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负责人:惠应吉 西安市发改委
课题组成员:王雄飞 西安市发改委
王淑桂 西安市发改委
高 煜 西安市发改委
赵 盈 西安市发改委
王亚丽 西安市统计局
刘春燕 西安市发改委
前 言
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同时,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也表明,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是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的创造、拓展和满足新需求的强盛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最终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抗衰退能力,体现出占领产业链高端,掌握市场主动权,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走出危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研究背景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正式提出了西安要着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自公元906年唐朝灭亡、西安城市被边缘化了1100年以来,西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一次伟大的复兴机会,千年一遇。这个目标要求西安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服务福利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能只满足于自身的提高和局部区域的合作,要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分工、竞争,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要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来源,产业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最直接手段。西安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就是要在国际上拥有自己重要的地位,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建立新的产业战略模式和现代产业体系,指导产业战略布局,促进产业战略升级,培育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使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相互耦合、相互促进,是我市当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二、西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西安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市产业结构由原来过度依赖重工业的“二、三、一”模式转变为“三、二、一”模式,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比从1978年19.05∶57.55∶23.40演变为2009年的4.1∶42.2∶53.7。
我市的产业结构演进进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农业为主转到以工业为主。1952年,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37亿元,其中农业占1.59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47.2∶26.1∶26.7,产业格局为“一、三、二”。“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西安的扶持,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就投资7.94亿元进行西安的工业基本建设,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西安共获得17项,占全国重点项目的10.9%。到1957年底,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增至8.02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26.1∶49.5∶24.4,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一、三、二”变成“二、一、三”。工业从末位跃居第一位,我市也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
第二阶段,工业主导地位不变,服务业攀升,农业下降。在1957年至1965年的八年中,工业继续发展,位居三产之首,农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随着一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相继成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餐饮、旅游业等的发展壮大,服务业逐渐又由末位升至第二。到1965年底,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76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20.6∶56.6∶22.8,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二、一、三”变成“二、三、一”。
第三阶段,由以工业为主转到工业与服务业并重且服务业领先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65年至1990年,共25年时间。工业在经历了15年的平稳增长之后,从1980年开始回落,农业仍是逐年下降,而服务业的发展则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到1990年底,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16.51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2∶43∶45,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二、一、三”变成“三、二、一”。
第四阶段,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加快调整。时间从1990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市的第三产业结构开始稳定下来,工业在调整中稍有增加,但服务业所占比重还是最大,农业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到2009年底,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719.10亿元,产业结构为4.1∶42.2∶53.7,仍保持着“三、二、一”的格局,各产业内部结构都发生着剧烈变动,在工业部门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核心地位逐步凸现出来,2009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3%,支撑西安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第三产业中,文化旅游业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2009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7%。
(二)西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我市积极实施产业强市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2004年市委、市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确定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加强引导和有效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已具规模,优势作用进一步凸显,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引领了全市产业的发展和进步。2009年,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完成1321.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8.6%,比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
1.高新技术产业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6.3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9%。2008年2月29日,西安被确定为全国六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将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装备制造业
我市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的门类较为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重型汽车、轿车及大客车、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产业集群,成为拉动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13.3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2%。
3.旅游产业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西安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已发展成为西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达392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7.4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达67.3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9亿美元。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226.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3%。
4.文化产业
西安文化产业呈现出门类齐全、优势行业突出、成长态势良好、总体实力不断壮大的新格局。培育了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等六大重点行业,形成涵盖国家界定的文化产业九大类的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8.7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
5.现代服务业
