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规避办学风险
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是防范办学风险、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民办高校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办学风险能否被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关键还在于民办高校内部条件系统要素的协调性。这些内部条件系统包括民办高校自身价值的选择、办学资源的优化、内部管理体制的配置等方面。这些要素系统之间协调程度、平衡状态是民办高校防范与规避办学风险之根本。
一、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防范办学风险
坚持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观,摒弃短期办学思想观念是行动指南。要有效地防范办学风险,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首先就应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正如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直接决定人们行为的是利益,但是理念往往像扳道工规定着利益驱动行为前进的轨道。科学的办学理念对防范办学风险、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1.办学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责任是决定办学动机、办学方向、投资方向、分配方向、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基础。成功的民办高校,其举办者和经营者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把民办教育当成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来办,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为此,民办高校应主动把学校发展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自身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民主管理,提高育人质量;强化公益意识,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和谐校园。只有切实履行对社会负责的使命,坚持办学公益性的原则,民办高校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观
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必须坚持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眼前机遇与长远利益,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条准则。当前不少民办高校办学者患上了“投资饥渴症”,不顾自身实际,盲目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标准、大规模。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要清醒地意识到,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能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规模的扩大也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规模效益。当管理水平滞后于规模扩张要求时,“规模不经济”现象必然产生。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因盲目扩张导致学校管理的负效应已开始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使民办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在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关系上,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既要立足于国情和校情,从当前急迫需求和自身能力出发,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的原则,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整体发展与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又要着眼于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好中长期规划。任何短视行为都是会引发风险的。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应具有超前意识,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需要,又要能预见未来教育的变革,使其主动适应未来环境的需要。否则,将会被不断前进的社会所淘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负债融资风险。
3.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当今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时代中,“以人为本”思想正成为一种思潮和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广大师生的全发展为目标,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发展,通过学校的发展来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民办高校构建各项制度的价值取向。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谋求学校的发展,这是民办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依赖于学生。没有学生,无须教师,无须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须各种管理和服务,民办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还应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支柱力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正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与公办教育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雇佣”意识较浓,主人翁意识淡薄,中年骨干教师断层现象较为突出。这迫切要求民办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关注广大教师的需要与发展,构筑起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
4.掂量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关系
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还必须辩证地把握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关系。作为教育市场的主体,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在办学过程中要引入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比如,民办高校可利用经济规律的某些原则来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如运用经济杠杆来改革校内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说,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与利用是民办高校在运作教育产业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法宝。失去了这一理念与机制,民办高校必然会失去其所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民办高校在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机构而非私营企业,其活动内容与目标是非市场化的,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还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如果无视高校教育管理的自身特点,硬要照搬、照抄企业行为,则必定要受到教育客观规律的惩罚。