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船山研究史中关键术语的演变

王船山研究史中关键术语的演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船山学术不被世人所知,研究者甚少,研究领域有限。“理气、性命、仁礼”等理学术语成为后来王船山哲学术语的关键词,它们的演变贯穿了船山学术研究史。2.从王船山理学归属派别的争论来看,我们认为将当时学者们的研究范式归纳为“理学研究范式”是恰当的。

王船山研究史中关键术语的演变

第三节 王船山学术研究关键术语所反映的王船山学术研究的风貌

从王船山学术研究初始阶段的术语表达使用状况来看,王船山的学术思想虽不能说完全被湮没,但影响确实不大。我们可以捕捉到以下学术动态

一、“隐、逸”等术语所传达的信息是船山在世时,除一些至友、弟子、亲属知道他勤于著述外,他的著作并没有产生直接或巨大的影响。船山学术不被世人所知,研究者甚少,研究领域有限。

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王船山的情况:“而农先生于壬申岁已八十矣,隐居山中,未尝入城市。”这是王船山第一次被异乡人发现;《邗江王氏家谱序》云:“……而船山之著述等身,湘岳之逸也,真砥柱一代之伟人矣。”这说明,王船山在世时,隐居山野,不被世人所知。其思想并未像今天这样得到肯定和传扬,几近湮没。

二、“高风文学、圣贤学脉、考证、征实、考订、考正”等术语揭示出当时王船山被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船山的“稗疏”和人品

康熙三十一年至清光绪中期正值清朝强盛之际,这时汉学或称考据学盛极一时,因而人们注意的是其考据性的东西。前文已列举学者对船山考据学上的成绩大多是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康熙至嘉庆年间,正是清代考据盛行的时代。王船山在考据方面的成绩引起关注,与时代密不可分。

对于王船山人品及学问的评价使用了“高风文学”来形容,联系当时的社会需要来看,清朝统治日趋稳定后,需要表彰遗贤宿学,学问与人品均在褒扬之列。此时王船山被发现,也正是顺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三、关于王船山师承渊源的这些术语从另一方面说明王船山思想得以传播的原因在于理学的复振,也揭示出当时学人的不同派别,也成为“理学研究范式”的归纳依据,它们与“考据、考订”等术语共同揭示了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是其重视王船山著述的根本原因。

1.“关、洛、闽、朱子、张横渠、理学、儒学、仁、礼、性命”等成为本时期术语的热点,跟清代理学的复振有关,尤其体现出理学内部不同流派的论争。

张载(亦称横渠先生)的关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均为理学的分支。从前文对“理学”的解释知道,张横渠的气本论与程朱的洛学、闽学在本体论上是对立的。再联系前面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本时期学人对王船山思想的渊源,有“宗横渠说”和“学兼汉宋、专宗闽洛”说,后者在当时流传较广。唐鉴将王船山思想列为宋时程朱正学的传承,对当时权臣也是思想界的领袖曾国藩影响甚大。作为湘军领袖,汉人将领,清朝大员,曾国藩欲调和汉宋,实际上更重宋学,因而对王船山的“仁、礼”思想特别肯定,这也是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的重要原因。

本时期关于王船山学说渊源是“学宗横渠”,抑或是“专宗洛闽、深契程朱心源、足补朱子之义”之争,后来演变为船山哲学究竟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本体论之争,这一争论成为王船山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焦点。“理气、性命、仁礼”等理学术语成为后来王船山哲学术语的关键词,它们的演变贯穿了船山学术研究史。

2.从王船山理学归属派别的争论来看,我们认为将当时学者们的研究范式归纳为“理学研究范式”是恰当的。

所谓理学研究范式,是指一百多年来,学者多根据程朱理学的理论架构,依据他的文本依傍和学术渊源,将船山学理学化。(33)