西安现代服务业在五大主导产业中比重最大,已经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2009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18.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1%。
(三)西安产业布局现状
我市产业布局形成于“一五”时期。“一五”计划的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7个项目投向西安,重点项目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形成,确立了老城中心区、东郊军工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和北郊仓库区的五大城市功能区。“三线”时期,基于全国国防安全考虑,内迁西安的众多工业企业改变了西安城市用地的布局,西安的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为将西安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和机械工业基地,形成东北郊的飞机城、东郊的纺织城、西郊电工城和南郊的大学城。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首批内陆开放城市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按照“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向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古城保护的疏散和城市扩展沿着明城墙呈环状展开,尤其集中在南郊高新区、长安区以及北郊未央区。经济结构上,强调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城郊现代农业为主体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上,仍然以单个企业为重点,形成较为松散的产业布局,各区域内产业虽然关联,但相互间不配套。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城市发展空间战略忽南忽北,产业布局以及主导产业和方向也不断调整,发展上缺乏持续性导致城市建设缺乏协调性,带来的土地、交通、经济浪费很大。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开发新区带动战略,开发新区成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重要平台,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相继建成了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在西安的版图上形成了门类较全、错位发展、布局合理的“四区一港两基地”城市发展新格局。“四区一港两基地”已成为西安“十一五”以来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成为我市解决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离散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培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成为全市吸引外资的重要载体,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09年,“四区一港两基地”完成投资743.49亿元,比2005年翻了1.8番,年均增长36.7%,占全市投资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7.4%提高到2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4.19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6.4%;实现财政收入39.2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1.7%;实际利用外资9.21亿美元,占全市比重达75.6%,较2007年提高3.4个百分点。随着沣渭新区的建设,“五区一港两基地”形成了城市战略构架新格局,逐步奠定了西安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模式。
(四)西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实力较弱
尽管西安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但是工业企业的装备能力、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参差不齐,结构性矛盾突出。和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近些年来我市工业发展明显落后。200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25.33亿元,仅占15个副省级城市平均规模的44%。
2.“三产”虚高
自2000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50%。表面上看,目前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模式,呈现出经济发达的特征,建筑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然相对较高,但缺乏工业的强力支撑,难以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当前较低的工业化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中,建筑业、第三产业比重都很高,是结构畸形、比例失调的表现。
3.产业融合度较低
西安的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孤岛现象,产业的发展要素、部门之间还未建立高效的联系,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孤岛和产业融合度低使西安市制造中心的发展受到极大挑战。
4.大企业、大品牌缺位
截止到2009年底,西安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058家,有一批大型的企业集团,如西飞、陕汽、西航、六七基地、西电、大唐、法士特等,但与一汽、联想、长虹、海尔等能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相比,规模仍然偏小。
三、构建西安现代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辐射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做大经济总量最核心的途径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经济总量偏小,这与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占GDP的27%,同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2719.1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居14位。我市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总量扩张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我市产业整体发展,成为我市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今后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应对危机的必由之路
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和省上都选择了支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2009年1月至4月短短四个月,国家连续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2009年5月,陕西省政府制定出台了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太阳能光伏等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并出台了20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全力推进产业发展。2009年,我市也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充分证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必由之路。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要求
目前,西安正面临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由于成本要素的上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同时,欧美地区一些知名外资企业为降低成本,也加大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力度。争取和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企业来我市发展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市竞争力的关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构建西安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国家建设西安大都市战略的需要
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要着力把西安打造成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来源,产业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最直接手段。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国家“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打造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战略”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五)构建西安现代产业体系是兑现资源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
当前,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科教、区位、人才、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及布局集聚化功能、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五大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强化,资源及产业优势奠定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坚强基础。努力提升比较优势,培育潜在优势,放大后发优势,把优质资源转化为优质经济,是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化为根本,以继续壮大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线,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开发区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二)阶段性目标
