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之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环境保护是21世纪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关系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农村的退耕还林、企业的节能减排、一次性塑料袋的禁用、发展低碳经济、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指数的实时检测等。但是在现实生活和媒体报道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不少有违环保法规的各种行为。这些现象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治理力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国民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环境教育的意义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阳光、空气、水。既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我们就要保护好环境,维持好自然界生态平衡。如果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强调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大自然中过度索取而没有回报。在社会工作中,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出现了许多靠浪费资源甚至破坏环境求发展的短期行为。因而,人与自然的矛盾被激化,环境急剧恶化,无数的环境问题缠绕着我们。当前,人类环境面临十大问题:一是沙漠化日益严重;二是森林破坏严重;三是野生动物大量灭绝;四是人口急剧增长;五是水源危机;六是渔业资源减少;七是垃圾废物成灾;八是大量使用农药;九是世界气候变暖;十是酸雨增加。
人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银行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一份题为“世界资源1998—1999”的报告指出,近年来,大气和水污染等环境的恶化,导致传染性疾病肆虐蔓延,使全球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据统计,最贫穷的国家约有1/5的少年儿童不满5岁就夭亡,而全球不满5岁夭亡儿童每年多达1100万。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全球疾病和约1/4的死亡与环境变化有关。因此,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日益显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32个字的环境保护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2010年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联合国2010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开展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势在必行。它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保护环境是一项崇高、“积德”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利益所在。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环境保护。在少先队员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希望在于下一代,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是环保教育活动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加强少先队员的环境保护教育,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把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原国家教委先后于1979年、1985年、1989年三次召开中小学环境教育研讨会,以此推动学校的环境教育。20多年来,我国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德育报》曾经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环境教育,主要在自然科学等课程和各种活动中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在课外活动中,也普遍地搞各种知识竞赛、写小论文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少先队员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但远不是环境教育的全部。”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要做好少先队员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应当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
(一)确立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少先队员的环保意识教育要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确立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引导少先队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首先,要使少先队员明确,人类与万事万物同属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的统一体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若违背自然规律,毁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等于毁灭了人类自己。其次,要使少先队员明确,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应当爱护资源,珍惜资源,在自然系统平衡的限度内开发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少先队员辨析环境伦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动机,树立以“保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的环境道德观念。
(二)环境教育要渗透情感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意识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情感教育。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美,这些美对环境教育是一笔财富,也就是说环境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要素。美是爱的基础,爱是美的升华。人类只有与自然有了深厚的感情,才会感到人类与自然是血脉相通的,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我们应让少先队员更多地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分享大自然的乐趣。在欣赏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同时,增加环境知识和生物知识,通过各种活动,认识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自然环境之美着手增加少先队员正确的审美意识,并激发出他们爱的情感是符合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说,在开展环保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学校和少先队要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规范少先队员的绿色行为,美化环境。做到在绿色校园中塑造少先队员的心灵,在绿色宣传中增强少先队员的知识,在绿色行动中纠正少先队员的行为,在绿色家园中陶冶少先队员的情操。通过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作用,同时,要充分挖掘家庭环境的教育因素,创设静态到动态全方位的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教育要注重行为习惯教育
环境教育同时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它是情感教育的体现。少先队员的环境教育,应着眼于让他们通过“做”参与环境保护,如学习种粮、种树、种菜,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一粒种子如何通过阳光、雨露发芽生长,使他们懂得土地、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通过劳动逐步增强环境意识。在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和组织他们去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如节水、节电、节能、废品回收、拒用一次性筷子、拒用罐装饮料、反对使用含磷洗衣粉等等。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环境问题,让他们懂得这些细小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把环保意识教育与少先队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挂钩,从“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纸张双面使用、推广课本循环使用、废旧物品再利用”等细小行为做起,设立“卫生责任区、班级绿化责任区”、“节电员”、“节水员”等,使每个少先队员都有自己的小岗位;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把培养少先队员的环保意识同日常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攀折树木,不踩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杀鸟类,不乱写乱画,不大声喧哗等,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同时,学校和少先队要鼓励少先队员充当义务环保宣传员和环境保护监督员,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去感染周围的成人群体,促进环保事业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学校与少先队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组织少先队员参与环保活动,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如有组织地到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为社区护绿、添绿,到居民楼打扫卫生,使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让他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并变为自觉行为,提高环保素质,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环境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一旦离开实践都是苍白无力的,而环保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使之需要少先队员的广泛参与,从而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参与热情。
这些年来,各级团队组织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环保实践教育,积极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这是一项崭新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大型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等主要江河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为主题,通过动员中国广大青少年,依靠海内外各种社会力量,在母亲河流域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大力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母亲河意识、生态环境和绿色文明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和促进全球生态平衡作贡献。围绕“国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开展增强“国土”意识,珍惜每寸土地的活动;围绕“向酸雨宣战,还我蓝天碧水”,组织开展综合整治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的活动;围绕“保护海洋生态,防治海洋污染”,组织开展保护海洋环境系列活动;围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等,使这些活动深入人心。让少先队员用感官亲自去摸、去听、去看,充分接触大自然,让少先队员进一步增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悟。