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既遵循经济规律,更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前者要受后者约束。任何不顾经济规律的做法,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但是,任何违反教育规律的经济利益性行为,或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不顾教育的特殊产业特点的行为,都是歪曲了发展教育产业的本质含义的,违反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其特定的社会效益目标的。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的最大的利益主体及其顺序是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任何经济利益的获得必须以此为根本前提。这是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总之,当前民办高校应当树立主流教育的责任感。要坚持办学的长期性,防止短期行为;要坚持办学的稳定性,防止违法乱纪;要坚持办学的公益性,防止急于赢利;要坚持办学的规范性,防止无序办学;要坚持办学的社会责任感,防止丧失社会信誉。
二、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
1.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
要防范办学风险,首先就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办学风险的全面认识。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使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人们生活工作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同时也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之中。在这风险社会中,无论是国家、社会团体还是个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同样潜藏着风险和危机。民办高校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在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均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也就是说,在风险社会里,投资办学会存在风险。如果在风险临近时,办学者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此,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的脑子里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民办高校办学者树立风险意识,首先要敢于承认风险。只有勇于承认风险的存在,直面风险,勇敢搏击,才能赢得胜利。其次,民办高校办学者应全面认识办学风险。第一,民办高校举办者要全面系统地认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形成的原因。第二,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从事民办教育实践,至少必须面对政策、教育市场、自身经营等三方面的风险。第三,要深刻认识到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后果,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民办高校办学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威胁到其生存和发展。再次,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要对各方面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惕性,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时期内,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客观、理性地识别风险、应对风险,防患于未然。最后,民办高校办学者要正确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卖方市场”这一命题,客观估计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
2.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1)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预警模型是指民办高等学校根据一些关键性的发展指标现状,或与学校历史数据、其他民办高等学校的数据相比较,预先设定预警临界点,一旦达到临界点,即表明进入风险状态,要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借鉴风险压力评估理论来建构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的预警模型。
首先,测定风险的影响值。测评主体依据风险发生后不对其进行干预、所造成危害的大小作出评价。其次,测定风险发生的概率。测评主体依据某种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作出判断。最后,综合风险影响值和风险发生概率构建坐标系,对风险给学校带来的威胁程度作出判断。以风险影响值为纵坐标,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来构建坐标系。
(2)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首先,进行风险的初步分析。对于民办高等学校而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为了有效地开展风险预警,民办高等学校要列出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并根据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其次,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在确定了风险预警的监测对象之后,要科学地选择能有效反映高校真实发展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同时这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要确凿和准确,以便进行操作和比较;预警指标要有较高的概括性,以避免指标内容的重复。再次,确定风险警戒线。在选定了具体的指标之后,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历史数据和资料以及整个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平均水平确定各项指标的警戒线。对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也应确定一些便于识别和判断的定性警戒线。是否超过这一警戒线,是判断是否开展风险预报的信号。最后,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通过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便于民办高校管理者及时了解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及学校内部出现的问题等信息。通过外部信息的收集整理,再加上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对比相关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民办高校现在所处的境地。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民办高校风险防范管理委员会要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甄别,排除那些虚假信息。在对风险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的基础上,需要对不同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做到信息的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准备。一是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委员会。组建风险防范管理委员会是防范、处理风险情境和风险事件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二是制定风险防范管理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风险防范管理过程中也一样,只有事先做好计划,才能够应对自如,防患于未然。
