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双林人物小传
沈梦麟
沈梦麟,元末明初人。生卒年不详。初字元昭,入明后改字原昭。居镇南三里之花溪。元至元五年(1339)中举,至正十三年(1353)为进士,任婺源州学正,武康县令。不久归双林,致力于诗文,精于律诗,尤工七律,时称“沈八句”,著有《花溪集》三卷。他与吴兴王蒙、莘野、曹孔章、沈士诚、章同、胡廷辉、孟珍并称为“吴兴八子”。他们时常聚在一起潜心钻研诗的格律,吟咏山水景物,产生了不少佳作。乌程诗人鲁琪琳评价为:“三百诗篇风雅颂,世人能读少人观。吟哦须得自性情,雕琢反愁失肺肝。青草池塘中造化,梅花香影外波澜。熟参熟究工夫到,始信仙凡共一舟。”(1)
凌 云
凌云(1434—1510),字汉章,号卧岩。明代针灸名医,双林派针法开山祖师,其学一脉单传,铜人指穴为后世所推崇。明弘治中,被授以太医院御医之职。
凌云为人慷慨,古道热肠。病人之邀,无论黑夜风雨,立即出诊,从不怠慢。对于穷苦的人,他都免收诊费。所到之处如有桥梁、庙宇坍塌等情况,他会多留几天,走时把所有的酬银全部馈赠给他们,用作修缮。
凌云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有医著《流注辩惑》、《凌云针灸秘法全书》、《经学会综》、《凌门传授铜人指穴》、《针灸内编》等。近年经发掘已刊行的有《经学会综》(双林卧岩凌云汉章定本),《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以及《针灸内编》。凌云的针灸术被海内外称之为“归安凌氏针法”。
正德五年(1510),凌云卒于家中。
沈 秱
沈秱,字时秀,号观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于乡,次年中进士,并知寿光县。后晋南礼部主事,改吏部。不久告养亲归,期满入都,遭到张居正的弹劾,致长达26年不予复出。后经过陆光祖连续13次上奏荐贤,才得以复出,授南仪曹,升南光禄少卿、南尚宝卿等职。
沈秱为官公正。在知寿光县时,有人杀了自己的妻子,诬说是其邻居所为。经过沈秱的审理,案情才真相大白。他还施计捉住了当地的大盗任天象,维持了境内百姓生活的稳定和平安,沈秱的功绩受到了肯定。
在其任应天府尹时期,“倭艇千余进犯”,朝廷委以福建巡抚以应对危局。沈秱临危不乱,从容以对。他派把总刘可贤移檄至敌营,观察敌情,并以外松内紧、佯攻之计吓退倭寇,从而使闽浙获安。后遭佞臣参奏,言其年老而改南直,遂乞休归家事母。
沈秱阴阳方技,无所不精,勾股算例,独究堂奥。著作有《观颐诗文集》20卷。至79岁殁,葬于古镇,大学士朱国桢为之墓铭。
凌一飞
凌一飞,字冲甫,号秋渚。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著有《秋渚诗集》、《落叶诗三十章》等。他与吴若金、顾起云一起创作的双林名胜题咏极富有特色。“双溪八景”和“东林十二景”七律诗作颇受镇人喜爱。其中“双溪八景”中的《东林春晓》、《石漾秋波》、《钓波残碣》、《水寺渔灯》、《普度闻梵》、《闻庵看雪》、《虹桥夜月》、《林西暮霭》,“东林十二景”中的《古街》、《水寺》、《枯庙》、《月榭》、《残碣》、《断桥》、《曲径》、《方池》、《夹塘》、《远树》、《渔火》、《飞帆》把双林当时优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尽收诗中,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小镇的丰富文化内涵,给人以无限遐思与美感。如《虹桥夜月》:“垂虹桥影照睛沙,村市无声淡月华。野树暗随流水远,回波影撼暮云斜。溪毛碧瘦秋将老,石骨苍寒夜正赊。最是沧州幽绝处,一声征雁入芦花。”《虹桥夜月》等许多诗中吟咏的风景至今犹存。
沈 澜
沈澜,字维涓,号泊村,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四年(1726),由拔贡中顺天府试,雍正十一年进士,任内阁中书,后升为宗人府主事廷试御史,出任江西瑞州知府。辞官返乡后,在江西南昌豫章书院任主讲。被乾隆皇帝称为“江西两名士”的蒋士铨、彭远瑞都是他的学生,此外他还培育出谢启昆、刘芬等杰出的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成为社会名流。著有《双溪渔唱》、《泊村文抄》、《西江风雅》、《襞幽集》等,尤以诗歌见长。
沈澜的诗作一是描写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封建地主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如《偿租粮》、《稍桑叶》、《举田债》等诗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地主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在大兴文字狱的清代,沈澜仍在他的文章中直言百姓之疾苦,是很有勇气的。二是描写双林山水景物和歌咏乡情友情的。如诗集《双溪渔唱》,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姚文泰
姚文泰,清代文人。字正卿(一作镇青),号荃汀(一作谦艇)。父亲姚麟,字巽郊,富藏书画,且工诗,喜交游。姚文泰耳濡目染,幼即工韵语,深得长辈的青睐。七岁时父死成为孤儿,由祖母养育,继续学习工韵,受到大家的器重。之后从吴药房(兰坡)习举子业。他对家中的藏书披览不倦,考订疑义尤详。因匿藏至戚李士奎被仇家揭发,而被解至太仓寓镇,后释归。七应秋试不售,与诸子唱和以自娱,年69岁卒。其著作颇多,有《螺舟前稿》4卷、《谦艇诗存》10卷、《诗景丛说》6卷、《淡巴菇小谱》2卷等,尤为卓著的则为《双溪棹歌》3卷。
陈文煜
陈文煜,字我琦,号蓉裳。清代诗人。少年就享有盛名。曾游历维扬、金陵,与武康高文照孝廉相唱和。到了汴梁,留柴孝嗣署中,受到中州名士的推崇。后回双林,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人。
陈文煜的诗十分平和,清雅而闲淡,很少有雕琢之气,尤其擅长五古。如《月夜听琴》:“群动一以息,月出当话阴。美人坐瑶夜,张此风中琴。曲罢河汉斜,凉露沾衣襟。”《游华山投宿精舍》:“空山微雨过,草树滴新绿。春泉泻百里,静听荡尘俗。幽庐杳何从,斜日隐山曲。去去投香林,迢迢送游目。闲云怡我心,清泉濯我足。明当到天地,采取莲叶服。”
陈文煜有《吴兴合璧》传世。该书作于其自京城回双林之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左右。由归安杨知新(元鼎)作序,为介绍湖州府内山水名胜掌故之书。杨在《序》中云:“余友陈子蓉裳,有著述才。慨文献之无征,搜遗闻之放失,纂辑《吴兴合璧》。如千卷以骈俪之体为记载之书。山川古迹,了如指掌,卓然为吾乡独开生面而自成一家,言信可谓毫发无憾者矣。且其文词清丽,兼擅庾鲍胜场。世之览者,菀其精采。采入讴吟,定使翰墨生香、湖山壮色,则是书也。非徒夸数典之不忘,实足为艺林之一助云。”
