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双林镇史研究:近世权力关系分析

双林镇史研究:近世权力关系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从东岳会风波和辛亥光复等事件中得以充分体现。结果由蔡召成在崇善堂宣布了官府关于夜会的禁令。这一现象透视出在双林这样一个由乡村脱胎而来的原生型市镇,士绅大族在权力关系中的突出地位和官府力量的弱化。

双林镇史研究:近世权力关系分析

二、近世双林市镇权力关系特点之分析

蔡氏家族经数百代的繁衍发展,至清代渐成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特别是晚清时期,蔡家一度成为双林镇权力网络中的核心力量。这从东岳会风波和辛亥光复等事件中得以充分体现。

民国《双林镇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传统的东岳庙迎神赛会即将举行。由于往常庆典期间的夜会常常“为淫亵戏状,纵横于市衢,所谓闹灯棚也。妇女之擐者列坐于市肆,诸无赖哗欢潮涌灯棚下,习以为常,或至斗殴大哄”,(80)因此官府准备禁止夜会。知县肖治辉特致函蔡召成,问夜会可否禁止。蔡回答说,官方出面禁止,怎么不行?但如果只是一纸文书,恐怕不会引起重视。若知县能亲临镇上,当面郑重地告诫会首,使其有所畏惧,便不难禁止。然而知县却以事冗为由不出面,仍以函附谕帖,交给当地崇善堂的绅董代为宣示,谕令会首至善堂面承。结果由蔡召成在崇善堂宣布了官府关于夜会的禁令。但是,夜会只禁止了两天。第三天,迎神队伍以白天活动无法按时结束为由,夜里继续进行而造成了事实上的夜会。第四天入夜,当迎神队伍路过蔡家时,由于蔡家子弟不愿意他们在门前喧闹,与迎神队伍发生冲突,将一盏灯打坏。于是,迎神的会众对蔡家进行围攻,他们向院内投掷砖块,撞击围墙和大门,最后点燃煤油焚烧了蔡家的大门,整个冲突持续了4小时之久。(81)事后,蔡家告官,但当汛官费某赶到时,却又无计可施。事发的第四天,知县肖治辉才前来勘察此事,并在三官殿设立了临时办公地点,但他的仪仗却在混乱中被人扔到河里,衣服也损坏了。后来在一绅士调解下,肖治辉才在几乎全盘接受会众要求的情况下得以离开双林镇。案件拖了一个多月后在蔡家的压力下得以解决。最终判决永禁夜会,蔡家的大门由会众修理。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第一,当时官府要在镇上发布夜会禁令之前,首先要征求当地士绅蔡氏的意见,在获得认可后又有意回避,而要蔡氏出面宣布禁令。

第二,在东岳会事件发生后官府虽出面但未能解决,最后在士绅的协调和压力下才得以了结。说明官府要在双林镇进行干预和管理,若没有当地士绅的协助便不能成功。正如蔡召成所说:“官至为地方兴利除害,力止于批牒悬书,若本处无人为致力,则必无一事克举,即举亦旦夕废。”(82)

蔡家往往通过崇善堂在镇上发挥影响力。崇善堂是在道光年间由郑祖琛创建的。创建后逐渐得到镇人的认可和支持。官方的命令通过崇善堂下达给各阶层的代表;在镇上发生纠纷的时候,他们也愿意找崇善堂求助。崇善堂成了双林镇事实上的权力机构。太平天国后,由蔡召成主持崇善堂。之后,崇善堂的许多作为都以崇善堂的名义进行。最初宣布官府关于夜会的禁令就在崇善堂。后来由于乡民阻葬的习俗愈演愈烈,“不论营葬、浮厝,视其家之贫富需索埠费,一不遂意,则纠众拦阻,不许登岸”,(83)崇善堂又以本堂的名义向官府提议禁止,后此俗逐渐禁绝。

如果说这时的蔡家充当了地方秩序管理者角色的话,那么到了辛亥光复时,蔡氏就成了事实上的领导者。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至双林后,“外匪内痞乘机起,又俗善谣,人心易浮动”。蔡蒙即请士绅俞姓、张姓两人直接到厘捐局核查存银,并通知巡防营的兵勇前去防守,自己直奔崇善堂,召集各绅董前来商讨对策。同时安抚聚集在门外的镇人:“今日之事,凡本镇人宜各为本镇尽义务,第请沿途相告。语城镇早接洽,善堂一切布置自安然无事矣。”(84)于是,“众亦唯唯渐散去”。然后,他一方面派人到杭州上海买枪支弹药,另一方面把厘捐局的会计叫到善堂来,把厘捐充作民团经费用以护镇。当购买的枪械弹药运到后,“民团为数十人,既人得持一枪,出队鱼贯,其规模已约略可观,足以吓小盗贼矣。”之后,蔡蒙又建议在镇周边乡镇建立民团自保,所谓“为乡谋,实为镇谋也”。结果,“成团之五村无盗劫事”,本镇“地方颇宁静,即平日所谓棍痞者,此时转若无迹”。一时之间,“镇若独为安靖地矣。”(85)连归安县城和菱湖、南浔居民都有许多人避居于此。1913年初,局势平静下来,又是蔡蒙在崇善堂集会宣布民团解散,众人“皆寂听无异议”。由此可见,在辛亥光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蔡氏在实现双林镇的保境安民、平稳过渡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了实际的领导者,并且士绅和镇人对这种领导地位毫无疑义。与此同时,我们看不到官府的作为。