船山学研究初期,曾国藩注重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性命的探讨;郭嵩焘等认为他是清代治经最有影响的人物,而称之为朴学大家。而朴学与理学密切相关(朴学本指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主要为汉学中的古文经学派)。宋明理学著作往往以注经或经说形式出现。程颐著《伊川易传》阐述其理学思想,朱熹所作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最重要的理学著作。明清之际,经学兴盛,王夫之的经学著作,闳富深刻,是中国学术史上影响很大的思想家。清代学者对王船山的肯定也集中在他的治经考据上的贡献。争来争去,均未跳出理学窠臼。在此,我们要特别探讨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与王船山学术研究的关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宗”。他把晚清“空疏虚鹜”的程朱理学与“务实求朴”的经世之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理学经世思想,其突出特点是抉发仁学与礼学的新意,以仁学与礼学为纽带和桥梁,将理学与经世联结在一起。一方面,他强调“礼”的内涵多指“经济之学”、“治世之术”。所谓礼治,实质就是理学经世思想的具体化;所谓经世,实质就是推行封建礼治,维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秩序。另一方面,他强调“礼”即“理”也,“理”“礼”相通的诠释,“理”作为至高无上、君临万物的先验性本体。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在人事上的体现,就是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它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34)曾国藩尤其注意王船山著述中的“仁、礼、性命”等内容,正源于他自己构建的理学经世思想。

四、“考证、征实、考订、考正”等术语体现出学者对王船山在考据学上的成绩所表现出的高度重视,反映出清代学术注重考据、实证,这与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想一脉相承,也是理学经世思想的直接体现。

明清实学,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它是以泛化的儒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种学术新形态,在明末开其端,至清代蔚为大观,其主要特点是崇实黜虚、废虚求实,以“经世致用”为宗旨。顾炎武、王船山都是明清实学的代表人物。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龚自珍、魏源等一批远见卓识之士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注意了解世界情况,要求改革和抵抗外来侵略。因此,他们在学术上对汉学沉溺于名物训诂而无力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十分不满,推崇明末清初经世实学的优良传统,从而掀起了一股改革图强以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潮。它的主要特征为“自强图存”而倡导变革“改制”的“经世”实学。(35)而魏源是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极为推崇的人物,他的思想深入到洋务思潮中,曾国藩正是高度重视经世致用,才极力宣传王船山,使得几近湮没的船山学术精神得以昭于人世并广为传播。

曾国藩重释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之关系,将传统学术分类化三为四,并重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说:“综观天下之学,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学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阙一不可”(《问学》,《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卷上)。以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对应孔门四科,同时又以“圣人经世宰物,纲维万事,无他,礼而已矣”为其理学经世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曾国藩看来,考据之学同样为义理和经济所用。对汉学一分为二,主张“一宗宋儒,不废汉学”、宋汉兼容,从而达到提高理学地位的目的。他认为,“考据”是“明礼”的手段,“明礼”是“考据”的目的,考据是为义理服务的。为进一步给考据为义理服务找到理论依据,他还把朱熹的“即物穷理”说与顾炎武的“实事求是”说巧妙地附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勾画出了一条考据——明经——经世的学术发展路线(36)王船山在理学和考据学方面的见解深合其心,这是曾国藩大力宣传王船山的根本原因。

五、“体、用”等术语初步与王船山思想研究相关联,也揭示出王船山学术被发现的根本原因是洋务思潮的需要。

体用范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大力推介船山,在日记中论及“体用”时说:“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其于古者民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把王船山的“体、用”观引进了人们的视野。使得洋务思潮与王船山联系起来。后来有学者得出结论:船山因洋务思潮而被发现。(37)

论及体、用问题,我们也先了解一下这一术语的传统意义。

体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体,指本体或实体;用,指作用、功用或用处。这是它们的本来含义。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有体有用、体用一如的思维模式。体用范畴也被赋予了复杂多样的含义,但主要有两种:①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②指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此外,还用来表示一和多、全和偏、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等多种关系。体用二字早就见诸先秦典籍,如《周易·系辞上》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又说:“显诸仁,藏诸用”。这里体用二字已蕴含着后来作为哲学范畴的基本含义。体用二字并举始于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富国》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这里“体”指形体,“用”指功用。荀子虽然提出了体用概念,但对体用关系未作深入研究。体用并举在先秦时期还是个别的、偶然的,尚未形成具有确定含义的哲学范畴。

魏晋时期,“体”和“用”成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宋元明清时期体用范畴更广泛地被哲学家使用。程颐提出了“体用一源”的思想。朱熹解释说:“体用一源者,自理而观,则理为体,象为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显微无间者,自象而观,则象为显,理为微,而象中有理,是无间也”。他用“即体而用在其中”来解释“一源”,用“即显而微不能外”来解释“无间”,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佛教体用观的影响。朱熹把体用范畴运用到各个方面,其含义比较复杂,但主要是从本体和现象的意义上来论述理和事、仁和义、性和情、未发和已发的体用关系。宋明理学家以“理”或“心”为宇宙本体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北宋的张载提出了“虚空即气”的理论,以太虚之气为世界万物的本体,把有和无、物和虚、形和性、天和人统一起来,坚持了体用“通一无二”的观点。

