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一、作者介绍
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人。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之后先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后调至《新华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1954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解约》。1954年初,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人筹办《探求者》文学月刊社,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原籍劳动。
1979年“右派”平反重返文坛后,高晓声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和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等。而《李顺大造屋》和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是其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
二、高晓声对农民性格认识的两个层面
作者有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农民的性格特点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积极与坚韧;二是盲从与惰性。
“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的。”(《且说陈奂生》)这种认识,体现了他描写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刻画农民性格时所特有的眼光,而刻画富于典型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正是高晓声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说明陈奂生的性格,最好是把“陈奂生系列”作为一个整体。陈奂生是一个勤劳、憨实、质朴的农民,在《“漏斗户”主》中,他长期被饥饿所纠缠着,并不懒惰却无法摆脱困境,对现实失望却又并不放弃努力,到了《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这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
三、《陈奂生上城》分析
《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是这一“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这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了,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陈奂生形象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心理倾向,即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
陈奂生的精神,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作者对陈奂生既抱有同情,又对他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的嘲讽,发出沉重的慨叹,这种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辨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陈奂生系列”?
答:“陈奂生系列”小说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小说组成。(www.daowen.com)
2.什么是高晓声文体?
答:第一,他惯于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叙述为主,作品的语言基本上都出自叙述人之口。
第二,语言简练明快,幽默犀利,意蕴含蓄,富有情绪感和节奏感。
第三,将人物几十年的普通生活压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上反映出来,通过人物心理深入开掘,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意蕴。
二、论述题
1.论述陈奂生形象的文化意蕴。
要点为:
陈奂生形象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心理倾向,即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
陈奂生的精神,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2.论述高晓声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
要点为:
第一,塑造了陈奂生的形象,表现了新的精神胜利法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表现。
第二,创造了特殊的“高晓声文体”,小说以叙述为主,一律出自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带有经济的因素和政论的风格,语言幽默、犀利,富有情绪感和节奏感。
第三,高晓声是20世纪继鲁迅、赵树理之后写农民的又一代圣手,他延续了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