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创辉煌——1978—2006年的双林社会
(一)建制沿革
1977年2月,浙江省委批准重新建立地委工作机构。1978年9月撤销地区革委会。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嘉兴地区。在原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
1981年1月,撤销吴兴县改称湖州市(地辖)。1983年,湖州市(地辖)撤销,建立城、郊二区。1988年11月,城、郊二区建制撤销,其所辖乡、镇、街道由省辖湖州市直接管辖。
1988年,镇西、莫蓉两乡靠近双林的五个自然村划归双林镇,设10个居民区、1个行政村。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工委。1993年10月,苕南乡并入双林镇,为湖州市南浔区(工委)双林镇,设10个居民区、15个行政村。1999年10月,双林镇行政区划调整,原双林镇、镇西镇、莫蓉乡合并。
2003年1月,根据国务院(国函〔2003〕2号)和省政府(浙政发〔2003〕2号)文件精神,湖州市撤销城区、南浔区、菱湖区三个区委、区管委会,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双林镇属湖州市南浔区所辖。
(二)改革开放中的双林社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做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股改革之风也吹到了双林,前述的三田漾村再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1981年春,新华大队(即原来的三田漾村)党支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发展生产的关键。他们先是推行联产到组,过去“出工像背牵,收工像射箭”的现象有所改变,但不久有社员反映,专业劳力和干部报酬不合理,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上的问题。当时,有人建议:进一步划小承包单位,把经济利益与社员劳动好坏直接挂钩,主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党委书记沈阿鼎明确支持新华大队成为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从联产到组到家庭承包,群众是欢迎的,这年下半年全面实行联产到劳(户)生产责任制。当时中央规定,在贫困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大田水稻不实行联产到劳(户)。新华大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中的佼佼者,是当时嘉兴地委的先进典型。因此,新华大队搞包产到户,全县都受到震动,一度成为农村各级干部议论的中心。其间,沈阿鼎和一些大队干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1月,嘉兴地委和湖州市委派出10多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驻新华大队,纠正包产到户。工作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和工作,不但没有纠正包产到户,连仅存的一个表面上没有把土地分下去的斟口生产队,在工作组撤离的第二天,也公开实行包产到户了。(3)
当时,新华大队包产到户的具体做法是:(1)土地定级划分,分成口粮田和责任田,除脱产干部、企业职工只分口粮田外,其余按人均分配,承包到户。(2)集体大型农具和房屋等固定资产,作价交给社员;小型生产用具随土地分给承包户;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由大队统一管理,统一组织使用,为农户提供机械等服务,收取少量的服务费。(3)规定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鼓励社员向土地投资。(4)
1982年以后,中共中央连续发了四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新华大队党支部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不断健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做好“五个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布局,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饲养原种。同时,认真完善土地承包合同。
1984年建立乡政府后,新华大队复名为三田漾村,坚持改革,不断前进。到1986年,全村有村办企业14家,其中农业企业6家,工业企业8家,从业人员662人(不包括乡办企业职工),拥有固定资金38.8万元,全年创利30.98万元。有家庭工业16家,产值10万元;个体运输船35只,载重524吨,运输业收入15.6万元,严介抖自然村以“夫妻船”跑运输而成为运输专业村;手工业劳动者132人,收入7.23万元。全村有小店13家,服务行业也比较发达。1986年全村工业产值340.43万元,占52.6%;农业产值210.4万元,占32.5%;第三产业产值96.73万元,占14.9%。1986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由2500人下降到1570人,有37%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由10人增加到662人;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业人员发展到280人。
与此同时,三田漾村的社会公益福利和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83年,三田漾村投资16万元,建造了自来水塔,使村民喝上了清洁自来水。1983年到1984年,投资4.5万元,修筑水泥路4公里。1986年,全村有中、小学校3所,在校学生396人,其中小学生256人,入学率达到100%;有民办教师(包括幼儿教师)25人,全年由村里补助。1986年全村合作医疗开支2400多元,现役军人家属每年补贴360元生活费,五保户除了包衣、食、住、行、医疗之外,还发给养老金每月9元。(5)
三田漾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198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020元,比1978年的224元增加796元,增长3.6倍。全村有851户农民造起新楼房,一些高档消费品也进入农家。1986年全村拥有电视机581台,其中彩电30台,另有收录机117台、电风扇1437台、洗衣机87台、电冰箱15台、摩托车12辆、自行车1232辆。(6)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农业合作经济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以三田漾村为代表的双林农村生产力,为此后双林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6月,双林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双林镇城镇总体规划》,加快了城镇规划建设,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镇区由原来的0.44平方公里扩大为1.9平方公里,扩建和延伸了爱国路,接通了湖双公路,又相继接通湖练公路、双济公路。
