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化手拉手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深化手拉手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化“手拉手”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手拉手”互助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文化扶贫委员会、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共同倡导并组织的一项旨在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教育工程。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从此,“手拉手”互助活动就这样产生并全面展开。为此,“手拉手”互助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少先队组织和全体队员中得以广泛开展。

深化手拉手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深化“手拉手”活动 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手拉手”互助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文化扶贫委员会、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共同倡导并组织的一项旨在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教育工程。

“手拉手”互助活动是“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主导性活动,是落实“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再上台阶的重点突击方向,也是全团带队的重要内容。“手拉手”互助活动是写进党中央文件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一、“手拉手”互助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并提出1990年救助1万名失学少年。由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实施的“希望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使广大少年儿童都来关心“希望工程”,1990年4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少年报社联合开展了“全国城乡小伙伴手拉手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从此,“手拉手”互助活动就这样产生并全面展开。

1993年全国少工委在全国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中推出了“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少先队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少先队组织及其教育成功的探索和开拓,是少先队面对跨世纪、面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选择和回答。事实证明,这一活动内容深刻,紧密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行之有效,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方法得当,对一代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是少先队组织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手拉手”活动既是少先队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也是落实此项计划的重要内容。为此,1993年12月20日,全国少工委、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中国少年报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部联合下发(1993)04号文件《关于在全国少先队组织中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通知》。

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少先队员和队组织间互助服务,引导少年儿童为社会、为他人、为有困难的小伙伴献一份真诚,献一份爱心;帮助队员了解国情,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帮助队员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同时,逐步形成友爱待人的情感和乐于助人的品格

为此,“手拉手”互助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少先队组织和全体队员中得以广泛开展。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手拉手”互助活动已由最初的少年儿童之间的互助友爱,发展成为少年儿童与成人之间、少先队辅导员之间以及队与队、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助服务,联谊和协作,成为新时期少先队组织一项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为此,在1994年“六一”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来自全国的“手拉手”活动代表,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手拉手”体现的是一种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一种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1995年5月5日,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文化部文化扶贫委员会、全国少工委下发中青联发(1995)20号文件《关于深入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县级团队组织及学校的协调引导作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推动“手拉手”活动的发展;要本着自愿、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手拉手”互助活动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少先队开展的“手拉手”互助活动,胡锦涛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手拉手互助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深入开展这一活动提出了要求。尤其令全体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者倍感鼓舞的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将“手拉手”互助活动写入《决议》,这在少先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决议》高度评价了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活动在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1.3亿少先队员和广大团干部、少先队工作者。为了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不久前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手拉手”互助活动与全党和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下发了中青联发(1996)41号文件《关于动员全国少年儿童广泛开展“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活动,从现在起到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级团队组织要把这一活动作为“手拉手”互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探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从而使“手拉手”互助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

二、“手拉手”互助活动的现实意义

全国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活动,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方式,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几年来,“手拉手”活动之所以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学校和家庭支持、全社会广泛关注,就在于它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相统一,并以很强的感染力,调动起亿万少年儿童纯真的热情、爱心与互助行为,感染着周围的人们,感染着社会,弘扬了社会新风。

(一)“手拉手”互助活动是一个有形、有力、有效的载体和抓手

新时期少先队工作需要有新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传统的少先队活动机制曾在少先队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今天再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用现代眼光审视,它在结构、动作、方式、功能方面已有许多的不适应性。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之保持持久的推动力;在培养孩子能力、发展个性方面过于笼统,缺少具体性的内容;活动管理行政化倾向明显,基层基本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无法形成统一的共振;少先队孤军奋战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机制的不适应性已经影响到少先队的发展。少先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组织,在新时期社会提出更高要求的形势下,少先队更应该去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手拉手”互助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的突破口,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健全机制,谋求更好的发展。