到2015年,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明显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6∶51,比2010年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6500亿元。
到2020年,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产业示范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00亿元。
(三)基本原则
1.突出高新技术优势原则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只有依靠高新技术支撑,产业体系才能够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西安是全国七大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科教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列第三位。建设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市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要素对产业的提升,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2.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则
第一是竞争力强。不仅具有较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二是技术先进。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重点产业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第三是关联强度高。重点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性是一个重要性质,选择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或推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原则
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全市的区域功能,着力解决有关区域存在的产业结构雷同、地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要立足于规划先行,引导和明确全市各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功能结构、发展方向。
4.总量扩张和项目带动原则
切实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调整存量结构,拓展增量空间,实现质量提升基础上的总量扩张。按照“策划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思路,加强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以项目支撑、带动产业发展。
5.自主创新原则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以创新推动产业提升优化。
6.资源兑现原则
以建设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突破口,树立资源整体观,推进资源加工转化,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把资源转化为资本,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7.开发新区带动原则
以开发新区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平台,推动开发区扩容改造,提升开发区承载产业发展能力,使开发新区成为新兴工业聚集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对外开放先导区、环境友好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中城市群的发展样板区。
8.产业协同发展原则
统筹市域内产业整体发展,实现地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明确市级开发区和区县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级开发区引导带动作用、经济辐射效应,促进产业分工协作,上下游企业配套,形成产业分工合理和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五、构建西安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设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大力发展新兴现代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五大门类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环保和新能源等产业,着力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电子信息产业(www.daowen.com)
依托高新区西安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及西安服务外包基地,重点发展通信、石油、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外包及服务外包等产业;依托高新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中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等重点产业;依托高新区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以国有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为支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矩形连接器、印制电路连接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到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850亿元,2015年达到1800亿元,2020年达到3500亿元。
2.生物医药产业
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与产业基地。以国家火炬计划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承载,以东盛集团、力邦制药、迪赛生物药业、金花集团、西安杨森、利君集团等企业为主,加强产学研结合及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逐步整合聚集现有的300多家制药企业,重点发展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取的中药及制剂、生物药品、生化药品等新型医药产品。到2011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2015年达到200亿元,2020年达到300亿元。
3.新材料产业
依托经开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金属超导材料、钛合金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陶瓷复合材料等产品。到2011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2015年达到150亿元,2020年达到300亿元。
4.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
依托航天基地陕西省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高新区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以半导体照明应用为主,聚集太阳能光伏产业企业,形成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加工的产业集群,建设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到2011年,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2015年达到1400亿元,2020年达到3000亿元。
5.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加大各种新型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力度,重点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用,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产业。积极发展环保型车用燃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争取让我市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试点城市,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
(二)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做强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航空、航天、汽车、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石化和精细化工、轻纺食品饮料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1.航空产业
促进军民技术融合,提高航空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扩大产业经济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飞机制造、航空新材料制备、机载设备研发、零部件加工和专用装备制造等产业,同时兼顾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博览、改装维修等配套产业的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11年,航空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200亿元。
2.航天产业
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坚持航天技术产业化、民用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整合优化航天科技资源,强化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新机制。重点培育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为主的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带动以航天信息技术、新型航天材料和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主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培育一批民用航天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力争到2011年,航天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2015年达到300亿元,2020年达到600亿元。