1995年,双林镇党委八届二次会议确定了以“奋斗四年,再造新双林”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思路。1996年,制定了《双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1月28日,召开双林镇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今后三年双林镇经济和社会的总体要求。2001年,召开双林镇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进入21世纪后,双林人民按照既定目标,努力拼搏,再创辉煌。2003年,在对全国近20000个小城镇的综合测评中,双林镇排名第329位,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2007年,双林镇被评为湖州市投资环境十佳乡镇、湖州市工业经济五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然而,双林镇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新时期又提出了新目标。2008年2月22日,双林镇党委书记钱富宝在《创新创业、富民强镇,奋力推进双林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商贸大镇、和谐重镇”的总体目标,全镇上下为全面提升双林综合实力、争创全国百强乡镇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双林镇紧紧抓住申嘉湖高速公路、湖嘉申航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力实施“南进、北延、东扩、西连”的城镇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四张名片建设,正在朝着建设新双林的目标迈出更大的步伐。
(二)强劲的乡镇经济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双林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古镇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据2004年的统计,双林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201100万元,完成利税54000万元。(7)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7.4亿元,增长36%;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增长30%;实现财政总收入1.52亿元,增长12%。双林经济日益腾飞,正由经济大镇向经济强镇转变。
双林镇区域面积99.6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5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8.28万人(2005年的数据),是周边地区商贸、金融、科教、文化和居住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双林镇已经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湖州市重点城镇。
按照“大镇大思路、新镇新格局”的发展战略,双林镇以实现“一个突破,即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两个增强,即增强城镇辐射功能,增强市场带动作用;三个重点,即规模经济,深化企业改革,发展个私经济;四个提高,即提高效益农业占农业总量的比重,提高个私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奋斗目标,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突出成绩,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效益农业取得成果。按照“引进外地,发展本地,扶持大户带动农户”的思路,制定《扶植效益农业发展若干措施》,对专业大户实施物质奖励,提供无偿技术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镇村干部和专业大户外出取经,先后参观了嘉善、德清、长兴等县市和南浔、杨娄等镇村;引进上海万和酱菜厂蔬菜基地等13个农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9.8万元。鼓励镇村干部专门从事效益农业,允许其保留工资、身份不变。镇机关31名干部还合股建立了40亩种子种苗实验基地,为全镇效益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最近几年又以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生态化”为目标,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黄花梨、青虾、珍珠、苗木、葡萄、牛蛙、甲鱼等特色产业。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2.7亿元到2005年的3.6亿元,年均增速为12.3%。集体经济收益也大大增强,2005年33个行政村可支配资金累计1389.6万元(村均42万元)。
第二,工业基础实力雄厚。2000年,双林的工业销售、技改投入均列湖州市乡镇前茅。全镇形成机电、电缆、漆包线、毛纺、丝绸五大支柱产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按照“宜售不股、宜股不租、宜退不留、宜破不保”的要求,对镇属36家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通过破产、拍卖、退股、清算等多种手段,对其中30家企业进行了再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亿元。此举为双林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03年工业总产值72.5亿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28亿元,年均增速为32.7%,成为市级重点工业功能区。
第三,城镇开发方兴未艾。在修编完成《双林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建设西部工业园区、南部毛纺园区和东南部商贸住宅区,其中商贸住宅区实施“133”工程,即征地1000亩,投资3000万元,新修道路3公里,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主要道路框架。(8)
