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大地湾文化遗址

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大地湾文化遗址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地湾文化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有的学者称其为老官台文化,我们认为老官台资料过于零碎,大地湾资料丰富而全面,故命名为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较容易与其他史前文化区别开来。这是大地湾文化的常见器型。004大地湾文化·内彩陶片甘肃省博物馆藏图004 1979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

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大地湾文化遗址

(一)大地湾文化

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有的学者称其为老官台文化,我们认为老官台资料过于零碎,大地湾资料丰富而全面,故命名为大地湾文化。根据调查与发掘资料,这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迄今为止,已发现9个遗址,其中已发掘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3个遗址。2011年,在天水市麦积区二十里铺又发现一处。我们推测,与渭河流域自然条件相差无几的泾河也有这类遗存。依据碳测年代结果,大体年代距今约8000年—7000年左右。他们定居在河边阶地,从事农业,种植黍。当人们对天然矿物颜料有了一定认识,又能控制提高陶窑温度时,彩陶便应运而生。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较容易与其他史前文化区别开来。陶器火候较低,质地不甚坚硬;其制法采用模具敷泥法,是在陶模上分层敷贴泥片而成,所以陶片是分层的;陶质多为夹细砂陶。彩陶呈现出相当的原始性:器类单纯,饰彩的陶器绝大多数为钵形器,或为圜底钵,或为三足钵,均属生活中常用的饮食器。纹饰简单,仅在钵形器口沿内外绘宽窄不同的条带纹,尚未出现变化多端的图案,色彩为偏暗的紫红色,与红色陶胎对比不甚强烈。尤其是一件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普遍的现象。尽管这时的彩陶远不及仰韶、马家窑彩陶那样绚丽多姿,但是它毕竟将彩陶引入人类的生活,将美好的色彩带到人间,开启了甘肃彩陶艺术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

img5

001

大地湾文化·条带纹三足彩陶钵

口径27.5厘米 高12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001 1979年,秦安大地湾遗址209号墓出土。出土时已破碎,后经粘对复原。敞口,圆腹,底附三锥形足。中下腹饰整齐的交错绳纹。口沿内外抹光,饰紫红色条带,沿外宽彩带约2.7厘米—3厘米、沿内彩带较窄,宽约0.5厘米。虽是七千多年前的器物,但器型匀称大方,彩绘起到了装饰效果。

img6

002

大地湾文化·条带纹三足彩陶钵

口径32厘米 高14厘米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www.daowen.com)

图002 1979年,秦安大地湾遗址209号墓出土。残器,复原。敞口,口沿外略内凹,圆腹,底附三锥形足。中下腹饰交错细绳纹。口沿内外抹光后饰紫红色条带纹,沿外为宽彩带,沿内彩带较窄。

img7

003

大地湾文化·条带纹圜底彩陶钵

口径27.9厘米 高9.6厘米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003 1979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破裂,复原。敞口,圆腹,圜底。口沿外略内凹,中下腹饰规整的交错绳纹。紫红色彩绘,口沿内为细线纹,沿外饰较宽的条带纹,沿外宽彩带约2.7厘米-3厘米、沿内彩带较窄,由于长期使用,口沿外彩部分脱落。这是大地湾文化的常见器型。

img8

004

大地湾文化·内彩陶片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004 1979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图案绘于三足钵或圜底钵的内壁,均为单独纹样,色彩为紫红色。这些纹样发现有十多种,与其后的仰韶文化早期宽带纹彩陶上的刻划符号十分相似,尽管这类符号具体含义尚待研究,但许多专家认为它们装饰功能不明显,可能具有记事功能或某种特定意义,甚至是文字的雏形。

另外,还发现2片黑色深腹罐内壁有白色彩绘的几何纹样,是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的技法,这类彩绘容易脱落。但说明这种技法与烧窑前画彩的历史至少同样悠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