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相关理论研究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相关理论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基础设施还没有统一、公认的规范定义。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节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基础设施的定义。迄今为止,基础设施还没有统一、公认的规范定义。在不同的文献中,对基础设施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如RANDOM HOUSE《全文辞典》这样定义: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国家、城市或区域的基本的设施和系统,比如交通运输、发电站学校。而Mcgrawhill图书公司1982年出版的《经济百科书》提供了另一种定义:“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对产出水平或生产效率有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作用的经济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发电设施、通讯设施、金融设施、教育和卫生设施,以及一个组织有序的政府和政治体制”;美国《现代经济词典》,将运输、电力、通信、学校、监狱等有形资产和教育水平、社会风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都包括在基础设施定义范围之内。

在世界银行的《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给出了“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不同的概念。该报告将经济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变通、海港、水运和机场)”,而将经济基础设施之外的其他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文教、体育、医疗保健等方面,这一定义目前被经济学者广为接受,成为权威性的定义。

所谓体育基础设施,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体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场地、各种大型体育设施及其相应的软件组合。

二、体育基础设施的资产特征

在搞清体育基础设施的内涵后,我们回到课题的研究对象——体育基础设施上来。与一般的工业设施、商业设施、住宅设施等不同,体育基础设施具有一系列特定的资产特征,这些特征是理解体育基础设施经济属性和进行研究的基础。体育基础设施资产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资产专用性

体育基础设施的资产专用性有两层含义:地域特定——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不能搬到其他地方使用的,体育基础设施与特定区域对应;用途特定———个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适合于某些个人、产业和机构,却不一定适合于其他个人、产业和机构。

(二)大规模资产特性

在体育基础设施领域,单个项目投资比较大,动辄投资上百万元、上千万元、数亿元、数十亿元。所以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对任何单一投资者而言,都属于大规模投资项目,单个投资人难以承担体育基础设施的全部投资。

(三)自然垄断性

体育基础设施项目沉淀成本高,而其营运的边际成本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特征导致体育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然而,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自然垄断性与竞争性的区分并非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收费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改变某些体育基础设施的性质,使体育基础设施的经营业务可以垂直或水平分解,使整个产业链条不再具有完全的自然垄断性质,其中某些业务可以进行竞争。

(四)时空布局效应

体育基础设施通过改变时空的相对距离,扩大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影响,从空间上使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产业得到合理布局。体育基础设施的区位配置直接影响居民、企业和产业、城市的区位配置,换个角度看,人们可以通过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区位配置,达到控制居民点的目的。

(五)范围经济性

在一定区域内,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范围经济性,即体育基础设施在同一地区的复合投资效益高于对一项基础设施的无限制投资效益。亦即一项体育基础设施项目要与其他体育基础设施联合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六)社会间接资本特性

这是体育基础设施的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属性。体育基础设施资产实际上就是社会间接资本,增加体育基础设施的供给与服务,实质上就是扩大社会公共产品、增加社会公共资本,为企业生产、居民健身休闲节约社会间接成本,使企业或个人获得高效率、高品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

体育基础设施资产的上述性质决定了体育基础设施的经营特性,主要有:①多人投资;②难以控股;③退出成本高;④转移成本高。对投资人而言,这样的经营特性就意味着有巨大的结构性信用风险,如果没有制度性的显规则,投资人就不敢贸然进入该行业。

三、体育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与分类

对基础设施经济学属性的讨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时代。亚当·斯密将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看待,并指出“(君主必须)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而对基础设施的经济学属性进行规范的经济学讨论却源于萨缪尔森的公共物品理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经典经济学家们很少就“体育基础设施”这一具体的范畴进行独立的讨论,而是在更宽泛的范畴,即公共品范畴上进行研究。萨缪尔森(1954)以灯塔为例,给出了公共品的经典定义性,即按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将全部物品划分为私人品与公共品,并据此将经济活动区分为市场领域与非市场领域。在萨缪尔森看来,纯公共品是指那些“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都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的物品。

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物品具有公益性,即消费的非竞争(Non-Rivalry)特征。为了仔细辨别公共品与公共资源的区别,经济学家又从产权的角度强调了公共品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如大卫·弗里德曼(1986)所言,“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换言之,所谓“非排他性”(亦称共享性),是指人们享用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时不能对其进行独占,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基础设施的使用,或者排斥其他人的使用要花费巨大成本。至此,一个以是否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物品的判断标准的公共物品理论,成为分析公共物品供给、生产问题的理论基石。

本书对体育基础设施经济属性及分类的讨论基本上沿袭这一理论框架,将体育基础设施区分为公共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如体育场地、公共体育设施)与私人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如收费体育馆)。不过,注意到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既非纯粹的私人物品,也非纯粹的公共物品,使用“准公共物品”这一概念来描述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并将这一概念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并列,作为分析体育基础设施的分类标准。按照这种理解,体育基础设施中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极少的,但是体育基础设施却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物品特征。我们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把缺乏非竞争性,又缺乏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非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而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同时,一些城市体育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高额的初始投资成本,又可变营运成本相对较低,新增服务的边际成本低。因此新增投资效益高,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重大的乘数效应。这样的经济特征导致这些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

四、基于项目区分理论的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分类及其转换

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反映了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由此派生出来的“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在宏观层面理解体育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共管理、融资机制等问题。但在实践中,当讨论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问题时,需要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资产收益特性,以能够更准确地从微观投资领域对政府与民间主体进行划分,使在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制度上的讨论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课题采用这种能够反映项目资产收益特性的分类标准,即将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三大类。

