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鉴定的入门和方法-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

鉴定的入门和方法-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鉴定的入门和方法众所周知,掌握鉴定本领,仅靠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在学习考古学知识奠定基础的同时,走进博物馆,贴近文物,这是入门的捷径。文物鉴定的方法,一般来说有科学的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热释光是适应陶器的测年方法,但它是有损鉴定,必须要取样。熟练掌握各文化及各地的陶质细腻程度以及陶色的深浅,是识别鉴定陶器必备的本领。

(三)鉴定的入门和方法

众所周知,掌握鉴定本领,仅靠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在学习考古学知识奠定基础的同时,走进博物馆,贴近文物,这是入门的捷径。国有博物馆的展品,均有专家层层把关,提供的是全面准确的科学信息。其中,科学发掘的出土物是最为可靠的,第二位的是有准确征集地点的藏品,第三位的无出土地点的征集品。如果要学习鉴定,参观博物馆就不能走马观花,既要看器型、纹饰、风格等大的方面,又要观察所有的细部。参观博物馆只能看不能触摸,而掌握鉴定本领,则必须要多上手、多体会,寻找手上的感觉。因此,可以设法去接触一些大家都认可的彩陶实物,或完整器,或陶片,反复琢磨把玩。

文物鉴定的方法,一般来说有科学的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即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如碳14、热释光等测年方法。但碳14方法的检测标本是含有机物的动植物残体,如木炭、碳化植物种子、人骨和兽骨等,陶器是不适用该方法的,有人说我这件彩陶是做过碳14检测的,确定是几千年的东西,那是骗人的鬼话。热释光是适应陶器的测年方法,但它是有损鉴定,必须要取样。因此在实践中,主要还是靠传统方法,也就是手摸眼看,凭经验与眼力做出判断。具体鉴定文物时,映入眼帘的当然首先是器型和纹饰,要看两者是否相符,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型和纹饰的组合,换言之,什么样的器物在哪些部位画彩,以及什么样的图案,都有规律可循。假如不符合一般规律的话,器物可能有问题,或是彻头彻尾的假货,或是真胎假彩半真半假,鉴定结论大体可得出。

img223

图195

img224

图196

举例说明:这两件陶器(图195、196)有显而易见的问题,即器型和纹饰不配套。陶罐属常山下层文化,中下腹部饰横的篮纹,其中一件还有一条附加堆纹带,这些都是典型的常山下层文化特征。但纹饰又是马家窑类型的,其实这类常山下层文化的大陶壶基本不见彩绘。经考察细部,发现这是真的陶罐假的彩绘。所以,鉴定彩陶,必须尽可能地掌握、熟悉考古成果,才能减少“走眼”的尴尬。

如果器型和纹饰基本相配,就要进一步仔细观察陶质、陶色、图案、色彩等方面,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检验,慎重观察所有的细部,切勿轻易去做结论。各地制作陶器的黏土,它的颗粒度、所含矿物质成分及胶体物质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个文化烧成的陶器在质地和陶色上,各地也存在少许的差别。甘肃东部地区黏土中含砂量较少,可塑性极强,陶器的质地较为细腻;而中部地区的黏土含砂量较多,陶质略显粗糙。比如同属马家窑类型的橙黄陶器,洮河流域的更黄一些,质地更结实一些,而湟水流域则发红,陶质火候低一些,部分彩绘也容易脱落。造假者往往掌握不住陶质、陶色,在这些看似细微的地方就会露出马脚。熟练掌握各文化及各地的陶质细腻程度以及陶色的深浅,是识别鉴定陶器必备的本领。在图案、色彩方面,前些年可用水擦洗检验,后画的彩容易洗掉,而近些年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有的使用现代化工颜料,甚至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彩再入窑烧制,图案轻易不会脱落。但是,现代人绘制的图案均为模仿,失去了远古彩陶的神韵和灵气,线条均匀、呆板,图案过于规整,色彩浓重光亮,与史前彩陶给人的感觉和效果有着一定的区别。下面举例说明:

img225

图197

这是一件马家窑类型的双鋬盆(图197),但是它是仿品。器型仿的较像,陶色却偏红,内彩纹饰过于繁杂,线条死板,器物内外又抹有泥浆,是一种拙劣的做旧手法。

img226(www.daowen.com)

