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舟山市工业化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舟山市工业化所处阶段初步分析
工业化通常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赖资本、要素投入转变为主要依赖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国内外对工业化水平进行研究的理论很多,在工业化阶段论的研究领域中比较著名的有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霍夫曼、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工业化进行研究的思路是综合这些权威理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就业结构这些方面出发,采取结构性分析的方法对地区工业化水平加以测算。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理论,人均GDP是主要判断指标。(1)但是,钱纳里仅仅给出了1964年美元实际价值的划分标准,由于通货膨胀、汇率以及购买力平价等因素,首先需要将钱纳里的划分标准换算至相应的年份,然后将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换算成美元(2),再与该年份的划分标准进行对照。
产业结构判断工业化水平所选用的指标是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根据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演进规律,在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中,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就第三产业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商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发展水平开始进入后期阶段。(3)
在工业结构方面,基于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突出地位,选取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作为判断指标较为合理。这里的总商品增加值是指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之和。它反映工业产出的总体水平,(工业)制造业增加值越高,表明地区工业生产的地位越突出。
城市是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化率也随之提高,因此,人口城市化率是判断工业化空间结构的主要指标。
在人口向城市实现空间转移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步降低,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在就业结构方面,选取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作为判断工业化水平的指标。
表2‐1给出了工业化的不同阶段,这五个主要指标的划分标准。判断一个地区2009年是否进入工业化后期,可以参照以下标准:人均GDP超过6410美元,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1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超过50%;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至30%以下。
表2‐1 判断“工业化”的五项主要指标
注:1964年与1996年的换算因子为6.2,系郭克莎(2004年)计算;1996年与2000年、2002年、2004年的换算因子分别为1.065、1.097、1.162,2004年与2007年、2009年的换算因子分别为1.106、1.113,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GDP数据推算;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参照这个指标体系,我们首先对舟山的工业化水平做一个基本的判定。
(一)经济发展水平
从人均GDP分析,1996年,以当年人民币市场汇价的年平均值测算,舟山人均GDP约合1024美元,突破1000美元关口,开始接近工业化初期的标准,这也意味着舟山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的时期。2000—2004年,按照相应年份的人均GDP美元标准(这里初步选取名义人均GDP,以平均汇率进行换算),舟山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2005—2007年,舟山市人均名义GDP符合工业化中期的判断区间;到2008年,舟山市人均GDP达到了7298美元,即使扣除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美元实际折算率这些因素,这一指标也已经符合工业化后期的标准。
(二)产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分析,1995—2002年,舟山第一产业比重一直高于20%,而且低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即A<I)。可以判断,这一时期,舟山市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特征比较明显。2003—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才逐渐降低至20%以下,但是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于10%,而且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始终低于第三产业,与工业化中期的要求相比较,工业发展明显滞后,指标的契合程度不高。因此,这段时期是舟山工业化过程中结构性变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直到2009年以后,舟山第一产业比重降低至9.6%,而且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第三产业,具有了比较明显的工业化后期阶段特征。
(三)工业发展水平
根据历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构成,选取舟山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的第一产业及工业增加值数据,得到表2‐2中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单从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来看,1998—2000年,这一指标已经介于40%~50%,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2003—2005年,介于60%~70%。
表2‐2 舟山市历年第二产业增加占比
数据来源:舟山市统计局。
(四)空间结构优化程度
人口的城镇化率的统计指标目前存在较大差异,统计部门在统计年鉴中没有关于这一方面的数据。所以课题组选用了历年年末总户籍人口与非农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化率。由此得出的数据是,1995年,舟山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23.65%,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28.81%。2006年以后,舟山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仅仅提高到36%。即使到了2009年,根据户籍所测算的城镇化率也仅为37%。如果以此为判断依据,则舟山远低于工业化中期50%城市化率的要求。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户籍制度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户籍反映的是公民的身份,当前,即使很多农村人口的户籍仍未变动,但是其所从事的工作早已经脱离了渔农业,其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如果以此来测算城镇化率,难以得出可信的权威数据。根据舟山市统计局《舟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舟山市2009年城镇化率为62.4%。这一数据是以当前乡镇机构的建制方式进行测算,将建制镇内的人口全部作为城镇人口,不考虑户籍因素。按照这一标准,舟山2009年的城镇化率刚好达到了工业化后期的标准。但是必须考虑到,建制镇内的农民和渔民,由于其身份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变,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社会福利,测算城镇化率时简单将其考虑在内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反映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追平之间的内在矛盾,尤其是二元体制结构,已经到了必须破除的阶段。