(4)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识别风险作为我国民办高校风险应对的首要任务,其关键工作是通过风险预警系统辨别出可能引起民办高校风险的各种征兆。准确地识别风险不仅可以增强风险应对针对性,还有利于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从而使整个风险局势仍可以转危为安。要准确地识别可能导致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征兆,要恰当地确认风险时机。
三、完善学校财务管理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一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以其能否有效地实现学校财务的自我平衡、自我扩张,能否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为标准,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的平衡、扩张、约束和风险防范等机制的建立,是现代学校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也是民办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应有之义。
1.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自我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现代大学财务管理机制最基本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作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高等教育机构,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恰当的比例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使二者达到平衡。这是民办高校财务平衡的基本内容。
(1)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平衡。筹集资金要适应学校的发展规模,运用资金则要做到符合学校的经营要求,要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实现学校筹资与用资的平衡,运用财务杠杆实施适度的负债经营是一种积极措施,也是当前民办高校办学的现实需求。但是,民办高校必须研究负债经营战略。一方面要注意债权债务的清理,防止出现既大量举债经营,又有大量结算资金沉淀,额外增加学校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学校的财务信用,利用票据贴现把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用于短期借贷行为之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积累与消费的平衡。如果说增加积累是民办高校扩大经营规模的物质基础,那么适度消费则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民办高校往往侧重于积累,而忽视对教职工的投入。长期下去,将影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从而导致学校后劲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必须从学校的长期发展出发,妥善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财务预算和经费分配时,要根据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增加学校的积累资金、保障长期发展经营资金的需要与增加职工工资、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保护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关系,若过度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资金失衡,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经营活动和长期发展。
2.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自我扩张机制
持续经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应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基本目标。因此,财务的自我扩张也就成为民办高校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民办高校有了财务的自我扩张,就能扩张经营。
科研服务收入是美国等著名私立大学社会服务收入最为重要的来源,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重组脱氧糖核酸”,每年有高于100万美元的收益。哈佛大学1993年和1994年的专利收入也达到540万美元。虽然我国民办高校无力与它们相比,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私立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以提供有偿服务来改善该所办学条件的做法,对当代民办高校来说,是颇有现实意义的。该所一成立就设立了“专代各界分析鉴定各种工商物品”的化验部,“以研究所得之新法,自行制造各种物品,其结果备我实业界之采用”的制造部,“专司解答各界关于化学工业上之困难问题”的咨询部,化验和咨询服务都采取有偿服务方式,该所资金主要靠有偿社会服务取得。用这种方式不但达到了“以所养所”的目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和实习的场地,也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基础。[1]
总之,民办高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市场行为获得收益。这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也是民办高校开拓新的筹资增长点,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防范负债风险的现实选择。诚如柯佑祥博士所指出的:“市场化被许多非营利组织视为解决财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钥匙,他们把自营创收的活动看作是比捐款和拨款更为可靠的资金来源。”[2]
3.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自我约束机制
财务自我约束机制是民办高校建立与完善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对资金运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在形成财务自我扩张机制的同时,还应建立与完善财务自我约束机制。
(1)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决策程序。决策的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民办高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加强内部管理,开源节流,量力而行,避免短期行为,防止脱离实际大搞建设形成债务风险;学校要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承受能力,合理确定贷款项目和额度,做到负债有度,还债有时。项目贷款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不搞短期行为,不搞主观、“跟风”决策,确保项目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地防止脱离实际的攀比建设所造成的奢侈浪费行为。
(2)改进财务管理手段,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因此,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实时预警的结果也必然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要使财务预警真正做到全面、实时、准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民办高校事业运作的所有业务环节必须与财务系统紧密相关;第二,民办高校事业运作的所有业务的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准确地反映到财务系统中;第三,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给各级领导及相关的经济责任人,使其能够迅速决策,改善业务和管理,提高绩效。