由此可见,蔡氏家族兴起后借助其所把持的崇善堂在双林镇发挥着重要影响。至清代晚期,蔡氏家族已经成为双林镇权力网络中的核心力量,而官府则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这一现象透视出在双林这样一个由乡村脱胎而来的原生型市镇,士绅大族在权力关系中的突出地位和官府力量的弱化。

【注释】

(1)《原杭湖属客民滋事之由》,载《申报》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

(2)民国《双林镇志》卷32。

(3)同治湖州府志》卷22。

(4)民国《双林镇志》卷18。

(5)民国《双林镇志》卷32。

(6)中共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湖州党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7)1951年2月24日《浙江日报》。另详见湖州市档案局档号为“3123 1”的案卷——《吴兴县被日寇杀害者名录》。

(8)浙江省军区党史办:《新四军在浙西的反顽斗争》,载《浙江党史通讯》1986年第3期。

(9)《新四军苏浙军三纵队八支队一营和顺(尚)兜地区袭击战斗》,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师战例选编》。

(10)楼星海:《抗战末期吴兴县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概况》,载《湖州党史资料通讯》1983年第10期。

(11)刘信君:《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我党战略方针的转变》,载《党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2)1945年9月27日《苏浙公报》。

(13)光绪《归安县志》卷11。

(14)民国《双林镇志》卷17。

(15)民国《双林镇志》卷2。

(16)同治《双林志增纂》卷8。

(17)民国《双林镇志》卷14。

(18)民国《双林镇志》卷14。

(19)民国《双林镇志》卷14。

(20)民国《双林镇志》卷14。

(21)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21页。

(22)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8—9页。

(23)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0页。

(24)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29页。

(25)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0页。

(26)袁成毅:《浙江通史》第1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7)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62页。

(28)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62页。

(29)徐建新、潘梦来:《人文双林》,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08页。

(30)马品瑶:《在复兴中之浙江蚕丝业》,转引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31)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32)民国《双林镇志》卷17。

(33)民国《双林镇志》卷17。

(34)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4页。

(35)民国《双林镇志》卷16。

(36)民国《双林镇志》卷15。

(37)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20页。

(38)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4—390页。(www.daowen.com)

(39)民国《双林镇志》卷16。

(40)民国《双林镇志》卷15。

(41)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2)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3)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4)以上均见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5)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6)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7)民国《双林镇志》卷17。

(48)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32—133页。

(49)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32—133页。

(50)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32—133页。

(51)以上资料来自民国《双林镇志新补》(不分卷)和民国《双林镇志》卷17。

(52)谢仲芳、邱寿铭:《湖州的钱庄发展和衰退概况》,载《湖州文史》第4辑,浙江省湖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版,第118—119页。

(53)莫觞清的资料参考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54)杨元龙教育基金会:《蔡声白》,2007年12月版。

(55)魏桥:《浙江省人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7—458页。

(56)高万湖:《湖州文学史》,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44页。

(57)民国《双林镇志新补》不分卷,民国《双林镇志》卷7。

(58)湖州市文化局:《湖州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原载《青读》第2期。

(59)湖州市文化局:《湖州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原载《青读》第3期。

(60)凌以安:《西塞烟云》,湖州威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01页。

(61)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62)双林镇中心文化站:《双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汇编》,油印本,第16页。

(63)嵇发根:《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页。

(64)嵇发根:《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65)双林镇中心文化站:《双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汇编》,油印本,第4页。

(66)双林镇中心文化站:《双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汇编》,油印本,第13页。

(67)双林镇中心文化站:《双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汇编》,油印本,第16页。

(68)转引自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69)嵇发根:《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264页。

(70)嵇发根:《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267页。

(71)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1—365页。

(72)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370页。

(73)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0—371页。

(74)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385页。

(75)民国《双林镇志》卷15。

(76)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77)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

(78)民国《双林镇志》卷20。

(79)民国《双林镇志》卷32。

(80)民国《双林镇志》卷32。

(81)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载《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24—152页。

(82)民国《双林镇史》卷20。

(83)民国《双林镇史》卷15。

(84)民国《双林镇志》卷32。

(85)民国《双林镇志》卷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