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柳青《创业史》: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柳青《创业史》: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9年,柳青写出了史诗性的巨著《创业史》。《创业史》的矛盾冲突,主要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和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斗争体现出来的。草棚院里梁三老汉父子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存在于农民之间的新旧意识、两条不同的创业道路与分歧,这是《创业史》矛盾冲突的又一条线索。对《创业史》人物的争论,后来演化为文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

柳青《创业史》: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第二节 柳青的《创业史》

一、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次年,到晋西、太行山区八路军中担任干事、记者。这期间他写的短篇小说,后来部分收入《地雷》集中。1947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的创作。1951年写成了反映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在北京工作,曾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从1952年起,柳青离开北京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历时整整14年。在此期间,他先写了一些散文特写,如《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在皇甫村》等,1958年还发表了中篇小说《狠透铁》。1959年,柳青写出了史诗性的巨著《创业史》。

二、《创业史》分析

1.表现内容与主题

小说第一部以陕西渭南地区下堡乡的“蛤蟆滩”为典型环境,围绕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展现了合作化运动中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教育和团结农民取得了胜利。

第二部主要叙述了试办农业合作社的过程。小说通过对梁生宝、梁三老汉以及郭振山、郭世富等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农村为什么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柳青在谈到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时说:“《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春到1954年春的渭河平原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

《创业史》第一卷中,柳青精雕细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合作化过程中各种农民心理变迁的图画,为中国大地上曾经发生的这一巨大生活变动留下深刻、独到的艺术记录。《创业史》将蛤蟆滩作为中国农村的缩影,典型地展示了土改后贫富两极分化的严峻现实。《创业史》写道:解放后,不少贫苦农民虽然政治上翻了身,分得了土地,但像任老四等那样的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却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境地。在1953年的春荒时节,他们有的被迫出卖刚分得不久的土地,有的又开始打短工、借高利贷度日。与此同时,蛤蟆滩的“三大能人”在抵制互助合作运动和妄图搞垮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上却汇成了一股自发势力的暗流,并逐渐显示了它的力量。《创业史》的矛盾冲突,主要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和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斗争体现出来的。“三大能人”有一个相同之处是“能”。在蛤蟆滩,不但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很能,彼此互不服气,就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都认为他们很能,而且很难说谁比谁更能。他们的差异只是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表现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草棚院里梁三老汉父子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存在于农民之间的新旧意识、两条不同的创业道路与分歧,这是《创业史》矛盾冲突的又一条线索。以上四条矛盾冲突线索,构成了《创业史》的主要情节,也从纵深的角度开掘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涵,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村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三、主要人物形象

1.梁生宝的典型意义

梁生宝是20世纪50年代农村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是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自觉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廉洁奉公富有牺牲精神。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旧社会受尽了折磨。幼年时给地主看过桃园、讨过饭,长大后当长工,做佃户。那时,他像千百万普遍的农民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想创家立业,拼着命劳动,但没有把家业创起来,自己反而被拉了壮丁,继父卖掉大黄牛把他赎了回来,最后钻进终南山,成了“地下农民”,是共产党给他带来了希望,开辟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在他的身上,凝结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概括了50年代初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作品中,通过对他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整顿互助组、关心阶级兄弟,以及与改霞的不成功恋爱等平凡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梁生宝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既是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艺术概括,又是作家社会政治思想及美学理想的深刻体现。柳青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2.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

一方面,他梦想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走个人创业的路子,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因而,不赞成梁生宝为公事奔走,表现出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负的小生产者的农民的狭隘、保守和自私;另一方面,梁三老汉是个朴实、善良、正直的劳动者,他对党、对新社会,是有深厚感情的。

作家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开掘了梁三老汉性格的双重性,又细腻准确地写出了梁三老汉从对互助合作的反对、怀疑,到后来的理解、信服的充满矛盾的思想历程,展现了他精神世界变化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心灵上经历的斗争过程揭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梁三老汉确是当代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典型性很高的艺术形象。

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严家炎对《创业史》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他连续发表了四篇文章,对作品的主要成就提出了不同看法。