《吴兴合璧》全书分四卷,均为陈文煜纂辑。卷一为“山部”,乌程潘翥(励斋)、同邑杨知新(拙园)参订;卷二亦为“山部”,同杨知新(拙园)、姚廷文(春树)参订;卷三为“水部”,同道丁步瀛(仙槎)参订;卷四为“古迹部”,德清傅允中(浚斋)、侄炎敏(树亭)参订。其书言简意赅,收罗全面,考据精到,为后人所推崇。现有清光绪四年(1878)七月聚珍斋刻本存世,藏于湖州市博物馆。
姚学塽
姚学塽(1766—1826),字晋堂(镜塘),清代学者。学塽性静,好读书。据《清史列传》记载:“童时,父兄坐庭上,久侍立,足不倚。既长,读书,毅然以身学。”乾隆四十四年(1779),14岁中秀才。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拔贡举于乡。嘉庆元年(1796)中进士,廷试作《时务策》,论述精辟,授内阁中书。嘉庆十三年(1808),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后转兵部主事,迁职方司郎中。清道光六年西陲用兵,学塽任方司之职,任重事繁,积劳成疾,病故,年61岁。清咸丰九年(1859)浙江巡抚请于朝,祀为乡贤;同治九年(1870)入乡贤祠。其故居仅一进三间,现尚存于双林镇姚家弄。
姚学塽为官不畏权贵,耿直刚正。他在嘉庆元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时,和珅是大学士,按照清朝惯例,内阁中书都要对大学士行弟子之礼,“学塽耻之”,弃职回家。直到和珅伏诛,才重新入京师任职。
姚学塽居京师先后有40年,但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不登权臣显宦之门,志高行洁。“中外馈遗,一无所受。敝衣蔬食,若旅人之厄者。所僦僧寺破屋……”临终之际,宅无长物,唯墙际酒坛而已。连很少认可他人的龚自珍都折服于他,对其五体投地,作诗颂扬他曰:“枯庵有一士,长贫颜色好。避人偕访之,一觌永相保”,认为姚学塽安贫乐道,心理平衡,故能青春长驻,见他一面便可汲取无穷力量。另外,在《清史列传》中有记载,“尚书初彭龄调兵部,请学塽至堂上,躬起肃揖之,学塽亦不往谢。大学士百龄兼管兵部,欲学塽诣其宅一见,终不可得”。故朝贵罕识其面。
姚学塽论学,强调以致知启其端,以力行践其实,以慎独握其要。三者之中,慎独尤其重要。他对理学持保留、批判的态度,曾说:“宋儒之书,非尽于宋儒之书也,本之于经以深其源,博之于史以广其识,验之伦常日用以践其实,参之人情物理以穷其变。不必终日言心言性而后谓之理学,亦不必终日言太极、会阴、五行而后谓之理学也。”
姚学塽著述甚丰,他所写的古文、诗词,多质朴而达意,文辞清妍绝俗,不故弄辞藻。且在他的文章中蕴涵着颇多的民本思想,如《送闵贡圃至扬州》云:“养志未宜嫌禄薄,读书大好是官闲”。但学塽不重收录,书稿任人取走,在其死后,才由弟子们搜集整理,刊刻成《竹素斋文集》和《竹素斋诗集》等。
严我斯
严我斯,字就思,号存庵。康熙三年进士,系进士一甲第一名,即状元。生卒年不详。据顾涞初(归安乙丑进士)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郎中降职,严曾送顾诗。又据吴陈炎《旷园杂志》谓:严做梦,醒后数日,“偈曰:误落人间七十年,今朝重返旧林泉……遂卒”。可见卒年约在康熙末。严我斯高中状元后,授修撰,官至礼部侍郎,年未六十就回归故里。著有《尺五堂诗删》共十卷。他的诗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清诗纪事初编》作者邓之诚先生认为,他晚年是“悔其一第”,不该做官,故乞身回乡的。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以《缫丝曲》、《捕蝗谣》、《河上居采野蒿作食感赋》为代表。
郑祖琛
郑祖琛(1784—1851),字梦白。嘉庆九年举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江西星子知县。嘉庆二十年,调任新建县知县。嘉庆二十三年,迁宁都直隶州知州。道光元年九月,升抚州府知府。十二月,调吉安府知府。道光四年三月,调南昌府知府。以后,又历广饶九南道,调监法道,直隶天津道天淮监运史,江西按察使等职,道光二十五年,升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六年,调广西巡抚。
在任期间,郑祖琛开办义学,建立书院,创办育婴园,平反疑狱,督开瓦窑河,兴利除弊,镇压焚掠乡民的盗匪,防剿进犯的外国势力,甚得百姓爱戴。
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吉利兵船驶犯浙江海口,郑祖琛受命赶赴镇海军营,随同筹办防剿。郑祖琛积极筹备粮食等事宜,道光二十二年,英人终于就抚。
道光三十年间,贼匪蔓延,大股贼匪窜扰修仁、荔浦两县,到处诱胁,英、德外国势力也乘机渗入,声势浩大,多生事端。郑祖琛与赶赴广西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共同探讨、筹办防剿等事宜。最终多次获胜,剿灭了修仁、荔浦的贼匪,歼、俘计2000人。
在郑祖琛剿匪期间,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传播上帝教,号召起义。道光二十八年,洪、冯两人被桂平县令贾某设计擒获,上报广西巡抚郑祖琛。据《清史稿》记载:郑“不能决,遂释之”。因此,才有此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然郑祖琛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待大家探讨。
清咸丰元年(1851)郑祖琛遣戍新疆,忧病交加而卒。
郑祖琛在扬州曾选刻国朝诗3000余家。在杭州辑刻《小谷口诗钞》12卷,后又有《小谷口画引》及《小谷口诗钞》等著作。
徐有壬
徐有壬(1800—1860),字君青,又作钧卿。清末大臣、数学家。徐有壬一生的主要活动在于仕途。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授户部主事。道光二十一年升员外郎,次年为郎中。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任四川成绵龙茂道,并先后出任广东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四川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咸丰三年(1853),调任湖南布政使。咸丰五年(1855),以母忧赶回湖州原籍。适太平天国势力迅速发展,浙江巡抚何桂清奏请朝廷,以徐督办湖州团防,对抗太平军。咸丰八年(1858)徐有壬又督办江南军营粮台,后任江苏巡抚。咸丰十年(1860)春,太平军围攻湖州,徐有壬从江苏派兵往援。同年5月,李秀成又率太平军进攻苏州,徐有壬急函上海松太道吴煦,向英法联军求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徐有壬自杀身亡。
