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沙井文化
1924年夏秋之季,瑞典学者安特生为了寻找仰韶文化与青铜文化之间的缺环,来到河西走廊的民勤县,在沙井村发掘了40余座墓葬,沙井文化因此而得名。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腾格里沙漠西部、西南部边缘及武威、金昌一带,依据永昌三角城、西岗、柴湾岗的碳测年代数据,距今约3000年—2500年左右。这是一支半农半牧的青铜文化,其晚期还发现铁器,与北方草原文化关系密切。陶质均为夹砂陶,盛行紫红色陶衣,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彩绘均为红彩,以细长的垂线纹、鸟纹最具特色,还有三角网格纹、菱形纹、折带纹等。沙井文化最后随着匈奴的崛起,逐渐消失在戈壁大漠之中,甘肃彩陶在历史舞台上壮美地落下了最后一幕。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将出土于天祝、榆中、甘谷、武山等地的小口、长颈、球腹、圜底、红彩的陶器应从沙井文化中划分出来,称作董家台文化,并认为这类遗存可能受到齐家文化的影响,年代要早于沙井文化。两者的彩陶纹饰特征接近,是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从器型上看,董家台文化的器型更接近辛店文化,其分布区域主要为农业区,与沙井文化有显著的差异。当然,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未来的考古发掘。
176
沙井文化·三角网格纹单耳彩陶罐
口径8.5厘米、高12.5厘米、底径7.5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76 1958年,民勤县沙井遗址出土。完整。敞口、粗颈、鼓腹、平底、单耳。通体红色彩绘。口沿饰平行线与折线纹;颈部绘平行竖线;上腹部为平行线及三角网格纹;下腹部涂红彩。
177
沙井文化·大口双耳彩陶罐
口径15.8厘米 高22厘米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177 永昌西岗墓地出土。完整。敞口、粗颈、直腹、平底、双耳,口沿上有对称的两个小流。口沿内绘一周红色条带;器表由口沿至上腹部、连同双耳均饰红彩。大多数沙井文化彩陶与该器物相同,仅饰红彩,无图案。
178(www.daowen.com)
沙井文化·三角垂线纹圜底双耳彩陶罐
口径9 厘米 高21 厘米
甘谷县博物馆藏
图178 口沿略残。口微敛、粗颈、鼓腹、圜底,双耳。红褐色彩绘。肩部为菱格纹;颈部与腹部同饰三角垂线纹,不同的是腹部三角的垂线拉得更长。造型、纹饰与其他彩陶文化相比,特点鲜明。
179
沙井文化·三角垂线纹圜底双耳彩陶罐
口径13.7厘米 高24厘米
古浪县博物馆藏
图179 征集。基本完整,口略残。敞口、斜平沿、斜直颈、圆鼓腹、双耳、圜底。施浅红色陶衣,红褐色彩绘。从口沿到腹部,三条平行的菱格纹条带将画面分隔为三层,每层菱格纹条带之间均由细长的三角垂线纹构成。特别称奇的是,个别三角垂线上,还绘以吊兰似的小草叶图案。造型浑圆独特、图案雅致清丽,别具一格。
180
沙井文化·三角垂线纹圜底双耳彩陶罐
口径8.7厘米 高23.8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80 武山县白门镇西旱坪遗址出土。口沿略残。敛口、粗颈、鼓腹、平底、双耳。红褐色彩绘。口沿饰一周菱格纹;肩部为菱格与三角折线纹;颈部及腹部纹饰一致,绘三角垂线纹,腹部垂线拉长。器型别致、纹饰精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