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作家先锋小说研究结果

中国当代作家先锋小说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刘索拉、马原、余华等人的先锋小说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在马原的先锋小说中,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马原的先锋小说以《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较有代表性。

中国当代作家先锋小说研究结果

第七节 刘索拉、马原、余华等人的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开其端,其代表作家主要是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村、吕新等。

刘索拉(1955~)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发表于1985年的《你别无选择》反映强烈,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你别无选择》描写了一群看似荒诞不稽的年轻人艰难而执著地寻找自我,作品除了展示人物的坚守外,也写出了他们的困惑、孤独和痛苦。

马原(1953~),辽宁省锦州市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去西藏工作。马原的小说创作可以从1984年发表的小说《拉萨河女神》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马原主要以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从事小说创作,其中包括其198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从《拉萨河女神》开始,马原发表了一系列以西藏为故事背景并且在叙事方式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它们主要是《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游神》《大师》《虚构》等。另外,马原的其他小说如《错误》《西海的无帆船》《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倾述》及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同样体现了极强的“先锋性”,可以说,正是马原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

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是:在他的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马原的叙述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等小说中,“马原”甚至还被其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返身叙述,这样,似乎连“马原”也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形象。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而且,由于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的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在马原的先锋小说中,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马原的先锋小说以《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较有代表性。

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小说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一是老作家的西藏经历,二是猎人穷布的猎熊故事,三是陆高和姚亮看天葬的过程,四是藏民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这几个互不关联的故事各自独立又被交错叙述,而且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显得莫明其妙。

中篇小说《虚构》在开头部分便煞有介事地声称:作家是根据自己在麻风村——玛曲村七天的经历和观察结果“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紧接着,作家便叙述了自己在玛曲村的怪异“经历”,这些“经历”构成了小说《虚构》的故事主体。但是在小说结尾,作家又直接拆穿了上述“经历”的虚构性。一方面,他自陈自己的玛曲村经历是依据其西藏经历、妻子在麻风病院的工作经历、有关麻风病的书籍等虚构而成的;另一方面,在其拆穿自己的虚构性经历之后,他又强行为上述“虚构”,杜撰了一个“结尾”,这便是小说《虚构》。所叙述其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他在玛曲村度过了七天时间,然而其离开的日期却是5月4日,这也从时间上取消了他的“经历”。

余华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探索,并且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他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

余华(1960~),祖籍山东高唐,生长在浙江。1977年高中毕业后在一家镇上的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进入海盐县文化馆,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1987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而引人注意。此后陆续发表《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往事与刑罚》《呼喊与细雨》《活着》《祖先》《命中注定》《许三观卖血记》等颇具影响力的小说。

前期的小说似乎迷恋于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有距离的冷漠叙事”,被人们看做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前期的代表作《现实一种》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堂弟,堂弟的爸爸山峰踢死了皮皮,皮皮的爸爸山冈又以独出心裁的方式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又将山冈送上法场并将尸体捐给解剖台,“尿医生将他的睾丸移植在一个因车祸睾丸被碾碎了的年轻人身上。不久之后年轻人居然结了婚,而且他妻子立刻就怀孕,十月后生下一个十分壮实的儿子。这一点山峰的妻子万万没有想到,因为是她成全了山冈,山冈后继有人了。”余华以“山冈后继有人了”预示了一个新的兄弟残杀故事的开始。《现实一种》中医生对山冈进行肢解的大段描述,是试图以象征、寓言的形式来说明纯科学的人体解剖不能终结人性之恶。(www.daowen.com)

后期小说主要以中长篇为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

在《活着》一书中,余华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由一个老农民,对来民间采风的青年学者叙述自己的故事。这个名叫福贵的老人说他年轻时因为赌博败了家,然后就厄运不断:父亲被气死,他被抓当了国民党壮丁,后来母亲病死了,女儿哑巴了,儿子因抢救县长的妻子被抽血抽死了,老婆也病死了,女儿难产死了,女婿工地上出事也死了,剩下一个外孙,最后也因为吃多了豆子而噎死,老人失去了最后的亲人就买了一头老牛,并以自己的名字给老牛命名,这头叫“福贵”的老牛和福贵相依为命,耕作在山坡之上。《活着》以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生活史为线索,想写出“我所了解的一个中国人,也可能说是所有的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故事。”在这部10万字的小说中,作者将人间的苦难铺陈得淋漓尽致,用对命运的理解诠释着现实的残酷。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先锋小说”分为几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答:“先锋小说”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尤其是以马原的“元叙事”手法和“马原的叙事圈套”为标志。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等三个层面上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2.先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也更为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等,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3.先锋小说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答: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三个层次的推进,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之大是不应低估的;同时,也可以把先锋文学看做是80年代的文学状态向90年代的文学状态转化的契机,它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文学图景与文学路向。

4.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答:马原的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马原的叙述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

二、论述题

1.结合作品论述余华小说的艺术成就以及前后两个时期风格的变化。

要点为:

第一,前期的小说似乎迷恋于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有距离的冷漠叙事”,被人们看做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前期的代表作是《现实一种》。

第二,后期小说主要以中长篇为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小说与读者的心灵之间有了强烈的呼应和交流。《活着》是代表作。

第三,余华的另一部长篇《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更加平和,它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幽默”,这与早期余华的创作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