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安忆小说创作全解析

王安忆小说创作全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一、作家介绍王安忆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王安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创作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本次列车终点》等。《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王安忆在小说里第一次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展露了对于性表达的自由观念。

第五节 王安忆小说创作

一、作家介绍

王安忆(1953~)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读初中,并开始发表作品。初中没毕业就到安徽省北部(淮北)五河县农村插队。18岁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文革”结束后,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儿童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曾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这年,她因在《北京文学》(1980年第6期)上发表《雨,沙沙沙》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入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任专业作家,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职。

王安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创作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本次列车终点》等。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中篇小说《流逝》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80年代中期的主要作品有《小鲍庄》《大刘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二、《小鲍庄》分析

王安忆在《小鲍庄》中,塑造了一个仁义至极的人——捞渣。在捞渣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中以德报怨、以柔克刚、以和为贵、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处世之道。作家是把捞渣作为小鲍庄的代表来刻画的,捞渣作为仁义的小鲍庄的一员,很好地奉行了仁义的伦理道德规范。但他和其他的鲍氏成员相比,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捞渣只不过是小鲍庄的代表而已。

但这样的儒家伦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发生了动摇,显现出僵化、保守,乃至虚伪,这种情况更多地体现在另外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比如,拾来似乎是被他的养母小慧子从路边捡来的,但实际上,他就是小慧子与一个货郎的私生子。在这里,“仁义”成了遮羞布。而二婶也在这种关系中获得了实惠——有了一个可以支撑家庭的男人,这又给“仁义”抹上一层功利的色彩。

这篇小说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分杂,但有三个人是最重要的,即捞渣、拾来、鲍仁文,我们姑且把这三个人物看成三条线索,这三条线索在作品中交织进行,向读者头脑中注入许多矛盾的信息,令人深思、回味。在他们三者之间,确实让读者困惑了,在他们面前,我们是选择仁义呢,还是选择个性?是选择个性呢,还是选择无道德?是选择知识和虚伪呢,还是选择无知和诚实?小说在这里将存在背后的儒家文化传统挖掘出来,看似不动声色,而褒贬自现。

《小鲍庄》虽是一篇描写一个发生在闭塞、原始的地域中的故事,但却对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颇有大家的气魄。

1.《小鲍庄》的创作意图

作家给读者呈现的是一部双重变奏曲,她把自己对捞渣的敬慕与遗憾,对拾来的钦佩和同情,对鲍仁文的赏识与惋惜交织在一起进行描写。作家无意以自己的主观去说服读者,只是尽力将小鲍庄的风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小鲍庄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惰性在此得以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此得以显现。透过小鲍庄让人们去审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一步认识我们民族的现实,这是作家创作《小鲍庄》这部双重变奏曲的意图所在。

2.《小鲍庄》的写作特点

作家将审美思维的重心由题材的开掘转向对生活审美对象的探索和艺术形象审美悟性的表现,使小说对生活的扫描更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她只是客观地描写了小鲍庄中一群有着强烈的群体意识而无个体意识的人的人生世相,从而传达出人生本身所蕴涵的凄凉与温暖、沉重与欢乐、卑微与崇高等重重浓郁的情感,作家没有任何主观的评价,而把领悟的空间留给读者。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三个主要人物及人生遭际也似断似续,多为家庭生活琐事的几个片段,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难以构成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典型,但是,作家挖掘的正是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美与丑、崇高与卑劣、悲剧性与喜剧性。

小说的结构一直被人所称道,作品由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和40个小段组成。作家把它们切割成若干块,让它包容五户人家的生活史,错综交织,在共时态中齐头并进,汇成小鲍庄的生活史,奏出一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江淮农村风土人情的交响曲。

《小鲍庄》的热潮刚刚过去,王安忆就推出了再一次引起轰动的“三恋”,这是作家从情与欲的复杂矛盾、性爱力量和社会制约的巨大冲突的角度探究“人”本身的奥秘而连续推出的三部作品。这是具有鲜明的性别立场的三部作品。

其中《小城之恋》影响最大。它写了一对少男少女由两小无猜到情欲的萌发,到高潮、低潮,直至消失等一系列心理感受,作者把这篇探讨性意识的小说写得毫无媚俗气,相反,相当真诚、严肃,对人性的苦闷进行了犀利的观察和思考。

三、《小城之恋》分析

这篇小说的出现,是文学题材的一个突破,当文学作品将人的情欲仅仅作为进行社会批判和道德判断的点缀品描写时,王安忆将人的情欲从沉重的躯壳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审视,正因为作家这种勇敢、真诚及对艺术的追求,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作家以细腻而准确的艺术感觉力与奇特的想象力,为人们描绘了一场生命内部、生命与生命之间迸发的本能的抗争与搏斗,同时也在一派庸俗、猥琐甚至丑陋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性内容。

