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章回小说《西游记》研究中,为一大热点。大体而言,有四家说法:1.鲁迅据《古岳渎经》提出的淮涡水神无支祁说(1),即“本土说”;2.胡适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提出的哈奴曼说(2),即“外来说”;3.蔡国梁(3)、萧兵(4)等综合二说提出混血说(或称混合说);4.日本学者矶部彰等人据佛教密宗典籍提出的猴形护法神将说(5),即“佛典说”。四种说法,均表现为一种对应式的原型考索。应该说,这种方法,在研究文人独立创作的时候,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西游记》这样的世代累积型创作,其存在的问题却也显而易见。
如众周知,作为《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原型,在唐朝初年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实中,并没有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影子在。如果我们要追索章回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形,则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白衣秀才猴行者。“取经故事”经过了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孙悟空形象,由《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发端,也经历了不知凡几的民间艺人、书会才人、文人作家等众人之手,其在素材来源上具有多源性,其形成过程更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而既有的研究成果,无支祁、哈奴曼、猴形神将等等,只能说是在孙悟空形象演变的过程中,通过种种渠道,有可能影响其生成的某些因子。
作为一个由“世代累积”而诞生的文学形象,考察《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来源,对于构成其形象的特征性内容,诸如火眼金睛、善能识妖、铜筋铁骨、千里眼、顺风耳、闻风鼻、七十二般变化、分身术、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及其超凡的降妖灭怪的本领等,却是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所在。孙悟空形象的特征,一言以蔽之,即神通广大,这很自然让人想起佛教基本典籍中那俯拾即是的关于佛家神通的资料。
清初人潘耒在其《救狂砭语·与长寿院主石濂书》中说:“神通之说,佛家有之。”佛教典籍中关于神通的记载甚多。《大乘义章》卷二十云:“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雍,谓之为通。”《无量寿经·法会圣众第一》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佛家有“五神通”、“六神通”诸说。所谓“六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漏尽通。佛典认为,修四禅可以得到前五通,如《出三藏记集》卷六载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中说,行禅法能够“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入不思议,非梵所测”;《大智度论》卷二《初品》中云,成就阿罗汉者,“得六神通,具三明智,诸禅三昧,自在出入,逆顺超越”;《高僧传》卷十一《习禅传论》中慧皎云:“禅用力显,属在神通。”即以《高僧传》为例,其卷九《神异上》列高僧4人,卷十《神异下》列高僧16人,均为负有神通异能之人。
佛家认为,神通与观想有关,释道安《安般注序》云:“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无往不因;德之所寓,无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出三藏记集》卷六)佛教不以神通为追求,但神通有助于弘法,如《高僧传》卷十《神异下》论曰:“神道之为化也。盖以抑夸强摧侮慢,挫凶锐解尘纷。”这正是佛教渲染其神通的直接目的。
兹举佛教若干基本典籍中相关资料,对比《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之具体表现,其间所存在的联系,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把握孙悟空形象生成的特殊过程,对于更正确地理解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内涵也有裨益。
此《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特征性内容之一。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擒,“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太上老君将他放进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七七四十九日,火候俱全,待要开炉取丹。大圣将身一纵,跳出丹炉,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第十九回,孙悟空向猪八戒卖弄自家本事,也说:“你是也不知。老孙因为闹天宫,偷了仙丹,盗了蟠桃,窃了御酒,被小圣二郎擒住,押在斗牛宫前,众天神把老孙斧剁锤敲,刀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损动分毫。又被那太上老君拿了我去,放在八卦炉中,将神火锻炼,炼做个火眼金睛,铜头铁臂。不信,你再筑几下,看看疼与不疼?”
