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船山研究史的关键术语演变

王船山研究史的关键术语演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王船山学术研究初始阶段的关键术语:隐逸、高风、圣贤学脉、学宗横渠、专宗洛闽、学兼汉宋、天人性命、理学、体用、性、仁、礼、考证等王船山学术研究初始阶段,从清康熙三十一年至清光绪中期,包括船山学术研究初期和第二期,这是王船山由湮没到逐渐被发现的时期。

王船山研究史的关键术语演变

第一节 王船山学术研究初始阶段的关键术语:隐逸、高风、圣贤学脉、学宗横渠、专宗洛闽、学兼汉宋、天人性命、理学、体用、性、仁、礼、考证等

王船山学术研究初始阶段,从清康熙三十一年至清光绪中期(1692-1892),包括船山学术研究初期和第二期,这是王船山由湮没到逐渐被发现的时期。在这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王船山的学术思想虽不能说完全被湮没,但影响确实不大。此时期知道王船山之名的人不多,研究王船山的人更少,人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船山著述的出版,在提及船山著作时略有点滴心得,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具体的论述不多见,给出的评价也是一言以蔽之,较为简单粗略。因此,此时期王船山研究术语数量非常少,而且不规范,大多散见于一些日记当中。下面,我们分别引用能检索到的文献资料加以说明。

一、反映王船山生前所居环境及影响的术语——隐、逸

船山先生作为明代遗民,一直隐居山野,默默无闻。同治四年,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在南京搜求王夫之的著作,刻印船山遗书计70种,这才开始有了完整的船山遗著面世。因为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积极弘扬王船山学说,带来船山学术的热潮。使隐没两百年的船山学说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介绍王船山其人其事的时候,“隐”、“逸”等词使用得较多。现在能见到的资料有:

刘献廷《广阳杂记》:

王而农先生,住查江,在衡州府西南约九十余里。而农讳夫之,衡阳县人,壬午举人。与兄介之、参之,皆为时所重。……而农先生于壬申岁已八十矣,隐居山中,未尝入城市。……(1)

《邗江王氏家谱序》:

……而船山之著述等身,湘岳之逸也,真砥柱一代之伟人矣。(2)

二、探讨王船山学术思想的师承渊源的术语——“圣贤学

脉、学宗横渠、专宗洛闽、深契程朱心源、足补朱子之义”等说法

1.圣贤学脉:

刘献廷《广阳杂记》:

……而农先生于壬申岁已八十矣,隐居山中,未尝入城市。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3)

2.理学渊源:学宗横渠

《邗江王氏家谱序》:

……而船山之著述等身,湘岳之逸也,真砥柱一代之伟人矣。……又谓张子之学切实高明,作《正蒙释义》,《思问录内外篇》,互相发明,以阐天人性命之旨,别理学真伪之微。……(4)

李周望任湖广提学使,因王?之请,为《张子正蒙注》作序,序云:“……余视学至衡,得船山先生《注》,叹其于横渠之学异世而同源也。先生少负隽材,志行卓荦,于学无所不窥,扃户著书垂四十年。稽所作如《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内外传》、《大象解》,以及葩、麟、戴说,各有传说论义,并上下二十一代暨《庄》、《骚》、《道德》、《吕览》、《淮南》等书,各若干卷。是先生之学,固合马、郑、伏、刘、何、杜、匡、辕、涑水、紫阳、王弼、向秀、王逸诸子之学萃于一身,其才高而学赡为何如也!而原本渊源,尤于《正蒙》一书神会心契,独诣积久,诠释以成编,于清虚一大之旨,阴阳法象之状,往来原反之故,靡不有以显微抉幽,晰其奥舕。则是芟芜辟径、发蒙养正者张子也;扶轮推毂、指津布筏者船山也。横渠之书,微船山而旨隐,船山之学,微横渠之书而不彰。两人旷代相感,一作一述,非如马迁所云颜渊于夫子,附骥而名益彰者耶?”(5)

缪沅,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湖广学政为湘西草堂本《王船山集》作序说:

