劳动力吸纳、贡献作用提升和服务功能增强等方面都更加呈现跨越提升势头,服务业已经愈来愈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现实基础分析

依据西安市服务业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目前西安市服务业呈现如下趋势特征:

1.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从表2—1统计分析来看,“十一五”以来,尽管西安市服务业在全市产业比重中呈现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52.3%下降到2008年的50.2%,但是服务业总量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5年西安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4.52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1098.89亿元,同比增加65%,年均增长18.1%。如表2—2,同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较,西安市服务业总量占比排名靠前,服务业已经成为西安市稳固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表2—1 2005—2008年三次产业总量、比重变化情况表

img66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9》。

表2—2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单位:%

img67

续表

img68

资料来源:2009年西安市统计局专题研究报告《西安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2.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西安市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一些集聚发展态势。如依托曲江文化产业基地形成文化、旅游、会展产业聚集区;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形成物流产业聚集区;依托西安高新区形成信息软件外包产业聚集区;依托浐灞生态区形成金融商务产业聚集区。据统计,2008年,西安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36.7亿元,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35.71亿元,会展业创造社会综合效益61.38亿元,依次占西安市年度GDP的比重为6.2%、6.1%、3%

3.产业层次逐步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加大

如表2—3统计分析,“十一五”以来,西安市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贸易餐饮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占比由2005年的40.4%下降到2008年的38.7%;以金融、科教、房地产、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由2005年的59.6%上升到2008年的61.3%,产业层次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同时,进一步分析服务行业细分结构,据2007年统计数据(2008年西安没有行业细分统计数据)分析(如表2—4),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整个产业结构正逐步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信息传输、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科教文卫体等生产性服务业等正在迅速崛起,成为西安市极具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

表2—3 2005—2008年西安市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占比

img69

资料来源:《西安市2009统计资料》(西安市统计局综合处)。

表2—4 2007年西安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img70

续表

img71

资料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2008》。

4.服务业吸纳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大,财税贡献逐步增强

“十一五”以来,西安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如表2—5,2005年西安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9.6%,2008年已经上升到42.4%,就业总量也由2005年初的165.32万,增加到2008年的189.95万,服务业已成为西安吸纳劳动就业的最大产业。

表2—5 从业人员比重   单位:%

img72

资料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2009》。

(二)存在问题

1.服务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目前,多数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GDP的80%,中级国际化城市服务业也占到GDP的70%,初级国际化城市至少要占到60%。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贸易及文化和信息中心。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88.4%。同年,纽约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2008年,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87.4%

与以上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西安无论在服务业内部经济结构、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追赶空间。西安市距离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2.服务行业结构有待优化

如表2—4,细分西安市服务业内部结构,2007年,批发零售业占比21.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比9.4%,远高于其他细分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占比5.9%,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占比3.5%,新兴服务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滞后。

3.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有待大幅度提升

目前,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双重不足。从供给来看,现代服务业能级总体偏低,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集中在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金融、信息服务、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单兵突进现象明显,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不强。现代服务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期货市场品种较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从现代服务业消费需求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目前世界上纽约、香港、东京等发达的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据测算,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仅占到服务业的50%左右。

4.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西安市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进程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经营方式落后,产业集聚程度低。金融、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基本上处于国家垄断经营状态,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难以调动全社会各种所有制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这些部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领域,却被当做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福利事业,导致这些行业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缺乏竞争压力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服务业横向联系不够,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聚优势,特别是品牌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实力不强,难以有效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聚集、辐射作用和比较优势。

(三)面临机遇

1.宏观政策机遇

目前,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意见,西安市也在最近出台了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意见,一系列政策利好机遇将为西安服务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契机

国际化大都市要求城市空间的扩展及功能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这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越来越大的需求空间。随着西安市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性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也将提升,居住、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保健等精神服务产品的需求将日渐增长和持续扩张。

3.资源环境约束倒逼服务业发展机遇

西安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服务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对提升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不仅有助于服务业自身发展,也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巨大压力。

4.产业转移新机遇

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CEPA实施、国际服务贸易大增、国际制造业面临大规模转移和升级,服务业国际投资逐渐转向我国,特别是向我国中西部转移加快,为西安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难得的机遇。

三、西安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西安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着力构建国际化大都市战略要求,以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际软件外包与信息服务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西部会展创意名城等六大中心为行动方向,着力打造皇城商务聚集区、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西安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聚集区、西咸新区制造服务业聚集区、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聚集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聚集区、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区等七大服务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西安科学发展的新引擎、跨越升级新的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初步把西安建设成为服务业发达、布局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要标志性特征:

