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若雨诗文集及《西游补》交游考察

董若雨诗文集及《西游补》交游考察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传世有《董若雨诗文集》及小说《西游补》等。其游踪虽不甚广远,而交游者颇多。今试考其交游,先胪列事迹可考者于下,生平不详者则俟续考。董说八岁丧父,此为之前事无疑。赵长文于董说,可称蒙师。汉策与董说,论辈份为侄叔,谈年龄则相仿佛,言交情却是文友。张隽有《题俟庵易发》、《寄俟庵》、《初得丰草十集》等诗,载其与董说之交游。

董若雨诗文集及《西游补》交游考察

董说(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法名元潜,字俟庵,为僧后更名南潜,字月涵。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明诸生。一生著述宏富,在天文象数、史学年历、医学、文字音韵、佛学杂览及文学创作等方面,均有著作。今传世有《董若雨诗文集》及小说《西游补》(1)等。

董说“工古文词,江左名士,争相倾倒”(2),国变后,“虽遁于僧,顾癖嗜文字,老益笃。相与赏析者,若江夏黄周星九烟,吴徐枋昭法、金俊民孝章、顾苓云美,吴江顾有孝茂伦、徐崧松之,乌程韩曾驹人谷,嘉兴巢鸣盛端明,桐乡张履祥考夫,皆遗老,遁世无闷而皆与先生善”(3)。其游踪虽不甚广远,而交游者颇多。今试考其交游,先胪列事迹可考者于下,生平不详者则俟续考。

《丰草庵文集·前集》卷一有董说庚辰(1640)作《赵长文先生乍醒草序》,谓:“先生以诗文交先子三十年。及余师先生,先子每夜起,坐令童子覆诵日所读书……而余童子时,性又不诸童子等,绝不好晚起,星粲粲,且栉且沐。于是先子大忧,‘儿若此,惫矣’。属先生令晚起,久之勿改。”董说八岁丧父,此为之前事无疑。赵长文于董说,可称蒙师。又董说《宝云诗集》卷三有《忆里中赵长文先生》诗,记其往还之事。张鉴《蝇须馆诗话》也载“浔上赵长文先生为董若雨先生之师”(4)

赵长文,名隽,字广业,后更字长文,号印渚,浙江乌程人。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二《人物》载,其“力学攻诗,顷刻千言不竭。教授里中,人无知者”,“晚游江西,亦无所遇。老于布衣,贫病□(按:疑为‘终’)身。崇祯壬午(1642)卒”。以塾师为业。著有《乍醒草》等。

《丰草庵文集·前集》卷一有庚辰(1640)为董帷孺《玄览斋会业》所作序。《丰草庵诗集》卷六有癸巳(1653)作《五月归自灵岩,阅帷孺侄〈咏昙集〉》,同年又作《黄钟引答帷孺侄论易》诗。《丰草庵文集·后集》卷三有丙申(1656)为帷孺诗稿所作序,赞其“我家芝筠,负仙才,发为文章,去尘埃万里”,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董汉策,字帷孺,号芝筠,又号甦庵、帚园,浙江乌程人。董嗣成孙。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七、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均有传。少孤,好读书,早年游庠即冠军。廪贡生。敦品行,事母至孝。有韬略,拳勇绝伦。尝捐资赈饥、募勇士护卫乡里。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诏举贤良方正,癸丑(1673)春赴京陛见,以科道员缺试用。后为挟私憾忌者所参下狱。诬辨,告归田里,以著述修道终。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享年七十。汉策与董说,论辈份为侄叔,谈年龄则相仿佛,言交情却是文友。

闵南仲有《月函老师见怀次韵奉答》诗二首(5)。董说《宝云诗集》卷三有《怀闵湘人》、《湘人同灵璧樵过漏霜论古慨然因及西江旧游倪迂墨法》、《自和村韵重寄湘人》。

闵南仲,字子襄,又字湘人,号耐庵,又号石渔。沈登赢《南浔备志》、范颖通《研北居琐录》、潘尔夔《浔溪文献(6)及范来庚《南浔镇志》、范锴《浔溪纪事诗》(下)、周学濬《湖州府志》卷七十六均载其生平。少英敏。读书举目数行,博综书史,务求贯穿。性豪迈,不事生产,家计窘迫而迁,租赁而居,或云尝偕其妻改姓自鬻于唐棲大姓家。有至门请教者,引文征献,娓娓不倦。好音律,工词曲,嗜吟咏,操管立就。著述颇富,有《碎金集》、《寒玉居集》等。

