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时期重要诗歌作品研究
学习目的以北岛、舒婷的诗歌为主理解朦胧诗的创作风格,以于坚、韩东为代表了解“新生代”诗歌的创作特点。
第一节 朦胧诗概述
一、“四五”诗歌运动
对于我国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来说,“龙”的图腾具有神秘圣灵的意义。一九七六年是丙辰龙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政治事件。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诗歌为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四五”诗歌运动标志着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觉醒。
“四五”诗歌运动是围绕着悼念周总理而展开的,不仅是天安门广场出现的那些挽词悼诗,在全国范围内,全都出现了这样的诗歌高潮。世界历史上,不乏因伟人或精神领袖逝世而成精神觉醒或政治行动的,但以诗歌的方式来体现这种觉醒的绝无仅有,这鲜明地带有中国的特色。
当时有许多诗写得非常有力量,比如《悼总理》:“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洒万家,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年年一日八。”《向总理请示》:“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扬眉剑出鞘》:“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些诗歌出自无名氏诗人之手,但顷刻之间,传遍中华大地,唱出了全国人民的意愿,使“四人帮”闻风丧胆。
“四五”诗歌运动,这一次短暂勃发的古诗运动,以其现实主义传统的第一次恢复,和传统审美意识的第一次苏醒而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五”诗歌运动的意义:
首先,民众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改写了被动参与的历史,它又一次显示了来自民间力量的不容忽视,显示了一个民族要求民主、反对专制意识的再次觉醒。
其次,它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一体化的精神统治,使流行的意识形态丧失了影响力、支配力和权威性,为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关系奠定了民众基础。
第三,天安门诗歌第一次以反叛的姿态抒发了人们真实的情绪,它犹如喷发的地火,向世人告知了它运行的无可阻挡,这一艺术情感的转型意义深远无比,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的文学。
二、朦胧诗的源头——白洋淀诗群
批评界将其看作朦胧诗的源头或先声,除郭路生外,还有根子、多多、芒克、林莽、宋海泉、方含等一批从北京到河北安新县白洋淀插队的知青,他们创作于文革时期的诗作,既有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主题,也有表现自己生命受挫、痛苦和孤独的体验,在当时以特有的方式传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首诗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
三、朦胧诗的审美品格
1.挑战者的姿态与人道主义的情怀
北岛的诗一出现就明确地定位于挑战者的姿态,在《回答》中他发问道:“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他显然要回答甚至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一种强烈的英雄情怀使诗人在想象中获得了升华。
北岛诗歌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于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岛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的这个反英雄的个人恰恰是那个时期的英雄。
2.构思方式的嬗变与丰富
第一,构思方式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诗人对于诗的观念的变化上。
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热情,并不是以在诗中保留了多少口号和术语来衡量,而是力求间接地和蕴藉地予以表达。
在新时期初,受读者喜爱的顾城《一代人》就是这样的表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全诗只有两行,却概括经过灾难性的动乱而迅速成长的“一代人”,这种意愿在过去通常可见的表述,是通过众多的例证并贯串以激情的铺排来完成的,而顾城这首诗却让人完全沉入冷静的思辨中。
青年人梁小斌的代表作《雪白的墙》也较早地体现了这种特征。这样的诗没有离开特定的时代,也没有消失对于生活的热情,只是它的关切和热情是内涵的,是让人通过冷静的思辨得出来的。
第二,写实和叙述的方式在诗的创作中居次要,大跨度的跳跃逐渐代替了过于拘泥过程的平板描写,形象的间距变大,加上时断时续的跨越,造成了内容上的多义性和情绪上的朦胧性。
舒婷的《雨别》就一改前人的套路,以迥然不同的面貌让人惊叹。
我真想摔开东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
“我忍不住,我真的忍不住!”