儒者之道,著于孔、孟、程、朱之籍者,如曜水火之在天地,系于民之性命,不可一日无。上焉揆之而为治道,下焉守之而为心法。修之则吉,悖之则凶;由之则治,违之则乱。依古以来,未有易此者也。……斋先生忧之深,以为姚江之说不息,濂、洛、关、闽之道不著;濂、洛、关、闽之道不著,生民之祸将未有已。……于是取横渠张子《正蒙》,章疏而句释之,……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先入者主之。(6)

3.专宗洛闽、深契程朱心源、足补朱子之义

唐砲著有《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他对船山学术思想研究虽无新见,但将船山归为程朱正学。他说:

……先生学究天人,事通今古,探道德性命之原,明行丧兴亡之故,流连颠沛而不违其仁,险阻艰难而不失其正。……先生之道可以奋乎百世矣!其为学也,由关而洛而闽,力砥殊途,归宿正轨。(7)

4.学兼汉宋、专宗洛、闽

曾国藩在致潘黻庭的信中说:“来示称王船山先生之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儒为堂奥,诚表微之定论。观其生平指趣,专宗洛、闽,而其考《礼》疏《诗》,辨别名物,乃适与汉学诸大家若合符契。特其自晦过深,名望稍逊顾、黄诸儒耳。”(8)

段谔廷《儒粹》:

谔廷曩求得衡阳王船山先生《易》、《诗》、《书》、《春秋稗疏》读之,知其志在集汉宋之大成,……(9)

《船山先生祠安位告文》:

惟吾夫子,笃生衡阳。悟关、闽之微言,寻坠绪之渺茫。……而斟酌道要,讨论典礼,兼有汉、宋诸儒之长。至于析理之渊微,论事之广大,千载一室,抵掌谈论,惟吾朱子庶几仿佛,而固不逮其精详。(10)

易翰鼎《书船山遗书后》:

……湘阴郭养知先生嵩焘,忠诚笃实,刚健沉雄,质性与船山相似,实湘中近今豪杰也。而其学兼汉宋,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皆深造而自得之,又适与船山同趣。是以一生于船山最为倾心,非徒桑梓之恭而已矣。翰鼎尝从养知先生游,窃闻其余论,谓船山学宗横渠,躬行实践;其辨正陆得失,精于陆清献公,所著《周易内传》,自汉以来言《易》者且莫之或逮也。养知权礼部侍郎,尝疏请船山从祀两庑,尚书徐桐公以为不可,事寝未行,养知深以为歉,而望湘楚儒吏之终有以请行也,……(11)

三、涉及传统儒学思想术语的术语:理、体、用、性,命,仁,礼

上文在论及王船山学术思想的师承渊源时,已经提到“道、性命”等术语。这一时期,作为王船山著述的大力推介者的曾国藩,在相关文章中对王船山思想做了一些评论,涉及“理、体、用、性,命,仁,礼”等术语。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本时期涉及的传统儒学术语,散见于一些札记、日记当中,只是学者们在刊刻、研读王船山的著作时的一点感想,并无深入的论述,如同蜻蜓点水。

曾国藩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对王船山著作研究观点在《船山遗书序》表述是最全面完整的。他说:

“......昔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外于仁,外之莫急于礼。……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其于古者民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虽其著述太繁,醇驳互见,然固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12)

曾国藩指出王夫之能继承孔、孟、宋儒之统穷究“仁”、“礼”,因而在《日记》中也重点对《正蒙注》、《礼记章句》等进行明确的评论。他在《日记》中说:

四点入内室,阅王而农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盖尽其所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13)(www.daowen.com)

……余以《礼记章句》为先生说经之最精者,拟细看一遍,以便作序,因以考校对者之有无错误。旋围棋二局,至幕府一谈,又阅《礼记》十叶。……(14)

……因先生说《礼》多通于性命之原,故急取《中庸》阅之。……(15)

四、反映本时期对王船山学术思想之评价的术语——“高风

文学”、“一代伟人”、“南国儒林第一人”、“村塾师、竖儒”、“理学大家”

本时期,王船山学术思想逐步为人所知,学者们也对其给出了评价。

1.高风文学

陆陇其《三鱼堂日记》:

初四。施行唐言:衡阳有王农者,名夫之,其高风文学不减王价石。(16)