表2‐3 近年舟山市非农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舟山市统计局。
(五)就业结构
工业化后期的就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处于10%~30%的区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于30%,则具备了工业化后期的阶段特征。根据这一标准,舟山市2004年之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就开始降低到30%以下,显示出大量劳动力从渔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从这一年开始,舟山的就业结构符合工业化后期的要求。
表2‐4 近年舟山市的就业结构
数据来源:舟山市统计局。
二、对舟山市工业化水平的总体分析
(一)1999年之前,舟山总体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舟山市在1999年之前,人均GDP以当年平均汇率测算,都处于1300美元以下水平,1999年达到1302美元,仍然低于工业化初期1320美元的标准。而人均GDP指标是五项工业化指标中权重最高的(4),该指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总体工业化水平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从权重排在第2位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1998年之前,舟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经历过“一三二”、“三一二”、及“三二一”的变化,基本特点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比重突出,尤其是第一产业占比长期高于30%。而第二产业比重在1978年到1996年的19年时间里都处于30%~40%的水平,发展明显不足,甚至在1997—2000年的四年间,第二产业比重一度降低到30%以下。此外,由于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时期的城镇化率也明显偏低,空间结构尚未开始优化,就业结构中,从事第三产业和从事渔农业的劳动力比重较大,工业领域的就业比重较低。
总体而言,2000年之前,舟山市前工业化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这一时期也是为地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舟山市民营资本基本完成了积累;公有制企业体制性问题逐渐突出并开始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出现,新旧交替并存;发展的制度障碍和思想观念障碍逐渐突破;产业结构很不稳定,处于迅速的变化之中。
(二)2000—2008年,舟山市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基本跨越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两个阶段,实现了经济起飞
2000年开始,舟山市人均GDP、就业结构、工业结构三项指标率先达到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尚未优化,尤其是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于20%,而且与第二产业比重差距不大,表明这一时期,舟山开始向工业化阶段过渡。如果详细划分,2000—2004年,舟山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增加值占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部分指标已经超前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2004—2008年,除了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不够突出、仍然低于第三产业比重之外(即I<S),其他指标都符合工业化中期的要求,确定这一时期为舟山市工业化中期阶段。
在短暂的工业化前期和中期阶段,舟山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的带动下,地区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工业领域的净投资上升,产生了重要的新的工业部门,修造船业等临港工业逐步确立了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持续向非农领域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同时趋于下降,工业的地位日渐突出。尤其重要的是,新的企业家阶层开始出现,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2009年开始,舟山全面跨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单纯从以上五个工业化指标分析,2009年,舟山市人均GDP达到8067美元,已经高于工业化后期6410美元的标准。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低于10%,而且第二产业比重超越第三产业,符合工业化后期的标准A<10%,I>S。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高达79%(这其中由于统计年鉴上并未给出地区生产总值中采掘业、水、电、煤气等行业的构成,无法剔除,故采用工业增加值代替),扣除不可测因素,制造业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超过50%是可信的。空间结构以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62.4%为标准,也达到了工业化后期60%~75%的标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也降低至17%,介于工业化后期10%~30%的标准区间。
因此,2009年开始,舟山工业化各项指标都完全符合工业化后期的要求,可以判定该年份是舟山市全面跨入工业化后期的关键分界点。
三、舟山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舟山市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进程非常短,仅仅经历了10年时间。但是这10年内,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总体指标迅速得到优化,与工业化各项标准开始高度契合。但是,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判断结果是机械性的,必须对这一过程中各类因素和深层次问题加以剖析,才能全面把握舟山工业化的特点。
(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技术贡献度不足
