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古文学研究:陈忱与吴楚的交游与创作成果

近古文学研究:陈忱与吴楚的交游与创作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忱居先,标明朝代,后出者从略;复检该门其他条称引诗注,亦俱如此。故以敬夫为陈忱又字,显然不妥。显然,陈忱、吴楚为同社社友,其交游,在情理之中。康熙二年发生“明史案”,吴楚卷入案中。亦能为曲,据别本《传奇汇考标目》著录,曾创作有《宿香亨》传奇,演张浩事。关于顾苓的出生年代,有关传记材料无明确记载,今人周妙中《历代曲家年里字号室名综表》称其为“明末清初人”。

近古文学研究:陈忱与吴楚的交游与创作成果

胡适在他的《〈水浒续集两种〉序》中说:“颉刚从汪《志》里辑得陈忱的遗诗三首:明陈忱敬夫(颉刚案: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1)这是称陈忱有字敬夫的最早说法。

对胡适所称引的顾颉刚的这一说法,鲁迅等老一代学者是持保留态度的。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下)谈到《水浒》续书,说:“清初,有《后水浒传》四十回,云是‘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盖以续百回本。”(2)并未采纳其说。赵景深在1940年撰的《〈水浒后传〉作者的诗》中,更对此提出了质疑,说:“这大约是汪《志》弄错了;因为《明诗纪事》中分明有一首陈忱的‘香谷上人投诗敬夫清新可读因同过访’,这当然是说香谷上人投持给敬夫,被陈忱看见,觉得清新可读,因生钦慕,就与敬夫一同去访问香谷上人。倘若解释作陈忱他自己,那么陈忱又‘同’谁去访问呢?所以我认为当另是一人。”(3)

但是到了后来,不知何故,胡适所引顾颉刚的说法,却似乎成了定论,多种文学史、小说史,毫不怀疑地加以引用,径直写上: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

其实,鲁迅的态度是谨慎的,赵景深的怀疑是有道理的,称陈忱字敬夫,这完全是顾颉刚粗心,而胡适又未能核检原书所致。

今查检汪曰桢《南浔镇志》,顾颉刚所据材料出在卷四。该卷“衢巷”一门有“西庄村”条,编者引陈忱等人有关西村之诗篇为注,有:

明陈忱敬夫移居西村

纪端村中

董世熙西村晚步

邢典西村

纪峻西村

沈谦浔溪杂忆诗

张鉴浔溪棹歌

编者在书中的编写体例一致,均在诗人名后径出诗题,并无例外。陈忱居先,标明朝代,后出者从略;复检该门其他条称引诗注,亦俱如此。显然,“敬夫移居西村”乃陈忱的诗题,不能够“敬夫”与后四字剥离。

陈忱之名,见于汪《志》者凡六处:卷四衢巷门,卷九寺庙二,卷十二人物栏,卷二十五志馀三,卷二十六志馀四,卷二十九著述一,而将陈忱与敬夫并置一处者,仅卷四此一例。可见,汪曰桢也决无以“敬夫”为陈忱又一个表字的意思。

再核其他的方志、诗选、笔记,也从没有称陈忱字敬夫者。如俞樾《茶香室续抄》卷十三引沈登瀛《南浔备志》说:“陈雁宕忱,前明遗老,生平著述并佚,惟《后水浒》一书,乃游戏之作。”同治刊本《湖州府志》陈忱传谓:“陈忱:《雁宕诗集》。《诗兼》小序:忱字遐心,号雁宕,乌程人。”光绪刊本《乌程县志》谓:“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明诗综》谓:“陈忱,字遐心,乌程人。”故以敬夫为陈忱又字,显然不妥。

“敬夫”非为小说家陈忱的表字,汪《志》所引诗中的“敬夫”非为陈忱,已是无须再多饶舌的事了。那么,此“敬夫”又究竟为谁何呢?鄙见以为,他就是陈忱的同乡、诗友吴楚

清浙江归安人杨凤苞《秋室集》卷五“记吴楚”条载:

吴楚,字敬夫,西林村人。乌程诸生。耽吟咏,好钟谭派,董说称之。尝偕闵声选唐诗《岭云集》,吴江吴宗潜序之行于世。及楚预史祸,声、宗潜悉下狱。时以史案系累者多文士。诸人锒铛狴犴,慷慨赋诗,互相酬答,皆无困苦乞怜语。后各免归,声合诸家诗抄为《圆扉鼓吹编》云。