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的重要事业。当前基础教育的定位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的简单否定。对应试教育应该具体分析,既要有所扬弃,又要讲继承和发展。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下,少先队工作在学校里如何定位,在系统的大教育格局中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中的优势,值得我们深思。应该讲,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这几年来,少先队组织已经在全国上下铸就了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的品牌,特别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少先队的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吸引和动员了广大少先队员的踊跃参与,为他们自主实践、提高全面素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实践证明,“手拉手”互助活动是一个有形、有力、有效的载体,体现了团队工作的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它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少年儿童的特点,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着。它既有形式上的新颖性,又具有内容上的严肃性;它既反映了人生观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题,又能具体化到每一个少年儿童身上;既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又与少年儿童素质培养相吻合。所以,它是少先队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一个创造。

(二)“手拉手”互助活动是少先队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人们观念上发生变化,传统的思维模式被打破,种种新概念、新观点不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少年儿童也不例外。新时期人的素质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社会选择人才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人才市场的建立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制提供了基础,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应从小开始培养,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培养的对象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经得起人才竞争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认识角度去把握少先队的工作定位。

在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贫困”与“教育”是当代中国的两大难题。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全国贫困人口已经降至6500万人,如何使这部分人口尽快脱贫,乃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手拉手”互助活动正是少先队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城市与乡村,富裕地区与贫困、欠发达地区结对联谊,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其意义非常重大。如建“手拉手”希望小学,促进教育事业同步发展;捐资助学,让农村少年儿童和城市少年儿童一样求学求知;建“手拉手”书屋,改善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化精神生活;帮助新建鼓号队等,促进农村少先队基础建设的发展,从而改善了农村的贫困、欠发达地区的物质条件、精神生活,促进了区域共同发展。事实证明,“手拉手”在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中创立了光荣的业绩,少先队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施党和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预备队。

多年来,少先队一直积极倡导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宣传科技文化,建立红领巾工程等,少先队如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手拉手”互助活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着眼点应放在战略上的服从和服务。

(三)“手拉手”互助活动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共中央在1996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手拉手”等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如今“手拉手”互助活动变成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深化“手拉手”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要争取更多的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经过数年的努力,“手拉手”活动已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孩子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了“手拉手”行列。他们或是“大手”拉“小手”,或是“大手”拉“大手”,全社会动员,成人广泛参与,这本身就是“手拉手”互助活动深化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一代少年儿童的丰富情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团队精神,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的话,众多家长、社会人士的自觉参与,已经大大扩展并增加了这一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一项社会携手共创的宏大工程。

“手拉手”互助活动把全党、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手拉手”互助活动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项目。江泽民同志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开展“‘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活动,正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实际行动,也是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生动实践。把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和扶贫工作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少先队教育的一个创造,是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益尝试。“手拉手”互助活动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手拉手”互助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良好的教育效果

“手拉手”互助活动,是促进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这一生动有意义的活动,使孩子们“从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从对比中感受到责任,从互助中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小手”不仅拉起了“大手”,还促使“大手”又拉起了“大手”,使少年儿童之间的“手拉手”变成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一代少年儿童的丰富情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团队精神,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众多家长、社会人士的自觉参与,使之成为一项社会携手共创的宏大工程。由于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一方面通过少年儿童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互助活动,培养起一颗颗爱心,建立起信赖、和谐、互助的友情,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潜在民族合力;另一方面,通过成年人之间的手拉手,使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建立起了正常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改善社会风气作了很好的铺垫。这项由少年儿童工作者发起、由少年儿童自己动手,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活动,在意义上已经超出了少年儿童教育的本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在于:(www.daowen.com)

1.“手拉手”互助活动是适应当代少年儿童特点的有效教育载体

当代少年儿童,尤其是城市少年儿童,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而且相当多的家庭正在走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个阶段,对子女的教育容易产生一些纵溺现象。由于今天的中年人大多经历过贫困、甚至磨难,所以总想把更多的舒适留给孩子,让孩子不再受苦。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任性、脆弱,不能吃苦耐劳,很难自立自强。而“手拉手”互助活动正是在对少年儿童进行品格培养的过程中,不单是通过成人创设的情境达到磨砺的目的,还充分地借助社会的力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磨炼意志。由于它符合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容易取得效果。