3.汽车产业
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汽车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依托经开区、高新区,以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聚集,推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高汽车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和水平,形成重型卡车、中型卡车、微型车、小型车、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产业链。力争到2011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2015年达到1100亿元,2020年达到2300亿元。
4.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
加大产业整合和规模扩张力度,在高新区、经开区泾渭工业园、临潼区代新工业园、户县沣京工业园、鱼化工业园、灞桥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六个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产品。围绕优势企业和重点产品,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拓展产品集成和维修服务领域,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力争到2011年,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
5.输变电设备制造业
努力把西安建成全国最大的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配电设备研发及制造基地。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发展高中低压成套、研发、生产有机结合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扩张。持续保持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的领先优势,支持西电集团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输配电设备供应商。加强配套企业和配套项目建设,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产品成套创新能力建设,打造成套化、系列化产品和完整的产业链。力争到2011年,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100亿元。
6.石化和精细化工
坚持园区承载和深入转化、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以渭北产业聚集区、灞桥科技工业园能源化工基地、余下工业园、六村堡工业园为承载,依托中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延长成品油管道末站等骨干企业,以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高端产品,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清洁燃料、高等级道路沥青、绿色环保洗涤用品、特种橡胶等产品,形成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地。力争到2011年,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2015年达到350亿元,2020年达到530亿元。
7.轻纺食品饮料产业
依托经开区、临潼旅游商贸开发区、灞桥纺织产业园等相关工业园区,以可口可乐、顶益、荣氏集团、金威啤酒、银桥乳业、西安纺织集团、五环集团、伟志公司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加工等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加强品牌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抓住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填补我市纺织产业空白、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产业。力争到2011年,轻纺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2015年达到350亿元,2020年达到500亿元。
(三)旅游文化产业
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思路,以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为载体,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1.旅游业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旅游业,转变传统旅游理念,提高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水平,拓展旅游营销手段。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构筑以遗产旅游为主体,包括文物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都市旅游、祖庭朝拜、温泉度假、修学旅行、专门兴趣旅游、航空工业旅游等内容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世界地质公园建设,鼓励发展以西安南部秦岭山地和东北部地区水资源为特色的自然山水旅游。开发与旅游配套的多形式娱乐活动,推进西安旅游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到2015年,力争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2.文化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市统筹、多元发展”的原则,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灵魂、科技为支撑、园区为依托、产业化为方向,深入挖掘和展示传统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文化创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数字动漫、网络游戏、信息网络、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重点文化产业。传承和创新秦风唐韵、佛道宗教等历史文化,打造中华民族“根文化”、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道教文化祖庭等西安文化品牌。以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载体,通过创意、生产、流通等环节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优先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创意主体和产业门类。扶持优势企业,打造驰名品牌,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创意产业集群和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2020年达到600亿元。
(四)现代服务业
实施产业融合、布局优化和区域合作发展战略,聚集优势,资源共享,精心打造西安服务品牌,把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会展、房地产、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1.金融业
以大力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西安金融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优化西安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引进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区域性金融合作和交流,有效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各类产权合理有序流动。支持高新区进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搭建便捷的股权交易和融资平台。到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左右,2015年占GDP比重超过8.5%,金融业成为西安支柱产业。力争在2020年将西安建成信用制度发达、经济金融化程度较高、金融工具齐全、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畅通的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2.物流产业
以西安成为全国物流示范城市为契机,建立和完善与西安主体产业协同匹配、相互促进的现代物流业。打造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机电建材和商贸物流为支柱,由核心物流园区、专业物流集群、物流网络节点以及龙头物流企业构成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6—8个专业物流中心,把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扶持10—20个物流龙头企业,推广一批物流示范技术,充分提升西安出口加工A区、B区保税物流功能。到2020年基本把西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区域性综合性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枢纽。
3.会展业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促进会展业与城市文化、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外向关联度高、招展引会能力强的会展主体,发展一批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优秀品牌展会,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会展人才,重点打造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展览展示区、陕西国际展览中心、西咸世纪国际会展新城四大会展聚集区,建设浐灞国际会议中心和西安凤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议中心,用10年时间逐步确立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建设,到2020年将西安建设成立足大关中、依托大西北、面向大欧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4.房地产业