徐有壬自幼喜爱数字,8岁就能解勾股。他精于天文、数学,与当时著名数学家李善兰、陈杰等往来甚密。作为晚清八大算学家之一,他与罗士琳、项名达、戴煦、顾观光、夏鸾翔、邹伯奇和李善兰齐名。徐有壬著有《测圆密率》、《堆垛测圆》、《垛积招差》、《椭圆正术》、《圆率通考》、《造表简法》、《弧三角拾遗》、《四元算式》、《强弱通考》、《校正开元占经九执术》、《古今积年解源》、《朔食九服里差》、《表算日食三差》、《务民义斋算学》等。徐有壬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中算史上首次提出正切级数,对1852年戴煦(1805—1860)的系统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他的弦求矢公式推导方法是运用初等几何成功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典型范例,并具有现实意义;他在无穷幂级数展开式的推导与应用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徐有壬除了数学上的成就,还有文学方面的造诣,尤其是诗文。由《两浙犹轩续录》所载其诗《斋中读书》便可管中窥豹:“孝标昔辨命,流落多愤辞。邅迦十年间,才地良可悲。人生贵达志,富贵非我思。仰视苍天云,舒卷任汝为。”
莫觞清
莫觞清(1871—1932),近代实业家。幼年入双林私塾求学,后进新式学堂学习英语。1900年进苏州延昌永丝厂,因勤奋能干、精通英语,深得杨信之赏识,兼做翻译工作。1905年提拔至上海勤昌丝厂任总管,1907年与乡人王笙甫、杨芝生合资在上海新闸路开办久成丝厂,生产“金刚钻”、“玫瑰”牌生丝。
1910年莫觞清在上海卢家湾创设久成二厂、又成丝厂。1914年久成已发展到5个厂,共有缫丝车近1500部,工人3700余人,年产生丝2000余担。一战期间,莫聘美商罗勃脱·蓝为上海“蓝乐璧”洋行买办,大获其利。至1919年久成已增加为7个厂,缫丝车增至2500多部。1921年遭大火,烧毁干茧2400担、生丝3000包,但莫觞清运用灵活的经营方式,把无锡市上的蚕茧收购一空,很快恢复生产。随着蚕茧行情的看涨和获得的保险赔款,莫又发了一次大财。到1928年,久成已拥有元成、元元、隆记、久胜、永源、广源、宝泰、同益等10家丝厂,缫丝车2800余部,职工7000余名,年产生丝5000余担,奠定了莫在沪丝商巨擘的地位。
鉴于制丝外销为外商所操纵,对丝厂经营威胁很大,莫觞清遂于1917年与汪辅卿及美商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织绸厂。于1919年试制出绸匹,适值国际生丝价格波动,美亚织绸厂被迫出售以抵债务。1920年春,与天生锦绸庄合作,再度开设美亚织绸厂,聘留美归国的蔡声白为经理。与此同时,继续巩固已有的缫丝企业,聘请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莫镜清、汤也钦、汤秉乾、沈榕村、汪辅卿、毛益群、徐道生、莫永清、李森甫等9人担任各企业经理。
由于蔡声白精明能干及与莫觞清为翁婿关系,后莫将产业交由蔡总管,自己退居幕后,过寓公生活。1932年病逝于上海。
蔡声白
蔡声白(1894—1977),名雄,字声白。1900年入双林蓉湖书院,1905年去杭州府中学堂,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16年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地质。在此期间他学习了西方商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1919年获学士学位归国。1921年应聘为双林同乡、上海丝商巨擘莫觞清的上海美亚织绸厂经理,并与其长女莫怀珠成亲,成为莫家东床快婿。
蔡声白初到美亚厂时,仅有电力丝织机12台及一些相应的辅助设备,由于他善于经营,企业发展很快。先后开设美亚第二厂,兼并天伦美记分厂、天伦美记总厂、久伦绸厂及南新绸厂。到1933年2月又组创美亚织绸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额定资金280万银元、丝织机1098台、日产绸缎1000匹、职工3614人,均创历史记录。蔡亦成公司大股东。
蔡声白注重企业的硬件设施和产品开发。初任时就向美国订制了如阿脱喔特络丝车、并丝车、打线车及克老姆登全铁织机等最新型设备,生产出阔面双绉、乔其纱、绉缎、碧绉等众多新型产品,从而增加了对外出口数量,一举扭转企业被动局面。1922年又创立丝织新品“华丝葛”,初始在上海影响不大,蔡采取有效的销售手法,于这年端午节前,以低于市价三成的售价,抛出3000匹华丝葛现货。此举震惊上海市场,美亚厂声誉鹊起,华丝葛风靡一时,引领销售潮流。
蔡声白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经营上理念先进,思想开拓。他确立了美亚厂“和衷共济、精益求精”的厂训;坚持质量第一;鼓励高级职员参与企业投资,并把工厂向经营厂长出租,避免劳资矛盾;在推销上,避开中间环节,直接与客户接洽,分别在新加坡、香港设立分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订立购销合同,夺回南洋丝织市场;在广告宣传上,网罗上海的电影、舞蹈明星拍摄时装表演影片,并携带美亚绸缎多次分赴南洋及国内各重要港口城市举办产品展,放映影片,广泛宣传。
此外,蔡声白为企业赢得了灵活、优越的金融调度方式。通过留美同学、中国银行总裁张嘉璈(公权),设立“关栈厂”(相当于当今的保税区);以财产为抵押,在银行的监管下享有长期透支100万的优厚贷款条件;注重企业管理人才,任用高事恒、童莘伯为副总经理,刘梓芗为营业主任。
自1933年起,蔡声白先后担任美亚织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丝业公司、中国国货联营公司、利亚实业公司总经理,美恒纺织公司、铸亚铁工厂经理,美兴地产公司、劝工银行董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蔡声白去美国考察,认为中国丝织业的技术落后,难与美国竞争,于是在香港经营地产,1951年曾回上海,并去东北参观,之后侨居澳大利亚。1977年4月病逝于香港。
丁是娥
