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价值兑现期的西安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负责人:王学东 西安市发改委
课题组成员:任晓今 西安市发改委
鲁伟林 西安市发改委
程 默 西安市发改委
霍 然 西安市发改委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和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任何城市,要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并始终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就必须准确洞察城市发展大势和科学判断城市发展阶段,并提出针对性发展战略以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价值兑现期这一关于城市发展阶段性的学说,并据此得出“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的科学判断。
一、城市价值兑现期的科学内涵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的历程。城市不仅从空间上改变世界的面貌,也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及社会生活层面塑造着新的“价值场域”。
(一)城市价值兑现期的基本概念
城市价值,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的各种贡献的总和。这些贡献大体分为五大类: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就是说,城市价值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考量,而不单纯指某一个指标。城市价值是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统一,是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经济、社会诸方面价值的统一,是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与未来预期价值的统一。
城市价值兑现期是从城市价值增值规律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发展所处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自然禀赋和凝结在城市中的由累计投资及建设活动所形成的所有人类劳动,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城市价值;二是这种稳定的城市价值累积到一定时期,将伴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外化为城市实力、能力、活力、潜力和魅力的迅速提升,并带来城市价值的持续大幅度增值,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价值充分兑现的最显著标志是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西安城市价值兑现期的提出
西安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价值兑现期,既是对西安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敏锐洞察,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决策依据。这一科学判断包含着对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对城市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和对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1.城市价值兑现期的提出源于对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准确把握
1997年,国际可持续发展权威、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城市能持续协调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只想着如何实现GDP的最大化增长,而是始终坚持三重底线原则,即经济增长、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率先实践建设拥有“三重底线”的城市,就是通过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建设,使一个城市兼具良好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与三次产业结构,解决好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并能为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规划与保障。“三重底线”是现代世界城市发展与管理领域的最新理念与评价标准,是未来世界城市标杆的努力方向。三重底线原则最终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一个城市的价值兑现程度,不仅要看这个城市能否创造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能否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以及为它的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西安市委市政府依据现代城市发展的“三重底线”原则和人本主义理念,提出了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的准确判断。这一判断是和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相融合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城市价值兑现期的提出源于对城市价值增值的阶段性规律的准确把握
美国学者纳瑟姆从城市化水平出发,把城市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属于城市发展的准备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属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发展速度再次趋缓,属于城市成熟发展阶段。
从城市发展的价值增值规律出发,可以把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为城市价值积累期、城市价值兑现期、城市价值持续增值兑现期三个阶段。城市价值积累是城市价值兑现的基础,城市价值兑现又会带来城市价值的持续增值兑现。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价值积累、城市价值兑现和城市价值持续增值兑现的循环增值过程。
城市价值增值的阶段性规律与纳瑟姆的城市发展阶段论存在对应关系:价值积累期城市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属于城市发展的准备阶段;价值兑现期城市迅猛发展,属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价值持续增值兑现期城市发展速度再次趋于平缓,属于城市成熟发展阶段(见图1—1)。
图1—1 城市价值持续增值阶段性划分示意图
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兑现期论断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城市价值增值规律的正确认识。城市价值兑现期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目标,与这一科学判断相辅相成。
3.城市价值兑现期的提出源于对西安城市发展大势的敏锐洞察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曾有过汉唐盛世的辉煌,自唐之后渐入衰落;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建设,这座千年古都,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生机与活力;步入21世纪以来,西安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五大支柱产业为抓手,加快“四区二基地”的建设步伐,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稳步提升,2008年GDP突破2000亿元,经济增速达15.6%,西安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西安深厚的人文价值;雄厚的科技实力成就了西安“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的美誉;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就了西安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循序渐进的城市建设完备了西安的城市服务功能;五大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西安较强的产业基础;连续七年13%以上的经济增速彰显了西安的发展实力;不断深化的区域合作显示了西安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体现了西安不断增强的城市魅力;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西安经济“遇寒不冷”的表现展现了西安的抗风险能力。这一切都预示着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
(三)西安进入城市价值兑现期的阶段性特征
城市价值兑现期是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期、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期、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期、城市能力的持续提升期、城市魅力的不断彰显期。
1.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西安已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持续发展期
近几年来,西安经济处于一个加快增长的时期,从绝对值来看,1998年,西安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六年之后的2004年突破了1000亿元,又四年之后的2008年突破了2000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1—2006年,西安经济增长保持了13%以上的速度。2007年,跳出了13.5%左右的增长区间,达到14.7%;在2008年复杂的大环境下,增速仍达到15.6%,展示了西安进入快速发展的清晰轨迹(见图1—2)。
图1—2 西安市近年生产总值及增速
2.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西安已步入人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期
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2006年西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达到12662元,2008年达到15207元。二是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持续攀升。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37万人,同比增长6.6%,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35万人,同比增长71.4%,2008年新增就业人口13.36万人。三是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为4.3%,控制在“十一五”目标的4.5%以内。四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为77.4%、82.75%和87.4%,2006年,西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100%。
3.从城市居住环境来看,西安已步入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期
人居环境的改善,体现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上。2003—2008年六年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366多亿元。大规模的集中建设,使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道路建设、水、电、气、热供应条件和生态环境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改善。西安不仅告别了水荒,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城市供水都有较大的保障。污水处理能力也提高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成为陕西“米”字形公路的枢纽。