自1999年以来,舟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增长速度始终高于11%,其中2004—2007年,GDP增速高达17%以上,成为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增长最快的城市。那么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根据经济学新增长理论,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由资本、技术、劳动力三个要素构成。课题组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初步测算了资本,尤其是政府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公共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到表2‐5的结果。该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在舟山经济增长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在2001、2006、2009这三个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100%。而固定资产投资是资本形成总额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共资本),因此可以判断舟山高速的经济增长对于资本投入的依赖度较高。根据相关数据,舟山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并且投资主体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为主,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51%以上,民间投资明显较低。这也反映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表2‐5 2000—2009年公共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注:①公共资本指基础设施投资或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公共财政下,它常指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公共设施资本,例如高速公路、机场、供水系统,电力、煤气及电讯业等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所指公共资本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www.daowen.com)
②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公共资本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或增长程度/GDP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依靠资本、土地和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道路、桥梁、城市建设开发等公共投资,舟山市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改善了自身经济发展环境,为舟山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今后进一步向更高阶段迈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但是这种粗放式的扩张难以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1)粗放的资本投入与舟山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将会逐渐突出。舟山市在经历过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大面积开发建设之后,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能够吸纳公共资本的大型公共项目短时期内难以启动;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的岸线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凸显,迫使社会资本改变投资方式;宏观经济环境中的整体性产能过剩问题限制了部分临港产业的规模扩张。(2)从前期的实际情况看,舟山的社会资本在工业领域主要投向了修造船业和水产加工业,这些实体经济部分当前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资本的边际收益趋于递减,这些领域的社会资本已经开始向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业等资产领域转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资本边际收益趋于递减,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必然开始弱化。虽然在资产领域,通过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GDP仍能得到拉动,但是这种投资并不会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反而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
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资本等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舟山必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向依靠技术创新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1.以主导产业为载体,在它的带动下,实现技术对经济的直接推动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对于舟山而言,可选择的主导产业就是当前已经形成体系的临港工业以及今后必须发展的新兴海洋产业,这些产业可以与信息技术、高科技技术高度关联,一方面提升现有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形成并发挥持续的经济推动作用。
2.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后的经济起飞阶段,其R& D强度也进入快速提高阶段,大约6年左右的时间,该项指标一般都由0.5%提高到1%。而舟山人均GDP在1996年开始已经突破1000美元,到2008年的12年的时间,科技投入却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表明舟山各类经济主体在科研投入方面的力度还较小。根据《2009舟山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8年调查的632个单位中,有科技活动的仅147家,占被调查对象的23.3%,总计R& D经费41025.9万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84%,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国家1.54%的同期水平。这一时期,技术对于舟山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突出。
(二)制度、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其中来自市场和来自政府的双重推动力量缺一不可。市场的力量主要在于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经济形态不断高级化;政府的作用则在于规范市场秩序,纠正市场运行中的偏差,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工业化进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舟山在工业化过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基础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市场运行具有重大影响。这也使得地区经济发展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大量民营经济,尤其是与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土地、岸线等基础资源密切相关的企业,必须取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才能得到发展的机会。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互纠缠,虽然在短时期内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是,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一旦这种模式被固化甚至合理化,就会形成权力与资本的深刻结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判断,在舟山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制度供给不足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创新。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过程。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舟山已经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如推动渔农民转产转业、建立渔农村新型社区、在城乡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制度创新还应该延伸到经济领域。