丁是娥(1923—1988),当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潘咏华,小名银男。原籍双林,生于上海。她9岁时师从丁婉娥学唱沪剧花旦、正旦,边学艺,边演出。1934年,成为“申曲歌剧研究会”会员。1935年丁是娥成为“婉社儿童申曲班”的台柱之一,人称“小小婉娥”。1939年进入“文滨剧团”,并开始正式以“丁是娥”为艺名。1947年,她和解洪元等演员一起,组织成立了“上艺沪剧团”。
上海解放后,上艺沪剧团移植《白毛女》,丁是娥饰演喜儿,一举成功。1950年和1951年,连续两年获上海市戏曲竞赛演员一等奖;1952年9月上艺沪剧团与中艺沪剧团合作,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她在《罗汉钱》中饰演小飞娥,获得演员一等奖,并受毛泽东主席邀请,参加国庆3周年庆典观礼。1953年两团合并,正式成立上海人民沪剧团,她担任主要演员兼艺委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赴朝鲜演出。1954年因成功饰演金黛莱,又获华东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候补中央委员。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了第四届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1978年任上海沪剧团团长。
丁是娥演出剧目甚多,饰演的主要角色有《罗钱汉》中的小飞娥、《金黛莱》中的朝鲜妇女金黛莱、《鸡毛飞上天》中的教师林佩芬、《雷雨》中的繁漪、《阿必大》中的农村婶娘、《蝴蝶夫人》中的日本艺妓蝴蝶、《寄生草》中的贵妇人唐文锦、《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被唾弃的人》中的林蕴华等。在这些演出中,丁是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丁派”唱腔。
丁是娥于1988年6月28日在上海病逝。
梁 希
梁希(1883—1958),当代林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首任林垦部(1951年11月改为林业部)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原名曦,留日后改名为希,早年字索五,后改字叔五、叔伍,笔名凡僧、一丁、阿五等。早年就学于家乡双林蓉湖书院,资质聪慧,曾有“两浙才子”之称。
1905年入浙江武备学堂。次年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同年冬与陈英士先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受同盟会派遣辍学回国,在江苏一带联络党人乡亲,准备举事,并参加浙江湖属军政分府,从事新军训练。军政分府撤销后,梁希复去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林科学习。1918年学成归国,前往奉天安东(今辽宁丹东)的鸭绿江采木公司任技师。因不满日方理事长滥伐而离去。同年在北京农业专科学校(今北京农业大学前身)林科任教。1923年,梁希自费前往德国,在萨克森州的格廷根森林学院研究林产化学和木材防腐学。
1927年,梁希从德国返国,受聘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1928年,他南下杭州,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主任,并一度参加中华农学会与德商爱礼斯化肥公司合作在上海筹办的农业研究所,并任研究员。1929年,梁希兼任浙江省建设厅技师,负责调查全省山林概况。发表了《两浙看山记》、《对于浙江旧泉塘道属创设林场之管见》以及《西湖可以无森林乎》等调查报告和文章。后来,应聘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培育了一大批林业专门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希目睹国统区腐败,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他开始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并在《群众》周刊上发表《用唯物辩证法观察森林》的读书笔记,被周恩来誉为“这是自然科学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开端”,并称他是“一位实干家”。1943年11月,梁希60岁生日,周恩来、董必武等特意在《新华日报》编辑部为他设宴祝寿。1944年,他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社会科学座谈会”,并邀金善宝等知名人士,组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次年又联合英国科协等组成“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2月,重庆发起以反内战、反独裁为主旨的《对时局的宣言》的签名运动,梁希在科学界带头签名。
1946年5月4日,梁希当选九三学社中央监事。1949年1月,他被推选为中央大学校务维持委员会常委,负责维护学校和保护同学。南京解放后,梁希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以自然科学工作者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首任林垦部(1951年11月改为林业部)部长。著有《林产创造化学》和《木材学》以及大量论文。1958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
陆伯龙
陆伯龙(1897—1993),当代书画家,自号“角闻楼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上海分会理事,望海楼书画社名誉会长。(www.daowen.com)
陆伯龙年轻时的书画得到艺术大师吴昌硕的赞许。由吴昌硕亲自作书推荐从人物画艺术大家王一亭(震)为师,深得王派艺术精髓,形成独特的粗笔写意风格。
在上海,陆伯龙经常参与豫园书画会、题襟馆、中华画社等社团的书画活动,与程瑶笙、张大千、倪墨耕、黄山寿诸家研讨画学理论。他重视写生,曾至台湾、黄山、桂林、雁荡及湖州随行随画,形成墨色饮满的雄浑风格;他也重视继承、发扬唐宋绘画的传统技法,又有创新精神。作品具有古朴雄健、笔简意密、画外有画、神形兼备的高远境界,享誉海内外。