以项目资产收益特性划分体育基础设施类别的理论基础是项目区分理论。所谓项目区分理论就是在现有制度体系条件下,按照是否有收费机制(资金流入)及其投资价值回报机制,将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从而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管理模式、权益归属等。(www.daowen.com)

(一)非经营性项目

此类项目无收费机制,完全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属于市场失效范畴,其项目主要体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地说,这类项目只能由政府提供。但是,政府的这种供给职能与其生产、经营职能是可以分离的,政府主要提供非经营性项目的建设规划、财政融资计划,而其生产经营可交由民营机构进行,如政府回购、承包经营等就是常用方式。

(二)经营性项目

此类项目有市场收费机制,有资金流入,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投资价值的不断增值。因此,此类项目可通过市场化的投资方式实现。

(三)准经营性项目

介于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之间,具有潜在的利润,但因其政策及收费价格没有到位等客观因素,无法收回投资成本,此类项目一般附带部分公益性,属市场失效或低效的范畴,需要通过政府适当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维持营运,待其价格逐步到位及条件成熟时,即可转变成经营性项目。

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区分并非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收费定价制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定价制度为例,政府根据需要,通过建立收费机制或提高收费价格等,可以使项目的可经营指数提升,即准经营性项目可变成纯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也可变成准经营性项目,甚至变成为纯经营性项目,例如敞开式的体育场一旦设定了收费机制,即由非经营性项目变成了经营性项目;而经营性项目一旦取消了,收费即又成为非经营性项目。

五、体育基础设施“三类项目”转化因素分析

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区分并非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技术进步、经营理念、市场需求和收费制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对这些影响“三类项目”转化的因素作深入的分析。

(一)技术进步

实际上,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非排他和非竞争性质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排他性与否以及排他程度的高低,涉及的是一个成本问题而不是一个逻辑问题,其可行或者不可行依赖于执行成本的相对高低,而排他执行成本最终则取决于技术水平。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竞争性与否以及竞争程度状况,则直接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属非技术因素。因而,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排他成本来影响其非排他属性,从而改变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类型。

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些体育基础设施产业的性质,使基础设施的生产过程可以垂直或水平分解,而且进入门槛不断降低,从而为私人资本进入提供可能。技术进步对体育基础设施产业的自然垄断性状况提出了挑战,整个产业链条不再具有完全相同的自然垄断性质,其中某些业务完全可以引入竞争,而且进入竞争的门槛越来越低。

(二)主流理论与政府理念

若将整个社会简单地划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那么体育基础设施是公共领域的核心问题,政府的活动应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但不同的政府执政理念决定了政府在公共领域活动的范围以及介入的程度。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一提出,哈耶克就对其展开强烈批评,激烈论战却被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所掩盖。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滞胀。又使人们开始反思凯恩斯主义,重新审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哈耶克强调应重回“古典”,重视市场的“自生自发”秩序,限制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而正是在哈耶克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展开私有化与放松管制浪潮。许多涉及公共品行业的国有企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纷纷对私人资本开放,公共品的私人供给情形逐渐增多。

公平与效率是任何时期公共品供给机制选择时都应坚持的两大标准,而且事实上,政府职能理念变迁的每一个阶段都蕴涵着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与选择。一般来说,政府供给更看重公平而忽略效率,而私人供给则更强调效率。因此,不同时期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侧重必然导致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的选择。

(三)市场需求与收费制度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体育基础设施的政府供给面临着巨大的信息收集成本,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越大,公共品的数量越多,公共部门供给的信息收集成本就越大。同时市场对体育基础设施、公共品的需求越是旺盛,供不应求的缺口越大,越为提升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可经营性指数提供了条件,为私人供给体育基础设施提供了空间。

人们对不同类别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是有差异的,人们要求相对多样化,要求“对症下药”的个性服务,从而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建立收费制度等排他性方式,提升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可经营性指数,也为私人供给创造可能的空间。私人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可以“量体裁衣”,更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六、投融资模式及其基本要素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都没有对“投融资模式”一词下一确切规范的定义。从绝大多数文献看,一方面,研究者往往将“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方式”等同起来,比如“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方式”等同;“财政融资模式”和“财政融资方式”等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融资模式就是指资金的融通方式。

为了便于对投融资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有必要对“投融资模式的定义作出界定,并区分“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方式”。从字义上看,投融资模式是“投融资”和“模式”组成的复合词。其中,投融资指的是资金的投入与融通,模式指的是可供仿效和重复运用的方案,相当于英语中的“pattern”或“mode”,如“设计模式”。因此,作为“模式”,它必定是对于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问题可以提供一套可供仿效和重复运用的方案。这样,对“模式”的研究需要对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其中某些问题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该类问题的可供仿效和重复运用的方案。而方式指的是做事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模式”比“方式”具有更多内涵。由此可知,投融资模式是对于某类具有共同特征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融资时可供仿效和重复运用的方案。

体育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即是对体育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项目进行投融资时可供仿效和重复运用的方案。由于在投融资过程中,项目的资产收益特性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因此,不同资产收益特征的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应该具有不同的投融资方案,对体育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研究就需要首先对各种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资产收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具有相同收益特征的同类项目的融资方案。

投融资模式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呢?从投融资过程和投融资模式的概念看,投融资模式应该包括投融资主体、投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投融资主体是项目投资者和资金融入者,是项目或资金增值保值并按契约向资金融出者支付权益的主体。投融资渠道是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财政、银行、资本市场、外资等。投融资方式是资金融出融入的方法,如商业信贷股票等。投融资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投融资模式的主要内容,即“由谁来投融资”“通过何种渠道”和“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项目投融资。因此,对体育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研究就是研究三类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主体、投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方法。

由此,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系统研究投融资模式问题的分析框架,这是本书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