当前,一些制度或者政策已经与舟山工业化后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背离,需要尽快做出调整。比如在判断舟山城市化率方面,依据户籍制度,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判断城市化率的标准,则舟山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37%,远未达到工业化中期的标准。但是统计部门根据行政建制统计出的城镇化水平则高达61%以上,已经是工业化后期的水平。这反映出户籍制度已经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相背离。按照行政建制,原来一些乡被撤并为镇,其人口都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是这些人口中的农业人口的户籍性质并没有改变,也根本不可能享受到与城镇人口同等水平的医疗、低保和养老保障。此外,由于城市和工业扩张,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都已经融入城镇,但是也只能享受到相对较低的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导致了舟山市城中村现象比较突出,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对老城区的建设规划造成了一定影响,反过来制约了舟山城市品质的提升。
舟山市已经被批准为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也在加快进行当中,因此,在经济方面的制度创新对于舟山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国家设立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重点在于通过个别地区全方位的先行试验,为全国海洋开发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海洋综合开发涉及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洋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海洋经济深入推进的制度保障等方面。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能否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关键一点就在于能不能在海洋开发的制度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课题组认为,舟山进行海洋开发可以率先从以下方面着手。
1.海洋资源的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海洋资源(包括海岛、岸线、水域、航道、海洋矿藏、海洋能源等)所有权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这些资源都属国有性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所有权与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支配权之间的关系,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些权益全部由政府部门行使,则政府取代企业成为微观经济主体,会破坏市场竞争秩序,而且这些资源也难以发挥其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本地区的海洋资源产权体系,建立相应的国有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使国有产权管理具体化,确保国有海洋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完善国有产权的代理制度,在所有权明确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政府通过市场化配置,通过委托代理或出租等形式,引入资质合格的企业,将部分可开发资源转移到企业手中进行具体的开发利用。当然,政府在进行海洋资源使用权、开发权的初始配置时,必须以公平、公开、透明、效率为原则,通过行政审批、招投标、拍卖、公开竞买等多种方式,在各类性质的企业之间合理进行配置,尽量排除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
在海洋资源初始配置完成之后,它的开发利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率目标,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失败的企业可以通过海洋资源的产权流转实现资源的再次优化配置。
2.新兴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舟山未来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生物育种工程、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一批新兴海洋产业,为地区长远发展寻求新的支撑。而这些新兴海洋产业在其发展初期,面临产业规模小、融资困难等诸多制约因素,而且由于市场处于开拓时期,企业的盈利能力尚未形成。此外,新兴海洋产业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难以吸引大量连续的资金,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将在其中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舟山市可以率先尝试对这些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一些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水利用工程、海洋能开发项目和深海资源开采工程等予以资金引导,对海水淡化水、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等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此外,在财税政策上,可以给予新兴海洋产业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税率优惠或者税收返还;在金融政策上,地方政府可以为新兴海洋产业进行融资担保,或者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海洋产业,对新兴海洋产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还可通过政府采购,为新兴海洋产业提供必要的市场支持。
3.需要加大力度探索海洋科技开发机制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舟山市可以从以下层面着手逐步建立本地区的海洋技术创新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在政府诱导下,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商业利润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的民间性科研开发体系。