第四,个私经济发展迅猛。对个私经济的扶持、引导、服务工作,作为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来抓。双林镇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毛纱生产基地和原料集散中心。2000年,个私经济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5.4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技改投入1.32亿元,占全镇总投入的69.36%,形成以钢管业、毛纺业为龙头,绢纺、服装、磨料、链条、鞋业为重点的个私经济,培育出浙江久立集团有限公司、湖州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双林丝厂、双林绫绢厂、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林永丰丝厂、浙江双林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丝得利经贸公司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个私企业。下面介绍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www.daowen.com)
1.双林绫绢厂
新中国成立后,双林绫绢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6月由13家织户为主组建双林镇绫绢胶坊小组。1958年,吴兴县手工业生产联合社以其为基础建立吴兴县双林绫绢厂,从此,绫绢生产从几千年的脚踏手拉、单家独户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步转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双林绫绢厂是国内唯一的自织自染的绫绢生产厂。建厂之初,有铁木丝织机25台、职工74人,固定资产5万元,主要生产花绫。练染以手工为主,年产2万米,产值2.6万,利润3000元。第一任厂长相敏康。次年8月并入双林棉毛织造厂。1961年7月,恢复为双林绫绢厂,隶属于吴兴县手工业联社。
1966年,绫绢丝织品年产量达到14多万米。十年动乱中,双林绫绢被诬蔑为封、资、修的黑货而横遭摧残。到1971年,全厂只有一台织机织绫,年产花绫仅13500米。双林绫绢名存实亡。1976年后,面临绝境的绫绢生产重放光彩,绫绢产量成倍增长。到1978年,绫绢年产量发展到30多万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双林绫绢生产更放异彩。双林绫绢厂新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织造、准备车间,厂房扩大到1万台。绫绢等丝织品最高年产量达189万余米。双林绫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品种有轻花绫、重花绫、加重花绫、阔花绫、双色花绫、阔锦绫、双色锦绫、画绢、耿绢、矾绢、宋锦、工艺绝缘纺等10多种;花型有云鹤、双凤、锦龙、带子凤、冰梅、竹菊、环花、绕枝花、古币、寿团、福禄寿喜、麒麟传书、龙凤呈祥等;色泽有浅米色、浅绿、青灰、浅灰、深灰、肉色、浅非、古铜、茶绿、磁青、浅仿古等色,共有70多种花型、色泽。各种各样的绫绢,犹如盛开的鲜花,争艳斗妍,美不胜收,真可谓“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等,外销东南亚、美国。1994年,H1926云鹤牌花绫、H1925矾绢被评为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优质产品;B6001锦绫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尤其是H1926云鹤牌花绫荣获全国轻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在国内外声誉卓著。上海朵云轩赞扬“云鹤”牌花绫“色泽花型具有民族特色和古香古色的特征,用于裱装书画,能使画面挺括、不打皱、不起翘”。北京荣宝斋称赞“云鹤牌”花绫花色新颖,图案古朴大方,很适宜装裱历史文物。苏州民间工艺厂在裱装书画中评价:“云鹤”牌花绫“组织细晰,有立体感,有颜色沉着和耐晒等特点”。杭州西泠印社认为,“云鹤”牌花绫是我国“最理想的传统裱画用绫”。我国著名画家叶浅予曾专程访问了双林绫绢厂,对双林绫绢赞赏不已。
1995,双林绫绢厂注册“汉贡”商标。同年,湖州市政府授予其名牌产品称号。(9)
1999年双林绫绢厂转制后,生产、经营更彰显灵活性,不断开发新型产品适合市场需求。如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耿绢”产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采用。另外,天强绫绢厂利用高密度全像丝织技术和电脑喷绘技术,研制出丝绸版的《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五牛图》等,产品供不应求。总之,双林绫绢这朵传统奇葩正焕发出现代异彩。
2.浙江久立集团有限公司
久立集团
其前身是湖州金属型材厂。1987年11月,时任镇西乡工业公司经理的周志江,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舒适位置,带领39位农民,靠借贷的145万元,在双林镇西创建该厂。次年10月,厂里成功地生产出不锈钢无缝钢管,填补了省内空白,产品通过鉴定,成为浙江省最早获得冶金部不锈钢无缝管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当年即实现产值85万元,创利税12万元。
1989年6月,周志江又创立湖州防火电缆厂。1990年6月,上述两厂分别改名为湖州市金星钢管厂和湖州市金星防火电缆厂。同年10月,又分别更名为湖州不锈钢管厂和湖州防火电缆厂。1992年11月,在湖州防火电缆厂基础上成立中港合资湖州盛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以湖州不锈钢管厂、湖州盛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湖州不锈钢冶炼厂三家企业为实体,成立了浙江久立不锈钢集团公司,内部推行股份制。1996年4月正式更名为“浙江久立集团有限公司”,并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1997年,成立浙江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21世纪后,久立集团决策层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途径、措施等事关企业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不断研究和沟通中思想认识取得高度一致,那就是“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要素做大做强不锈钢企业”。为此,久立集团实施了一系列剥离非钢产业的举措,并取得积极成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退出曾被列为主业的防火电缆产业。