1935年东渡日本交流画艺,并研究国外各时代画派,受到日本画界的赞赏。所创作的《八百遐龄图》,飞鸟凌空,展翅翱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博得国内外好评,誉称佳作。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从事中国画事业,常与程十发、朱屺赡、王个簃、钱君陶、刘海粟等诸大家交流画艺。其以家乡山水为题材创作的《洞口雾光图》,锦花怒放,散发着早春气息;《赤域雾气图》则亭亭仙姿,傲骨耐霜。陆的作品多次参加上海市和全国美展,并报送出国展览,更有不少画作发表于多种报纸杂志。
陆伯龙也十分关注家乡的文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曾与王秋野、汤兆基等湖州籍书画家结伴来湖,其时已80高龄,仍精神矍铄,作画多幅。1986年,湖州举办《王一亭先生遗作展》,陆又倾力支持。甚至在90高龄之际,还热心参加湖州英士书画社的书画活动。
陆伯龙除了在山水、花卉方面卓有建树外,尤擅长中国人物画,早年与师王一亭合作巨佛像,现藏于上海玉佛寺。《仰天长笑图》编入日本出版的画集中并作专文介绍。他的艺术和成就,先后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和《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等大型辞书之中。
闵一帆
闵一帆(1911—1996),现代工人运动领导人。幼年随母亲在双林镇生活、求学。1921年随父亲去上海,入上海民园路小学学习。次年毕业,入南洋大学(交大之前身)下院。1927年夏考入同济大学德文班,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曾带领学生为学费减半和中国教师薪金加倍同兼同济校长的上海市长张群谈判获胜,迫使张群辞去校长之职。
1930年春赴德国,入罗斯托克大学就学,半年后转入柏林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被德共中央吸收为德共党员。1931年成为德共中央的一名红色宣传员,向德国工人宣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是年,莱茵河地区发生煤矿工人大罢工,闵一帆奉德共中央之命,沿莱茵河宣传一月有余,被德国警察总局勒令在两个月内自动出境。经德共中央驻国会党团书记道格拉斯安排,前往汉堡第三国际海员码头工人书记处工作,接替廖承志领导国际海员工会西欧分会,并编辑出刊《中国海员》。工作年余又被第三国际派往荷兰领导海员工人罢工运动,发动工人不给蒋介石政府运送军火,经过半年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4年三、四月间,第三国际又将闵一帆调往新加坡领导海员工人斗争。期间在胡文虎办的《星洲日报》“繁星”副刊上发表杂文五、六十篇,并领导万人罢工取得胜利。
由于全国海员总工会1933年遭大破坏,廖承志被捕,闵一帆于1934年底奉命调回上海,担负恢复海员总工会的工作并主持《海总》报,直至抗战爆发。
1937年抗战爆发后,闵一帆转至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任《新华日报》编委兼采访部主任。期间还承担对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编辑《内参》送“八办”领导。滇缅公路通车后,跟随国民党军车沿途采访两月,写出310万字的稿件。
1941年初,经周恩来同意,在上海搞工人运动,与刘宁一、张淇三人负责上海市工人联合会,并分管“海总”,“铁总”及职工教育委员会。
1943年7月,应谭震林之邀,负责淮南区党委党校,不久任区党委组织部长。1945年又调任华东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抗战胜利以后,他于1945年11月率200余名干部奔赴东北,出任鹅岗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自此,闵一帆转入了经济工作。东北解放后,任东北财经委员会综合处长兼工业处长,协助陈云制订了东北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放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运输部长。1953年任国家计委委员兼综合局局长,参加制订“一五计划”。1954年应胡志明主席之邀,中央派其去越南帮助制订年度计划。
1958年调任华南协作区专职副主任。1962年,闵一帆任中南局监察委员会书记等职。“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4年5月出狱,离休。1996年病逝。
沈子槎
沈子槎(1881—1969),现代实业家。幼年家境贫寒,15岁时即进入上海久成绸庄做学徒,满师后被派往河南镇平县分庄收购府绸。1912年,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大丰府绸庄并任经理。由于经营有道,生意日益兴隆。1930年,大量收购山东、河南、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府绸出口。1948年,与印度人开设的永祥洋行合资在香港开设永大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沈子槎任上海市绸缎商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市公私合营国际贸易公司联合董事会董事长,组织31家厂商的联营出口业务。
沈子槎思想进步,曾数次掩护革命人士,资助解放事业,在上海受到周恩来的接见。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以中国民主建国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并于同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届民建中央常委。还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执行委员。