(1)制定明确的海洋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这主要包括经济支持政策和组织协调政策。经济支持政策主要是指制定明确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协调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以委托、联合或者重点资助的方式,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大力提升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对本地区重点技术或者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升级,从而达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2)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和法律保障。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技术开发同时也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内容,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通过信用担保,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筹措部分资金,完善技术创新的金融保障机制,同时,还要重视对企业的技术进行严格的法律保护,防止由于技术人员流动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重点产业(修造船业)的发展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这一轮以船舶工业为主的临港重工业的发展,是全球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造船价格持续上涨引致的结果。(5)2002年开始的长达5年的造船业景气周期,使本地区大量民营资本进入修造船领域。市场需求是引发舟山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舟山市目前以修造船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在该产业的带动下,2009年,舟山工业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未明朗,使该行业今后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在舟山修造船产能已经形成,全国性修造船产能过剩,而世界船舶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难以快速恢复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船舶工业的发展,使其在舟山工业化后期阶段继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目前的基本情况分析,舟山市修造船业内部在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以及企业产值方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规模较大的企业运行情况良好,甚至受到世界的关注,但是更多的中小企业则需要面对很多困难。
2009年,全市174家修造船企业产值432.4亿元,其中36家涉外修造船企业实现产值369.85亿元,占船舶工业总产值的85.5%。其余138家企业实现的产值仅占14.5%。而这36家企业中,有17家企业产值比2008年增加139.4亿元,有19家企业产值比2008年减少40.5亿元。就船舶企业新接订单量来看,2009年新接订单913万载重吨,但分布不均。在25个造船企业中,有8家没有接到新订单,接到的有17家,除去金海湾、扬帆、欧华881万载重吨,余下的32万载重吨由14家船厂分享,平均只有2.5万载重吨。同样在25个造船企业手持的2086万载重吨累计订单中,除去金海湾、扬帆、中远、欧华、正和、五洲6家2000万载重吨,余下的86万载重吨由19个船厂分摊,平均也只有4.5万载重吨。(6)今后部分企业将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
从行业整体看,受到2008年国务院《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限制,今后几年,该行业已经不可能继续采取规模扩张的方式来发展。并且,由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部署,只能依靠行业整合和技术创新,来为该行业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和持续的推动力量,进而保持它的基本竞争力不被削弱。
(四)港口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小,港城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
舟山港口从吞吐量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1995年,舟山港货物吞吐量是1005万吨,约为宁波港的1/7强,到2000年则达到3189万吨,已经相当于宁波港1/4多;2009年则接近宁波港的1/2。基本上吞吐量每3年增加1倍。从货物结构来看,舟山的港口货物主要是大宗货物。如2008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15862万吨。干散货9423万吨,比重最大。主要包括煤炭841万吨、矿砂6180万吨、散粮368万吨;第二位是液体散货,包括原油和成品油,有4081万吨;第三位是件杂货,主要有水泥、化肥、粮食、木材等,合计是1638万吨;第四位是滚装船汽车吞吐,有201万辆,总计665万吨。总体而言,舟山港口货物吞吐量很大,但是这些港口货物的构成,与舟山本地区经济的关联度较低。(7)
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发展大宗货物储运对于港口城市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小的。有学者通过数量模型测算过全国25个大港口吞吐量与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越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关系越低。(8)就吞吐量而言,舟山港是全国前十大港口,但是舟山港的弹性系数排在第24位,仅领先于秦皇岛。这表明像舟山、秦皇岛这样的港口城市,货物吞吐量对港口所在的城市地方经济影响小,服务的腹地远大于港口所在城市范围。因此,舟山就属于港城关系松散的运输型港口城市,主要为长江沿线地区提供原油、铁矿石和煤炭水水中转运输服务,既不是这些货源的生成地,也不是货源的消耗地,难以依托港口货物在本市形成产业链。而温州港和汕头港则属于港城关系密切型港口城市,港口与所在城市地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也就是说,温州、汕头港口服务的腹地主要为所在城市,虽然港口辐射范围小,但是主要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看,显然不会仅仅把舟山港口作为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小港口,而且舟山的本地经济也支撑不了如此优越的港口资源。但是舟山可以向复合型港口城市转型,如像上海港和深圳港那样,既服务于更加广阔的内陆腹地,又与本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结合起来,使港口与本地区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链条延长,显然这种类型港口城市的发展关系是比较理想的。
(五)城镇化水平与快速工业化不适应,城市资源利用不充分
2009年,舟山开始跨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速度很快,吸引了大批本地和外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率也开始迅速提高,但是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相对较长,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造成城镇化水平与目前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不完全适应。
从舟山的城镇化率来看,现有的统计口径包括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的外地农民工,也包括了在建制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些并没有真正转变身份的人口所占比重还比较高。从这个角度讲,舟山目前的城镇化仍属于“半城镇化”,距离“全城市化”还有很大距离。要解决“半城市化”问题,关键在于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即允许那些已经在舟山长期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在自愿基础上获得市民身份,并平等地享有与城市市民等同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承担相同的市民义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这对于舟山而言,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舟山要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高度城镇化,城区的外延扩张是个必然趋势。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定海、普陀等老城区的扩张空间有限,因此,舟山市通过科学的布局规划,使老城区规模不断扩张,同时拓展了临城新区等新的城市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城市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发动机”的角色。由于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巨大收益,“土地财政”带来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与快速工业化不适应,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低。