2.“手拉手”互助活动就是着眼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

要使中华民族能在下个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强国强民强少年。21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靠的就是现在的少年儿童,靠的就是现在的少先队员,队员的素质将影响下个世纪中国在世界上的“排行榜”。因此,新世纪的新发展要求少年儿童必须以更高的眼界、更广阔的胸怀、更开放的意识、更完整的素质面向社会生活,从事工作。“手拉手”互助活动就是着眼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新的眼界、新的胸襟,培养他们具有责任感、相容性、奉献精神,这些正是21世纪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他们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21世纪合格人才必备条件。

三、“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魅力

少先队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是“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载体和抓手。通过“手拉手”互助活动,展示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的风采,展示少先队组织教育的魅力。“手拉手”互助活动是“魅力少先队”的具体体现。少先队的基层组织要搞好这项活动,必须体现它的“魅力”,而这个“魅力”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手拉手”互助活动,在于“拉动”

要求以个人或组织为单位,并运用各种资源,拉入队员、辅导员、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互动模式,共同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作为少先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少先队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也最受欢迎的一项主导性教育活动。

“手拉手”互助活动,它是一项跨地区,没有界限,队员与队员、队与队、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共创活动。通过“手拉手”互助活动,把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健康和残疾的小伙伴紧紧地拉动起来。通过伙伴“拉动”,拉出千万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拉回失学的小伙伴,拉成城乡小伙伴渴望沟通的心灵之桥,拉起一座救助贫困小伙伴的友谊之桥。

少先队员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主体。少先队员虽然尚未成年,在知识经验、智力才华方面一般都不及成年人,但是,他们是少先队活动的主体,有着队生活的经验、体会、感想和意见,也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让队员自己拉动,当家作主,忌包办代替,这是队员的权利,也是“手拉手”本身要求少先队员发扬自主精神的体现。少先队员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主体,这一意识的确立,意味着对少先队组织活力的发掘须落实于行动。没有队员个人主体的充分发挥,也就没有少先队组织整体水平的提高。之所以关注“手拉手”互助活动的主体问题,是因为希望每个少先队员都能把队组织真正看作自己的组织,并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出具有生动个性、充满创造精神的人。

“手拉手”互助活动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是为了满足双方交友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进行广泛结对“拉动”:一是城市少年儿童和农村少年儿童手拉手;二是和老区少年儿童手拉手;三是本省少年儿童和相邻省市少年儿童手拉手;四是为山区送科技手拉手;五是与灾区少年儿童手拉手;六是与残疾少年儿童手拉手;七是全国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八是校与校,中队与中队,校长与校长,辅导员与辅导员手拉手;九是与香港、澳门少年儿童手拉手;十是与国外少年儿童手拉手。通过广泛结对“拉动”,让少先队员们开阔视野,广交朋友,互相了解,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共求进步。这也是一种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伸展过程。这就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魅力之所在。

(二)“手拉手”互助活动,在于“互助”

团结互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手拉手”互助活动的核心是互助,使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青少年互助互学,奉献爱心,达到共受教益的目的。