2.一代伟人

潘宗洛称道:“而船山之著述等身,湘岳之逸也,真砥柱一代之伟人矣。”(17)

3.大儒,南国第一人、村塾师、竖儒

这一时期的学者邓显鹤,除编印整理船山著述外,还给予船山高度评价。他说:“船山先生于胜国为遗老,于本朝为大儒,志行超洁,学问之正大,体用之明备,著述之精卓宏富,当与顾亭林、黄梨洲、李二曲诸老相颉秨,而世之显知者。”(18)

王运对船山学术思想传播作了较大贡献,在船山学术研究史上有着独特地位。他对船山的评价褒有之,贬亦有之。

首先,他在总的方面给了王船山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南国儒林第一人”。但他对船山并不是全面肯定,对王船山的史论、《黄书》、经义讲解评价都不高,称“阅王夫之《中庸衍》,竖儒浅陋可悯”,还说:“看船山讲义,村塾师可怜,吾知晚矣。王、顾并称,湖南定不及江南也。”(19)他把王船山看作村塾师、还称为竖儒,贬抑太甚。

4.朴学(理学)大家、右汉宋兼采经学家

郭嵩焘将王船山看成是一个理学大家,对船山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说:

……先生生明之季,下逮国朝,抗节不仕。躬涉乱离,易简以知险阻,通德达情,既诚以明。而其学一出于刚毅,闳深肃括,纪纲秩然。尤心契横渠张子之书,治《易》与《礼》,发明先圣微旨,多诸儒所不逮。于《四子书》研析尤精,盖先生生平穷极佛老之蕴,知其与吾道所以异同,于陆王学术之辨,尤致严焉。其所得于圣贤之精,一皆其践履体验之余,自然而忾于人心。至其辨析名物,研求训诂,于国朝诸儒所谓朴学者,皆有以导其源,而固先生之余绪也。(20)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部收王夫之《诗经稗疏》四卷,史部收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集部收《斋文集》十卷《诗集》十卷,“国朝一人自著丛书目”收《船山遗书》,“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收王夫之,称“右汉宋兼采经学家”。

五、反映王船山考据学成绩的术语——考证、征实、考订、考正

由康熙到嘉庆清朝的兴盛时期,而此时期正是清代考据盛行的时代,人们主要注意王船山学术中与考据相关的东西,评述他在考据学方面的成绩,文献记载相对较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国朝王夫之撰。……是编乃其读《易》之时,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又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卦爻一一为之说。大旨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合老庄之旨,故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卷帙虽少,固不失为征实之学焉。(21)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国朝王夫之撰,皆随笔札记,以剖疑义。大旨不信焦、京,亦不信陈、即,亦不取王弼之清言。惟引据训诂,考求古义,所谓征实之学也。(2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经稗疏》四卷,国朝王夫之撰。……是编诠释经文,亦多出新意。其间有失之太凿者,……则大抵词有根据,不同游谈虽醇疵互见,而可取者较多焉。(2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诗经稗疏》四卷,国朝王夫之撰。……是书皆辨正名物训诂,以补《传》《笺》诸说之遗。……

四卷之末,附以《考异》一篇,虽未赅备,亦足资考证;又《叶韵辨》一篇,持论明通,足解诸家。惟以《诗译》数条,体近诗话,殆犹竟陵钟惺批评《国风》之余习,未免自秽其书,今特删削不录,以正其失焉。(24)

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外编》卷一《信摭》:

王夫之而农氏,著《诗稗疏》。……

王氏《稗疏》之末有《考异》、《叶韵》、《绎诗》三篇。《考异》多引《说文》古训及齐鲁韩三家逸文;虽前人所有,而王氏考订不为无功。(25)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诗经稗疏》四卷写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字农,号斋,衡阳人,前明举人。《四库全书》著录。是编乃其读诗之时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一句或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又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章逐句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从郑氏之笺,亦不信朱子之说,唯以《毛传》、《尔雅》为主,以考正名物训诂,虽不及朱长孺《诗经通义》、陈长发《毛诗稽古编》之博考,而引据精确,足以补传笺诸说之遗。(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