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油时代带来的经济繁荣-沙特阿拉伯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

石油时代带来的经济繁荣-沙特阿拉伯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石油时代的经济繁荣一、石油的勘探与开采20世纪,沙特阿拉伯经历了从游牧农业国家向石油工业国家的转变。1926年政府开办第一个汽车运营处运送朝觐者,以汽车运输为主的经济实体迅速发展。同时沙特政府也与国外其他石油公司签署协议,进一步开发沙特阿拉伯的产油地区。石油经济导致的自然经济的衰落和市场经济的发端标志着沙特阿拉伯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尽管如此,石油收入的分配仍然明显不利于沙特政府。

石油时代带来的经济繁荣-沙特阿拉伯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

第一节 石油时代的经济繁荣

一、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20世纪,沙特阿拉伯经历了从游牧农业国家向石油工业国家的转变。20世纪初的纳季德以游牧经济为主,氏族部落是纳季德地区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占国家总人口60%以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1913年起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引导下建立的农业开垦区“希吉拉”,打破了氏族部落的界限,由执行利雅得咨询会议行政命令的埃米尔管理。[1]获得土地的定居民成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农民,耕种国有土地,向国家纳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支配生产的自主权,摆脱了对传统氏族部落的依附,形成自主经营的小农阶层。阿卜杜勒·阿齐兹还请欧莱玛裁断“经营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完全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要求”[2],手工业和商业在定居区内发展起来。希贾兹地区并入沙特国家之后,朝觐业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3]。朝觐业的兴盛促进了希贾兹地区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1926年政府开办第一个汽车运营处运送朝觐者,以汽车运输为主的经济实体迅速发展。汽车运输促进了全国各港口、城镇和居民的客货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汽车运输业的发展打击了从事以畜力为主的传统运输业的游牧民,以游牧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开始在沙特阿拉伯境内出现。

早在1923年,一家英国公司以每年支付2000英镑作为条件,获准在哈萨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勘探矿产和开采石油,然而一无所获,两年后中止勘探。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猛烈冲击了作为沙特政府主要财源的朝觐业,朝觐人数的锐减使沙特国家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沙特政府不得不广开渠道,寻找财源。1930年,阿卜杜勒·阿齐兹邀请美国商人查尔斯·克雷恩派遣技术人员到哈萨地区勘探水源和矿产资源[4]。1932年,美国工程师卡尔·推切尔在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宰赫兰附近发现石油。1933年,沙特王国与美国加州美孚石油公司签署关于勘探和开采石油的协议。该协议规定,美国加州美孚石油公司拥有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约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油田勘探权和石油开采权,期限60年,美方在协议生效之后向沙特政府提供5万英镑的贷款,每年向沙特政府支付5000英镑的租金[5]。随后,美国加州美孚石油公司成立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负责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油田勘探和石油开采。1938年,达曼油田开始产油。1939年,沙特阿拉伯开始出口石油[6]。同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获得沙特阿拉伯境内另外2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油田勘探权和石油开采权。1944年,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改称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经营哈萨地区的四大油田,即达曼油田、阿布·哈兹里叶油田、阿布·盖伊格油田和盖提夫油田。同时沙特政府也与国外其他石油公司签署协议,进一步开发沙特阿拉伯的产油地区。1948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及摩比尔石油公司合并,共同经营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石油开采和销售,旨在对抗英国伊朗石油公司和荷兰壳牌石油公司。1949年,沙特政府与美国太平洋西部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开发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之间的所谓中立地带。1951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在海湾大陆架发现世界上最大的近海油田塞法尼耶油田和最大的陆地油田加沃尔油田。[7]阿卜杜勒·阿齐兹旨在开辟财源和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沙特阿拉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沙特阿拉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石油经济导致的自然经济的衰落和市场经济的发端标志着沙特阿拉伯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1938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年产量为50万桶。[8]二战期间,由于局势动荡,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复苏,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急剧攀升,从1945年的2130万桶增至1948年的1.429亿桶和1952年的3.019亿桶。伴随着石油经济的迅速发展,沙特阿拉伯进入经济转型时期,封闭的农牧经济逐步向开放的石油经济转变。20世纪60—70年代是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的高峰时期,石油年产量从1962年的59980万桶上升至1974年的309510万桶。[9]进入80年代以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产处于低谷状态,1983—1989年的石油年产量始终不足20亿桶,1985年的石油年产量只有11亿桶。[10]