吴楚与小说家董说交往频繁。查董说《丰草庵诗集》,载及与其往还者,有《焚野人香敬夫坐睡》、《敬夫过塔院访此山禅师》、《敬夫宿水北庵……归途纪事余用其韵》、《秋夜梦至玉贞仙观阅古画……适敬夫有卖花之作因用其韵》诸作。因为彼此知己,了解甚深,两人间的交谊自也非比寻常;又因为相互诗歌酬唱,文艺主张相近,董说也对吴楚十分赞赏,对其诗作极为称道。

而吴楚与陈忱交往,首先有陈忱自己的诗为证,如《敬夫移居西村》、《香谷上人投诗敬夫清新可读因同过访》。这是陈忱诗中记载他与吴楚交游的材料。

其二,清人抄本《东池诗集》录诗社友人唱和之作,以五次集会,辑五集,分别为:东池初集,东池再集,东池三集,东池四集,东池五集;录诗人二十三位,如陈忱、张隽、汤海林、吴楚、李向荣、黄翰、沈旭等;收入诗作近百首。显然,陈忱、吴楚为同社社友,其交游,在情理之中。

其三,同为明朝逸民诗人,陈忱与吴楚二人都有反清意识。康熙二年发生“明史案”,吴楚卷入案中。而对这一文字狱案,陈忱也深表不满,曾作《禽言》诗四首,寄托自己的愤慨。

其四,处于同一时代,住在同里,有着相近的诗歌主张,又有共同的友人,如此山禅师周澹成等,这更成了他们交往的基础。

据此,吴楚与陈忱交游,陈忱诗中的“敬夫”为吴楚,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顾苓,字云美,江苏吴县人。藏书家。善隶书,工篆刻,精于鉴别金石碑铭。擅作诗,有《塔影园稿》传世。亦能为曲,据别本《传奇汇考标目》著录,曾创作有《宿香亨》传奇,演张浩事。

关于顾苓的出生年代,有关传记材料无明确记载,今人周妙中《历代曲家年里字号室名综表》(4)称其为“明末清初人”。《中国藏书家辞典》付之阙如。其实,顾苓的生年可以确切考知,其卒年亦可以大致断出。

方文《嵞山续集》卷四,收《为顾云美六十寿》诗二首。诗云:

年少相逢古剑池,亭亭玉树吐华滋。

那堪甲子须臾过,偏在乾坤板荡时。

老入旧京歌黍稷,冷栖荒刹近茅茨。

莫言后辈无知己,争诵先生六十诗。

旅食僧厨不自供,萧然瓢竺与孤筇。

周秦缪篆人争乞,韩蔡分书众所宗。

灵谷搜梅寻断碣,生绡画鹤上高松。

虽云户小难胜酒,初度无能买一瓮。

第一首,写自己与顾苓少年相交,及以后遭逢乱世、又遇鼎革的尴尬,既抒发了作为遗民所特有的黍离之悲,又劝喻故人知己不乏,聊可自慰。次首诗,则描写了顾苓寒苦的生活与其酷嗜隶篆碑铭、创作有成的景况。不过,这两首诗的价值,更体现在它为考证顾苓的生年提供了确凿堪信的证据。《嵞山集》编诗多系年,据编年知,此诗创作于康熙七年戊申(1668),是年顾苓六十寿辰,按旧时习惯以虚龄算,前推五十九年,其应当是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其卒年当在1668年之后。

《嵞山续集》的作者方文(1612—1669),又名一耒,字尔止,又字明农,江南桐城人。明天启年间诸生,崇祯三年(1629)加入复社。入清以后不仕,以作诗自娱,并以此名家三十馀年。好交游,尝漫游四方,漂泊江准。方文与顾苓初始交往,见于《嵞山续集》卷四,与上引诗作于同年,另有《戊申元旦,苏州顾云美、嘉兴朱子葆、赣州曾止山、绍兴吴平露同集哺雏轩,分赋》一诗,诗云:(www.daowen.com)