沈子槎还是一位文物、古钱币收藏家,珍藏的历代钱币达4000余枚之多。并著有《子槎、果圆两翁古稀寿泉集拓》和《子槎七十泉拓留存》。1959年,将珍藏的古币3863件捐赠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年后,在夫人的支持下,将钱币陆续整理出来,并将4494件钱币分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吴兴县博物馆、宁波市古物陈列所和嘉兴市中心博物馆,以及宁波的天一阁。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沈子槎曾赠送一批化肥给双林农村,支援家乡的农业生产。“文革”期间,沈子槎受到迫害,于1969年去世,享年89岁。
陆 静
陆静(1918—),现代著名舞蹈家,又名陆炳铨。原籍双林,生于上海。1936年8月,陆静在上海发起组织“我们的儿童剧社”,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戏剧运动。1938年4月,任“小小流动剧团”团长,率团赴陕北。1939年7月后,历任三五九旅“奋斗剧社”教员、“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演员;1943年参加延安秧歌运动,演出秧歌剧《张治国》、歌舞活报剧《无敌红军》等剧目。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旅、十七师宣传队队长、六军文工团副团长、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研究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以后,陆静继续致力于中国舞蹈事业。1953年5月至1955年11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舞蹈队副队长、歌舞团舞蹈队队长;1955年12月至1957年5月,任总政治部歌舞团舞蹈训练班副主任,兼中央文化部舞蹈训练班主任。1957年12月起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1960年后改称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1958年又兼任《舞蹈》杂志主编,直至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止。
其间,陆静除担任大量的行政工作外,还积极投身于舞蹈创作活动。1950年创作并编导了歌舞《红旗飘扬到边疆》;1953年创作编导了舞剧《罗盛教》;1959年创作编导了舞剧《并蒂莲》;1960年创作并编导了歌舞剧《共产主义凯歌》。
1979年12月,陆静继任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直至1982年12月离休。离休以后,陆静仍为我国的文艺事业发挥余热。1983年10月,担任《延安文艺丛书》执行编委及《舞蹈、曲艺、杂技卷》副主编;1985年6月,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1987年10月,担任《当代中国丛书》中《当代中国卷》主编。
洛 汀
洛汀(1919—1998),现代著名编辑家、作家。原名陆伯勋。自幼在家乡双林求学。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洛汀在东吴大学附中高三肄业。1938年初,洛汀参加浙西抗日游击队。是年夏天他成为《怒火文艺》编辑。他的笔名有封齐、鹿丁、仁君、老百姓、蓝星等。
1939年,洛汀与杜草甬合作完成了反映浙西游击队生活的战地散文特写集《第一夜》。其中《我做了游击队员》、《澉村遭遇战》、《八泉村的早晨》等文章,均为洛汀创作,曾先后发表于浙江《东南日报》、江西《前线日报》、浙西《民族日报》,以及香港《大公报》副刊等处。此后,他辗转皖浙赣等地,先后出任《青年报》副刊、《公仆生活》、《自卫月刊》、《安远报》等近十种刊物的编辑和主编。
抗战期间,洛汀在编辑和创作的同时,还举办了不少文学艺术活动。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鲁迅、高尔基、普希金等诗歌朗诵会;救济贫困作家,支持张乐平、陈志庠、梁永泰、荒烟等人的画展和雕刻;举办进步的戏剧、歌咏演唱活动,并与王西彦、谷斯范等人筹划成立了赣州文艺工作者协会。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曾以“新四军漏网分子”的罪名,遭国民党通缉而被捕。
1949年南昌解放后,洛汀参加二野四兵团新华分社,任编辑兼记者,进军大西南。1950年任《国防战士报》和国防出版社《文艺丛书》编辑。1952年调任西南军区文艺检阅大会文学评奖工作,并编刊了《获奖作品选集》。1955年转业云南省文联,参与创办《边疆文艺》月刊,出任文学评论组长,负责编辑工作,这一时期,他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以战争年代为主题的《擒魔记》、《红虎》等。其中《擒魔记——湘西剿匪纪实》被湖南电视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在全国播映,影响甚大。
“文革”期间,洛汀遭受迫害,受到不公正待遇。平反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云南省昆明市首届文联主席、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滇池》文学月刊首任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离休后,还担任昆明市文联顾问、中国作协云南分会顾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云南分会顾问等职。主编了大型画册《昆明》、报告文学《生命线》等;另外洛汀还是昆明市老干部诗词协会理事长,担任《春城诗词》主编。
1998年3月16日洛汀因病去世,有《洛汀文粹》存世。
汤祖兴
汤祖兴(1884—1939),字也钦。幼年就读于双林镇私塾,后进上海瑞纶丝厂,因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907年被同乡莫觞清招聘进久成丝厂,并深得青睐。后被提升为久成公司宝泰丝厂经理。汤祖兴上任后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注重产品质量,所产厂丝虽然价格昂贵,仍是供不应求。1927年,莫觞清将久成公司第三厂624台缫丝车划归宝泰丝厂独家经营。汤祖兴不负所望,一年获利10万两银子。