《丰草庵文集·前集》卷二有董说壬午(1642)为闵未孩文稿所作序。

闵亥生,字未孩,浙江乌程人。同治十三年刊周学濬《湖州府志》卷七十六《人物传·文学三》有传。明朝举人。“癸未(1643)对策,极言柄臣卖国、督师主抚不主战之罪”。康熙戊辰(1688)就选,赴陕西西乡县任。“学通古今,旁及阴阳壬遁诸书,工诗古文”。晚号东皋,又号红崖山人。著《躬耕堂诗文集》、《明史》及乐府百篇。

沈登瀛《南浔备志》载:“甲申(1644)之冬,元趾来浔上访董若雨,寓居丰草庵,张西庐、孙孟朴皆与之订交,临别执盏,联句以赠,皆见三人集中,距殉节之时不过数月耳。”(7)董说《丰草庵诗集》卷八有乙未(1655)作《反公无渡河》诗,序云:“为亡友玄趾也,亦曰祭王子之乐章。北兵至,玄趾死。玄趾将坠于江,致书念台刘先生曰:‘门生已得死所矣。’书至,先生亦自决。”王玄趾之殉明,在甲申年次年,即乙酉(1646),董说此诗,乃回忆祭奠亡灵之作。

王毓蓍,字玄趾,浙江会稽人。汪曰桢《南浔备志》载其生平行事。为诸生,跌宕不羁。尝“受业于蕺山刘先生之门”,时“杭州失守,蕺山绝粒未死,元趾上书曰:‘愿先生早自裁,毋为王炎午所吊。’俄一友来视,元趾曰:‘子若何?’曰:‘有陶渊明故事在。’元趾曰:‘不然!吾辈皆声色中人,久则难持,及今早死为愈。’六月十有二日,召故交欢饮,伶人奏乐,酒罢,携灯出门,投柳桥下,先蕺山死。蕺山闻之,叹曰:‘吾二十年讲学,仅得一元趾。’乡人私谥曰正义先生。乾隆四十年(1775)奉旨入忠义祠”(8)

张隽有《题俟庵易发》、《寄俟庵》、《初得丰草十集》等诗(9),载其与董说之交游。董说《丰草庵诗集》卷四有辛卯(1651)作《读西台恸哭记和张非翁》、《读非翁石船存草有感》、《从非翁借书复用前韵》;同集卷五有《张非翁为余买书志感》、《锦边莲和非翁》;卷六有癸巳(1653)作《闻非翁卜居浔上复用前韵》;卷七有甲午(1654)作《忆张非翁》、《非翁拟迁浔上诗以促之》;卷八有乙未(1655)作《题张文通先生古今经传序略》、《吊古桧和张非翁》诸诗。董说与非仲之往还,可谓频繁。于其交谊,董说在丙申(1656)作《书先君赠非翁长歌墨迹后》中有载:“先大宗伯手评《两汉书》真本落人间,非仲先生力购归先人,先人手书长歌为谢……数年来非仲先生授经南村,怜余愁病,则为余买书,故《病孔雀编》载《志感》诗……非翁于余家,亦世有图书缘矣。”(10)张非仲与董家两代相交,堪称世交笃厚。

张非仲,名隽,一名僧愿,一字文通,号西庐。吴江人。“为博士弟子员,于经史百家无不得其旨趣。所与游皆名彦。楼居积书甚富,手录者千馀卷,拥列左右,己则坐卧其中。后为庄氏所招,作有明理学诸人传。其稿另录出,名曰《与斯集》。祸未发时已知其非,逃于僧舍,年已七十馀。丁母忧,茕然缟素……就逮时谈笑自若,与潘、吴诸人同死。所著有《西庐诗草》四卷”(11)。清初“明史案”中张隽遭厄,《费公庵日记》也有记载。其卒年,纪端《先君子馀素府君行略》载“西庐先生殁于壬寅(1662)之五月二十六日”,汪曰桢按“当为癸卯”(1663)(12)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二有庚寅(1650)作《焚野人香敬夫坐睡》,卷四有辛卯(1651)作《敬夫宿水北庵闻竹声不及入林而返归途纪事余用其韵》,卷五有同年作《秋夜梦至玉真仙观阅古画……适敬夫有卖花之作因用其韵》等,交往亦多。