王安忆在小说里第一次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展露了对于性表达的自由观念。

四、9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

1.《叔叔的故事》解读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篇具有鲜明的审丑意识和女性性别立场的作品。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重新打量一个被人们尤其是被女人们所顶礼膜拜的文化权威、精神偶像的生存真相,从而消解了权威的神话

《叔叔的故事》中清楚地回响着两种声音:叔叔和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力量。叔叔的叙述试图从每一次受难中抽象出崇高的意义,而我的叙述则是在每一个神话背后还原出形而下的细节:灵魂对肉体的屈从,功利、算计的婚姻,冠冕堂皇的自私,做狗、做猫的历史。作家没有叙述什么新的故事,她有意不在叙述故事上标新立异,而只是通过“重述”而改写了20世纪80年代最基本最庄严也最落俗套的叙事格式,实现了对男权理想主义和男性话语的双重颠覆。(www.daowen.com)

2.《长恨歌》解读

按照女性主义的观念,女性面临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没有自身历史支撑的现实,以往的历史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谱系书写的父性历史,这使得女性与现实的对话倍加艰难。但女性既使隐匿在这一庞大的父性谱系深处,也不懈地演绎着自己生命故事的丰富与美丽。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描写了一个聪颖、美丽、柔弱的女性在父性历史下,被放逐、被压抑、乃至被吞噬的悲剧。评论界因为这篇小说而认为王安忆是海派文学的传人,是继张爱玲之后描写上海民间生活最出色的书写者。

当年曾红极一时的“上海小姐”王琦瑶一生都处于男性财与色的欲望包围之中。她未能像大多数女性一样,以婚姻为途径被父权社会所接纳,于是只能以个人的身份漂泊在历史的边缘地带。作家不动声色地叙述着生活在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中的王琦瑶每一天朴实无华的日子,每一种精打细算的心志。社会和历史没有为王琦瑶这样的女人提供施展其聪明才智的舞台,她的才情只能暗藏于一件件时髦衣裳的皱折之中,一餐餐精致饭食的碗盏之上,一次次与人交往不失分寸的风头里。小说透过一派物质世界的外壳,表露出的却是一种耐得住沉浮、经得住摔打的女性心致。她们真诚而平和地对待生活,无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生活如何琐碎艰难,她们都从容不迫地经营着属于自己的优雅和美丽,保留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趣。王安忆通过对这个与自己具有生命同构性的、世俗的、欲望化的生存个体的建构,表达了她对女性生活本质的把握。

例题讲解

一、填空题

1.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 )( )。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二、简答题

1.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第二阶段:以《流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小鲍庄》《大刘庄》;后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2.《小鲍庄》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答:《小鲍庄》给读者呈现的是一部双重变奏曲,她把自己对捞渣的敬慕与遗憾,对拾来的钦佩和同情,对鲍仁文的赏识与惋惜交织在一起进行描写。作家无意以自己的主观去说服读者,只是尽力将小鲍庄的风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小鲍庄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惰性在此得以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此得以显现。透过小鲍庄让人们去审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一步认识我们民族的现实,这正是作家创作《小鲍庄》这部双重变奏曲的意图所在。

3.《小鲍庄》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小说的结构一直被人所称道,作品由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和40个小段组成。作家把它们切割成若干块,让它包容五户人家的生活史,错综交织,在共时态中齐头并进,汇成小鲍庄的生活史,奏出一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江淮农村风土人情的交响曲。

4.《叔叔的故事》叙事手法是什么?

答:《叔叔的故事》与其他先锋小说一样,在叙述手法上主要用“复调”的手法打破传统小说的单一叙述形式,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故意造成矛盾,从而“解构”叙述的真实性。

三、论述题

论述王安忆小说风格的流变。

要点为:

第一,在以《雨,沙沙沙》《幻影》为代表的初期创作实践中,王安忆更多地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汲取素材,捕捉纯情少女的片断情绪。语言清丽、优雅,流淌着诗一般的韵味,由此确立起她清新、朴素、优美的风格,但少女的心胸和“自我抒发”的笔法,也给作品带来一定的局限。

第二,以《流逝》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创作,标志着王安忆创作倾向的转变,她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对生活场景的描述,从而完成了由重心理现实向重客观现实,由格局的单一向丰富复杂的转变。

第三,以《小鲍庄》《小城之恋》为代表的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力求主观情感和故事情节的淡化,小说人物、生活场景和叙述语言的俗化,作品结构的松散化。这种淡化、俗化、松散化的结合是作品内涵的深化。同时,她的艺术风格也由优雅清丽转向淡朴深厚,逐渐形成了冷峻、神秘、深刻、朦胧的艺术风格。

第四,以《叔叔的故事》《长恨歌》《富萍》为代表的90年代小说创作,在叙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叔叔的故事》与其他先锋小说一样,在叙述手法上主要用“复调”的手法打破传统小说的单一叙述形式,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故意造成矛盾,从而“解构”叙述的真实性。这一时期的叙事特点还表现于,作家在文本中常常堆积许多琐碎的细节,使笔下庸常的人生,富有质感和真实感,作品也具有开阔绵密的纪实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