在他看来《创业史》的成就主要是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个人物,梁三老汉在艺术上的丰满以及他与中国传统农民在精神上的联系,是这部小说取得的最大成就。这一观点与另一著名评论家邵荃麟不谋而合。但这一非主流的看法在当时是很难被接受的。严家炎的文章发表之后,遭到了多篇文章的批评和反对。对《创业史》人物的争论,后来演化为文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创业史》人物的讨论,确立了“工农兵英雄人物”开始成为文学创作唯一具有合法性的“美学”标准。今天从《创业史》中,可以得到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这种价值判断的矛盾性来源于作品内在的深刻矛盾。

3.艺术特色

(1)宏伟的结构

结构布局方面,《创业史》既能统观全局,又做到了精细部署。小说艺术时空深广阔宏,围绕梁生宝与梁三老汉、梁生宝与郭世富、梁生宝与姚士杰、梁生宝与郭振山四条矛盾线索展开对建国初期波澜壮阔历史内容的描写,将艺术笔触伸向生活的里层细处;而且还通过改霞进工厂、梁秀兰与杨明山的爱情,把蛤蟆滩的农业合作化与当时全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联系起来,从而使作品气势磅礴,构架宏伟。其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题叙”和“结局”,它们分别摆在卷首和卷末,遥遥相对。

(2)出色的心理刻画和细节描绘

《创业史》在人物塑造上,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绘来揭示人物性格,这是柳青的艺术特长。比如买稻种这一章,作者对梁生宝在小饭铺里吃饭、掏钱、付款的细节描绘,突出地刻画了他的老成持重、处处节俭、克己奉公的创业者的特点;同时,还深入揭示了梁生宝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仅使这一细节描写更加令人信服,并赋予了它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3)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议论(www.daowen.com)

小说为了直接表现作者的爱憎,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描写中往往插入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有哲理的议论,如对梁生宝稻种的赞美,对郭振山害“病”的谴责,对郭世富卖粮的揭露。例如,梁生宝买稻种时,意气风发地投身于春雨茫茫的渭河大平原,作者这时饱含激情,夹叙夹议,对梁生宝的献身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

(4)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自然风景画和社会风俗画的描写上,具有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柳青以优美的抒情笔触成功地描绘了陕西关中地区俊秀瑰丽的景色,仿佛是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自然风景画和社会风俗画,使自然风光、民情世俗与人物风貌交相辉映,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作品的语言凝练、自然、生动而又群众化,特别是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题讲解

一、简答题

1.《创业史》的主题是什么?

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2.《创业史》是如何组织情节的?

答:作品主要通过梁生宝互助组和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斗争,与梁三老汉父子之间的冲突组织情节。

3.《创业史》艺术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答:结构布局方面,《创业史》既能统观全局,又做到了精细部署。小说艺术时空深广阔宏,围绕梁生宝与梁三老汉、梁生宝与郭世富、梁生宝与姚士杰;梁生宝与郭振山四条矛盾线索展开对建国初期波澜壮阔历史内容的描写,将艺术笔触伸向生活的里层细处;而且还通过改霞进工厂、梁秀兰与杨明山的爱情,把蛤蟆滩的农业合作化与当时全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联系起来,从而使作品气势磅礴,构架宏伟。

4.《创业史》中《题叙》的作用是什么?

答:小说的《题叙》充分反映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史诗的特征。《题叙》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在旧社会满含血泪的创业史。《题叙》将叙事延伸向历史的深处,使《创业史》所描写的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农民的历史连接起来,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

二、论述题

1.论述梁三老汉形象的艺术特点。

要点为:

第一,一方面,梁三老汉时刻梦想发家致富,走个人创业的路子;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朴实、善良、正直的劳动者,他对党、对新社会有着极深厚感情。

第二,作家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了梁三老汉性格的双重性,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心灵上经历的痛苦过程揭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使梁三老汉成为当代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典型性很强的艺术形象。

第三,对梁三老汉评价问题的争论,后来演化为文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确立了“工农兵英雄人物”开始成为文学创作唯一具有合法性的“美学”标准。

2.如何理解对《创业史》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

要点为:

第一,单一的政治视角把作品中的人物和行动全部归纳于阶级、阶层的矛盾和斗争的框架中;另一方面,在人物的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和言语方式上,又使人感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这又是柳青忠于生活、长年落户农村的感受的收获。第二,依据狭窄单一的尺度对现实生活的取舍存留,另一方面是在尺度允许下竭力表现生活的原生状态的独有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