2003年,久立集团以1000万美元转让下属久立耐火电缆有限公司产权与商标,由美国泰科公司(世界500强之一)全资收购,并将继续使用“久立”商标。此举不仅避免了多头并进分散投入,而且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转让资金。虽然没有了电缆产品的营业收入,但却为集中财力、精力发展不锈钢产业,做大做强不锈钢产业创造了条件。目前,久立集团旗下汇集了浙江久立不锈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久立特钢有限公司、湖州久立穿孔有限公司、湖州久立挤压特殊钢有限公司、浙江久立乔兴钢构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生产型子公司及进出口公司。其中久立不锈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装备先进、品种规格齐全、无缝管和焊接管并重发展、年生产能力50000吨的工业用不锈钢管专业生产企业,成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企业的不锈钢管主要供应商,也是阿尔斯通、巴斯夫、拜尔、克瓦纳、金光集团、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工业用不锈钢管生产企业。久立特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不仅具有年产15万吨的不锈钢炼钢和20万吨轧材能力,而且形成了装备先进、工艺顺畅、技术成熟、工序配套、管理高效的“电炉炼钢—AOD炉精炼—连铸—连轧”四位一体“短流程不锈钢生产线”。在不锈钢棒线材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成为浙江省棒线材生产基地,镍不锈管坯销量连续数年位居全国首位。
浙江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经20余年的奋斗,从一个装备简陋、年产几百万吨不锈钢无缝管、年利税只有12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行业领军企业。2005年,久立集团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名列71。2007年,公司总资产达到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利税2.14亿元。公司董事长周志江先后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浙江省优秀创业企业家、浙商社会责任奖等殊荣,并当选为浙江省商会副会长、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和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久立集团成功的原因在于:
(1)自主创新使“久立”立于不败之地。久立集团决策层深感“正处于不创新就消亡的关键时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久立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一是技术创新。20多年来“久立”共投入技改资金10亿元,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共研发省级新产品18项、国家级新产品1项。早在1995年5月,公司就开始中大口径不锈钢焊接管的开发与生产,从自制土设备开始到逐步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历经一年多的探索,于1996年下半年开发成功,使公司不锈钢管生产的品种有了新突破,并成为钢管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项目于1998年6月被列为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进入21世纪,国内一些不锈钢管企业在低端市场拼得你死我活时,“久立”依靠技术创新把目光瞄准高端不锈钢管市场。从2005年开始,“久立”从每年的销售额中提取1%的经费用于企业的技术研发。2008年投入1700万元,组织强大的研发力量攻关,开发出15个新产品。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多数企业业绩下滑之时,2008年1月至9月,“久立”的销售额不降反升,同比增长24%,其中七成利润来自创新。为此,《湖州日报》专门对此作了报道。二是管理创新。当浙江多数企业还是家族企业时,久立集团就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早在1996年就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1997年,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股份公司。2000年,公司加大了转制工作的步伐,本着“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和“股权向经营者集中”的原则,于2001年完成了集体股权全部人格化的工作,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在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下,久立民主决策,科学论证,任人唯贤,避免了一些家族企业所具有的家长式管理的通病。除此之外,久立集团还在国内抢先一步推行“精益管理”。精益管理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久立集团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即精益管理从生产现场开始。“久立”为此专门出台了《精益管理实施条例》,要求每名员工一年中至少提4条合理化建议,由公司精益管理领导小组和各分厂精益管理办公室对全部提议进行筛选和评定,给予提案员工以不同等级的奖励,并将其中操作性强的好提案转给相关部门予以落实。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并获得良好效益。员工董卫兵对锅流探头的改进就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董卫兵是“久立”小焊管分厂的一名修理工,他看到平日维修进口设备所需的锅流探头都从国外进口,成本为每个4000元。由于探头上的线圈2至3个月就报废,不得不更换整套探头,因此成本很高。董卫兵开动脑筋,对这一产品进行解剖,自己动手制作线圈,每个成本仅几十元,而且使用效果丝毫不差。仅此一项,一年就降低成本近60000元。