增加商品房住宅的市场供应量,稳定住房价格,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住房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开展单位职工住房建设,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公有住房出售,解决全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住房困难。坚持依法拆迁、文明拆迁、人性化拆迁,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危旧公房改造。规范房屋租赁、商品房预售,加快房屋办证,启动住房二级市场,促进我市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到2011年,力争全市商品房销售金额达到550亿元,2015年达到8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
5.服务外包
抓住当前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向中国内陆城市转移的机遇,制定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全市服务外包业布局,支持外包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以西安高新区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加快西高新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高新区为主导,相关产业园区为辐射区,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服务外包产业新格局。以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为重点,培育一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大型骨干企业;以提高服务外包人员从业水平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化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加速培养一批中高端服务外包专业人才。支持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措施扩大规模。积极开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拓展以欧美日为主的服务外包发包市场,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到2011年,力争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达到3.2亿美元,2015年达到10亿美元,2020年达到50亿美元。
(五)现代农业
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2020年达到250亿元。在产业功能分区和布局上,突出点片结合,强化整体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六大板块”。①优质粮食:重点发展长安区、临潼区、周至县、蓝田县、户县、阎良区、高陵等区县粮食主产区,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基地;②设施蔬菜:以高陵、阎良、长安、户县、周至、临潼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③绿色果品:以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户县和灞桥葡萄、灞桥和蓝田樱桃、未央和长安鲜桃、阎良甜瓜、秦岭北麓干鲜果品为重点,建设生态果园,培育精品果园;④畜牧业:重点抓好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和临潼等区县生猪产业带,蓝田、高陵、长安、户县等区县3000万只鸡产业带,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区县的黄牛产业带,蓝田奶山羊优养区,临潼和阎良奶牛板块;⑤观光农业:重点支持环山公路沿线、渭河沿岸、沣河沿岸、骊山风景区,汉城遗址、杜陵塬遗址和白鹿原“三区两址一塬”规划区内重点项目建设,使旅游观光农业培育成为都市农业的新亮点;⑥苗木花卉:重点抓好周至、户县、长安、雁塔、临潼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的建设,发展建设园艺农业。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推进果蔬产销一体化服务,提高农业服务业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举行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衔接会,搞活农产品流通。
六、重点建设西安十二大产业发展平台
根据优化产业布局的原则,推进“开发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突出特色”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十二大产业载体,努力建设支柱产业明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型产业园区。
各开发区要成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的主体。坚持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要按照各自产业定位,抓紧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一)高新区
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打造国际知名的科技园、国内一流的高新区、中西部最佳的科技产业城和中国通信产业第三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通信、光伏与LBD、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力设备、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形成通信、光伏、软件与服务外包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挥高新区强大的支撑引领作用,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成为创新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力争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2015年达到12000亿元,2020年达到30000亿元。
(二)经开区
以建设西部现代产业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经济繁荣的城市新北区为目标,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光伏和半导体照明、风电设备制造、出口加工等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产业及行政、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2300亿元,2015年达到6500亿元,2020年达到24000亿元。
(三)曲江新区
以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旅游文化品牌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唐文化及休闲产业为主的旅游业。以旅游景点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突破区域限制,与临潼区合作共建28.8平方公里的西安临潼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与户县联手打造秦岭曲江城。加快新区扩区步伐,完成20.4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2010年完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任务,全面启动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建设;2012年全面完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到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收入达到26亿元,2015年达到72亿元,2020年达到256亿元。
(四)浐灞生态区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打造西部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金融、会展、旅游商贸、创意、服务外包、文化教育培训等产业,逐步形成以金融、商贸、旅游和会展等产业为主导的聚集区,并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提升区域形象,2010年创建国家生态区,2011年圆满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金融商务区、浐灞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及一流旅游目的地初具规模。
(五)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航空城为目标,牢牢抓住大飞机项目落户、航空运输市场快速增长以及国际航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航空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线,按照“体制创新、市场导向、国际合作、军民互动”的发展思路,做好航空航天材料园、中小航空企业园、欧美航空工业园及陶瓷基工程技术中心、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项目培育,以干线飞机为长线,以支线飞机为中线,以通用飞机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航空新材料、机载设备、零部件制造和专用装备制造等分支产业。同时兼顾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博览、改装维修等配套产业的培育。形成“主干、分支、配套”有机结合、连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我国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销售收入到2011年达到215亿元,2015年达到600亿元,2020年达到1200亿元。
(六)西安航天产业基地
以打造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航天新城为发展目标,紧抓国家授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机遇,以建设“军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集群化、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为努力方向,重点发展民用航天、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建设以卫星及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2015年达到3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
(七)国际港务区