(3)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财务制度主要包括财务工作管理制度、学校预算执行制度、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学校财务活动分析制度以及学校财务监督制度等内容。
4.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体系是民办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为此,民办高校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负债规模控制机制。控制负债度是防范负债风险的重要措施。每个单位的负债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都会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因此,民办高校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同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准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达到最佳负债规模。
(2)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伴随着办学环境的变化,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应再是定位于为传统的查错防弊式的事后监督,而应定位于为组织实现目标服务。民办高校还要注意加强资金安全的内控制度,实施内部预算控制体系、原始记录管理体系、账务处理控制体系、资产定期清查制度、资金月报审查制度、财务报告分析制度等等。要通过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以保证学校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安全有效,达到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3)建立偿债基金制度。负债的最大特点就是到期必须偿还,充足的资金是如期清偿债务的基础。对于短期负债,理财者应搞好现金调度,对于长期负债,重在建立充足的偿债基金。灵活的现金调度和充足的偿债基金是偿债的关键所在,也是防范债务风险的保证。负债金额较大的民办高校,要建立偿债基金,以确保到期债务的偿还。
(4)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制度。要遵从会计上的谨慎原则,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
(5)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发生后,应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修正产生风险的决策,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www.daowen.com)
四、明确管理机制,注重校本管理
目前我国的民办学校,呈现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趋向,主要有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工作者(离退休的、在职的)、企业家和其他个人参与办学。近年来,依附于公办学校(尤其是公办重点学校)而派生的民办学校,在一些地区发展较快。民办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决定了出资办学成分的多样性。由于创办者各自的背景不同,引发他们出资办学的动机也是各种各样,他们对办学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各不相同,管理理念上也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民办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求同存异,使学校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
1.完善董事会制度
从目前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看,确实存在着学校创办者与具体办学者之间权利、义务不明的状况,由此也造成一些学校创办者与办学者(管理者)关系紧张,失职或越权情况时有出现。据一些民办学校的创办者介绍,学校的停办往往不在于外部的困难与压力,内部创办者与办学者之间的分裂往往是导致学校解体的直接原因。目前民办学校的创办者或以董事长身份,或以校长身份,或以董事长兼校长身份参与学校管理。如果创办者本人集董事长、校长于一身,由于权力集中使得管理工作的矛盾并不突出,而董事长与校长分设,通常是董事长有董事长的想法,校长有校长的做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协调。
董事会制度是民办大学最根本的制度。民办大学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董事会,这个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抵御办学风险的能力。结合中外私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先进经验和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现状,从防范决策风险的角度,我们认为,当前健全董事会制度,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完善学校董事会成员结构。董事会成员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董事会的核心能力的强弱。董事会成员结构,主要指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这些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要优化董事会组织结构。要使校董事会能卓有成效地运转起来,防范管理决策失误,还应完善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是要规范董事会的运行程序。规范程序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支持主体权力的行使,协调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防止滥用权力和出现错误,克服决定过程的任意性,通过决定前提和决定过程的合理性来保障决定的合理性。对于民办高校董事会的运行程序,《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此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的运行程序由各学校的章程规定。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充分认识规范的运行程序对完善董事会治理的意义,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完善董事会议事章程,加强会议召开程序、议事程序和决定程序的规范性、严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如:增加董事会年会的次数,除临时董事会外,要求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会议召集权不限于董事长,而是更广泛地赋予任何一名董事、监事;在董事会表决权上,实行利害关系董事回避制度;制定“事先论证、一人一票、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规则等。四是要明晰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当前,在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中,校长与董事长经常发生矛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矛盾表面上看来是董事长讲究经济效益、校长注重社会效益的结果,但是真正的根源除了两者办学思想宗旨的分歧、两者思维行为方式不一致之外,更重要的是两者对各自权力范畴认识上的差异,董事会与校长权责未能明晰。
总之,健全的董事会制度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的领导决策水平,保证学校事业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避免管理决策失误而给学校带来的损害。
2.完善校长治校制,确保校长的执行力
执行是决策和计划具体的实施过程。执行决定发展,没有对董事会决策的分解、落实与执行,民办高校的决策就成为一纸空文。执行机制是民办高校运行机制的核心机制,是运行中枢,对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等。民办学校校长处于内、外结构相联结的关键位置上。民办学校校长既是董事会的成员,参与民办学校的决策,又是民办学校经营权的掌控者,其地位特殊,对防范办学风险、保证学校健康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完善校长治校制,对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防范办学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校长治校是指校长作为大学最高行政长官,以自己独立的办学理念、卓越的学术水平和高尚的人格管理大学,实行科学管理。从校长治校的要求和本质来看,当前民办高校除了明晰校长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校长职业化。二是建立校长任期制、责任目标制以及利益共享制,确保校长正确行使校长的执行权。三是建立民主集中制,确保校长决策的科学性。