二战结束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迅猛增加。然而,根据战前签署的租让制协议,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向沙特政府支付的油田使用费仅为每吨1.7美元。1948年,双方签署新的协议,油田使用费增至每吨2.4美元。极度丰厚的利润流入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手中,沙特政府从租让石油开采权中所得到的回报微乎其微。自40年代末开始,沙特政府效法委内瑞拉的模式,力图提高在石油开采方面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分成比率。1950年,沙特政府颁布法令,实行五五分成制的原则,要求在其境内开采石油的外国公司支付全部利润的二分之一作为所得税。1950—1957年间,沙特政府根据五五分成制而获得的石油收入增长一倍。尽管如此,石油收入的分配仍然明显不利于沙特政府。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成本,是在美国开采石油的成本的十分之一,在委内瑞拉开采石油的成本的五分之一。[11]1957年,沙特政府与日本的阿拉伯石油公司签署协议,采用合营制的方式,该石油公司向沙特政府支付56%的利润和20%的油田使用费。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制定统一的石油政策,进而逐步收回石油公司控制的定价权和定产权

1962年,沙特政府成立石油部。1962年11月,沙特政府建立石油和矿业总公司,负责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开采、提炼、运输和销售,以石油工业为主的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建立。同时,沙特政府开始了石油国有化进程。70年代,沙特政府采取参股和赎买的方式,逐步收回石油资源的主权。1972年,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5个波斯湾主权国家与西方石油公司签署纽约参股总协议。根据该协议,沙特政府自1973年起在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中参股25%,1978年以后逐年增股5%,1982年达到51%的控制股权。1974年,沙特阿拉伯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签署新的协定,沙特政府向石油公司支付5亿美元作为赔偿,换取该公司60%的股份。1976年,沙特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该石油公司的全部股份。1980年,沙特政府最终收回了由阿美石油公司控制长达半个世纪的石油主权,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国有化最终完成。1986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结束在美国注册的历史,正式成为在沙特阿拉伯注册的石油公司。[12]

早期沙特国家的岁入主要来自战利品的劫掠和天课的征纳。希贾兹征服以后,朝觐税和贸易税以及天课和人丁税构成沙特国家岁入的基本来源,朝觐经济对于沙特政府的财政状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32年,沙特阿拉伯的岁入总额为1200万里亚尔,其中60%来自于朝觐税。[13]自20世纪30年代起,油田的发现和石油的开采,导致沙特阿拉伯岁入结构的明显变化。油田的租让和石油公司的利润分享成为沙特阿拉伯的首要岁入来源,石油产量的提高与沙特阿拉伯的岁入增长呈同步状态。相比之下,朝觐经济在沙特阿拉伯财政岁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

二战结束以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逐年提高,沙特阿拉伯的财政岁入随之急剧上升,而石油收入在沙特阿拉伯的财政岁入中占有压倒优势的地位。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从1950年的5600万美元攀升到1955年的2.9亿美元[14],1960年增至3.3亿美元;1974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达到225亿美元。[15]1981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和沙特石油产量居高,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达到顶点,将近1110亿美元。从1974年的石油繁荣到1997年的24年间,沙特出口石油获得的年平均收入为441.6亿美元。[16]石油经济与国际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第四次中东战争成为沙特阿拉伯石油经济发展的转折点。1973年7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的12%。1973年10月,10个阿拉伯产油国在科威特召开会议,决定削减月产量5%,并且提高石油价格的17%,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直至中东冲突得到解决。[17]此后,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持续上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则从1973年的43亿美元增至1974年的226亿美元,1980年达到849亿美元。[18]