吴楚,字敬夫(13),浙江乌程西林村人。杨凤苞《秋室集》卷五《记吴楚》载其事迹。明诸生。“耽吟咏,好钟、谭派,董说称之。尝偕闵声选唐诗《岭云集》,吴江吴宗潜序之行于世。及楚预史祸,声、宗潜悉下狱。时以史案系累者多文士。诸人锒铛狴犴,慷慨赋诗,互相酬答,皆无困苦乞怜语。后各免归”。楚之以“明史案”入狱,及与诸子狱中唱和事,又见陈寅清《榴龛随笔》及《费公庵日记》等书。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四有辛卯(1651)作《读孟朴先生存草次韵因怀旧事》及《重阅梅绾存草感赋》诸诗。

孙淳,字长源,号孟朴(或以为字,见张鉴《蝇须馆诗话》),江苏吴江人。沈登瀛《南浔备志》、沈彤《震泽县志》、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四、范锴《浔溪纪事诗》(下)、陆世仪《复社纪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等均载其事迹。嘉兴府生员。少负才名,曾为应社、复社之重要活动家、组织者。至复社以祸解体,淳家落年老,乃筑梅绾居于乌程南浔,晚年多寓居此处。清顺治三年(1646)卒。著有《蘅草》、《梅绾居存草初集二集》、《湖上联句集》等。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四,有辛卯(1651)作《金陵故宫遗香》,乃因“遇五先生归自金陵,得宫香一箧,湘人咏以二绝”,而依韵唱和之作。

阂齐汲,字及武,号寓五,浙江乌程人。清同治十三年周学濬《湖州府志》卷七十六《人物传·文学三》有传。明朝诸生。不屑仕进,耽于著述。尝批校《国语》、《国策》、《檀弓》、《孟子》等书,汇刻十种,称善本。著有《六书通》。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五有辛卯(1651)作《寄不寐道人》诗,卷七有甲午(1654)作《答吴门金孝章》。又其《宝云诗集》卷四有《落梅时伤耿庵》诗。

金俊明,初名袞,字九章,更名后字孝章,号耿庵,又号不寐道人。江苏吴县人。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七上等均有传。明诸生。明亡,以书法写字自给。又能画,以画梅最工。擅诗,诗笔苍老,多艰苦之笔。康熙十四年(1675)卒,享年七十四岁。著有《春草闲房集》。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六有癸巳(1653)作《渡口与胎簪十兄夜话》诗,自注:“余八年前曾寄兄书,有‘双瓢对挂’之语。又忆辛巳(1641)壬午(1642)间,西窗共读,约尽三更,每戏指灯花,相为慰叹。”据此知董胎簪为董说同辈长兄,且于董说二十二、三岁时,两人曾有同窗共读之谊。又《丰草庵文集·后集》卷三,有董说丙申(1656)作《题晓寒合录》,其中云:“往余作《责子诗》,胎簪兄曰:‘弟过矣。我则数誉我儿。’”董说与董胎簪之关系,自非寻常。

董汝煌,字幼文,号胎簪,浙江乌程人。父嗣昂。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二《人物》有传。县学生。明亡后闭门著书。有识见,“尝谓经学不明,举业家坏之也。士欲明经,不当以举业为逢时之具”。初治诗,后学《易》,“与族弟说、侄汉策晨夕讨论,时号上林三易”(14)。可知其为董说族兄,董汉策之叔。晚年患足痹,自称“跛隐”。年七十五卒。生卒年不详。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六有癸巳(1653)作《夜泊松陵过包惊几故宅》,诗云:“识面是长诀,娄江缟素时。乱来尊独行,死后证相知。岸闪渔舟火,门飘野庙旗。不曾携斗酒,祭友例凭诗。”可知董说与包惊几相交并不甚多,交情却亦深厚。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载:“包捷,字惊几,吴江人。崇祯壬午(1643)举人。有《西山集》。”《诗话》中记包捷“先辈避地穹窿,灌园自给。而交谊真挚,哭孙孝廉兆奎于内桥,收吴进士易体于湖上。读其韵语,淋漓慨慷,唾壶之口几缺”。

董说《楝花矶随笔》载:“八月大尽,觐金粟回,嘉禾石佛路上撞栖巢底渔父曰端明氏,三十年来旧游也;西风白日,执手长叹”(15)。《随笔》成书于董说晚年,然“三十年来旧游”,其与巢氏之交已久。董说《宝云诗集》卷一有《寄巢端明》诗。