3.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实现举办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
清晰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构建规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与市场制度的治理结构虽然不归属于一个层面,却是紧密联系的。产权制度向下和它的基础—市场制度发生联系,向上和治理结构发生联系,因此,“产权制度是治理机制的基础”。法人治理结构表面上看是廓清各个利益主体分配关系和其他权利义务关系,但实质还是落实产权关系。同理,民办高校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其前置条件是科学界定产权关系,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因为,明晰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能更清晰地界定民办高校财产的属性,促使举办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不得干预学校的日常运营,学校在保持自己法人独立性的同时,接受所有者依法形成的意志约束。这样相互监督,对于避免举办者任意干预学校事务、任意抽逃资金、随意在民办学校与公司之间平调资金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减少和防范办学风险的发生,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土地和校舍等资产挂在教育投资公司名下,部分学校的土地和校舍没有办理产权证,大多数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均存在虚置的现象。法人财产虚置现象,加大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一旦举办者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公司收回土地校舍,学校就将失去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将难以为继,学生利益将无法保障,势必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不稳定。因此,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更为详尽的“民办高校资产归属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投资者的最终产权归属问题,确保投资者存量资产以及相应的增量资产的安全,打消举办者的思想顾虑;各民办高校应根据相关政策,尽快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为构建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4.完善学校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是当前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防范管理决策风险最为迫切又十分必要的方面。在这一方面,日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日本,私立高校都实行理事会、评议会和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横向负责制度。理事会同于我国的董事会,虽总揽学校事务,但主要是规划学校发展的方向,评议会审议规划并作出决定,监事会则对学校的财产及理事工作进行监察。三方彼此牵制,是日本立法、执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制在私立高校权力构成上的反映。与日本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容易趋向权力集中。由于内部缺少制衡,其组织形式在出现问题时,必然容易引发主管行政部门的干预。日本私立高校内部组织相对复杂和完备,表面上看牵制因素较多,但可减少问题的发生,有助于保障自主权和公共性。有鉴于此,我国民办高校内部应成立评议会和监事会等相应的民主监督机构。其中,监事会作为学校法人的监督机关,由学校小股东、教职工代表以及适当比例的外部监事等组成;评议会由校内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行政人员组成,在校长的主持下开展工作,分管校内的学术事务,拥有学术事务管理权,包括教师及高级职员的任免及提升、学校教育体制的制定和调整、课程设置的确定、学位的授予等权力。监事会、评议会的设立,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防范管理决策风险。
为增进监督的实效,使监事会确能监其事,民办高校在监事机制建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第一,对监事身份资格作出限制性规定。第二,明晰监事监督权的范围。第三,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保障其独立行使监督职权。第四,保证监事会行使职权所需的经费。此外,应该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管理功能。
5.不断完善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还有赖于内部的机制系统的构建。民办高校要构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运行机制。从防范办学风险的角度来看,民办高校应着力完善以下运行机制。
(1)建立民主治校机制,加大师生的办学决策参与权。大学实行民主管理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经营者或者决策者是民办高校举办者或投资者本人或由举办者或投资者聘用的人士,聘用者只对举办者或投资者负责。在这种管理背景与权力分配的格局中,民办高校的教师往往以“旁观者”或“打工者”的角色意识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或行政管理,他们对民办高校既不具有主人翁的感觉,也不具有归属感。旁观者的角色意识,再加上离散性的教师结构,导致了教师群体在民办高校民主管理中地位的丧失。然而,要建立一所现代大学,以及一个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没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万万不可能的。因此,当前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教授治学制度等系列民主治校的管理机制,定期召开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认真听取师生员工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充分给予师生员工参与办学的主动权。
(2)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激励机制是通过对权力主体利益的强化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使其利益趋同于学校整体利益的机制,它是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制的应有之义。当前,民办高校要建立内部良好的激励机制,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学校董事会对学校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二是构建高层管理者对教职工的激励机制。
(3)建立校内矛盾协调机制,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利益。在民办高校,办学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往往从以往的政治利益为基础、行政控制为手段的利益一体化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尽管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教职工还有一个心理承受、适应的问题,在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终止与解除过程中,具体的矛盾和困难就更多。教职工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是否得到维护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学院应建立校内矛盾协调机制,如: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教职工的劳动争议投诉;不断加强教代会和教职工工会建设,全面落实知情权、参与权、监督评议权,使之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此外,民办高校还应建立先进的激励考评机制、吸引人才的奖励机制、稳定教师的福利机制、优化师资的在职培训机制、规范资金运作机制等等,以促使管理工作科学化和制度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防范管理决策风险。