我所怀人各一方,今春何幸得同堂。虎丘公讌年犹少(自注:崇祯辛未与云美社集虎丘,今三十七年矣),鸳水重游鬓已苍。塞出庐龙成旧雨,路分苕霅感新霜。萍踪会合非容易,日日相过醉不妨。

由诗中作者自注可知,方文与顾苓相识订交于崇祯四年辛未(1631),时方文二十岁,顾苓二十三岁,可谓“年少”相逢。既为老友,加之民俗颇为重视的六十大寿,方文不会弄错;何况,如其诗中所云,既然后辈知己“争诵先生六十诗”,可见为顾苓六十寿辰献诗的当不止方文一人,作为一种“集体”祝寿活动,这更增加了此一记载的准确可信程度。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肯定性的结论,即顾苓的生年,当为1609年;其卒年,当在1668年以后。

关于清初小说戏曲家李渔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关其生年,凡有二说:一是关贤柱《李渔生卒年考》(5)提出的1611年说,又称“辛亥说”;一为湛伟恩《李渔生卒年新证》(6)提出的1610年说,又称“庚戌说”。

关文的凭据,主要是李渔作品本身提供的内证,即李渔集子中的文字叙述,如对联《五十生男自书斋壁志喜》、七绝《五十生男自题小像志喜》、七律《庚子举第一男时予五十初度》等。湛伟恩的证据,则为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敦睦堂《龙门李氏宗谱》。“宗谱”中有关李渔生平事迹的新材料,赵闻庆在《有关李渔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7)中已有详细介绍。

综观二说,“宗谱”的发现虽弥足珍贵,但相比较而言,其可信度较之李渔自述则又显得不足。“辛亥说”的推考比较合理可靠,其缺点则在于材料仅限于李渔自述,尚未找到足以佐证其说的另外记载。

方文(1612—1669)《徐杭游草》有七言《访李笠鸿》诗一首,可补此缺,并可为有力佐证。诗云:“秋舠归自莫愁湖,又买西陵宅一区。僻地重开浣花径,深闺双产夜光珠。琴书有托何妨老,宾从相过合与娱。我亦明年四十九,不知能步后尘无?”诗末自注:“笠鸿长予一岁,是年连举二子。”

《徐杭游草》系年为清顺治己亥(1659),诗当作于是年。又,方文生于明万历壬子(1612),至顺治己亥恰合虚龄48岁之数,复反证诗作于己亥。据方文自注,知其小李渔一岁,己亥年他48岁,上推一岁,李渔虚龄为49岁,复逆推48实年,李渔的生年,则为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这与李渔集子中的自述吻合,可证“辛亥说”成立。又《徐杭游草》有七古《七夕饮李笠鸿斋头》,诗云:“忆昔芝田刘伯子,与客西湖弄秋水。遥望东南五色云,狂呼大叫烟波里。明年淮甸遇真人,运筹帷幄如有神。儒生裂土自君始,至今子孙处海滨。蹇予亦客西湖畔,遥闻鞞鼓喧江岸。画船不许放中流,藕花蒲叶空零乱。野酌偏逢乞巧时,坐当星汉露华滋。主人酾酒更相劝,朗咏犁眉数首诗。”据诗中文字描写可知,顺治十六年己亥,李渔仍居住西湖,此为考证其由杭州西湖移家金陵的时间,提供了一条宝贵资料。

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卷三,收《同虞来初、冯犹龙、潘国美、彭天锡登北固甘露寺》诗一首。移录如下:

莫御冯高意,同人况复临。云霞邻海色,鸿雁赴霜心。

川气饮残日,天风侮定林。无嫌诵居浅,暝月已萧森。

这是一首纪游抒怀诗,在呈现诗人心绪的同时,其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代通俗文学巨匠冯梦龙(字犹龙)交游的新资料。冯梦龙与阮大铖曾有交往,尚未见为人提及。

先谈交游发生的时间。

《咏怀堂诗集》有“崇祯乙亥(七年)秋”叶灿所作《咏怀堂诗集叙》,其中云:“余流落南中,一见握手,劳苦如平生。居久之,尽发其平日所著诗歌,以就余印可。余展读之,跃然曰:‘公(阮大铖——引者)之技遂至此乎?不见公久矣。公犹昔人,公诗非昔诗也。’公曰:‘吾里居八年以来,萧然无一事,惟日读书作诗,以此为生活耳。’”据此可知,上所征引阮大城纪其北固亭游历之诗,亦当作于他里居八年其间。