巢鸣盛,字端明,号崆峒,浙江嘉兴人。考沈季友《槜李诗系》、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五《遗逸》、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六,知其为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举人。明亡,母殁,筑室于墓,颜其草堂曰“永思”,阁曰“止阁”,自号止园。三十七年跬步不离墓次,与妻严氏以耕织自给。康熙十九年(1680)卒,年七十。徐枋为定私谥贞孝先生。著有《永思草堂集》。

张鉴《蝇须馆诗话》载:“遯叟先生与高晖堂董氏有中表之戚,晚年多寓丰草庵。”(16)据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七《古迹二》考知,“高晖堂,在南栅新开河,明董斯张、董说父子所居”。而“丰草庵”,亦董说读书室名。遯叟与董说家有中表姻戚关系。

茅星来,字岂宿,号遯叟,又号具茨山人,浙江归安人。茅坤后人。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十六《人物传·文学三》有传。诸生。屡绌于有司,乃专攻经史,欲以著书名。长于古文辞。其“入都谒方灵皋少宗伯,一见赏识。累荐衡文,名遂大噪,几致千金。竟老死牖下”(17)

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七载纪远“就从董若雨、张西庐两先生游,尽得其读书之法”。范颖通《研北居琐录》亦载此事。

纪远,字无远,一字子深,号白云山人。原名遴,字亮工。浙江乌程人。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七《人物志·文学》、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人物二》均有传。博闻强记,工诗文,擅草书。嗜酒,性不谐俗。晚年始补县学生。穷愁病老而气不少衰。康熙壬辰(1652)伤于火,遂卒,享年七十岁。

董说《宝云诗集》卷四有《酬臞庵自笑一律》,诗小序云:“臞庵旧有意名山遗迹,余以为单搜古碑,尤资核实,感禅林之衰伤,异闻之不广,知我者希,有怀共勉。”诗云:“南宋凋文献,搜奇待续灯。名山君欲遍,幽事老偏能。打尽古苔碣,耿如秋玉绳。书完放烟桨,夸示补船僧。”序及诗中,言及臞庵之年老而志不衰,搜集古碑碣,来与自己(补船僧)奇文共赏诸端。

徐崧,字松之,号臞庵。江苏吴江人。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七载其“少从史元游。擅诗,好山水”。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转引尤西堂语:“臞庵一飘两屐,行数百里,过名山大川,徘徊眺望,即一邱一壑,亦必穷搜幽妙,寻章摘句,收拾奚囊中。”又引朴村语:“臞庵学诗于史弱翁,壮岁即有名。好远游,所至必僧寺;爱广交,所契半方外,故其诗能得禅理。”所著有《百城烟水》、《东南舆地记》、《臞庵集》。又选《缟紵》、《云山》、《缬林》三集。

徐枋有《怀人诗》九首,其三小序云:“月老名南潜,灵岩嗣,即苕上旧名士董若雨也。乱后隐浔溪,既皈灵岩,即嗣法。与余最善,向年冒雨访余于万峰。”(18)又有《与尧峰月涵和尚书》(19),记其与董说之交游。董说《宝云诗集》卷一有《题昭法画石》、卷三有《入吴不及晤昭法》。

徐枋,字昭法,号俟斋,晚号秦馀山人。江苏长洲(今属苏州)人。《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四、《静志居诗话》卷十九、《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小腆纪传》、《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五、《清史稿》卷五百一,均载其事迹。明崇祯壬午(1642)举人。擅画山水,入清不仕,以书画自给。隐逸山林野薮,足不入城市,与沈寿民、巢鸣盛并称海内三遗民。康熙三十三年(1694)卒,年七十三岁。著有《居易堂集》二十卷。

董说《宝云诗集》卷一有《寄声香谷在》、《九月十七夜粲白兆在香谷及支石集补船雁影堂明日将至鸿雪得乾字》,卷三有《得香谷书副之以诗卻寄》、《忆香谷随余湘中时忽忽八寒暑矣得香谷菁山札复之》、《闻香谷又在云荒》,卷四有《病中寄讯香谷代书》、《寄香谷在于鸿雪》等诗。