6.健全民主参与监督制度
民办学校的管理,若单靠创办者,往往可能陷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泥塘”中去;单靠聘任来的校长,也可能追求短期效应。民办学校的管理,还要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学生家长的参与,给教职工、学生家长以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以及评估权、批评权,以增强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教职工的参与可以通过成立工会组织的形式来进行。《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权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如前所述,学校的发展主要应依靠教师的努力,因此,民办学校的创办者、管理者都应主动地把教职工组织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让大家感到学校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在学校重大决策特别是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决策中,应该有工会主要成员参与。
家长的参与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来进行。从理论上说,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本质上也是投资者。一方面,许多学校特别是广东等一些省市实行教育储备金制度的学校是靠家长缴纳的费用起步的,学校创办后的日常运转基本上是靠学费收入来维持的;另一方面,家长的投资目的当然与创办者不同,创办者看到的是经济效益,而家长关注的是教育的质量,只有教学质量有了保证,他们的儿女才可能更好地成长。
从实践上看,让家长参与管理,学校也可以直接了解家长的需要,直接面对市场的选择;家长了解了学校的运营情况,对学校更有信心,走上社会,便是一种不花成本的广告。现在我国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家长了解新课程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民办学校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家长的参与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课程的设置、师资的甄选及安排、教师工作的评估等等,家长作为另一意义的投资者,他们可能更关心学校的安排,意见也可能更有针对性,认真听取这些意见,对改善学校的各项工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完善“学校经营”机制,防范市场风险
经营学校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实践活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是以市场为运营背景的,因而更注重市场经营。民办高校应树立“学校经营”理念,构建有效的经营机制,积极开展学校营销,以防范市场风险。
1.树立“学校经营”理念,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运行模式机制的通常称谓是“学校管理”一词而非“学校经营”。所谓学校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所谓学校经营(school operating)就是经营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前者注重管理过程以实现教育目的为终极目标,后者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上,管理水平低下,经营非市场化。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是典型的脱离市场规律的模式,往往带来高等学校经营无效益。因此,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将经营理念渗透到办学活动之中,构建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经营机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是自负盈亏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无政府资金来源,其办学经费几乎全部依靠自己通过高等教育市场主要是生源市场筹集和融通部分私人资本筹集,主要来源于学费和私人投资。一言以蔽之,民办高校是顾客支持型而非公众支持型的非营利组织。这一特点迫使民办高校从其诞生之始便要学会经营,遵循市场经济原理办学,注重办学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对外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内以优化配置资源为中心,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因此,改变过去重管理轻经营的办学方式,构建学校经营的有效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塑造学校形象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民办高校不大注意自己的品牌树立和建设。劳凯声教授曾指出,我国现有一千多所民办高校,而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经二十多年发展产生了一些品牌效应,但还很不够。有些民办高校虽然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较多地着眼于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考虑、长远规划,缺乏对品牌的深刻认识,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操作思路不清。[3]品牌意识的淡薄和品牌建设的滞后,严重削弱了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塑造学校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成为民办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品牌至少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品牌定位,二是品牌资本,三是品牌形象。
(1)强化品牌意识。这是民办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首要前提。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观念的更新。更新陈腐落后的观念,树立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新观念是创立品牌的先决条件。当前,民办高校必须用全面的长远的眼光来考虑目前制约发展的资金、人才、管理等问题,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科学规划好学校发展蓝图,在校园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中注入品牌意识,以此引导和激励师生为之努力奋斗。
(2)进行品牌定位。这是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所在。具有品牌意识只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条件,而品牌战略能否可行的关键却是准确的定位,即通过合理取舍和选择来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
