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形成了农村持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少年儿童”。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少年儿童20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计算,每1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其他地区,客观上带来了亲子长期分离,造成亲情缺失、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使留守少年儿童在学习、心理、生活、品德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如何教育好“留守少年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提高对留守少年儿童关爱教育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庞大留守少年儿童群体因得不到父母关爱而造成的内心封闭、情感淡漠、性格孤僻甚至涉赌、涉毒、辍学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外出父母最担心,学校教育最担心,社会发展最担心的事。
解决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少年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务院颁布的《2001—2010年儿童发展纲要》指出:“要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民族的兴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留守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权益保护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教育促进健康成长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是社会稳定、祖国强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关心民族未来,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留守少年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留守少年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校和少先队组织,我们更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用爱去滋润他们,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拥有亲情,拥有快乐。
(一)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
要加强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首先,要认真开展“留守少年儿童”调查摸底工作,摸清留守少年儿童的底数,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其次,要为留守少年儿童建立专门档案、联系卡和成长记录袋,收集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记载留守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和特点,对留守少年儿童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少年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以便同家长沟通,从而达成共同耐心细致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引导这一目的。其三,要在农村学校中开展“每月一访”活动。农村少先队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教师家访”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每月一访”活动,通过“每月一访”,摸清本中队、大队留守少年儿童的具体数量、家庭情况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了解“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心中的愿望与要求,并从心理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
(二)推行留守少年儿童“代管家长”制
要加强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学校要推行留守少年儿童“代管家长”制。首先,建立一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志愿者、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员青年等人员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等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其次,“代管家长”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每学期做一次家访,通报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与家长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好留守少年儿童。切实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关爱,弥补留守少年儿童的亲情缺失。其三,“代管家长”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做好“四管、四掌握、五员”,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掌握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和健康成长指导员。其四,建立帮扶工作日志,要求代管家长或帮教人员在对孩子实施帮教过程中,详细记录帮教内容。把自己平时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
(三)开设留守少年儿童心理教育课
要加强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学校要关心留守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首先,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少年儿童,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接受留守少年儿童的咨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其次,学校要建立“知心信箱”,帮助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信心。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些孩子有太多的心里话想倾诉,但又不敢说。知心信箱这种间接、含蓄的形式就成了他们与老师交流的主要渠道,他们把心里想说的话、烦恼的事写成短信投入信箱,老师收阅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知心信箱”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心灵的自卑,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老师真正充当留守少年儿童的知心人。
(四)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
为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少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工作,深入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优势,通过各级少先队组织的实际行动,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为农村迫切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尤其是留守少年儿童提供服务和帮助,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使他们能与其他小伙伴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使少先队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开展“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
少先队要在服务留守少年儿童现实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组织留守少年儿童与非留守少年儿童、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结成“手拉手”小伙伴;其次,动员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志愿者、团队工作者等与留守少年儿童结成对子,做“志愿家长”等;其三,农村少先队组织要切实贯彻“就近就便、重在实效”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原则,发动同乡、同村或同校的少年儿童和留守少年儿童结交成为“手拉手”小伙伴,通过共同学习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同争一枚“雏鹰奖章”;其四,组建“留守队员中(小)队”、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等,密切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使留守少年儿童感受到温暖与亲情。(www.daowen.com)
2.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在“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中,我们要从少先队组织的“手拉手”发展到社会多个层面的“手拉手”,让社会力量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要倡导社会工作者、辅导员、家长、志愿者与留守少年儿童结成对子,通过组建“爱心助成长”志愿辅导团、做“代理家长”等形式,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让留守少年儿童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3.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组织留守少年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首先,少先队组织引导、帮助留守少年儿童给不能回家的父母写信,向父母亲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讲述他们在少先队组织和小伙伴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成长的感受,讲述他们看到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景等。其次,开展“您在他乡还好吗”书信竞赛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评选优秀书信作品进行宣传报道。
4.开展“留守少年儿童”假期活动
寒暑假对于大多数留守少年儿童来说,是“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管教真空。少先队组织要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开展“留守少年儿童”假期活动。利用参观考察、课程辅导、专题讲座、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寓教于乐,让他们从中接受到科技、法律、革命传统、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少先队要整合乡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和离退休老同志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其三,积极创办假期活动室,丰富课余文化活动,吸引留守少年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同时,关心留守少年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网络
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网络。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找准工作切入点,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划,加大人、财、物投入,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形成整体合力。为留守少年儿童营造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使留守少年儿童在生活上有人帮,学习上有人伴,情感上有人诉,安全上有人保,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利用学校的育人功能,巩固和发展家长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责无旁贷地高度重视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家长学校,全面提高家长素质。首先,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少年儿童在学校的关爱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其三,要针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编写科学适用、通俗易懂的家庭教育辅导教材,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提高父母和监护人的育人水平。通过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做一名合格家长。
(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法律规定家长对子女有监护教育的责任,家长对子女负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实践证明,父母都能从生活的具体小事中、学习的点点滴滴中给留守少年儿童真实的关爱,那孩子们的世界将会阳光灿烂,人人都能喜笑颜开。
(三)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
少先队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提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能力与水平。首先,要以“手拉手”活动为基本方式,强化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同伴教育和同伴互助。其次,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一支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志愿者队伍,帮助留守少年儿童解决心理上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形成一批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服务品牌。其三,要加强农村少先队组织建设,依托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加强人文关怀,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留守少年儿童营造快乐成长的家园。其四,发挥留守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完善个性化服务,引导留守少年儿童自立自强、茁壮成长。其五,少先队要进一步争取党政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和服务留守少年儿童的浓厚氛围。
(四)组织各方力量,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少年儿童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少年儿童共享城市文明。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女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少年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再次,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给留守儿童和代理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儿童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法律意识,为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优化环境,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总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关注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少年儿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呵护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为留守少年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为留守少年儿童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让留守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