人居环境的改善,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2008年,西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8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造林12.26万亩。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曲江池、唐城墙、唐大慈恩寺等三大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1天。
人居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西安优越的教育和医疗环境上。西安的医疗条件和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4.从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来看,西安已步入城市地位的日益凸现期
近年来,西安在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促进与陕北、陕南、杨凌、连云港、平凉的合作方面成就显著。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西部三个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必将成为具备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核心区之一;随着欧亚经济论坛、圣典西安、文博会、西洽会的成功举办,西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升,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5.从城市的吸引力来看,西安已步入城市魅力的日益增强期
西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存和秦岭北麓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热点城市。2008年,来西安旅游的海外游客63万人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游市场出现下滑;2007年来西安的海外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国内游客3169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43.52亿元。近年来,西安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曲江新区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建设,向世人充分展示着西安大唐文化的神韵。由于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中心城市地位,使它拥有潜力巨大的内陆市场,目前,已有60个国家和地区在西安设立了2654家三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6家在西安投资;西安还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的平台将达到“筑巢引凤”的人才聚集效应。这一切都彰显了西安人文之都、现代新城的风采和日益增强的魅力。
二、城市价值兑现期的西安发展战略目标
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将引领西安在城市价值兑现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城市价值兑现期的西安发展环境分析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纵深推进、和平繁荣的国际发展环境、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咸一体化和大关中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国内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西安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提供了良好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构成了西安城市价值充分兑现的挑战。(见表2—1)
表2—1 西安发展的SWOT分析
(www.daowen.com)
审时度势,在未来10年中,西安将处于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利用优势,化解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西安才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实现突破发展。
(二)西安发展战略目标
城市价值兑现期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现代化大城市、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心城市;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西安的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构建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城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质量,向着“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确定近期和远期两个期限目标。
1.近期目标
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336亿元,市域人口达到1000万人;实现生态环境更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更大幅度提高、交通更加便捷舒适、人才资源更加富集、科技资源更快更高效率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
2.远期目标
力争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7000亿元,市域人口达到1100万人;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影响力和对外知名度,把西安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心城市目标。
三、城市价值兑现期的西安发展战略重点
在西安处于城市价值兑现期的关键阶段,确立了发展战略目标之后,必须有对应的发展战略部署来保障目标的实现,综合西安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四大重点发展战略。
(一)“产业强市”的集群化战略
西安必须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走集群式发展之路。科学制定产业规划,配套整合发展要素,使产业集群显现“温室效应”。依托航空航天传统重点产业优势,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汽车、光机电、机械装备制造业,承接国际和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的“累积效应”;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软件、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水平持续攀升;形成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升。
(二)“环境立市”的宜居化战略
充分利用西安本身优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色条件,按照环境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构筑西安古城空间形象和文化氛围相协调的环境系统。加强综合交通、水、气、热、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恢复自然生态,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发展水平,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体。
(三)“文化名市”的城市升华战略
“文化名市”必须以厚实的文化产业作为根基。要深入研究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关中民俗文化等,策划包装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使西安这座文化古城品牌得以升华。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建成一批文化设施,培养一批文化名人,发展一批文化产业,构筑起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格局,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西安特点的人文精神。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形成现代科学的、民主的文化精神,开放兼容的文化风范,把西安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兴旺发达、文化风尚优良健康,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锐意进取精神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强市。
(四)“人才兴市”的资源激活战略
把人才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十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卓有成效地提升西安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通过人才的培育和合理使用,加强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激活科技转化能力和实施重大创新工程,为建设创新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城市价值兑现期的西安发展路径选择
西安的城市价值进入了一个充分兑现的时期和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要继续保持西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西安目前发展的重点任务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市发展实力
构建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是西安兑现城市价值最直接的手段和最有效的方式。按照当前产业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西安应重点发展十大产业和十大产业发展区域,以增强城市的发展实力。
十大产业指的是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输变电和专用通用设备制造、旅游、文化、生物医药、物流、房地产。十大产业发展区域分别是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渭北产业聚集区、国际港务区、皇城发展区、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区、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合称“八区两基地”。(见表4—1)。
表4—1 西安重点产业园区定位及发展重点
十大产业和十大产业发展区域确定以后,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壮大,以进一步增强西安发展实力。
第一,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落实和衔接好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省上制定的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中与我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轻工业、纺织、物流六大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落实好我市出台的《关于恢复房地产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支持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在产业准入、土地供应、资金供给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及时完善《西安市产业导向目录》,制定和出台《西安市产业用地指南》,建立西安市十大产业发展导向基金,促进我市重点产业的做大做强。扩大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第二,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建立推进西安市现代产业体系迅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体制环境,实行公开、平等、规范的产业准入制度,减少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手续和简化审批程序;推动自主创新,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鼓励非公有经济体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