二战以来,伴随着石油经济的迅速发展,沙特阿拉伯进入经济转型时期,封闭的农牧经济逐步向开放的石油经济转变。20世纪60和70年代是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和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石油开采和石油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沙特阿拉伯经历了从封闭性的传统农牧社会向开放性的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深刻历史变革。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主权的收回使国家资本主义成为沙特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石油出口获得的巨额资金以及沙特阿拉伯进入世界市场体系,给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沙特阿拉伯具有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2000年,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2600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四分之一。[19]石油的开采和石油经济的急速发展促使沙特阿拉伯逐渐告别传统社会,石油经济成为推动沙特阿拉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杠杆。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沙特阿拉伯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状态,社会风貌焕然一新。然而,沙特阿拉伯的经济严重依赖于石油生产。原油销售约占沙特王国GDP的35%,石油收入构成了沙特政府约90%的出口收入和75%的预算收入。石油经济的消长造成沙特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波动。80年代初,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急剧下跌,沙特政府大幅削减石油产量。1981—1986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日产量由980万桶下降至500万桶,年石油收入亦由1018亿美元下降为135亿美元。石油产量的下降和石油出口的减少,导致沙特阿拉伯国民经济的严重萎缩。1982—1986年,沙特阿拉伯的财政收入减少32%。[20]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1982年突破4000亿里亚尔;1986年则下降为2710亿里亚尔。[21]90年代上半期,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趋于平稳,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逐步回升。1996年和1997年石油价格的强劲改善了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困境,然而1998年石油价格的崩溃使沙特政府又再一次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1999—2001年因为石油价格的强劲,沙特阿拉伯重新出现财政的平稳状态。

二、非石油工业的建立

沙特阿拉伯的经济生活,明显受制于自然环境,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在前石油时代,畜牧业构成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绿洲农业次之。与畜牧业及绿洲农业相比,传统手工业规模甚小。进入石油时代以后,石油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诸多现代工业部门随之兴起。

石油时代,石油工业无疑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现代工业部门。然而,在石油资源国有化之前,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石油公司长期处于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聘请外籍管理人员,雇用外籍劳动力以及哈萨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采用西方企业的经营模式,俨然是国中之国。“直至70年代,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经济的基础和唯一采用现代技术装备的发达部门。然而,石油开采几乎完全处于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的控制之下,属于相对孤立的经济部门,并未构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22](www.daowen.com)

尽管如此,石油工业的发展毕竟带动了诸多产业部门的相应发展。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和生活用品进口的增加打击了传统手工业,现代石油工业的兴起又为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提供了发展机会。阿美石油公司为了集中力量攫取高额利润,把利润相对较少的附属工业交给沙特本地企业主。[23]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由沙特承包商经营的工业企业兴起于东部的哈萨油田区,它们主要为石油工业提供工程建筑、运输、维修、建材、食品等劳务和产品。东部油田区沙特承包商经营的企业,1944年只有2家,1947年增至107家,1955年超过200家。[24]沙特人经营的各类商行和店铺也纷纷开张,1957年,达曼和胡巴尔两地沙特人开办的工商企业就达1143家。[25]日渐增多的承包商雇佣数以千计的工人,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参与建设穿越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管道、公路、铁路、宰赫兰机场、达曼港口以及石油公司的住宅、学校和医院。