我真想拉你的手
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
不畏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聚集全部的柔情
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我的痛苦变成
忧伤,想也想不够
说也说不出
——舒婷《雨别》
诗歌的表达方式变得更为超脱和空灵,这与传统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偏离和对立。
顾城的《再见》也是这种表达方式。
你默默转向一边
面向夜晚
夜的深处
是密密的灯
它们总在一起
我们总要再见
再见
为了再见
——顾城《再见》
第三,诗歌的情绪结构总体上趋向复杂,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理,被更为贴近真实的多样判断所取代。如舒婷的诗歌:
我为你扼腕可惜
在月光流荡的舷边
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舒婷《赠》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相恋
而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啊,流啊,默默地
——舒婷《四月的黄昏》
体现在以上两首诗歌中的这种情绪结构的变化,更为符合凝重、曲折、复合的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第四,意象新颖。北岛对被人们写得较多的题材和概念,都能以独特意象进行表现。比如,《太阳城札记》这组词,他对生命、爱情、自由、青春、艺术等人们诗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做了新颖的意象处理,很耐人寻味。
生命
太阳也上升了
爱情
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自由
飘
撕碎的纸屑
孩子
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
叠成了一只白鹤
姑娘
颤动的虹
采集飞鸟的花翎
青春
红波浪
浸透着孤独的桨
——北岛《太阳城札记》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四五”诗歌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答:“四五”诗歌运动,这是一次短暂勃发的古诗运动,以其现实主义传统的第一次恢复和传统审美意识的第一次苏醒而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什么是白洋淀诗群?
答:批评界将其看作朦胧诗的源头或先声,除郭路生外,还有根子、多多、芒克、林莽、宋海泉、方含等一批从北京到河北安新县白洋淀插队的知青,他们创作于文革时期的诗作,既有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主题,也有表现自己生命受挫、痛苦和孤独的体验,在当时以特有的方式传播。
3.郭路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审美价值是什么?(www.daowen.com)
答:这首诗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它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对母爱的眷恋,使“文革”时期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在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4.如何理解顾城的《一代人》?
答:全诗只有两行,却概括经过灾难性的动乱而迅速成长的“一代人”,这种意愿在过去通常可见的表述,是通过众多的例证并贯串以激情的铺排,来完成的,而顾城这首诗却让人完全沉入冷静的思辨中,它寻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了最多的意思,那么,这样文字的少和内涵的大构成了矛盾,赋之以象征的思辨是这首诗最理想的方式。
二、论述题
1.结合作品阐述朦胧诗的特点。
要点为:
第一,强调自我表现,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是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第二,以审美为基点的多元趋势的价值观。
第三,以象征、意象、变形等为中心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
2.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评价朦胧诗?
要点为:
第一,“朦胧诗”的诗学贡献。“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它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第二,朦胧诗”的时代意义。“朦胧诗”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以及“个体”精神价值的提出与强调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
第三,“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新时期诗坛上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
第二节 北岛的诗歌创作
一、作者介绍
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艾珊、石默,1949年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工人。“文革”初期,他的好友遇罗克被杀,使他思想开始内向凝聚。1976年他的妹妹为救一名落水儿童溺水身亡,使他极为伤心,诗风变得冷峻而孤傲。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北岛的名字就成为朦胧诗运动的象征。北岛前期的代表作有《雨夜》《回答》《宣告》《红帆船》《结局或开始》《走向冬天》《一切》等,80年代中期后,北岛有长诗《白日梦》和《北岛诗选》等问世,北岛还写过中篇小说《波动》。
二、北岛诗歌的特点
1.鲜明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毫不妥协的拒绝与超越的批判意识
对于从“文革”的极“左”路线阴影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北岛的诗歌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愿望。他的诗隐含着对过去的那些神化真理的大胆质疑和否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回答》);“我不想安慰你/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红帆船》);“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雷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回答》)。
2.挑战者的姿态