1.规模目标

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15年,西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8%;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

2.结构优化目标

大力推进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会展、商务和批发分销、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5%以上。特色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突出,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行业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企业。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教育、餐饮等大型企业集团国内外竞争力显著提升。

3.布局优化目标(www.daowen.com)

推进服务业向产业园区聚集、中心城区聚集、服务业集中区聚集。到2015年,初步形成皇城商务聚集区、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西安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聚集区、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聚集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聚集区、西咸新区制造服务业聚集区、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区。

4.体制创新目标

引导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创建包括融资、用地和税费政策以及财政体制等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切实提高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服务业考核评价体系。

四、空间布局

按照服务业区域布局集中性与网络化相结合的要求,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全力打造服务业聚集区,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积极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

1.西部金融中心

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加快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产业政策体系、强化综合的金融监管协调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统筹西安、省内、关中—天水经济区及西北省区金融资源,加快金融业规模较快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连通西北五省区,辐射西南的国际结算、外汇交易、投融资与金融服务中心、保险业中心。

2.西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发展思路,依托区域铁路、公路、民航交通运输网络条件和仓储条件,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整合物流商贸资源,大力培育繁荣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特别是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补充,规划建设一批商贸市场,加快改造培育一批商贸市场,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建设西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3.国际软件外包与信息服务中心

以基础及应用软件开发为重点,把西安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人才教育于一体的国际软件外包与信息服务中心。

4.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按照“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以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特色,以突出“华夏文明发源地”、“历史古都”的文化形象为主题,延伸旅游产业链,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体系。把西安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高收益的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5.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

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统筹科技资源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先进制造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把西安建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

6.西部会展创意名城

按照“品牌国际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智能化”的方针,借助西安的区位优势和旅游、商贸、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会展创意产业,增强西安活力和对外影响力。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集会议、文化创意、商贸产品展示交流为一体的会展创意名城。

(二)全力打造服务业聚集区

1.皇城商务聚集区

依托西安城区内的历史文化和商务资源,发展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购物等产业。以实施皇城复兴规划为目标,按照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将老城区分为中心发展区、顺城旅游带及商业圈、城市功能发展区和入城区四个部分。中心发展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轴线,钟楼、鼓楼和城楼为标志,主要体现西安古城整体形象。顺城旅游带及商业圈,则集中在顺城巷及周边区域,发展观光旅游和商业服务,缓和中心发展区的压力。在城市功能发展区内,位于中心发展区和顺城旅游区之间,保留原有城市功能,以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并提供老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入城区包括城楼、护城河、环城公园,以东、西、南、北门及朱雀门为标志,提供绕、进城交通转换和停车、旅游的服务设施。

2.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依托曲江新区文化、旅游、会展资源,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加快建设集展览、会议、酒店、商务及各种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曲江会展产业园,使之成为中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会展产业聚集区。

3.西安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聚集区

依托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以发展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等为重点方向,致力于打造汇聚千家国内外知名企业、2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过千亿的“中国软件之都”。

4.西咸新区制造服务业聚集区

依托西安出口加工区、西安经开区城市新中心、草滩生态产业园、西安空港产业园,着力打造保税物流、航空服务、金融商务、工业设计等制造服务业高地。

5.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聚集区

依托浐灞生态区,大力实施西安世园会工程、浐灞金融工程、中亚贸易区工程、灞河湿地工程,着力打造金融、商贸、会展、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6.西安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聚集区

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大力实施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公、铁、航、海多式联运,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着力打造商贸、物流、加工、服务等产业聚集,成为服务陕西、覆盖西北、辐射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物流体系的平台。

7.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区

依托秦岭北麓生态休闲,以秦岭山区水源地及诸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围绕以宗教古刹为主的人文旅游和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打造人文、自然、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