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构成沙特阿拉伯工业化的主要内容。1960年,沙特政府开始与外国石油公司探讨在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合作。1962年,沙特政府颁布保护和发展工业的法令,取消对于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进口关税。同年,沙特政府成立石油与矿产开发总公司,负责发展石油化学工业。该公司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赎买吉达炼油厂,并且与其他外国公司合作建设化工厂和冶炼厂,生产肥料、农药塑料冶金制品。1963年,沙特阿拉伯的商业部改称商业与工业部,统一管理国内工业生产。1965年,成立与西方合资经营的沙特阿拉伯化肥公司。1975年国王哈立德(1975—1982在位)即位后,沙特政府加快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步伐,国家对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1976年,沙特政府成立基础工业公司,生产乙烯甲醇尿素。1979年,尿素产量达到近30万吨,出口国际市场。进入80年代,东部港口城市朱拜勒和西部港口城市延布成为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朱拜勒工业区位于达曼以北80公里处,占地面积10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万,包括900家大中型企业,生产钢铁、肥料、塑料等工业产品。延布工业区位于吉达以北350公里处,规模较小,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包括5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26]朱拜勒和延布于1986年建成投产的石油化工企业,年产尿素50万吨、甲醇125万吨、乙烯160万吨、聚乙烯86万吨。[27]

费萨尔(1964—1975在位)当政期间,沙特阿拉伯在非石油领域的现代产业,主要是建材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28]吉达是希贾兹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末生产饮料、纸张、建筑材料、日用化学品等。1971年,沙特阿拉伯共有非石油工业企业近200家,大都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资本为110万里亚尔。只有水泥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产量从1957年的3万吨增至1972年的91万吨[29]。70年代初,吉达的水泥厂雇佣工人近千名。非石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严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原料的进口和外籍劳动力的使用。原材料价格昂贵、交通不便、市场有限、技术落后和国内熟练劳动力缺乏,制约着沙特阿拉伯非石油工业的发展。所谓的工业化进程,对于沙特阿拉伯人口分布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甚微。费萨尔时代沙特阿拉伯经济多样化程度仍然很低,国家收入主要依赖石油及相关产品出口,1975年度石油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6%[30],制造业大多属于手工作坊性质,95%的工厂雇佣少于5人,大部分仍从事食品制造和纺织手工业。[31]国王哈立德时期石油化学工业中心的发展,带动了非石油领域现代工业的发展。朱拜勒工业区和延布工业区的工业原料和燃料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和生活用水则来自海水淡化。朱拜勒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淡水2000亿加仑,延布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饮用水2500万加仑。[32]

1974年,沙特政府的下属机构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向国家支持的工业项目提供贷款。1974—1984年,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共计向约800个工业项目提供贷款,其中仅电力企业的贷款投资达到360亿里亚尔。[33]1960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制造业企业880家,从业者5500人,平均每家企业雇用从业者7人,大都属于手工生产。1979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制造业企业900家,工人4.8万人,平均每家企业53名工人,个别大型企业达到数千人[34]。1982—1992年,食品加工业企业从280家增至300家,工人从1.6万人增至2.2万人;纺织和服装加工业企业从29家增至52家,工人从2900人增至4700人;皮革加工业企业从7家增至77家,工人从500人增至5800人;木材加工业企业从60家增至130家,工人从3700人增至9000人;造纸及印刷出版业企业从110家增至300家,工人从5200人增至3.4万人;化工企业从250家增至390家,工人从1.8万人增至3.1万人;陶瓷业企业从6家增至11家,工人从1400人增至3400人;建材业企业从464家增至542家,工人从3.1万人增至3.6人;其他制造业企业从19家增至21家,工人从700人增至1900人;制造业企业总数从1740家增至1870家,工人从11万人增至15万人。1992年,沙特阿拉伯的非石油领域工业企业超过2000家,雇用劳动力17.5万人[35]

石油经济时代,石油工业长期构成沙特阿拉伯经济生活的首要基础,决定着沙特阿拉伯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然而,沙特政府的工业发展计划,旨在强化制造业,实现工业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生产的依赖。在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石油生产所占的比例无疑呈下降的趋势,非石油领域的经济部门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1970年,石油工业产值为90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3%,非石油经济部门产值为76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7%。1990年,石油工业产值增至907亿里亚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为29.8%,非石油经济部门产值增至2133亿里亚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为70.2%。[36]尽管如此,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化程度长期落后于其他诸多的阿拉伯国家。20世纪60年代后期,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89年,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低于巴林的10.8%、科威特的14.5%、约旦的12.1%、北也门的13.8%、阿联酋的8.5%、南也门的10.9%,仅略高于阿曼的4.3%。阿拉伯世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摩洛哥,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6%。[37]由于国内制造业的欠发达状态,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品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工业品充斥着沙特阿拉伯的国内市场。