皇甫荫在,字香谷,又字愿桂,号桤庵,江苏吴江人。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五《方外》有传。清顺治丁亥(1647)年十一岁出家为僧。丙申(1656)至浙江乌程南浔,住明义庵。从张隽学诗,始以诗鸣。“参南潜于补船村,遂师事焉”。乙巳(1665)随董说游楚。尝为菁山常照寺主持。年三十八卒。按其生年,当在明崇祯十年(1637),卒年为清康熙十三年(1674)。

董说《丰草庵诗集》卷二有庚寅年(1650)作《敬夫过塔院访此山禅师》,诗中于此山咏品诗歌、作诗绘画之性情,有形象描摹。又其《宝云诗集》卷三有《挽塔院此山和尚》诗,云:“茅堂忆当水寺角,懒癖悔成相见疏。扇面清风修竹影,箧中淡墨饷茶书。湘西归来阙宵话,腊尾哀歌开旧庐。凭藉岩松癯像在,照人冰雪昔年如。”由中可知董说与此山之交谊。“湘西归来”,按《宝云诗集》卷六董说自称:“余随先师浮湘,在岁丙午”(1666),即指此事。“腊尾哀歌开旧庐”,暗示此山于此丙午年腊月月尾逝去。

此山禅师,字此山,法名净孝。原姓周,名瘳,字澹成。江苏吴县人。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五《方外》有传。少孤。明朝诸生。明亡,出家为僧,师事渔庵禅师,法名净孝。师亡,从董汉策募长生寺旁地,为师建造骨塔,又创塔院。黄周星为题“岁寒堂”额。能诗,善画梅花,与董说友善。著有《岁交诗》、《枯木吟》等。清康熙五年(1666)卒。生年不详。

黄周星有《从月函上人乞竹》诗(20),载其与董说往还。董说《宝云诗集》卷二有《黄九烟居士重过宝云》,其自注曰九烟“自言将制《北俱卢传奇》”;又其《题湛思园中草木画册》诗自注:“余往刻《昭阳梦史》中,有梦天雨字成一篇《归去来辞》,黄九烟居士绝赏此书。九烟有《南岳游记》。”(www.daowen.com)

黄周星,字九烟,上元籍,广东人。《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范锴《浔溪纪事诗》(下)、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四、陆心源《吴兴诗存》四集卷十四、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六下等均有传。幼抚于湖南湘潭周姓,故又姓周,亦称湖南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选户部主事,具疏复姓。入清不仕,改名黄人,字略似,号圃庵、半非,称将就主人,又称汰沃主人、笑苍道人。布衣素冠,寒暑不易。工篆隶,能诗,卖文自给。性耿介,交游间语不少假借。康熙庚申(1680)卒,年七十。著《九烟先生遗集》六卷。

温棐忱《董若雨先生传》载:“丙申(1656)秋,作《焚砚》誓词,削发从灵岩继起储禅师游。适三湘,上衡岳,遇陶仲调于长沙。仲调曰:‘吾久疑文周彖象淆于传注家言,今读子《易发》,涣然冰释矣。’先生曰:‘十年注《易》,千里浮湘,得仲调一人知己,何待后世子云哉!’”(21)董说视仲调为一人知己,可知其相契之深。《宝云诗集》卷二收《又题画册后六绝》诗,其三自注:“顷陶仲调书来,寄声九烟问游迹。”可见湖湘面识之后,二人仍有书信来往。

陶汝鼐,字仲调,一字燮友,号密庵(或以为字),晚年祝发沩山,号忍头陀。湖南宁乡人。《静志居诗话》卷十九、《明诗纪事》辛签卷十九、《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五、《清史稿》卷五百一等均有传。明崇祯九年(1636)拔贡。壮岁好游。南明弘光朝为何腾蛟监军,永历朝授翰林院检讨。入清不仕。擅诗,其作“虽未脱竟陵之派,然觉爽气殊伦”(22)。著《荣木堂集》三十六卷。

董说《宝云诗集》卷二收《又题画册后六绝》、《题湛思园中草木画册》诸诗。《又题画册后六绝》自注:“湛思年来事《列朝文选》,昨从晓寒渔所见评论宋学士集。”

董思,字湛思,号兼山,又号悬圃。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人物二》有传。原名灵预,字潜虯,母丧而思之不已,遂名思。康熙壬子(1672)拔贡,考授教谕。家富藏书,无不遍览。选明人古文,历十馀载,始定名《文传》,未刊而卒。“从父说(董说)为撰小传”,誉之甚高。湛思祖嗣茂,与董说父斯张同为董道醇子,说于湛思,虽为长辈,亦云文友。