(3)实施差异化策略。这是民办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有效路径。所谓差异化策略就是要找出有利的竞争位置,做到与众不同,这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一条有效路径。差异化策略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质量差异化。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品牌产品,而要形成品牌产品就必须是优质产品,必须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或质量特色。二是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实践的基本载体,是高校凸现和强化其比较优势、形成和发挥其品牌竞争力的核心。三是师资力量的差异化。师资力量差异化即培育发展品牌教师、品牌教授及品牌专业,形成品牌优势。民办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引进中青年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教师队伍,创立自己的教学和学术品牌。
(4)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这是民办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形象塑造是民办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载体。民办高校的形象塑造可以借鉴企业形象塑造与设计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基本理论,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来进行。民办高校的形象塑造包括三个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部分:学校理念识别、学校行为识别和学校视觉识别。
3.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意识,积极开展招生
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高校作为顾客支持型而非公众支持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办学的初始资金、办学经费、场地、生源和师资等主要是靠吸纳市场资源获得,其办学经费几乎全部来源于学生学费和私人资本投入,基本上与政府财政拨款无缘。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市场营销就显得更为必要、更为迫切。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也是现阶段民办高校求生存、谋发展,防范市场风险的现实选择。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出国留学、新兴的网络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的出现,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高校在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已趋白热化。面对竞争激烈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的民办高校,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规避生源风险和就业风险,就必须导入市场营销的办学理念,运用市场营销组合,加强生源市场细分与选择,分析把握营销环境重点,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的功能优势,以优质的教育服务吸引和培植新的生源市场。
(1)树立“以生为本”的营销理念,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机制。民办高校的产品—学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产品,他们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接受教育是学校的“产品”;另一方面,他们用学费来购买教育服务,又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民办高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源是学校的生存基础。所以,不管从“产品”的意义上,还是从“顾客”的意义上,都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营销理念。[4]
(2)细分服务市场,准确选择自身的目标市场定位,明确办学重点。根据市场营销原理,民办高校在参与市场竞争前,应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但并非对所有的市场机会都要付诸实施,因为民办高校不可能在各方面平均用力去参与竞争。只有那些与民办高校在目标、教育优势与资源条件一致并且比对手有更大优势的市场机会,才是民办高校的市场机会。
(3)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和用人单位回访制度。毕业生的素质、就业情况直接体现了民办高校教育产品质量的优劣。对于民办高等学校而言,如何使众多的潜在消费者(高中毕业生)选择学校的教育产品成为现实的消费者(在校大学生),主要途径是让他们了解到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此,民办高等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
(4)利用广告营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民办高校在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广告投放,能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尤其在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这两个时间段,广告营销更能吸引注意力,因而影响力更强。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应高度重视广告营销,力争在短期内使潜在的需求者—学生/家长能记住本校的品牌;在学校的成长阶段,应利用广告介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建立学校品牌的荣誉度。由于教育服务消费的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教育服务品牌战略的核心应该是品牌的美誉度。
(5)利用关系营销,降低成本,扩大品牌知名度。一是要处理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参加并支持政府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利用大型活动的免费广告效应扩大知名度。二是处理好与对高校进行排名的机构的关系。独立的高校排名机构,对高校的品牌形象有较大的影响力,民办高校应主动与这些机构沟通,及时提供有关本高校的信息,争取进入排行榜。三是处理好学校与竞争者的合作关系。传统的竞争关系是你死我活,而现代的竞争理念则是求得“双赢”。虽然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竞争,但不能排除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四是要处理好与金融机构、企业、传媒、一般大众的关系。
(6)利用网络营销,拉近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距离。在如今互联网“一网天下”的时代,更多的人是通过登录学校网站了解学校的。民办高校也纷纷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络来达到树立学校品牌、提高学生就业率等营销目的。
(7)利用文化营销,营造出独特的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文化营销将是民办高校的营销重点,但又是耗时长、见效慢的营销方式。民办高校的历史都不长,文化氛围的建设不受学校历史传统的约束,完全可以营造出学术自由、开放程度较高的学术氛围。民办高校的文化营销应从校训、校风开始,以人为本,结合自己的主要特点,着意打造自己的强项,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和客观环境的设计等活动中推进。
(8)利用口碑营销,增加人们对学校的信任感。口碑传播是当今世界最廉价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可信度最高的宣传媒介。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日益暴涨的宣传费用相比,口碑传播的成本无疑是最低的,是任何一种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在生源竞争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在学校经营活动中引入营销理念,通过营销调研,系统地研究、分析环境,寻求“顾客”的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准确定位,以目标市场为出发点,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达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而防范市场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