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彩陶《蛙纹》: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

甘肃彩陶《蛙纹》: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蛙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至此,蛙纹基本结束了演变之路。图181 蛙纹彩陶壶图182 蛙纹彩陶壶局部图183 蛙纹彩陶盆图184 变体蛙纹彩陶壶图185 变体蛙纹彩陶片图186 变体蛙纹线条壶蛙纹的变化引发了爪形纹的源头问题。

甘肃彩陶《蛙纹》: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

2. 蛙纹

img207

图五 仰韶文化蛙纹演变图

考古发掘材料表明,从仰韶文化早期开始,一直到马家窑文化,先民们始终对蛙纹情有独钟,蛙纹使用的时间至少长达二千多年,是彩陶动物纹饰中长盛不衰的母题。蛙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

蛙纹通常使用在盆钵的内壁或壶的外壁。仰韶文化早中期,蛙的形象是写实的,由头部、身躯和四肢组成(图五、仰韶文化蛙纹演变图),头部以圆点表示眼睛,身躯填充圆点,四肢带爪,生动地描绘出在盆内向上爬行的笨拙形象。仰韶文化晚期开始,蛙的身躯部分变得图案化,大地湾的蛙纹壶身躯以网格纹替代了圆点,甘谷的彩陶壶(图181、182)则以左右相对的弧线填充躯体,但头部、双眼、四肢仍是写实的风格,其中甘谷蛙的四肢表现出游动的活灵活现的姿态。进入马家窑类型阶段,蛙纹向两个方向转变。盆形器中的蛙都画在盆内底部,即俯视情况下的中心部位。目前发现的蛙纹盆已有多件,都是马家窑类型的精品,安特生带到瑞典的一件,兰州雁儿湾、天水师赵村各出土一件,民间收藏的有几件,蛙的形象相差无几。与仰韶文化的蛙纹相比,网格纹变得更加细密,有的尾部加画了一个小圆圈(图183)。壶形器的蛙纹却踏入变体、简化的道路,漳县的彩陶壶(图184)保留了眼睛和身躯,但四肢消失了,身躯高度图案化,图案内上下左右各有一条短弧线,是否代表了四肢,难以揣测。笔者2007年在洮河上游临潭县石门口马家窑类型遗址发掘时,见到了基本相同的彩陶壶的蛙纹残片(图185),说明这种变体蛙纹是一段时期的固定的表现形式。天水市杨家坪出土的蛙纹壶(图186),过去的解释多为对鸟纹,笔者认为,这个图案是蛙纹的又一种变体,仔细观察后发现它与漳县的变体蛙都有外圈的椭圆形线条,向内包裹,追根溯源,这应该是蛙的身躯轮廓线。这个变体图案,仅保留双眼,身躯进一步简化,变成两个相对的爪形纹及四条弧线。至此,蛙纹基本结束了演变之路。值得关注的是,蛙纹的演变有两条轨迹,它们都是从写实出发,逐渐图案化、格式化,但一条是越来越复杂,另一条却背道而驰,纹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img208

图181 蛙纹彩陶壶

img209

图182 蛙纹彩陶壶局部

img210(www.daowen.com)

图183 蛙纹彩陶盆

img211

图184 变体蛙纹彩陶壶

img212

图185 变体蛙纹彩陶片

img213

图186 变体蛙纹线条壶

蛙纹的变化引发了爪形纹的源头问题。爪形纹是马家窑类型的常见纹饰之一,笔者以为,爪形纹是蛙纹的简化,它的母体是蛙。我们注意到它与马厂类型的爪形纹不同,马家窑类型的爪形纹是弧线的,一般为三爪,马厂的爪形纹是源自于神人纹,是直线条的,爪的数量不确定。

为什么先民两千多年割舍不下蛙纹?这里不是简单的热爱就能解释的问题,应该上升到蛙崇拜的层次。史前环境较现在温暖潮湿,蛙声一片的场景令先民认识到蛙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为了追求人类的繁衍,逐渐产生了对蛙的崇拜。半山、马厂类型仅有零星的蛙纹出现,但盛行似蛙似人的神人纹,或许与娃的崇拜有某种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