1.由于政策导向的原因,房地产业成为吸纳社会资本主要的渠道,这使得房地产的基本功能由满足工业化中后期大量城市化人口的居住需要异化为承载社会资本投资的工具
由于在2010年新“国十条”出台之前,全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行为没有具体的限制措施,一部分高收入群体凭借较强的购买力购置了多套房产进行炒作,这些投资性商品房要在房价高涨之后才会重新流入市场,重新配置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造成总体社会效率损失。这一过程中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而是在购买者和投资者之间转移分配。当房价上涨到自住需求者难以承受的水平时,资源重新配置将发生困难,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较大压力。此外,大量商品房被作为投资工具,在投资目的实现之前,这些资源大都处于空置状态,造成房地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2.老城区外围地带和新城区长期没有形成商业氛围,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老城区仍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社会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受制于既定的城市空间格局,老城区的基础设施难以进一步完善,而且更新改造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多,交通拥堵、人口拥挤以及各类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定海老城区、普陀沈家门老城区都处于过度利用的状态。大量商业资源高度集中,直接推高了这些老城区的商业成本,间接增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费用。
而新城区和老城区外围地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功能基本具备。但是,城市的外延扩张并没有促使商业活动范围随之延伸,城镇居民也就得不到相应的创业就业机会。由于这些地带新开发的房地产入住率并不高,没有形成大量的人口集聚,难以为商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些地带和城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是舟山今后推动城市发展需要逐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六)舟山港口物流业发展在今后仍然需要面对诸多挑战
2009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钢铁、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作用下,各地区纷纷强调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普遍开始将发展的重点转向了港口物流业。舟山市作为全国十大港口之一,有优越的岸线资源和庞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以此为基础,必然也选择港口物流业作为未来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布局港口物流业发展时,舟山仍然面对诸多挑战,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应对和准备。
1.未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会不会继续高速大幅度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作用,以及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加工代工行业都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并且向国外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同时国内一些资源性行业的进出口也迅速增加,因此对外贸易增速很快,年增幅达到30%~40%,这为港口发展提供了直接支持,也带动了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在1998到2008年的10年期间,以美元计算,中国的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3%,是世界贸易增速的两倍还多。如果继续以这个速度增加下去,中国将在10年内取得世界贸易的1/4份额。这将比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所占世界贸易的18%的份额还要高。(9)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疲软,正在改变原来消费过度的发展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利用贸易手段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压迫我国的出口。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会逐步由外向型的外需拉动转变为以内需为主,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出口存在很大变数。中国的贸易份额可能会继续保持增长下去,但高速增长的模式将难以持续,这对港口的规模扩张会形成直接的约束。
2.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整体的转型升级。中央先后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举措,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加以限制,这将影响一大批行业。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我国长期的以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将会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将来的出口增长将不会来自目前的出口产业,而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电子产品、计算机芯片、汽车等。同时,由于钢铁等行业产能已经达到需求极限,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也难以大幅度增长。这对港口城市而言,又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占用大量耕地,粮食问题将会突出,对粮食和化肥的进口量将可能增加;同时中国对外的能源依赖度将继续提高,原油、成品油、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仍可能保持一定的增幅,这会为舟山这样以大宗散货为主的港口城市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3.在沿海地区普遍进行港口开发的格局下,如何面对激烈的港口竞争?
目前,从南海北部湾到渤海曹妃甸,依托港口,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沿海港口开发热潮。沿海的港口城市普遍提出了“以港兴市”的目标,希望通过港口建设、规模扩张来大力推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会形成沿海港口激烈竞争的格局。舟山市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应该尽快研究相关的应对策略,做好面对这种激烈竞争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