此里居八年之起迄时日,据有关资料亦可考知。《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阮大铖》载,(天启)“四年春,吏科都给事中缺,大铖次当迁,光斗招之。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以察典近,大铖轻躁不可任,欲用魏大中。大铖至,使补工科。大铖心恨,阴结中珰,寝推大中疏。吏部不得已,更上大铖名,即得请。大铖自是附魏忠贤,与霍维华、杨维垣、倪文焕为死友。造《百官图》,因文焕达诸忠贤。然畏东林攻己,未一月遽请急归。……寻召为太常少卿,至都,事忠贤极谨,而阴虑其不足恃,每进谒,辄厚贿忠贤阁人,还其刺。居数月,复乞归。……崇祯元年,起光禄卿。御史毛羽健劾其党邪,罢去。明年定逆案,论赎徒为民。终壮烈帝世,废斥十七年,郁郁不得志。”《小腆纪传》卷六十二有类似记载。

阮大铖《咏怀堂诗集》乙部,收其天启甲子(四年)作《还山诗》14首。又同部收其《余自甲子春深耕鸠岭,一官再起,七十日捧檄归矣。流言蜚及里中,文学耆旧走台为白,三代倘存,余饮羽如饴也,诗以志感》两首。

对上述资料作一排比对照,便可清楚阮大铖里居八年的时间起迄。起自天启四年,终于崇祯三年。这中间阮大铖曾有短暂的出仕,所谓“里居八年”,仅是大概含糊而言之。

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九《学校》有载:“癸巳迁学校后浮屠于城东鼎石山,学制益整。崇祯五年壬申,知县张文光从训导冯梦龙等议,用堪舆家言,高大巽方建龙门,迁尊经阁,移置敬一亭。”由此可证,冯梦龙于崇祯五年,已在丹徒训导任。据考证,冯氏出任丹徒训导当前推到他崇祯三年入贡不久(8)。丹徒在明代属于镇江府,镇江市位于丹徒县境内。不难想见,冯、阮二人会晤,即当在冯梦龙丹徒训导任上。时间当是冯梦龙出任丹徒训导不久,约在崇祯三年。

其次谈冯梦龙与阮大铖交往的原因。

阮大铖劣迹昭彰,臭名昭著,人所不齿,也为复社人士“恶之甚”(9)朱彝尊《明诗综》卷六十一评价阮大铖云:“佥壬之反复,真同鬼域……吾不屑录之。”冯梦龙为何与阮大铖交往?原因约有四点:

第一,阮大铖的劣迹,主要集中在弘光朝起用之后。他在天启朝为官不择手段、见风使舵,在旧时代官场多见,尚不至于为天下人之仇敌。

第二,《明史》卷三百八记载,崇祯十一年,“无锡顾杲、吴县杨廷枢、芜湖沈士柱、余姚黄宗羲、鄞县万泰等,皆复社中名士,方聚讲南京,恶大铖甚,作《留都防乱揭》逐之。大铖惧,乃闭门谢客,独与士英深相结”。在此之前,阮大铖或罢官里居,或避乱南京,其交游均相当广泛,这可证之于他的诗文集中。约在崇祯三年,阮大铖前游镇江北固亭等名胜,访见“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10)的当地县学训导冯梦龙,冯梦龙伴他同游,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三,毋庸讳言,冯梦龙是一位狂放不羁、不拘小节的风流才子,他缺少复社名士那种坚持原则、讲求名节的精神。阮大铖工诗能文,善于酬唱,又与冯梦龙无利害冲突,冯氏与他往来唱和也不足为怪。

第四,两人都是戏曲家。冯梦龙在万历年间,已创作《双雄记》传奇,天启五年序王骥德《曲律》,天启七年刊《太霞新奏》;阮大铖也精于音律,后来写了著名的“石巢四种”。其拜访曲家前辈冯梦龙,也实属正常。此从其同游中之彭天锡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票友也可觇知。

————————————————————

(1)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4) 周妙中《历代曲家年里字号室名综表》,见《曲苑》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 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

(6) 见《文汇报》1981年1月25日。

(7) 见《浙江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8) 参见陆树仑《冯梦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六十二。

(10) 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