以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型陆港和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为目标,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重点发展物流、商贸、信息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西安国际港务区要形成完备的区域交通组织和基础设施体系,并具有港口服务、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分拨、全球采购、物流加工、物流配送、物流信息平台搭建、物流人才培训、商贸流通及商品展示等功能,成为覆盖全市、辐射西部、连通全国的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和西安市生产性服务聚集区。销售收入力争到2011年达到15亿元,2015年达到2000亿元,2020年达到4000亿元。
(八)沣渭新区
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建设西咸都市圈的新型商务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和环保产业,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及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九)皇城发展区
以实施皇城复兴规划为目标,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营造文化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体现西安古城整体形象。打造环城墙经济区,主要保护和恢复古城街、巷、院、铺格局,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古老建筑及周边环境,形成巷、墙、林、园、河、路六位一体的西安著名旅游品牌,使中心城区成为集商贸、旅游、服务、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区。
(十)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区
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重点在保护,要在保护中开发。成立统一管理机构,重点保护好秦岭山区水源地及诸河流水系的生态。建设以宗教古刹为主的人文旅游和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观光区。规划设计旅游线路,连接各景区,形成便捷通畅的旅游交通线路。
(十一)渭北产业聚集区
加快发展以经开区泾渭工业园、高陵泾河工业园和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为核心的渭北产业聚集区,进一步落实西安与延安、榆林等地达成的产业合作协议,承接现代化工产业下游项目,延伸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链条,形成陕北—西安—东部这样一个“L”形的物流和价值流,实现把陕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重点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商用汽车、专业通用设备、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力争将西安渭北产业聚集区打造成西安新的产业增长极。
(十二)区县产业园
加快区县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区县引导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要重点发展18个区县园区:①雁塔鱼化工业园以输变电及控制设备和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打造先进制造和电子产业两大集群;②未央工业园以机械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发展医药制造、空港物流业;③碑林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原创动漫、网游、手机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④莲湖大兴新区发展机电物流、房地产、商贸商务和创意产业;⑤高陵泾河工业园以重型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为主,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专用通用设备、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⑥临潼旅游商贸开发区以食品饮料和机械制造为主,重点发展乳制品深加工、机械加工、旅游工艺品等产业;⑦灞桥纺织城综合发展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纺织印染等五大产业;⑧灞桥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⑨浐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材料成型和纳米材料等产业;⑩灞桥洪庆工业园发展轻工机电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阎良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园发展航空零部件配套生产加工等产业;长安斗门工业园发展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商贸等产业;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发展能源化工仓储业、汽车及零部件、综合建材、农业物资配送等产业;户县沣京工业园以电子、机械制造和表面精饰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机械加工、新能源、医药生产、包装材料、金属表面精饰等产业;户县草堂科技园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蓝田工业园以轻工、建材为主,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旅游工艺品、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周至集贤产业园以生物医药、机电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2010年是我市产业发展提升年。全市各部门、各区县、各开发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要求上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各项工作。要加强领导,成立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努力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掌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程。
(二)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要注重推进结构调整、突出产业发展,要抓好“策划项目—筹集资金—提供服务”三大环节。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大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的高技术项目,支撑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和现代化农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182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5409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741亿元。
(三)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把已有政策用足用活用好。研究制定新的产业发展政策,重点在产业准入、招商引资、土地供应、人才服务、资金供给、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制定实施重点产业园区错位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为契机,制订和完善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专项规划,超前规划和培育城市战略产业。继续强化电子信息、汽车、航空、专用通用设备制造、输变电制造、旅游、文化七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扶持壮大航天、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逐步将现代物流、金融、会展、服务外包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四)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政策资金,帮助企业及时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整合现有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改革和完善投入方式,形成资金合力,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名牌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进一步加大对产业产品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着力打造西安的优势服务和特色品牌,加快培育扶持规模以上企业的跃升,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提高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干部包抓企业制度,继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水、煤、电、气、运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保障体系。
(五)以统筹科技资源示范改革为重点推进资源整合,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充分挖掘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潜力,形成具有以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市场各类主体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本、技术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做大增量为重点,优化配置并加快兑现科技资源。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新体系;整合科技基础资源,构建科技服务公用平台,建立创新服务共享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创新科技人才机制;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特别是整合重组全市国有资产产业,盘活存量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整合军工资源,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构建军民结合、军民共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配套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经济、文化、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