图198

这个陶罐是一件真实的文物(图198),但纹饰却是现代人添加的。这些人物和动物纹确属辛店文化的纹饰,但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在一件陶器上,而且色彩浓重漆黑,显然是造假者的不伦不类的作品。

甘肃彩陶是在几千年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的,因此具有与现代制陶工艺截然不同的一整套特征。甘肃彩陶除最早的大地湾文化是泥片贴筑法,从仰韶文化到沙井文化均为泥条筑成法加慢轮修整。辨别陶器制作的工艺痕迹,区分快慢轮制陶的不同特征,是鉴定陶器真伪的关键。有的伪造者使用快轮制造或范模制法,不可避免地在陶器上留有与泥条筑成法完全不同的痕迹;甚至也有人使用较原始的方法拉坯成型,但修整、烧制却逃避不了现代工艺的诱惑,仍然会在制成的陶器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现代痕迹。所以,在平时鉴赏彩陶时,就要注意掌握不同制陶工艺在陶器上遗留的制作、修整、烧制特征,只要认真观察,用心总结,寻找制陶的蛛丝马迹,鉴别真假彩陶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比如,以慢轮修整的陶器,大多会在器底和器口遗留轮旋产生的同心圆;而快轮制成的陶器因坯体快速成型,器壁会产生螺旋式拉坯指印,在底部留下切割产生的偏心涡纹。史前彩陶的内壁上,可能会产生一圈接一圈的泥条痕以及手指修整的印痕;外壁的修整痕迹往往是断断续续的。现在还有人使用电炉高温烧陶,火候相当高,敲击胎体会发出清脆的声音,与土窑柴火烧制的史前彩陶也有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如此,鉴定器物必须要上手,要触摸,要感觉,经验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积累起来的。同理,根据照片判别真伪,结论是不可靠的,有时,伪劣品倒是从照片上可以断定的,慎重的做法还是看实物后再定。目前,民间鉴定彩陶也摸索出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闻味道、沾水等,但使用中不能绝对化,由于埋藏环境的不同、出土时间的差异,有的彩陶并没有异味;彩陶的吸水性能有千差万别,彩绘的浓淡也会影响吸水性,有些真的彩陶吸水性并不好。

最后,有一点经验之谈。据笔者多年的体会,对一些造型奇特、纹饰华丽、附加雕塑形象的彩陶,要倍加警惕,市场上的这类陶器很多都是现代工艺品,或者是做了手脚的,在真的陶罐上后加彩、后加雕塑。比如,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马家窑文化的各类彩陶与雕塑一体的器物、各种人面彩绘,往往成为造假者的首选。实际上,考古发现中,称为艺术珍品的彩陶极为少见,史前先民还不具备批量生产彩陶精品的条件和可能。甘肃的文物事业开展了几十年,马家窑文化的尖底瓶仅在陇西出了一件。照片上的尖底瓶(图199)就是陇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仿制品,纹饰与出土物几近相同,但陶质、陶色与真品相差甚远,纹饰缺乏灵气。

img227

图199

img228

图200

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盆是甘青彩陶中名闻遐迩的器物,青海有2件出土的舞蹈纹盆,甘肃的民间收藏中偶见完整器物。但这件彩陶盆(图200)很奇特,不仅有难得的舞蹈纹,而且还有马家窑从未见过的鱼纹。仔细看来,纹饰疏散,图案粗糙,与马家窑彩陶风格完全是两回事。再看陶质、陶色,破绽露出,这是现代仿品。

img229

图201

大地湾遗址出了一件精美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笔者在甘肃某地见到一件低劣的仿品(图201)。仿制者为迷人耳目,故意做出破裂状,纹饰既有原文物的,又有仰韶文化晚期的,头部过大,比例失调,唯独陶色接近,但黑彩又太黑,给人带来怪异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