董说《宝云诗集》卷二有《见茂伦近体骊珠集感赋》、卷六有《寄怀茂伦》。

顾有孝(1619—1689)字茂伦,号雪滩钓叟,又号抱瓮老人(23)。《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一、《皇明遗民传》卷六、《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七十五、乾隆本《吴江县志》卷三十三、《清史列传》卷七十等均有传。江苏吴江县人。少负才任侠,尝从陈子龙游。明亡,谢绝诸生,隐居钓雪滩陋巷。家贫好客,宾至辄留,有齑菜孟尝君之称。与遗民逸隐相唱和,叹沧桑而歌离黍。擅诗,不苟作,诗风隽永。康熙年间诏举博学鸿词试,公卿多欲引荐,坚辞不就。以选书为业,又治经史,以谨严称。选《唐诗英华》二十二卷、《五朝名家诗选》、《纪事诗钞》十卷、《风雅嗣响》二十卷、《明文英华》十卷、《松陵文起丽则集》、《骊珠集》、《闲情集》六卷。著有《雪滩钓叟集》。

董说《宝云诗集》卷三有《吴门郑桐庵旧年赋十律寄研山头……中有怀尧封月师兄一篇会病未答山中追忆有作》,卷四有《寄寿郑桐庵八十》。

郑敷教,字士敬,号桐庵。江苏长洲人。《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二、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八有传。湛深经术。攻《易》,颇有造诣。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举人。丁丑(1637)举贤良方正,以母老辞。入清,隐居教书。私谥贞献先生。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董月函先生事略》载,董说晚年与张履祥相与赏析,以文相交。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学者称杨园先生。浙江桐乡人。《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四、《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及《清史稿》等均有传。九岁丧父,十五岁补邑诸生。既长,受业于山阴刘宗周门下。明亡,隐居杨园,教授里中。专意于程朱理学,一以居敬穷理、躬行实践为主。康熙十三年(1674)卒,年六十四。著《杨园先生全集》五十四卷。

董说《宝云诗集》卷四有《得吴郡问顾云美亦逝》诗。

顾苓,字云美。江苏吴县人。《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四、《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有传,载其事迹。《明诗综》卷七十七录其诗一首。善隶书,工篆刻,精于鉴别金石碑版。能诗,其作略嫌率易,却不袭竟陵诗遗风。著有《塔影园稿》。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董月函先生事略》载董说晚年相与赏析者,又有“乌程韩曾驹人谷”。

韩曾驹,字人谷,浙江乌程人。县学生。陆心源《吴兴诗存》四集卷十七录其诗,并载其事迹。曾驹后更名显德。父韩千秋。国变后弃诸生,栖迟庚村以老。著有《悟雪诗集》。

总括上所考述,董说之交游,多在太湖周围地区。而其多为诗文作家,则可见清代初年,以太湖为中心,在苏州、湖州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具相当规模的作家群体,姑名之曰“太湖作家群”。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颇值得探讨。见于《董若雨诗文集》中董说之交游,尚有张西铭、许玉史、许有介、严既方、吴羽三、李和梅、闵持讷、姚文初、陆丽京、粲白兆等,其生平事迹待作续考。

————————————————————

(1) 详参拙文《也谈〈西游补〉的作者》,《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

(2)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二。

(3)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七《董月函先生事略》。

(4)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五《志馀三》引。

(5) 民国·周庆云《南浔志》卷四十九。

(6)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转引。

(7)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五转引。

(8)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五《志馀三》转引。

(9) 民国·周庆云《南浔志》卷四十九。

(10) 见《丰草庵文集·后集》卷三。

(11) 清·陈寅清《榴龛随笔》,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七《志馀五》引。

(12)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九。

(13) 参拙文《敬夫考辨》,《浙江学刊》1987年第1期。

(14)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引严允肇《董胎簪先生传》。

(15)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五转引。

(16)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四十转引张鉴《蝇须馆诗话》。

(17)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四十《志馀八》引《蝇须馆诗话》。

(18) 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七。

(19) 清·徐枋《居易堂集》卷二。

(20) 民国·周庆云《南浔志》卷四十九。

(21)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十五转引。

(22) 清·朱彝尊《明诗综·诗话》。

(23) 参拙文《〈今古奇观〉辑者抱瓮老人考》,《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