第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制定和出台《西安市现代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含区县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开发区、区县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各重点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以此作为我市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的指南。制定航空、航天、汽车等十大主导产业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各重点行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方向,指导全市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宜居城市
从便捷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出发,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
第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推进西安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完善西安市三环路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西安综合交通改善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交通;铁路建设方面,加快郑州—西安客运专线项目和西安铁路枢纽扩能改造项目建设,推进西安—安康铁路复线建设;在原“三环二轴八放射”的城市骨架路网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和继续完善城市快速道路建设;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的外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西安1小时到达郑州、2小时到达成都、3小时到达北京、4小时达到南京、5小时到达上海的目标;进一步实施西安电网建设工程,在灞桥、户县、长安等地新建7座330千伏变电站。
第二,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渭河沿岸水环境治理、土地整理等区域性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渭河滨河新区生态带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西安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灞河入渭口万亩生态湿地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持续推进“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工程、黑河引水生态治理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大气、开放的现代化大都市,实现产业强市和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生态保障。
第三,进一步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加快西安市职业教育基础体系、教育科技大厦和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及抗震加固等项目建设。以促进西安市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建设全民素质教育体系;继续推进西安市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现代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力度。以提升公共服务为中心,推进全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西安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区县级体育健身中心、全民体育建设工程、区县级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现代医疗体系等项目建设进度。以调整卫生资源,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推进全民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三)把历史文化资源兑现为生产力,增强西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依托对文化遗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发掘和提高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使西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第一,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做大。首先,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为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确定科学的路径;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和市场主体;再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鼓励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协作,调整我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及优化文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传媒业、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动漫产业等支柱性文化行业;最后,要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文物旅游项目。加快对“中国历史文化走廊”项目的前期论证进度,推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及周边改造、“唐皇城”复兴计划、西安文化传媒园、秦汉唐国际文化商业广场、秦二世遗址公园、乐游原、青龙寺遗址公园、唐天坛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大唐西市遗址二期改造等工程的建设进度。以项目策划包装和实施为载体,推动文物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培育文化市场,健全管理体系。按照“总量调控,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突出效益”的要求,逐步建立与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结构优化、门类齐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繁荣有序的文化娱乐市场体系,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育和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和娱乐市场。
第四,增加文化建设的必要的财力投入。首先,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资金。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力争年年有新发展、年年有新突破。其次,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引导、支持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的同时,市财政也要加大投入。
(四)扩大人才资源储备,建立留才用才机制
第一,强化人才规划。结合西安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和目前人才状况,编制西安市人才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人才需求计划、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成长计划、人才流动计划等等;清理或调整相关人才政策,取消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规定。
第二,扩大人才资源储备。人才学研究表明,在社会人才群体构成中,重要人才与一般人才之比是2∶8。所谓“重要人才”是在人才群体中处于核心、领衔、指导、协调地位的业务尖子、专家等,是人才群体的领头羊,这20%的重要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80%的其他人才才能有机地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根据“二八率”,西安市必须构建一个人才战略平台,形成150万—180万人(约占西安市现有人口的20%),覆盖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平台形成供社会各界共享的人才资源库,使急需人才的企事业单位简捷快速地找到所需人才,使有限的人才资源形成合力。
第三,制订合理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机制。在制订人才分配政策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行业制订科学的业绩计量标准和薪酬激励政策,允许用人单位在国家工资政策范围内,拉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高附加值劳动和低附加值劳动的收入差距;制订多种形式的人才收入的体现政策和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探索期权、股权激励形式,对企业经营者及核心人才给予特殊的激励方式;对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要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负担,以用人单位为主的原则,政府以政策层面为主,人才的具体收入则由用人单位视人才的需求、人才的能力和贡献确定人才收入;要平等对待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给同等人才相同的待遇或报酬;制订或修订人才重大贡献奖励政策。
第四,制订促进人才充分利用和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一是人才交流政策。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对口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互派干部等人才交流活动,使对口单位增进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人才支援和有偿服务政策。市政府应规定、组织或鼓励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重点学校对普通学校,科研院所对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智力支援活动。三是鼓励猎头公司发展。对为本市单位引进外地人才的猎头公司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五)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西安发展活力
通过改革创新,推动西安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由“投资”推动向“投资、消费、出口”驱动转变。在城市价值兑现期内,西安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开放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统筹推进城乡科技进步与创新,强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人才支持;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企改革,重点进行垄断行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加快发展,进一步激活西安发展活力,实现“活力西安”的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