1929年,日本丝倾销,中国丝受到排挤。为了抢占世界市场,汤祖兴投资10万两银子,改革旧式缫车,在上海龙华建造占地22亩的日新改良丝厂,定制日式缫丝车322台、复摇车142台,并配有煮茧机、剥茧机等成套设备。向诸暨、绍兴等地雇用女工,供给膳宿,取消打盆女工,是当时上海缫丝工业中最早改革的一家丝厂。他还派员工赴日本考察。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开始冲击中国,厂丝价格下跌,丝厂大多倒闭。汤祖兴运筹帷幄,将日新改良丝厂迁到龙华,改名宝泰顺丝厂,继续经营。
1931年,美国以每担1100两银子的价格购买中国厂丝4000包,上海各缫丝厂唯恐亏本,犹豫不决。汤祖兴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向莫觞清说明得失后,将久成公司各厂可以出售的2000担厂丝全部抛售。不久,丝价暴跌,上海各缫丝厂老板倾家荡产。莫觞清拍案感叹:“我幸得祖兴‘子房’,不然公司倒闭!”
1935年,厂丝销量转旺,汤祖兴与方秀扬合作,在上海新加坡路(今余姚路290号)又建缫丝厂,置生缫丝车240台、复摇车120台及煮茧机、剥茧机引擎等一整套机械设备。
1939年,日本为垄断中国蚕丝,在上海成立“中华蚕丝公司”,重金聘请汤祖兴,与宝泰顺丝厂合作,遭到拒绝。后日本强行拆毁宝泰顺丝厂,汤祖兴无所畏惧,坚持与日本成立的“中华蚕丝公司”抗衡。因浙江沦陷,无法购到质量好的浙北干茧,汤祖兴于1939年12月赴宁波购买浙东干茧,不幸身患急性肺炎而去世。
高敬基
高敬基(1902—1982),字事恒。幼时就读于双林镇蓉湖小学,后入上海南洋中学就读。1919年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南洋中学开除。同年8月,进入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习。
1923年夏,高敬基毕业后,在当时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上海物华绸厂任技师。一年多后,调至发行所,开始研究南洋市场与印度文字。1927年上半年,物华绸厂倒闭,高敬基与同乡费秋屏合伙经营生丝。次年春,应美亚绸厂蔡声白之邀,先后任美亚绸厂副总经理兼第八厂厂长、副总经理兼总管理处营业处主任。几度去南洋推销产品,成绩显著。1936年,上海37家工厂推选15名代表组成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高敬基任团长,历时3个半月,途经马尼拉、泗水、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新加坡、槟城、曼谷等地。所到之处均举办国货展览会,深受侨胞欢迎,被称为“南洋仔”。
1939年1月,高敬基应金融家周作民之聘,就任上海南洋企业公司协理,先后到缅甸仰光、泰国曼谷,与泰国华侨协议成立南洋企业(泰国)公司。不久,日军侵入南洋,高敬基拒绝伪外交部长褚民谊出任泰国“特使”的邀请,并出走重庆,任光大瓷业公司总经理,为公司招股集资,先后建立泸州、曲靖两个瓷器厂。不久,应缅甸华侨王振宇之请,任重庆茂恒分号经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因老母病危,高敬基急速返沪。在沪期间,曾应国民党经济特派员聘请,负责接收日伪华东蚕丝公司所属各厂。后他又自集资金,开设大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纺织品进出口业务,并在天津、香港设分公司。
上海解放前夕,高敬基在进步力量影响下,经常参加民主人士座谈会,还曾从天津、香港两地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私营工商业政策文件带回上海,稳定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不安情绪。上海解放不久,他即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并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常委,同时还担任上海市工商联筹委会常委、国际贸易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秋,参加赴东北参观团,了解老解放区情况。1951年参加上海工商界赴朝慰问团,上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五反”运动后,他亲自去香港结束分公司业务,把所得外汇36万元港币全部汇回上海。1956年,他积极拥护工商业公私合营政策,任上海市国际贸易公私合营公司副董事长,主持外贸资料和外贸史料的编写工作。“文革”中,被迫停止工作,一度下放劳动。
高敬基非常关心家乡建设,建国前曾创办《双星》刊物,发表《对于我镇蚕业的感想及促进方法之商榷》、《谈自治》(署名“只眼”)和《吾对吾镇青年之希望》等文,提倡地方自治、改革旧俗恶习,探讨如何建设新双林,但因遭到地方恶势力的威胁,被迫停刊。为开发民智,高敬基还募捐创办双林镇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双林镇公共图书馆。其著有《南洋论》、《中国导游荟萃》等。
1982年8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叶橘泉
叶橘泉(1896—1989),原名王峰,字坤荣,曾用名觉诠,出生于双林叶家兜一贫困农家,幼时在私塾就读,后因家贫辍学。1913年拜吴兴县中医张克明为师,学习中医内科。从张师苦学4年,于1917年回双林在东栅悬壶行医。1924年至1925年参加上海恽铁樵中医学校函授学习,潜心研读大量的医药,使其医业水平大增,其时,他还兼任双林镇救济院院医。
1935年夏,叶橘泉在章太炎的推荐下,任苏州国医研究院讲师,住苏州铁亭巷22号。抗日战争期间,曾避居双林两年,继续行医,还招收了若干徒弟,传授医技。此后,待局势稍微稳定,叶又赴苏州开业行医,兼任苏州国医医院内科主任。1934年他编著了《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6集,明确地提出医学不分中西之门户,主张以中医方法治病,以近代科学说理,从而使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为了总结民间流传行之有效的单方经验,叶于1937年创办“单方实验研究社”。次年,又撰写了《临床使用药物学》和《合理的民间单方》等书。
