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分布非常广泛,甘肃、宁夏、青海以及内蒙古均有分布,但中心区是甘肃中部和东部,距今约4200年—3700年。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2008年至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潭县磨沟遗址发掘了1668座齐家文化墓葬,获得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最新资料,这里不仅出土了大量包括铜镜在内的青铜器,而且还出土了目前我国时代最早的金耳环等金器。齐家文化是从甘肃东部逐渐向西发展起来的,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及青海湖畔,几乎遍布全省。磨沟资料表明,其时代的下限可能比过去的认识要晚,距今约4200年—36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居址多为白灰面建筑,出现了成批的祭祀使用的玉礼器。陶器造型优美,类型众多,各种带耳器显著增多,弧形大耳成为鲜明特点。彩陶数量不多,中东部地区多为红彩,以折线三角纹为主要纹饰;西部地区受马厂彩陶影响,红黑彩并用,有三角纹、折线纹、菱形纹等。甘肃中东部地区彩陶数量不多,常见红彩;河西地区彩陶偏多,红黑彩并用。纹饰有三角折线纹、网格纹、菱形纹和蜥蜴纹等。
第一组:东中部地区的彩陶。陶质较细腻,橙黄色居多,器表打磨光亮,多见红彩。
129
齐家文化·三角折线纹圜底彩陶罐
口径7厘米 高13.5厘米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129 1973年广河齐家坪20号墓出土。完整。直口,短颈,颈腹部两侧有耳,圆鼓腹,圜底。红彩,口沿内外绘倒三角网格纹,腹部以平行线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图案为连续水波纹,中间部位饰三角折线纹。构图元素为双线,之间的空白绘以均匀的短线。这些双线纹饰单独来看又像是爬行的蛇类。齐家文化彩陶风格雅致,对后来的四坝文化、辛店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0
齐家文化·三角折线纹圜底彩陶罐
口径9.5厘米 高22厘米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130 广河齐家坪墓地出土。完整。侈口、束颈、鼓腹、圜底、双耳。红褐色彩绘。通体构图以平行线分隔成三部分:最上部分饰三角网格纹;其他两部分纹饰相同,绘三角折线纹,排列有序的折线平行细密,规整有序,繁而不乱。
131
齐家文化·三角网格纹单耳彩陶罐
口径5.5厘米 底径4.3厘米 高7厘米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
图131 1972年,天水市秦城区华岐乡下马村出土。口沿略残。 敞口,单耳,垂腹,平底。红色彩绘,口沿内饰折线,颈部为平行线及斜线形成网格纹,腹部一周绘3个网格纹组成的大三角。造型别致、线条简洁,堪为精品。
132
齐家文化·条带纹双大耳彩陶杯
口径11.5厘米 底径5厘米 高14.5厘米
榆中县博物馆藏
图132 1994年榆中清水驿乡齐家崖湾村岳彦林家征集。完整。敞口,长颈,平底,大双耳,耳部有三角形镂孔。颈部上下各饰一周红彩条带纹,条带主要由平行线组成,平行线内填充短斜线。器物上大下小、造型独特,双耳夸张,线条洗练,突显了齐家文化彩陶的鲜明特点。
133
齐家文化·网格条带纹彩陶罐
口径8.6厘米 底径8.6厘米 高20.6厘米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图133 完整。侈口,鼓腹,平底。构图简单明了,由口向腹部呈放射状,形成六组宽条带纹,条带为细密的网格,疏密得当,风格爽朗。
134
齐家文化·对顶三角纹双大耳彩陶罐
口径8.2厘米 底径4.3厘米 高12厘米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图134 1989年,积石山县银川乡出土。完整。侈口,大双耳,平底。红色彩绘。颈部为平行线,腹部四组对顶三角纹,三角内绘网格纹。造型与构图完美统一,线条简单流畅。
135
齐家文化·条带纹双耳彩陶罐
口径9.3厘米 底径8.4厘米 高20.5厘米
古浪县博物馆藏
