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省湘阴县人,出生在北平(今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她早年在北平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1931年,杨沫在北平温泉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道中落,父亲逃亡不知去向,母亲想要替她包办婚姻而出走。从1931年到1936年,杨沫到处奔走寻找职业,此间曾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并在北京大学旁听。在奔波迷惘之中,她开始接触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
1936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做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新中国成立后,她先任《人民日报》编辑,后转至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这个时期,杨沬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和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了代表作《青春之歌》。不久,这部长篇小说被搬上银幕,成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优秀影片。1963年,杨沫转为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1972年起,杨沫用6年时间完成了反映抗日战争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二、《青春之歌》分析
《青春之歌》创作于1950年,到1957年7月完成,1958年1月问世。小说出版后,在群众及文艺界产生了很大反响,1959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同年10月,作者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对作品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修改本于1960年3月出版,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并且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一个范本。
1.表现内容与主题
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历史背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一个侧面,表现了我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反映了中国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新的精神面貌。
2.林道静的典型意义
林道静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女主人公,是作品的灵魂。她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在党的培育下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中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林道静思想性格发展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她具有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反抗性以及她投身革命初期所表现出的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小说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林道静就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具有反抗性格的青年女性。她生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佃农生母惨死之后,她深受异母虐待,形成了乖僻、孤独、执拗、倔强的叛逆性格。当异母想把她当作摇钱树逼嫁给一个阔佬做姨太太时,她毅然离家出走,去寻求新的生活。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逃避的方法。正在这时,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救了她,她接受了他的爱情。而在同余永泽相爱的过程中,林道静逐渐发现曾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的余永泽原来是个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这使她又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特别是在她接触了共产党员卢嘉川之后,她更感到了余永泽的懦弱,她开始意识到两个人的根本差异并决心离开他。投身革命初期的林道静,一方面表现出真诚、勇敢的革命热情,另一方面也突出地显示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刚刚接触革命,她就要求参加红军,加入党;听说卢嘉川被捕,表现出过分的忧伤,想立刻上战场去为他报仇。事后又擅自上街散发卢嘉川托她保管的红色宣传品,并按捺不住激动而告知王晓燕;特别是轻信了叛徒戴愉,导致了自己的被绑架等。
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地描写了林道静刚刚投身革命时的不成熟状态,然而,作者同时又以饱蘸激情的笔,把林道静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对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尊重和爱情,以及新战士初上战场时的激动心情,描绘得生动感人,从而有力地预示出了林道静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向。
林道静思想性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她在党的教育下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特别是经过了工农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使她真正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根本转变。小说的第二阶段主要描写,在农村林道静亲眼看到了地主阶级血淋淋的阶级压迫,她开始在灵魂深处进行了从未有过的思想斗争:“我原来竟是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幻想家,我所理解的阶级斗争竟是粉红色的或者是灰色的,而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是血淋淋的啊!”她以前理解的革命只是一种幻想,现在她才明白了革命的本质内容。正是由于这一次质的飞跃,她才经受住了回北平后在狱中的血的考验。特别是在狱中老党员林红对她的帮助和教育,加速了林道静的转变,出狱后不久,林道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候,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而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小说从二十四章到结束,进一步描写了林道静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她肩负着党交给的战斗任务,领导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在革命生涯中继续巩固、锻炼自己,为党舍生忘死地做着贡献,表现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所具有的献身气概和政治风貌。至此,人物完成了作品的主题。
作为20世纪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取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这条道路对于今天的青年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教育作用。
例题讲解
简答题(www.daowen.com)
1.《青春之歌》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答: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2.《青春之歌》创造了怎样的叙事模式?
答:它创造了“反抗/追求/考验/革命”的叙事模式。
二、论述题
1.论述《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要点为:
第一,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历史背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一个侧面,表现了我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
第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形象,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反映了中国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新的精神面貌。
第三,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林红等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群像。
2.《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的意义。
要点为:
作为20世纪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取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正是“五四”以后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这条道路对于今天的青年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教育作用。
3.论述林道静的典型意义。
答案见讲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