类似孙悟空这般的神通,举汉传佛教典籍中的例子,具体如:
1.《维摩诘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
2.《五灯会元》卷二:“江西志彻禅师,姓张氏,名行昌。……受北宗门人之嘱,怀刃入祖室,将欲加害。祖舒颈而就,行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
3.《高僧传》卷十《神异下》:“释昙始……多有异迹。……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后拓跋焘……毁灭佛法……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着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
舍利弗将十方世界所有大风吸纳腹中,身体不变形;将十方世界坏劫末期所有大火吸纳腹中,其体不受损害。行昌持剑欲害六祖惠能,屡斫无伤。昙始亦刀剑不能伤,砍斫无所损。此较之悟空铜筋铁骨,并无稍逊。此对于孙悟空形象塑造,当有启示意义。
此《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特征性内容之二。第十五回,孙悟空向唐僧说道:“你也不知我的本事。我这双眼,白日里常看一千里路的吉凶。像那千里之内,蜻蜓儿展翅,我也看见,何期那匹大马,我就不见!”第二十回,在黄风岭下,忽然起一阵旋风。孙悟空用手将这风抓一把,闻一闻,说道:“果然不是好风!这风的味道不是虎风,定是怪风,断乎有些蹊跷。”第二十七回,唐僧一行离开五庄观西去,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知道是熟透了的山桃,于是前去采摘。回来,见到白骨精变成一斋僧的年轻女子,八戒与唐僧都不能辨识。悟空“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接着,妖精又变成八十岁的老妇人、老公公,均被悟空识出。第三十三回,平顶山莲花洞二魔,变做一年纪老迈的受伤道人,骗过了唐僧、沙僧,却被孙悟空一眼看出是个妖精。
孙悟空此类神通,在汉传佛典中可找到大量类似的例子,如:
1.《无量寿经·发大誓愿第六》法藏云:“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2.《无量寿经·菩萨修持第三十》:“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3.《梵网经》卷上《十地》第六:“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众生身,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非非音,非非声,一切法声。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大小国土中微尘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众生心心所念,苦乐善恶等事。”
4.《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5.《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第三》:阿那律向佛陀云:“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6.《维摩诘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
7.《楞伽经·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于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令我及与诸天世人,于长夜中,得大饶益。’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花宫殿,往世尊所。”
8.《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以是清净意根……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9.《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10.《高僧传》卷九《神异上·晋邺中竺佛图澄》:“竺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杂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亦能令洁斋者见。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
11.《五灯会元》卷二:“殃崛摩罗尊者,未出家时,外道受教为娇尸迦,欲登王位,用千人拇指为花冠,已得九百九十九,唯欠一指,遂欲杀母取指。时佛在灵山,以天眼观之,乃作沙门在殃崛前。殃崛遂释母欲杀佛。佛徐行,殃崛急行,追之不及。乃唤曰:‘瞿昙,住!住!’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殃崛闻之,心忽开悟。遂弃刃,投佛出家。”
12.《高僧传》卷十《神异下·晋洛阳磐山犍陀勒》:“犍陀勒……谓众僧曰:‘洛东南有磐山,山有古寺庙处,基墌犹存,可共修立。’众未之信,试逐检视。入山到一处,四面平坦。勒示云:‘此即寺基也。’即掘之,果得寺下石基。后示讲堂僧房处,如言皆验。众咸惊叹,因共修立,以勒为寺主。”
法藏比丘说,当其成佛时,要让众生洞晓各自往生、此身、来生之善恶果报,知悉十方世界过去、将来、现在所有发生的事情,具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依照佛陀教化,修行七种觉悟、八种圣道,修行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能够照见诸法实相,洞悉宇宙万法。具天眼通,可见十方三界国土中如微尘一样之细物,及四大幻相、六道众生身相之本色;具天耳通,可以闻听十方三界六道众生苦乐音声,知苦乐音声非苦乐音声,乃至世间一切法声。而清净肉眼,能观察到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及阿鼻地狱、三界顶天;清净耳,可以听到三千大千世界上至顶天下到地狱一切声音;清净鼻根,能闻到三千大千世界内外各种香气;清净意根,能洞察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众生内心之想法念头。此亦孙悟空千里眼、顺风耳、闻风、辨妖诸神通之所本。
此《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特征性内容之三。第二回,叙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腾云之法,“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第十四回,孙悟空向唐僧道:“不瞒师父说,我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路。”
孙悟空此种神通,在汉传佛典中,也有类似例子,如:
1.《无量寿经·发大誓愿第六》法藏言:“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十一、遍供诸佛愿)。
2.《坛经·疑问品第三》:“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3.《维摩诘经》卷下《香积佛品第十》:“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4.《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
5.《法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6.《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言已,云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而住。”(www.daowen.com)
7.《佛祖统纪》卷九:慧威,“江陵人,依南岳行法华三昧,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闻人畜禽鸟声,必知其意。又发证神通,飞空履水,如步平地。”