因此,学校和少先队要紧密结合本地环境问题,结合少先队员的学习内容、思想教育、各项活动及生活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如《校园垃圾的形成及处理》、《用小手呵护绿色》、《爱我绿色家园》、《绿色食品》、《白色污染》、《人与野生动物》、《沙尘天气与人体健康》、《校园的植物》等实践教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让他们学做结合,身体力行。同时,依托环保教育品牌群广泛开展“品质少年、低碳生活”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环保摄影比赛、回收牛奶饮料纸盒、环保童谣创作、“变废为宝”小制作、低碳创意画等活动,引导队员树立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将科学使用资源、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让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感悟,培养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www.daowen.com)
(五)环境教育要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把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把环境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目标,把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利于对少先队员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少先队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有利于促进少先队员道德素质全面和谐的提高。这正是环境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它不仅包含了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包含了思想道德意识。
因此,环境教育要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和少先队要把环保教育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即培养少先队员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上。对于环境状况和环境科学只作一般知识性介绍,要与少先队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一致。要根据少先队员“知、情、意、行”的心理特点,加强感悟性,多引导少先队员去观察、体验环境,去感悟环境现象。学校和少先队可以在校内建立红领巾“绿色”基地,在校外开辟“绿色”教育阵地,播撒环保种子,并注重绿色环保教育的深化,扩展和提升绿色的内涵。通过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仅培养少先队员勤俭节约、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热爱家园的优良品质,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增强少先队员“保护环境、热爱绿色、热爱地球”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从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家园转为优化人的生命质量和思想素质。环境教育不仅给少先队员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先队员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使他们树立终身环保的理念。
(六)寓环境教育于少先队的活动之中
寓环境教育于少先队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保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少先队员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是开展环境教育节日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水日”、“世界粮食日”、“防治荒漠化日”等成了学校和少先队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这类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引导少先队员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为地球治病;评选你最喜欢的野生动物等。成立“环保小卫士分队”,考察环境污染的情况,参加环境保护的宣传、监督和劳动实践。通过活动让队员初步懂得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二是帮助队员掌握一些简单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发动队员按兴趣爱好自由结合成立“大气”、“噪音”、“水质”、“鸟类”、“树林”、“食品”等环境保护小卫士分队,分别到户外野外采集水质、土壤、大气、噪音等受污染的“样品”,进行测试,写出“调查报告”进行交流;有重点地带领队员参加治理环境污染的劳动实践,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三是开展少先队与环保部门“手拉手”活动。少先队与环保“手拉手”是少先队员与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交朋友的一种活动形式。团队组织聘请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担任校外辅导员,在他们的指导下创建“地球村”。队员们学习环保知识,并在自己的“地球村”里实践,通过开展“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活动,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队员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四是在校园内开辟科普环保专题宣传栏,让队员们通过文艺、壁画、小报、黑板报、制作作品等形式宣传环保,接受教育;开展少先队与环保部门“手拉手”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队员们意识到自己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七)环境教育要有完善的评价制度
有效的评价会激励少先队员从小自觉养成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增强责任意识。学校少先队可以组织开展“爱绿护绿,环保节约,从我做起”三个评比活动:
1.“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
每月由中队队员和辅导员根据评比条件推荐候选人进行评比,每年6月再由全校队员投票选出“校园十佳环保小卫士”。环保小博士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方面的知识;护绿小天使要在家中培育一盆绿色植物,以利于净化空气,并在父母的指导下管理好;家庭小巧手要制作环保宣传卡送给亲人,家庭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
2.“绿色中队”评选活动
每月由队干部和辅导员投票选举产生。在中队里,要有生机勃勃的生物角、有一定量展示队员养植的花卉、盆景,各具特色的环保信息窗;中队内队员养成自觉守法、保护环境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整个中队和谐、宁静;每学期召开绿色主题队会、定期举行红领巾回收日活动,并有活动材料和记录等。
3.“环保家庭评选”活动
每年6月,先由各中队推荐申报,然后师生在校园网上投票选举产生“十佳环保家庭”。学校通过队员向全体家长发出“争做环保家庭”倡议书,拟定切实可行的建议要求队员与家长共同做到,并通过每学期的家长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宣传,邀请家长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既丰富学校环境教育的成果,又起到辐射社会的作用。少先队大队部还可以在“雏鹰争章”活动中,设置环保章和清洁章等,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使队员们在争章、考章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
三、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环境教育要从队员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
为了使环境教育能落到实处,环境教育要从少先队员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少先队员的心田。在中小学中,“一次性”用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如,一次性笔、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食品袋和餐具,而孩子们对“一次性”商品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认知。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提醒和教育,队员们就会从小养成对“一次性”用品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进而淡薄环保意识。
因此,为了让少先队员充分了解滥用“一次性”商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学校和少先队组织应在少先队员群体中,开展以“告别一次性学习和日常用品”为主题的环保教育和实践系列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一是请环保专家或专业人员来校举行环保知识讲座;二是通过环保题材的影视录像进行环保知识教育;三是让少先队员自己通过互联网查阅与“一次性”商品有关的环保知识,了解“一次性”商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四是让少先队员对自己家庭“一次性”用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环保知识,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五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少先队员观看环保方面的展览或实地考察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少先队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环境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
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环境保护是全民的事业,没有全民、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仅靠学校和少先队组织很难搞好环境教育,还需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家长以及社区热心人士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有广泛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的关心和参与,促使环境教育社会化,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在环境教育中,使家长以及有关社会人士成为一支较有影响力的环境教育辅导员队伍,使环境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如:组织志愿者辅导员到学校举办“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专题讲座,帮助少先队员增长节能环保知识。队员牵手家长,共同制定低碳生活家庭公约,开展“低碳生活小妙招”征集活动、“小手拉大手,低碳生活我行动”实践活动。在学校、社区开展“红领巾低碳生活经典小报”展评活动,让“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更加深入百姓家庭。同时,也要发挥学校和少先队教育的辐射功能,通过队员们去教育、影响家长的行为,推动社区的环保事业。
总之,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教育少先队员从小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应致力于对当代少先队员进行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教育,只有他们的环境意识提高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才是未来世界真正的希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