北岛诗歌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于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灾难深重,他知道要说出个人的信念要伴随强大的精神压力,他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永久性的悲剧情节之中。北岛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3.强烈的悲剧意识
北岛的诗有着一种内在的理性力量。《结局或开始》等诗,表现了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激情。
4.意象新颖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期,想争取做一个自由的人的遇罗克死在“四人帮”的枪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同时也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一个真实的英雄,诗中“绝不……好阻挡自由的风”几句一下子勾画出烈士高大形象,体现了烈士绝不同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这种意象不仅新颖,而且动人。
对于其他被人们熟知的题材和概念,北岛都能以独特意象进行表现,如《太阳城札记》这组词,他对命运、和平等常见的主题,做了新颖的意象处理,很耐人寻味。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信仰
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祖国
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
生活
网
——北岛《太阳城札记》
这些诗中都运用了一些非常新颖的意象,来表现诗歌的主题。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简述北岛诗歌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毫不妥协的拒绝与超越的批判意识。
第二,挑战者的姿态、强烈的悲剧意识。
第三,意象新颖。
2.简述北岛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前期那种预言、判断、宣告的语式,为陈述、“反省”、犹疑、对话的基调所取代。前期写作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转移为对普遍人性问题的探索、处理。意象、情绪与观念之间的较为单一的联结方式得以改变,而语言、情感也朝着简洁、内敛的方向发展。
二、论述题
1.论述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见讲义。
第三节 舒婷的诗歌创作
一、作者简介
舒婷(1952~)女,原名龚舒婷,福建省泉州人,生长于厦门。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9年4月,她的《致橡树》在《今天》发表后,随即被《诗刊》转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舒婷出版的诗集和其他文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舒婷的兴趣转向了散文,先后有多本散文集刊行于世。
二、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
第一,舒婷的诗始终把人作为诗歌表现的核心,把人对自由、尊严的渴求置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位置。
诗人的创作深刻揭示了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动荡岁月的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情感特征。《珠贝——大海的眼泪》《献给我的同代人》《致大海》等诉说了一代人精神的迷惘,《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中秋夜》等在朦胧的爱情之中,透露着对苦难年头友人的关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赠》《春夜》是传统的忧时伤世的感情在青年内心世界中的折射,深含着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沉忧虑。《惠安女子》《神女峰》将目光投向在历史观念重压下的传统女性,根本上却是对人性自由的呼唤。《致橡树》则直接表达了对人的平等观念的新的理解。
在舒婷的诗歌观念中诗歌乃是桥梁,是通往人的心灵的桥梁。她明确表示:“通往心灵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诗;一个具有正义感又富于同情心的人,总能找到他真诚向世界的出发点,不仅仅是诗。”这些信念支配了她的创作,当北岛表达了他对所有苦难的承受勇气的时候,舒婷所表达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我绝不申诉
我个人的遭遇
错过的青春
变形的灵魂
无数失眠之夜
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
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
心中只剩下
一片触目的废墟……
但是,我站起来了
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
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舒婷《一代人的呼声》
第二,舒婷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带着女性心理特征的典型的情感世界。《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诗歌以女性的体验和视角为出发点,从习见的现象和惯常的审美趣味中,揭示其中蕴涵的漠视人的尊严的因素。
第三,意象明丽隽美,逻辑思维缜密流畅,富于哲理性,多数诗采用隐喻或整体象征的手法,使意象具有多义性。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舒婷主要的诗集有哪些?
答:舒婷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其中,《北京深秋的晚上》《一代人的呼声》《人心的法则》《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四月的黄昏》《童话诗人》《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舒婷诗歌的情绪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人们将舒婷作为那代人的代言人,有一个原因是:她的诗在情绪结构总体上趋向复杂,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理,被更为切近真实的多样判断所取代,这种情绪结构的变化,更为符合凝重、曲折、复合的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3.舒婷的《致橡树》的爱情视角的理性支柱是什么?