法藏言,当其成佛时,让佛国众生具神足通,刹那念起,可抵无边净土,周游佛国。惠能说,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遥远,消除十恶,即行十万里;除去八邪,又过八千里,瞬间十万八千里可达。化身菩萨接受香积佛赠与饭食,得神通力,瞬间由众香国到维摩诘精舍。文殊师利菩萨等坐宝莲花上,从龙宫涌出,飞往灵鹫山法华会场。妙音菩萨其身未动,依仗定力,刹那间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释迦摩尼佛法座近处。达磨大师云生足下。慧威“飞空履水,如步平地”。此皆为孙悟空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之原料。
此《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特征性内容之四。第二回,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悟空因得了仙体,“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同回,孙悟空在花果山与混世魔王打斗,“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第五回,孙悟空反下天宫,天兵征剿,“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第六回,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二郎神变得身高万丈,孙悟空也变得与二郎身躯一般;孙悟空变作个麻雀儿,二郎神变作个饿鹰儿;悟空变作一只大鹚老,二郎变作一只大海鹤;悟空变作一只鱼儿,二郎神变作个鱼鹰儿;悟空变作一条水蛇,二郎神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悟空变作一只花鸨,二郎神现原身,取弹弓打去;悟空变了一座土地庙儿,二郎神再现了本相。第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嗔怪驱逐,孙悟空拜唐僧,唐僧不睬,他使个身外身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唐僧左右躲不脱,只得受了一拜。第十六回,孙悟空在观音禅院变作一个蜜蜂儿。第十九回,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变作一条三股麻绳。第三十二回,在平顶山,孙悟空变作个蟭蟟虫儿,跟踪猪八戒,见八戒睡进草丛,又变作个啄木虫儿,揸他的嘴唇。第三十四回,孙悟空变苍蝇、变小妖、变妖母。第三十六回,行者把腰儿躬一躬,长了二丈馀高,用手拭去灰尘,见是“敕建宝林寺”。第六十一回,孙悟空与牛魔王比赛变化,牛魔王变作一只天鹅,悟空变作一只海东青;牛王变作一只黄鹰,悟空变作一只乌凤;牛王变作一只白鹤,悟空变作一只丹凤;牛王变作一只香獐,悟空变作一只饿虎;魔王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悟空变作一只金眼狻猊;牛王变作一只人熊,悟空变作一只赖象;牛王现原身成一只大白牛,连头至尾,有千馀丈长,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悟空也现原身,抽出金箍棒来,把腰一躬,喝声叫:“长!”长得身高万丈,头如泰山,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执一条铁棒,着头就打。
孙悟空此等神通,亦可举汉传佛典中幻变、分身等例子,如:
1.《无量寿经·德尊普贤第二》:“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2.《解深密经》卷五《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3.《维摩诘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
4.《楞伽经·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尔时,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于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于空中隐而不现。……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回盼,欣然大笑,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
5.《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6.《法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7.《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8.《高僧传》卷十《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失所在。阁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9.《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见、法见,被世尊威神摄向二铁围山,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10.《五灯会元》卷一《十二祖马鸣尊者》:“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说偈已,瞥然不见。祖曰:‘将有魔来,与吾较〔音角〕力。’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于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动。”
11.《五灯会元》卷二:“舍利弗问天女曰:‘何以不转女身?’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女自化身如舍利弗。乃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云何转面而变为女身?’”
12.《五灯会元》卷二:“南阳慧忠国师……唐肃宗上元二年,敕中使孙朝进赍诏征赴京,待以师礼。……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
大菩萨们在十方佛界,如同幻师,能够示现种种应身及化身。佛陀告诉曼殊室利菩萨说,如来化身,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佛国。得到神通的菩萨,刹那间身体长至四万二千由旬。舍利弗以神通分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佛陀随众生之心,幻出种种形象,方便说教;又能分身,每一宝山,每一国中,每一佛前,皆有佛现。妙音菩萨能现示各种身相: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天王身、转轮圣王身、诸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长者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身等等。保志、慧忠也有分身之术。十二祖马鸣与老人斗法,老人变一小虫,大若蟭螟。此类神通记载,亦当为孙悟空形象塑造所取资。
此《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特征性内容之五。第二十六回,孙悟空请来观世音菩萨,用她净瓶中的甘露水,救活枯死的人参果树。第三十九回,悟空被唐僧逼不过,驾筋斗云来到兜率宫,向太上老君讨要了一粒金丹,冲灌进乌鸡国国王肚里,又把雷公嘴噙着那皇帝的口唇,一口气吹入咽喉,死去已久乌鸡国国王气聚神归,得以复生。第四十回,红孩儿变化成幼儿,挂在树上,口口声声喊叫救人,悟空知其为妖,怕唐僧上当,念个咒语,使了个移山缩地之法,把金箍棒往后一指,师徒过了峰头,却把那怪物撇下。第四十五回,孙悟空与妖道比赛求雨,指示四海龙王等各路神仙说,自己将棍子为号,往上一指要刮风,第二指要布云,第三指要雷鸣电闪,第四指要下雨,第五指要大日晴天,果然一场好雨,下得那车迟城里水漫了街衢。第四十六回,孙悟空与妖道比砍头,刽子手将他的脑袋砍下,一脚踢去三四十步远近,只听得肚里叫声:“头来!”被鹿力大仙念动咒语,将头扯住,悟空捻着拳,挣了一挣,喝声“长”,飕的从腔子内长出一个头来;又比剖腹剜心,悟空自己用双手扒开肚腹,拿出肠脏来,一条条理够多时,依然安在里面,照旧盘曲,捻着肚皮,吹口仙气,叫:“长!”依然长合。第七十九回,比丘国国王听信妖道,要用唐僧的心肝做药引,孙悟空变成师父,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骨碌碌地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那昏君唬得呆呆挣挣,口不能言,战兢兢的教:“收了去,收了去!”