五、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产业关联度强、影响力大的关键行业和知识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一)金融业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拓展国内外业务空间,建设西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将客户服务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票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后台总部落户。探索建设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发展工业品期货、期权交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证券业规范运行,推动更多企业在海内外上市融资,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研究设立产业基金,发展债券融资,探索产权交易、股权交易的有效方式;积极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争取离岸金融业务,开发金融产品,培育地区金融品牌,推进西安城市银行跨区域经营,深化农信社改革;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发展区域票据交易市场,积极争取成立西部产权交易市场;打造西安金融知名品牌。加大区域的金融合作,提高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合作,实现金融政策相互协调。金融人才相互流动,金融信息相互共享,提高金融配制的效率,推动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开发金融产品,充分发挥银行业融通资金的功能和作用,构建起高效、健康、安全、主体多元的银行服务体系;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推动保险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组织建设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平台,整合多行业的信息资源,强化信息管理,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实现495.3亿元,约占全市GDP的8%。

(二)信息服务业

加快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推进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建设以及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融合应用,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信息传输业发展水平。大力提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与支持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和安全服务、数字认证等工作进展。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国外订单,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外包,突出发展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业务,推进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化,重点开拓日本、韩国市场,突破欧美市场。依托西安软件园和西安经开区服务外包园区,发展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利用国际通信光缆汇接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各类呼叫中心(Call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信息技术支持、IT资讯专业服务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拓展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空间,构建国家一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到2015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31.7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9%。

(三)现代流通业

加强高速公路及县乡公路网、轨道交通网、高等级航道网和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等“三大网络、三大系统”的建设,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交通布局,促进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衔接,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改造提升解放路、东大街、长乐路、西大街、小寨等专业商圈,增强商业突破发展的内在功力,拓展和丰富连锁经营的领域和内涵,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的规模,形成多种业态并存、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终端市场。加快建设连锁经营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发展专业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推进电子商务迈上新台阶,引导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建设商业门户网站,不断拓展网站功能,探索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扩大网上购物的品种和数量,规范网上交易行为。探索发展直销等其他新业态,支持无店铺销售有序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交通枢纽、产业聚集区、专业市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辐射全国、连接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以西安国际港务区大型物流综合园区为核心,三桥汽车、草滩果品、北石桥、中储建材、引镇仓储、纺织城纺织品及服装、西安空港物流等专业性物流中心为节点,西北货运、西北邮政、西安烟草、西安图书、西北石油、方欣冷链、西安商务等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物流服务渗透到企业、园区等各个终端,成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和“汽车家电下乡”工程,带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增强流通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到2015年,初步形成方式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流通体系,培育五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现代流通业增加值达到320.6亿元,约占全市GDP的5.5%。

(四)会展服务业

依托西安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和科教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文博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旅博会”(旅游产业博览会)、“民博会”(民俗产品博览会)、“高交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航博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为引领的品牌展会,增强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会展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咨询、评估、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商务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鼓励商务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等中介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商务服务业规范运作。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展服务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会展,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能承接国际业务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会展产业总收入实现258.9亿元,约占全市GDP的4.3%。

(五)文化产业

围绕大力提升西安发展软实力、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目标,按照“一带三区”、“六大行业”、“七大板块”、“八大品牌”及“十二大项目”推进路线,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一带三区”是指: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而由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唐皇城区文化、商贸、旅游产业聚集区及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构成“三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聚集带、聚集区建设,加快构建西安市文化产品品牌创意、设计、制作、营销等产业互动、联动的舞台,努力提高西安文化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空间聚集度,更好地发挥产业聚集区企业孵化功能,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等“六大文化行业”。着力打造以唐文化、影视产业及会展业的曲江新区板块,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区板块,以印刷出版、包装为龙头的经开区板块,以广运潭、丝路国际区等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为亮点的浐灞板块,以秦、唐及仰韶文化为旅游内涵的临潼区板块,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秦岭北麓板块及西安城墙景区文化产业“七大板块”。大力实施西安城墙景区工程、大唐不夜城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含元殿御道修复工程、乐游原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西安广电中心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等十二大文化项目支撑。到2015年,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发展协调、地方特色互补、多种文化产业实体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9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

(六)科技服务业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推动二者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官、产、学、研”资源整合,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支持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结合,创办产业研究中心、新产品研发机构、新技术转化实体。同时,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结合,攻克科技难关,创新关键技术,在解决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载体中,提高整个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群体优势;充分发挥军事工业的材料、技术、工艺流程等优势,创新“军转民”路径,提高民用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应用档次;加大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优势企业和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大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一批人才开发重点项目,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力争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6.2亿元,约占全市GDP的4.9%。