“手拉手”互助活动,它以城市为主导,以少先队员为主体,以辅导员老师为纽带,以少年儿童报刊为桥梁,以书信为媒介,本着自愿、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使中国各地、各种不同层面和条件下的孩子们目光相接,心灵相融,手臂相牵,在一次次相互的激励、相互的关怀、相互的扶助中增进友谊,共求进步,健康成长。通过互帮互学、共受教益的“互助”活动,让生活在城市的小伙伴知道,还有一群群流着泪告别心爱的书本,在烈日暴雨下为生活而劳作的小伙伴,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行动去帮助困难中的小伙伴;而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小伙伴,也从此看到了山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从城市小伙伴的“互助”中寻回了一份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然而,“互助”的教育价值只有在持久的活动中才能显现出来。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首先要制定“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长期目标、近期计划和短期活动方案。有条件的少先队基层组织可以在坚持按计划、制度开展互助活动的同时,见缝插针地举行一些随机性的小活动,以弥补较大规模“手拉手”互助活动间隔时间长、不易组织等不足。另外,要鼓励双方队员贵在坚持。坚持就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要保持经常性的书信往来,互通情况,互通信息,互相交流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体会。二是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使“手拉手”互助活动一直伴随着少年儿童成长。三是贵在持久,贵在永恒。不能把“手拉手”互助活动片面理解为扶贫,理解为救助。要逐步将“手拉手”互助活动由组织教育行为向完全意义上的经常性的少年儿童自觉行为转化。通过“手拉手”互助活动,使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互助互学,奉献爱心,达到共受教益的目的。“手拉手”互助活动,不仅仅是物质和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两种文明的对话中筑起中华民族希望的长城。这就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魅力之所在。

(三)“手拉手”互助活动,在于“育人”

育人是少先队的本质属性,为党的事业培养教育一代代的新人,始终是少先队的首要任务。少先队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团结广大少年儿童,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榜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这是少先队工作的特点,也是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中的天然优势,是少年儿童展示才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和需求,继续深入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需求。

“手拉手”互助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参与、互助、团结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少先队员互助关心、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和团结协助的群体意识,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国情,引导少先队员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全面提高少年儿童整体素质为目的,形成以少先队自身建设为基础的基本格局。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实践中的体验,自觉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为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好全面准备。

“手拉手”互助活动,它不是单纯的拉手结对,搞一下救助和捐赠就完事,而是体验互相帮助的快乐,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健全人格。通过找朋友,让他们看到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很大,而每个人在地球上的位置却很小。一个不同环境的朋友,就是一个窗口。“手拉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未知的世界,农村孩子贫困的生活和他们艰苦奋斗、刻苦求学的精神,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善良、质朴、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也会使城市孩子深受教育,懂得“珍惜”和“责任”。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丰富的信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文明习惯,又会使农村孩子开阔视野,摆脱愚昧,看到光明和未来的希望,树立起治穷脱贫的雄心。

“手拉手”互助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广泛认同和参与的氛围,极大地诱发了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强化了广大少年儿童投入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并在其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它一方面通过少年儿童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互助活动,培养起一颗颗爱心,建立起信赖、和谐、互助的友情,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潜在民族合力;另一方面,它通过成年人之间的手拉手,建立起正常的、融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从全局改善社会风气作了很好的铺垫,由此成为“手拉手”互助活动继续深入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魅力之所在。

(四)“手拉手”互助活动,在于“责任”

城乡少先队员,都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都要肩负起一份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今天,在党的领导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只是一个梦想,更是一幅铺展的画卷,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城乡小伙伴,到2020年,他们十几岁、二十几岁时,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他们正当中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们的人生历程将和这一进程紧紧相伴,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理想将在他们手中变成现实。这是一份多大的光荣和责任。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一代又一带中华儿女长期艰苦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党是先锋队,团是生力军,少先队是预备队。今天的预备队必将成为明天的生力军。少先队员不仅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而且还需要少先队员具有全球意识,关心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进步事业;需要少先队员具有国家意识,一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做有益的工作;需要少先队员具有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为祖国的民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需要少先队员具有未来意识,确立长远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具有坚强的意志,努力为子孙后代造福。

因此,“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天空。通过“互帮互学、共受教益”的活动,使城市的少先队员看到农村少先队员贫困的生活和艰苦奋斗、刻苦求学的精神,深受教育,懂得“珍惜”、“关心”和“责任”。使农村的小伙伴看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丰富的信息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文明习惯,深受启发,开阔了视野,摆脱愚昧,看到了光明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起治穷脱贫,建设新农村的志向。

“手拉手”互助活动,它不仅是物质和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团结互助、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一份“责任”。这就是“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魅力之所在。

总之,少先队的“手拉手”互助活动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相信,随着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人类友爱的手将紧紧地拉在一起,并托起人类文明的太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