孙悟空此类神通,在汉传佛典中亦有类似的例子,如:
1.《高僧传》卷九《神异上·晋邺中竺佛图澄》:“竺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襄国城堑水源……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石虎有子名斌,后勒爱之甚重,忽暴病而亡,已涉二日。……澄乃取杨枝咒之,须臾能起,有顷平复。……澄左乳傍先有一孔,围四五寸,通彻腹内。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
2.《五灯会元》卷一:“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
3.《高僧传》卷九《神异上·晋洛阳耆域》:“时衡阳太守南阳滕永文在洛,寄住满水寺。得病经年不差,两脚挛屈不能起行。域往看之,曰:‘君欲得病疾差不。’因取净水一杯,杨柳一枝,便以杨柳拂水,举手向永文而咒,如此者三。因以手搦永文两膝令起,即起行步如故。此寺中有思惟树数十株枯死,域问永文此树死来几时。永文曰:‘积年矣。’域即向树咒,如咒永文法,树寻荑发,扶疏荣茂。尚方署中有一人病症将死,域以应器着病者腹上,白布通覆之,咒愿数千言,即有臭气薰彻一屋,病者曰:‘我活矣。’域令人举布,应器中有若垽淤泥者数升,臭不可近,病者遂活。”
4.《高僧传》卷十《神异下·晋长安涉公》:“涉公者,西域人也,虚靖服气,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以苻坚建元十二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中观之,咸叹其异。坚奉为国神,士庶皆投身接足,自是无复炎旱之忧。”
5.《宋高僧传》卷二十六《唐晋州大梵寺代病师传》:“初止今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绘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沉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为毒龙为之也。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6.《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图澄求雨,医活死人,理肠清洗;密多尊者移山之术;耆域治病、医活枯树;涉公、代病役使神龙降雨;佛陀运神通合拢众多宝伞,覆盖三千大千世界,此亦为《西游记》孙悟空降雨、治病、搬观世音医治人参果树、装天等借鉴材料。
如上所举证之佛典,《无量寿经》有东汉月支僧人支娄迦谶译本、曹魏时期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等;《梵网经》有六朝陈智文注本、隋朝智凱说灌顶记本、唐朝法藏注本等;《解深密经》有南朝宋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本、北魏时期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本、南朝陈印度僧人真谛译本、唐朝玄奘印本等;《维摩诘经》有东汉严佛调译本、吴支谦译本、西晋竺法护译本、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唐朝玄奘译本等;《楞伽经》有刘宋时期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本、北魏时期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本、唐朝实叉难陀译本;《坛经》是唐朝僧人惠能在韶州大梵寺说法,其门人记录整理本,今存敦煌写本、约晚唐宋初惠昕本等;《法华经》有三国时期支疆梁接译本、西晋竺法护译本、后秦鸠摩罗什译本等;《高僧传》乃南朝梁天监年间慧皎著;《宋高僧传》乃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赞宁撰;《五灯会元》乃南宋普济撰;《佛祖统纪》乃南宋宝祐二年至咸淳五年志磐撰。而这些著作,首先都是在中土广为流传,知名度极高的佛教典籍,不仅阅读者众,也是佛门宣讲的常用书,普及率很高。其次,除了《宋高僧传》、《五灯会元》、《佛祖统纪》为宋人著作,其他在唐朝(包括唐朝)以前均盛为传播,对于唐代中后期开始传播的“取经故事”,自然存在发生影响的可能。第三,玄奘取经故事,其自身即属于佛教内容范畴,在其传播过程中,人们以盛传的经典内容加以丰富或附会,实属自然。
综上可知,“取经故事”在传播演进的过程中,曾经广泛地吸收了佛教的各种素材,自不待言。其不断丰富,由历史变易为神话,章回小说中的唐僧,也已经与历史上的人物玄奘,有了本质的不同。至于原本就是虚构产物、神话人物的孙悟空,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其雏形,到《西游记平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再到章回小说《西游记》,其间包括了众多民间无名氏的加工创造,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与知识储备,对其加以不断的改造、充实、丰富、更新,赋予其新的意义,所以,其生成过程中,取材上的多源与演变的复杂,可以想见。总之,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与佛教基本典籍中随处可见的神通故事,并非偶然的巧合。从本文举证的佛典“神通”资料,不难发现,这是孙悟空形象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取材资源,其内容也最终成为孙悟空形象构成的重要元素。
————————————————————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附录,第285页。
(2) 胡适《〈西游记〉考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02页。
(3) 蔡国梁《孙悟空的血统》,《学林漫录》第2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4) 萧兵《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5) (日)矶部彰《元本〈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形成》,《集刊东洋学》1977年第3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