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城《棋王》与寻根文学,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成果

阿城《棋王》与寻根文学,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寻根文学”的兴起,有它深刻的原因。

阿城《棋王》与寻根文学,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成果

第三节 寻根文学与阿城的《棋王》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的基本态势是:文学由传统的“政治、经济、道德与法”的政治伦理范畴,过渡到“自然、文化与人”的文化范畴,不再仅仅纠缠于现实的政治问题。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的主潮已经过去,一些描写民间生活大自然的作品格外受到人们的欢迎。当时,就“新时期文学的回顾与预测”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1984年底,一批小说家如阿城、韩少功、郑万隆、李杭育等,评论家黄子平、吴亮、徐子东、南帆、李庆西等,在杭州召开了一次会议,为张扬寻根文学的旗帜作了理论准备。

会议之后,韩少功立刻在《作家》1985年第4期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这篇文章被看做是“寻根文学”的宣言。他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继而认为“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厚精神和文学艺术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阿城在《文化制约着人类》一文中认为:“文化制约着人类,要使我们的文学能与世界对话,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郑万隆也认为:“我们的根就是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作家要不断开掘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总之,他们提出了“寻根”这样一个共同的主张。

这个主张的具体内容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基于这种主张,作家们身体力行创造出一批实践他们主张的作品。例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有它深刻的原因。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兴起,有它深刻的内在原因。

文学本身的刺激。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时代的重大使命。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西方高度民主发达的物质文明下如何保持自己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必须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学也走向了回归自己的民族文化之路。

这一运动的出现尽管具有自身的历史逻辑性,但它的发生起因却是相当偶然,启发来自于拉美文学的“大爆炸”: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寻根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以民族文化极其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纵向坐标,以整体性的人类文化为横向坐标,探寻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地域特点和现代重建的可能性。应该说,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学思潮。

无论是“寻根派”的文学主张,还是它兴起的原因,都是从文化的角度着眼的。“文化”不仅是寻根派抓住的一个绝大的命题,而且也是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种最主要的视角。

作为一个作家,寻根文学的实践者们也以文化为突破口,反对过去文学对生活表层的反映。作家们各自占据古老大陆的一方土地,努力开掘脚下的文化岩层,如韩少功对湘西楚文化,李杭育对葛川江流域的吴越文化,贾平凹对商洛山区的秦汉文化,阿城对老庄文化,王安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掘,等等。由于这些地域远离现代文明,处于封闭和凝滞的状态,较好地保存了原初的文化形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古老的生活方式,“寻根文学”由此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厚度和文化积垫,刻意展现并反思了我们民族的多种文化形态,这是过去的文学几乎忽略了的。

二、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棋王》分析

《棋王》塑造了除了吃,就专注下棋的“棋呆子”王一生的形象。吃与下棋是王一生的生存状态。

吃与下棋,一个大俗,一个大雅,却矛盾般地集中在王一生身上。可以说,吃是生存的保证,但在王一生那里,更是下棋的基础;吃不上饭,也就无从下棋,但下棋以其自由精神却又超越了吃,消解了吃的“俗”。正是在这吃与下棋中,王一生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这就是道家之“道”。

阿城借九局连环大战,写出了王一生与茫茫宇宙气息相贯通的精神状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再造和复活。

1.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

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以及对自身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自觉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2.艺术特点(www.daowen.com)

第一,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

第二,不避“俗”,写人的俗像、俗态。

第三,语言精练,用字“拙、俗、苦”,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

第四,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例题讲解

一、填空题

1.阿城的“三王”是指( )( )( )。

《棋王》《树王》《孩子王》

二、简答题

1.寻根文学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答: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见讲义。

三、论述题

1.论述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

要点为:

第一,文学本身的刺激。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第二,时代的重大使命。中国在现代化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学也走向了回归自己的民族文化之路。

第三,这一运动的出现尽管具有自身的历史逻辑性,但它的发生起因却是相当偶然,启发来自于拉美文学的“大爆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