正是自主创新使久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走人才强企业之路,使“久立”持续发展。久立集团核心层深深懂得,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久立”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久立集团多年来引进和培养了各类人才100多名。其中有曹志梁(教授级高工、国务院专家津贴享受者、钢管股份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朱诚(教授级高工、国内知名的不锈钢专家、特钢公司技术总顾问)、许连文(高级工程师、挤压特殊钢公司常务副总兼总工程师)、蒋淮海(高级工程师、钢管股份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杜兴吉(博士、钢管股份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杨辉(高级工程师、特钢公司总工程师)、沈瑜伟(高级工程师、特钢公司连轧厂厂长)、邵羽(高级工程师、钢管股份公司质保部经理)、陈培良(高级经济管理师、挤压特钢公司总经理)、蔡兴强(高级经济管理师、钢管股份公司总经理)、张建新(高级经济管理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郑周(高级经济管理师、国际商务师、钢管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阿敏(高级经济管理师、钢管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等等。对这些人才,久立集团给予充分信任,委以重任,以“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用人理念,相继制定一系列给予引进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优厚待遇的规定。这些措施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精英人才凭借企业设立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下设无缝管、大焊管、小焊管以及装备四个研究会)、博士后工作站、焊接研究所等平台进行研发、创新。正是由于久立集团培养了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队伍,才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
(3)产品品质使久立集团久久屹立。多年来,久立集团十分注重产品质量。由于质量可靠,久立的品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5年,“久立”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久立”牌不锈钢管被批准为国家免检产品。同时,“久立”品牌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信誉。1999年以来,“久立”先后获得CCS中国船级社、GL德国劳氏船级社、DNV挪威船级社、BV法国船级社、LR英国劳氏船级社、ABS美国船级社等的认证,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合格认证。
总之,久立集团正在努力打造中国不锈钢管第一品牌,争当全国同行业领先者。它正从双林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3.湖州双狮链传动有限公司
创建于1988年,位于双林镇莫蓉阳道桥工业区,是生产汽车、摩托车用链和各种规格的工业、农机链条的专业公司。公司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拥有员工7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8人;年生产汽车、摩托车用链和各种工业、农机链条1000万米以上;年产值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产品主要供国内汽车发动机厂、摩托车主机厂以及联合收割机厂等主机配套,是国内主机配套市场份额占有最大的企业。公司所生产的“锐狮牌”链条以优质的品质和完善的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赞誉,历年来被多家配套厂评为“优秀供应商”和“免检产品”。“锐狮牌”链条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湖州市名牌产品。“锐狮”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1997年该公司在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根据与汽车厂家配套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2003年又通过了ISO9001:2000版标准的换版审核。汽车链产品通过了QS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公司的测试中心被确认为国家二级计量水平单位,中心拥有10000转/分钟自动变频的高速磨损试验台、高频疲劳试验机等先进测试设备,测试手段完备。
“双狮”一贯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依托吉林大学链传动研究所在行业内率先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汽车发动机用链。于2000年成立了湖州求精汽车链传动有限公司,并投入2000万元实施汽车链技术改造,引进了日本精密高速冲床、奥地利爱协林公司等温淬火自动生产线等先进设备,项目获国家经贸委重点国债技改项目。
该公司目前是国家链传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国家大型企业和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链条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工业链条1000万米以上,品种多达160多个,产品畅销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地区,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诸多国家。(10)
综上所述,今天双林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已经由丝织业扩散到了不锈钢管、机电、电缆、漆包线、毛纺、丝绸、公共服务、服装等多个行业,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双林经济近年来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型,依托国内外市场和资本,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体系和产业群。这适应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环境,有利于双林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明确自身定位,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古老的双林镇一定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再次实现经济的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