到洋务运动时期,体用范畴继续为哲学家们所沿用。并且成为热门术语,有很大的争议性。谭嗣同提出器体道用说;张之洞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其所谓体用是主要与次要、根本的与从属的两者的区别;严复则从实体与功用的关系上批评“中体西用”说,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38)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思想家为什么会特别推介王船山呢?因为船山思想中为维护封建本体而不断改变辅用的观点,深合洋务派之意。船山坚持体不变,用可以变,洋务派则付诸现实,中体不变,变者用也,以西器、西艺、西学为辅用,这就成了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哲学依据。洋务派引伸船山体用论,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纲常名教归之于道、本、体;把西方先进武器、技艺,甚至科学文化归之于器、末、用。“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经过他们的诠释,西学被纳入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用范畴之中。在维护封建主义本体上,曾国藩等人与王夫之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洋务派的“辅用”因时代的变化被赋予新含义。冯桂芬、王韬、郭嵩焘、沈毓桂、孙家乃鼎等都对中体西用有不同阐述,中心仍是一个,即封建主义统治为本体,西学为辅用,达到巩固清朝统治之目的。所以曾国藩序船山遗著谓“近继宋儒,远绍孔孟,讲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最根本一点,就是不变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之宗。船山思想中为维护封建本体而不断改变辅用的观点深合洋务派之意,船山坚持的体不变,用可以变,被洋务派付诸现实,即成了中体不变,西用可变,以中学为本体,以西器、西艺、西学为辅用。体用论的现实转化,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基本的哲学基础。(39)

总之,从这一时期的王船山思想研究术语看,学者们对于王船山仅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但我们透过一些关键术语看到,王船山作为一名隐居世外的儒学思想家,其思想和学术观点顺应了洋务思潮的需要而被发现、被推介,在学术界已经引起关注和争议。

【注释】

(1)王夫之.《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2)潘宗洛.《邗江王氏家谱序》.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521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3)王夫之.《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1.

(4)潘宗洛《邗江王氏家谱序》,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521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5)李周望《王船山先生正蒙注序》.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398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www.daowen.com)

(6)见清嘉庆《衡阳县志》卷三十八.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399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7)唐砲《国朝学案小识》,引自《船山全书》第544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8)曾国藩,致潘黻庭,同治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560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9)转引自《论衡丛刊(第二辑):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张辉》,任剑涛编,巴蜀书社,2002-8-1

(10) 

(11)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585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5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696-697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12)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48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13)选自《曾国藩全集》之《日记二》同治元年十月初十,岳麓书社1994年出版

(14)选自《曾国藩全集》之《日记二》同治五年五月初三,岳麓书社1994年出版

(15)选自《曾国藩全集》之《日记二》同治元年五月十三,岳麓书社1994年出版

(16)陆陇其.《陆子全书》.所见为光绪十六年刻本。

(17)转引自《船山全书》第16册第521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18)邓显鹤《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6册第105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19)引自《湘绮楼日记》见《船山全书》第16册第666-674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20)郭嵩焘《船山先生祠安位告文》转引自《船山全书》地16册第585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21)《船山全书》第1册第813页,岳麓书社,1996.2

(22)《船山全书》第1册第814页,岳麓书社,1996.2

(23)《船山全书》第2册第227-228页,岳麓书社,1996.2

(24)《船山全书》第3册第287-288页,岳麓书社1996.2

(25)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690

(26)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上海书店.2009

(27)中华书局编辑部.《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版,第158页.

(28)刘时良、黄贤仁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628

(2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66-467页,

(30)简明哲学百科辞典编写组.《简明哲学百科辞典》.现代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501页

(3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715页.

(3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55页.

(33)彭传华.四种范式、三大困境——王船山政治思想研究综述.船山学刊.2008.1

(34)胡维革、张昭君.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北方论丛.1996.01

(35)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光明日报.2007年09月01日,

(36)胡维革、张昭君.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北方论丛.1996.01

(37)周辉湘.洋务思潮与船山政治思想之异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2

(3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869页

(39)周辉湘.洋务思潮与船山政治思想之异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