三、农业的进步

沙特阿拉伯80%的土地属于称作米里的国有土地,游牧部落则是国有土地的主要使用者。游牧部落成员共同使用的牧场称作迪拉;每个部落拥有自己的迪拉,有时则移入其他部落的迪拉。农业区域的氏族公有地称作穆沙阿,属于氏族成员的共同财产,约占全部耕地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纳季德和东部省。国家赏赐的土地称作伊克塔;伊克塔的领有者常以分成制的形式出租他人,甚至可以出售、转让或馈赠,但是伊克塔的国有性质不可改变。私人所有的土地称作穆勒克,主要分布在阿西尔等农业发达的地区。宗教地产称作瓦克夫,不得转让或出售,亦不得被政府没收。1956年,瓦克夫在阿西尔占耕地的5%,在希贾兹占耕地的10%,在纳季德占耕地的15%[38]。长期以来的人口高死亡率,以及氏族部落之共同继承和内婚制的传统习俗,阻止着地产的分割和地权的转移。

沙特阿拉伯长期保留封建农业的经济模式,租佃关系广泛存在。20世纪60年代,超过60%的耕地处于出租的状态。在阿西尔和希贾兹,出租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80%。伊克塔、穆沙阿、穆勒克和瓦克夫均可出租,租佃期限通常为5年。耕地的出租主要采用实物分成制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成制的原则是:地主提供土地、水源和种子,有时亦提供住所。在一些地区存在如下的规定:如果佃户整年耕作,使用自己的牲畜、肥料和农具,自己提供食物和住所,需要缴纳谷物收成的50%或椰枣收成的75%;如果佃户一无所有而只能提供劳动力,需要缴纳谷物收成的80%或椰枣所构成的95%。一般情况下,地主的份额取决于土地的肥沃程度、水源的状况和所处的位置。如果产量歉收,佃户需要向地主借贷和寻求帮助,进而依附于地主。

由于沙特阿拉伯的特定自然环境,水源具有特殊的意义。通常的情况下,土地的使用权并不包括水源的使用权,后者可以买卖、租用和继承。因此,佃户需要为使用水源支付另外的费用。只有在阿西尔和希贾兹,地权与水权处于合一的状态。在定居地区,用水的规定相当复杂,包括轮换用水和限时用水,涉及灌溉季节的长度和用水的数量,水源的分配由专人负责。地产主有权在私人地产上打井;如在国有土地上打井取水,则需要官方允许;牧场的水源属于部落共有。

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沙特国家的农业一直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游牧业和绿洲农业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沙特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石油经济发展之后,沙特阿拉伯的农业在巨额石油资金的帮助下获得了现代农业的某些基本要素,哈尔杰等农业示范区的农业生产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化生产,农业产品直接面向国内市场,农业生产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国王费萨尔时期,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兴建各种基础设施,并以各种补贴和贷款等财政手段帮助振兴农业。费萨尔主持的哈萨农业发展规划共投资2.6亿里亚尔,约有5万农户受益。此外,费萨尔于1968年底颁布分配闲置土地的法令,向缺地农户分配5~10公顷的份地,向农业公司分配400公顷的土地。费萨尔的土地政策旨在建立一个由中农和富农构成的广泛阶层,促使国家农业转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道,政府以雄厚的国家财政收入为后台,鼓励和促进国家发展所需的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39]