图135 口略残。侈口,双耳,鼓腹,平底。黑色彩绘。颈部绘菱形方块,两耳周围饰锯齿纹,肩腹部以粗细不等的平行线组合为条带纹,条带之间的三角空白处,网格构成的折线巧妙地镶嵌其中,体现了娴熟的彩绘技法。
136
齐家文化·鸟形器
直径10厘米 高8厘米
图136 完整。鸟形首,鼓腹,颈部有一孔,平底,翘尾。红色彩绘,头部以圆点及圆圈突出表现了双眼,背部和尾部有简单的线条,造型稚拙,富有情趣。
137
齐家文化·对顶三角纹贯耳彩陶罐
口径6厘米 底径5.5厘米 高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37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完整。侈口,直腹,平底,腹部有两贯耳。纹饰简单,红彩绘成四组对顶三角,其中三组为三角网纹,一组为斜线纹,造型奇特。
第二组:河西走廊的齐家彩陶。与第一组彩陶有明显的区别,以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出土器物为代表。数量较多,以黑彩为主,图案繁缛,器型和纹饰都受到马厂类型的强烈影响。有的学者如对甘肃彩陶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李水城先生将这类遗存称作“过渡类型”,认为这是晚于马厂但与齐家文化同时并行的遗存,最后演变为四坝文化。其年代约距今4000年左右。
138(www.daowen.com)
齐家文化·三角折线纹单耳彩陶罐
口径9.7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24.4厘米
古浪县博物馆藏
图138 古浪县土门镇青石湾子遗址出土。完整。单耳,鼓腹,平底。通体饰红色陶衣,黑色彩绘。颈部为三角网格纹。肩腹部以平行的折线构成三角,空白的三角内都绘有两条短线条,纹饰简单朴拙。
139
齐家文化·菱形网格纹双耳彩陶罐
口径8.5厘米 腹径19.5厘米 高16.5厘米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图139 完整。侈口,鼓腹,腹部有两鋬,双耳,平底。黑色彩绘。颈部饰菱形小方块。双耳以下为六组黑色的条带构成的菱形大方块,方块内又套饰了网格组成的菱形方块。图案的配置、线条的运用显示出周密的设计才华。
140
齐家文化·菱形方块纹双耳彩陶罐
口径9.5厘米 底径7厘米 高13厘米
玉门市博物馆藏
图140 完整。侈口,鼓腹,平底,双耳。颈部为菱形方块,肩腹部整个构图繁缛复杂,变幻多样。有网格组成的折线纹、交叉的十字、黑色条带以及菱形方块等,令人赏心悦目。
141
齐家文化·折线纹单耳彩陶杯
口径8厘米 底径8.5厘米 高6.5厘米
玉门市博物馆藏
图141 敞口,直腹,平底,单耳。口沿饰平行线,整个腹部以黑彩绘成均匀分布的折线纹。器物造型简单、纹饰洗练。
第三组:我们在甘肃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馆藏文物中见到本组彩陶,他们大多为红彩,图案较为简单,最常见的是斜线交叉纹,还有平行线、折线纹等,器型为壶或带耳罐。由于可比照的发掘资料很少,过去通常归入齐家文化。笔者经过认真观察,发现这组彩陶器的器型属于常山下层文化。这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阶段。
142
斜线交叉纹彩陶壶
会宁县博物馆藏
图142 口部缺失。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带,黑彩,斜线交叉纹。
143
折线纹彩陶壶
会宁县博物馆藏
图143 口部残缺。颈部一周为剔刺纹,肩腹部饰两条附加堆纹带,腹部饰斜篮纹,具有典型的常山下层文化特征。红彩,多层折线纹。
144
菱形方块纹单耳彩陶杯
口径6.8厘米 高7.5厘米
礼县博物馆藏
图144 口沿略残。侈口,单耳,折腹,平底。红色彩绘。颈部为平行线,腹部绘排列整齐的菱形方块,造型规整,构图简洁。
145
斜线交叉纹彩陶壶
榆中县博物馆藏
图145 完整。肩部饰红彩,斜线交叉纹。
146
斜线交叉纹双耳彩陶罐
榆中县博物馆藏
图146 完整,红彩,颈部饰两条平行线,上腹部饰斜线交叉纹。从器型上看,与齐家文化和马厂类型相似,但纹饰却不同。
147
斜线交叉纹彩陶壶
榆中县博物馆藏
图147 完整。附加堆纹带和腹部的斜篮纹,说明该器物应属常山下层文化。红彩,多层折线纹。
148
斜线交叉纹彩陶罐
榆中县博物馆藏
图148 完整。红彩,斜线交叉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