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舒婷的诗歌创作成果-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舒婷的诗歌创作成果-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舒婷出版的诗集和其他文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文集》。在舒婷的诗歌观念中诗歌乃是桥梁,是通往人的心灵的桥梁。

舒婷的诗歌创作成果-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第三节 舒婷诗歌创作

一、作者简介

舒婷(1952~)女,原名龚舒婷,福建省泉州人,生长于厦门。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9年4月,她的《致橡树》在《今天》发表后,随即被《诗刊》转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舒婷出版的诗集和其他文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舒婷的兴趣转向了散文,先后有多本散文集刊行于世。

二、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

第一,舒婷的诗始终把人作为诗歌表现的核心,把人对自由、尊严的渴求置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位置。

诗人的创作深刻揭示了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动荡岁月的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情感特征。《珠贝——大海的眼泪》《献给我的同代人》《致大海》等诉说了一代人精神的迷惘,《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中秋夜》等在朦胧的爱情之中,透露着对苦难年头友人的关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赠》《春夜》是传统的忧时伤世的感情在青年内心世界中的折射,深含着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沉忧虑。《惠安女子》《神女峰》将目光投向在历史观念重压下的传统女性,根本上却是对人性自由的呼唤。《致橡树》则直接表达了对人的平等观念的新的理解。

在舒婷的诗歌观念中诗歌乃是桥梁,是通往人的心灵的桥梁。她明确表示:“通往心灵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诗;一个具有正义感又富于同情心的人,总能找到他真诚向世界的出发点,不仅仅是诗。”这些信念支配了她的创作,当北岛表达了他对所有苦难的承受勇气的时候,舒婷所表达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我绝不申诉

我个人的遭遇

错过的青春

变形的灵魂

无数失眠之夜

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

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

心中只剩下

一片触目的废墟……

但是,我站起来了

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www.daowen.com)

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舒婷《一代人的呼声》

第二,舒婷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带着女性心理特征的典型的情感世界。《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诗歌以女性的体验和视角为出发点,从习见的现象和惯常的审美趣味中,揭示其中蕴涵的漠视人的尊严的因素。

第三,意象明丽隽美,逻辑思维缜密流畅,富于哲理性,多数诗采用隐喻或整体象征的手法,使意象具有多义性。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舒婷主要的诗集有哪些?

答:舒婷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其中,《北京深秋的晚上》《一代人的呼声》《人心的法则》《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四月的黄昏》《童话诗人》《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舒婷诗歌的情绪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人们将舒婷作为那代人的代言人,有一个原因是:她的诗在情绪结构总体上趋向复杂,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理,被更为切近真实的多样判断所取代,这种情绪结构的变化,更为符合凝重、曲折、复合的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3.舒婷的《致橡树》的爱情视角的理性支柱是什么?

答:诗歌采用整体象征,因为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仅仅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渴望

二、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舒婷诗歌的特点。

要点为:

第一,舒婷的诗始终把人作为诗歌表现的核心,把人对自由、尊严的渴求置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位置。

第二,舒婷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带着女性心理特征的典型的情感世界。《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诗歌以女性的体验和视角为出发点。

第三,意象明丽隽美,逻辑思维缜密流畅,富于哲理性,多数诗采用隐喻或整体象征的手法,使意象具有多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