新中国成立后,叶橘泉努力投入中医药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建国初,他创办了农村医疗进修社,编印农村医学丛书。1950年起,担任苏州市卫生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区政协委员、苏州市人大代表,积极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建言献策。1954年,又被江苏省中医代表大会推选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参加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并任命为院长,兼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1955年4月,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同年6月,又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后,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同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后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59年兼任江苏血防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专题委员会委员。1973年任南京药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苏省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华医药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此外,叶橘泉还有多部著作,《近代妇科中药处方集》、《校注日本古本康平伤寒论》、《中西病名对照》以及《现代实用中医》、《中医直觉诊断学》、《临床实用方剂》等,共27种35册,还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
叶橘泉于1989年7月7日逝世,享年94岁。
费新我
费新我(1903—1992),原名斯恩,字省吾,号立千、立斋。1903年12月21日出生于双林,8岁入私塾,15岁赴上海协恒庆出口号当学徒。1934年冬,改名“新我”,进上海白鹅画校求学。1938年秋迁居苏州,以画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研究国画,先后创作《太湖远眺》、《金山采石》、《丝绣莫斯科》等,均参加了国内、国际的美展。1956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开始专攻人物画与肖像画,并于1954年创作《刺绣图》长卷,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其在1956年所绘的《草原图》被上海国画院院长丰子恺称赞为内蒙古的《清明上河图》。
1958年,正值费新我绘画高峰时,其右手被查出结合型陈旧性骨折,右腕功能终身消失。此后,他以惊人的毅力,走上艰苦的“左书”之路,1年后,他的左笔书法终获成功。第一幅用左手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在苏州网师园亮相,此后成功地举办了“新我画展”。
1962年开始,费新我专攻书法,形成了“凝重奔放、纵横捭阖”的左书风格。1972年,《人民中国》杂志社到苏州举办笔会,他应邀书写了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山》,刊出后大获好评。邓小平同志访日之际,以费新我的左笔书法作品“相邻一带水,友谊万年春”为礼品,赠送日本天皇,受到极高评价。
粉碎“四人帮”后,古稀之年的费新我,达到了左书创作的高峰,留下许多不朽之作。如198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之际,出访日本举办书展,轰动异常;1984年赴美国进行民间书法艺术交流时,其作品被收藏于卡特博物馆。
费新我一生著述颇丰,先后编写《楷书初阶》、《毛泽东诗词行书字帖》、《鲁迅诗歌》、《怎样学书法》、《费新我书法选》,以及木刻拓本帖多种,还有《习字十法》、《学书十要》、《书法杂谈》等教材。曾任世界书法家协会荣誉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江苏分会副主席、顾问、江苏国画院一级画师、苏州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以及湖州书画院、蜀南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曾获1987年书法龙门大师奖、1988年无锡张文元文艺奖荣誉奖等奖项。此外,费新我还曾捐资为双林重建还金亭,先后为《湖州日报》及湖州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和刊物题名,热心为湖州市图书馆及双林文化中心捐赠书籍。
1992年5月5日,费新我在苏州病逝。
费之雄
费之雄,1934年6月生于双林,自称“左传三郎”。早年随父费新我学习书画,工书擅联,善制灯谜,素有“书之雄、联之雄、谜之雄”之誉。
其书法尤擅行书、隶书,所作行书笔力爽健,字势奇崛,深得乃父风韵,隶书则结体紧密,运笔自如,别有意趣。作品多次在“国际书法展览”、“中日职工书法联展”等国内外书法展上展出及在《书法》、《书法家》等报刊发表,获首届“爱国杯”海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银质奖。1993年秋在苏州市文联艺术家展厅举办的《费之雄系列书法展》,以20多个系列200多幅构思精妙、风格独具的作品,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书艺功力和隽永的艺术情趣。他的作品有许多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并且出版了《书法基础》(合作)等。自1987年开始,他又别出心裁,将书法与生肖结合,创作出“十二生肖书法”。
费之雄的楹联创作颇有新意,并且妙语双关,富含哲理。他所创作的“中华锦绣”长联包容了祖国山河和人文景观,文字清新而对仗贴切。
费之雄还是中国著名谜家。他的灯谜佳作数以千计,先后参加过30余次省级以上的大型谜会,曾获全国“最佳谜手”、“中华佳谜手”和“华夏佳谜手”等称号。
费之雄现为东方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楹联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委员。
【注释】
(1)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