答:诗歌采用整体象征,因为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仅仅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渴望。
二、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舒婷诗歌的特点。
要点为:
第一,舒婷的诗始终把人作为诗歌表现的核心,把人对自由、尊严的渴求置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位置。
第二,舒婷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带着女性心理特征的典型的情感世界。《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诗歌以女性的体验和视角为出发点。
第三,意象明丽隽美,逻辑思维缜密流畅,富于哲理性,多数诗采用隐喻或整体象征的手法,使意象具有多义性。
第四节 于坚、韩东的“新生代”诗歌
一、“新生代”诗歌简介
1984年之后,有关“朦胧诗”的论争还在激动人心地进行,但是,“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实际上已经过去。一批比起“朦胧诗人”更年轻的作者开始涉足诗歌,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并且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进行诗歌探索,他们将自己称为“第三代人”,创作命名为“第三代诗”。其他的称谓还有“新生代”“后朦胧诗”“后新诗潮”等。
1984年以后,“第三代诗”的活动和写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实验性的诗歌社团,“自办”的诗歌刊物纷纷出现。比较著名的诗歌社团(或诗群)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有上海的“海上”诗群,有四川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
1986年的10月,《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介绍了“100多名‘后崛起’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后来徐敬亚等人,将“大展”的材料汇集为《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一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新生代诗歌的特点
1.生命意识的强化
拒绝凭借传统观念上的“美好的东西”来掩盖个体生存状态的真相。
陆忆敏的《美国妇女杂志》、默默的《一秒钟里也有无数个我》、王小龙的《纪念航天飞机挑战者号》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2.反崇高、反英雄化
新生代诗歌返回到生存的现场,返回到个人的记忆,返回到日常生活。
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拨到7点/很多年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很多年一个人靠着栏杆认得不少上海货/很多年在广场遇着某某说声“来玩”
——于坚《作品52号》
您深夜排队买煤把定量油换成奶粉/您远征上海风尘仆仆采购衣服和鞋/您认识医生校长司机以及守门的人/老谋深算能屈能伸光滑如石/就这样在黑暗的年代在动乱中/您把我养大了领到了身份证
——于坚《感谢父亲》
在新生代诗歌中,那种顶天立地、拯救百姓的理想主义的“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所取代,那种大义凛然、奋不顾身的英雄感,淡化为平静卑琐的平民意识,平民化的、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情绪正在更替着诗歌中“人工”造成的优美。
3.口语化
很多诗人受到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有意使用随意性口语,造成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次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的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韩东《有关大雁塔》
在这首20来行的诗里,韩东以一种平静、冷静的口气,把“朦胧诗”诗人杨炼的史诗《大雁塔》中联想的历史文化因素和在此基础上的激情清除得一干二净,对文化中的保守、落后现象进行了讽刺。
“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像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像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顶多是这样/你见过大海/你也想像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
——韩东《你见过大海》
“大海”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显赫的位置,它天然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但韩东《你见过大海》却使用了一种乏味、重复、反复地排除的方式,一次次切断读者意象的营造。有批评家说:“他真实的贡献在于,首先剔除了诗歌中强加的伪饰成分,使之从概念语言回复到现实的本真语言并具体到个人手中;其次,他使诗歌这种艺术品种从矫情回到源头、回到表意抒情的初始状态。”
三、代表诗人介绍
韩东,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4年成立“他们”文学社,并主编《他们》诗刊,《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你的手》是他的代表作,90年代以后,韩东转向了小说创作。
于坚是“新生代”的中坚诗人,1954年生于昆明,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他引人注意的作品有《作品52号》《感谢父亲》《尚义街六号》《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于坚是《他们》杂志的创办人,在80年代诗风转换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新生代”诗歌还有什么称谓?
答:1984年之后,“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实际上已经过去。一批比起“朦胧诗人”更年轻的作者开始涉足诗歌,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进行诗歌探索,他们将自己称为“第三代人”,创作命名为“第三代诗”。其他的称谓还有“新生代”“后朦胧诗”“后新诗潮”。
2.新生代诗歌的主要诗群有哪些?
答:比较著名的诗歌社团(或诗群),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有上海的“海上”诗群,有四川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
3.如何理解韩东《你见过大海》?
答:“大海”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显赫的位置,它天然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但韩东《你见过大海》却使用了一种乏味、重复、反复地排除的方式,一次次切断读者意象的营造。有批评家说:“他真实的贡献在于,首先剔除了诗歌中强加的伪饰成分,使之从概念语言回复到现实的本真语言并具体到个人手中;其次,他使诗歌这种艺术品种从矫情回到源头、回到表意抒情的初始状态。”
4.于坚的代表作有哪些?
于坚是“新生代”的中坚诗人,他引人注意的作品有《作品52号》《感谢父亲》《尚义街六号》《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二、论述题
1.结合作品论述韩东诗歌的写作特点。
要点为:
第一,韩东是“新生代”的中坚诗人,1984年成立“他们”文学社,并主编《他们》诗刊,《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你的手》是他的代表作。
第二,他的作品带有明显嘲讽的、放荡不羁的情绪,有意使用随意性口语,造成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
第三,他的诗歌返回到生存的现场,返回到个人的记忆,返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2.新生代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答:见讲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