(七)旅游业

通过整合周、秦、汉、唐和古都西安等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和档次,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依托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参与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秦岭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在巩固和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牵动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旅游新项目,着力推进古都中心旅游区、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世园会工程建设,优化提升旅游设施承载力。通过创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城市人文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世界一流旅游环境。以提升旅游产品国际化水平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向度假休闲阶段转变。加快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集群和旅游聚集区。重点开发城市周边休闲度假、秦岭北麓山林休闲观光、温泉养生度假等产品,努力构建现代休闲旅游度假产品体系。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实现46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7.9%。

(八)教育培训业

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民众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开拓早教市场、教辅市场、职业培训市场、网络教育市场,努力推进教育培训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到2015年,西安教育培训业增加值实现377.9亿元,约占全市GDP的6.5%。

(九)房地产业

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的供应,限制高档住宅建设,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大力发展和规范二手住宅市场和住宅租赁市场,推进梯度消费,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城市居民及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推进住宅产业化,依托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住宅的综合品质,实现住宅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控和信息披露,改善房地产市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市场健康发展。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拓展物业管理市场。到2015年,西安房地产实现增加值197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4%。

(十)社区服务业

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构建社区服务网络,规范社区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扶持各类社区服务性公司发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以及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美容美发、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构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进一步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为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到2015年,初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产业化获得较大发展。社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

(十一)住宿餐饮业

大力提升住宿餐饮业现代化水平。加大住宿餐饮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全面实施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酒店分等定级和创建绿色饭店工作,推动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现代经营方式,加大住宿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服务产品的推广力度。优化住宿业组织结构,重点推动名牌饭店的连锁发展,提高住宿业的规模层次,促进住宿业的网络化、集团化发展。积极培育陕菜名厨、名品、名店,鼓励名牌、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加强中式快餐的发展和中餐工业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到2015年,形成一批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品牌饭店、名牌餐饮店等龙头企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97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4%。

(十二)公共服务业

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创新,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水利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市政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探索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建立一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和再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和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提高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监测、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标准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满足社会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向街镇和农村延伸就业服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到2015年,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9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2%。

六、推进西安市服务业跨越升级政策建议

(一)加强宏观引导,促进资源要素向服务业聚集

一是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目标取向,兼顾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需要突破的瓶颈性制约,通过制订规划,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二是合理规划,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服务业聚集区规划的制订,并强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实施。突出重点部位,抓住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和途径,推动市区县发展服务业的分工合作,实行差别化发展,引导服务业优势资源的聚合与合理分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三是建设多种专业性的现代化公共平台,促进平台间的互联互通。重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突出重点领域,推进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有效整合全市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娱乐、旅游、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完备的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四是建立和完善交通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内容,大力发展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改造和整治力度,大力改善与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加大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活服务业市场活力

一是放松市场准入管制。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促进服务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放宽服务业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打破垄断,强化行业竞争格局,着力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国有资本向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集中,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事业型服务机构企业化改制,使其成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二是扩大服务业开放程度。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吸引国际高端服务企业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与西安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加快剥离生产性服务业,或整体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支持西安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三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制环境。对从事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落户以及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金融市场各类机构投资者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企业和项目实施财税、政策扶持。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努力形成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四是大力推进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主辅业务分离,促进企业内置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投资服务、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检测检验、安装装饰、广告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五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创新体系。鼓励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努力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关键技术专项取得突破。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市场信誉和服务水平,创建自主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和业态,挖掘发展潜力,延伸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附加值。

(三)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打击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二是推进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引进和争创国际先进标准,重点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电信、运输、旅游、商贸、餐饮等一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标准。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规范发展。加强服务标准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标准的管理和制订水平。三是完善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库,纳入全社会征信服务系统,促进服务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服务企业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降低服务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五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反映西安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的统计体系,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统计体系,创意、会展、时尚等新兴服务业统计体系等,加快形成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附:西安市服务业发展目标预测表)。

表6—1 2015年西安市服务业发展目标预测表

img73

注:西安市GDP年均增速预测达到13%,到2015年GDP实现5820亿元

参考资料:

①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刊载www.lwlm.com,2009年6月15日。

②李芃:《现代服务业助推国际化都市》,2008年10月16日《国际金融报》第8版。

③肖林:《以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引领上海经济转型》,2009年9月8日《文汇报》。

④葛新权:《北京创新型服务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89—190页。

⑤资料来源:2009年西安市统计局专题研究报告《西安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⑥资料来源:《西安市统计年鉴2008》。

⑦毕斗斗:《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00页。

⑧毕斗斗:《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20页。

⑨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2月,第1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