然而,沙特阿拉伯土地贫瘠,水源匮乏,不利于农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可耕地52.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0.2%~0.3%,其中自然灌溉的耕地40.4万公顷,人工灌溉的耕地12.1万公顷。[40]在阿西尔和希贾兹南部,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灌溉,而在其他地区,农业生产则大都需要人工灌溉。[41]阿西尔的主要农作物是高粱、小麦和苜蓿,嘎希姆和利雅得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果蔬和椰枣,东部省的主要农作物是果蔬。[42]70年代初,沙特阿拉伯共有地产约7万处,其中3.3万处面积不足0.5公顷,占地产总数的47%;1.4万处地产面积为0.5~1公顷,占地产总数的19%;超过10公顷的大地产约5000处,占地产总数的7%。耕地不足1公顷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67%,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大都需要依靠租种他人土地维持生活。耕地2~5公顷的中等农户占全部农户的11%,年收入为3000~5000里亚尔,足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却不足以更新经营方式和购置现代化农具。耕地超过5公顷的大地产主约占全部农户的10%,而大地产的总面积则占全部耕地的60%。大地产主多为王室成员、教俗贵族、商人和官吏,居住于城市,沿袭传统的分成制经营模式,将土地交由佃户耕种,收取地租,用于购置房宅和消费品,投资生产领域、采用集约的经营方式和现代生产技术者为数甚少。1968—1985年,沙特政府实行无偿分配国有荒地的经济政策,无偿分配国有荒地共计71万公顷,分配的对象包括个体农民、农场和农业公司。沙特政府曾经在塔伊夫、麦地那和布赖代等地建立农业合作组织,负责发放农业贷款,提供种子、农具和化肥以及储存和出售农产品。然而,农业合作组织在沙特阿拉伯并未得到推广。在阿西尔、希贾兹和东部省等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以及纳季德,农民大都处于自耕状态。在嘎希姆和舍迈尔山区,普遍使用农业雇工。在纳季德,土地往往由妇女耕种,男子则主要从事贸易、建筑和游牧活动。沙特阿拉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64年为460美元,1974年达到1300美元;相比之下,农民的人均生产总值,1964年为80美元,1974年为105美元,增长甚微,农产品的二分之一需要进口。[43]

70年代,沙特政府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和无息农业贷款政策,农业生产出现较大的发展。自1973年起,沙特政府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即低价供应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高价收购农产品。1973—1986年,沙特政府共计发放农业补贴191亿里亚尔,其中小麦补贴数量最大,达到91亿里亚尔,占农业补贴总额的47%。另据统计,1970—1997年,农业补贴占政府发放财政补贴的55%。[44]另一方面,沙特政府提供无息农业贷款,其中短期贷款为1年,中期贷款为10年,另以优惠条件提供25年的长期贷款。1975—1986年,发放短期和中期无息农业贷款共计205亿里亚尔,其中中期贷款201亿里亚尔,占贷款总额的98%,贷款对象主要是种植小麦的农场。沙特政府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和无息农业贷款政策,旨在鼓励农业领域的私人投资、推广农业机械、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进而改变乡村人口的流向和缓解城市面临的压力,改善国内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自70年代中期开始,沙特阿拉伯的农业生产出现较大的发展。1970年,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40%;1985年,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下降为14%。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年增长率,1970—1975年为3.6%,1975—1980年为5.4%,1980—1985年达到8.7%。沙特阿拉伯的耕地面积,1986年达到570万公顷,1990年增至740万公顷。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其中小麦的公顷产量从1975年的1.3吨增至1985年的3.6吨,机械化农场的小麦公顷产量达到4.3吨。[45]

经过几任国王的努力,农业生产逐渐纳入市场经济的体系,大型农场遍布乡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作物产量稳步上升,部分产品甚至出口国外。80年代中叶,农场总数达到1500个农场,主要分布在哈拉德、哈伊勒、瓦迪达瓦希尔、嘎希姆、泰布克和东部地区。[46]沙特阿拉伯的小麦产量1978年为3300吨,1982年为24万吨,1984年增至134万吨,1988年达到330万吨。[47]1990年,沙特阿拉伯的小麦产量为370万吨,椰枣产量为54万吨。[48]1970—1989年,沙特阿拉伯蔬菜和水果的年产量,亦从70万吨增至260万吨。[49]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85年为3.3%,1990年增至6.6%。沙特阿拉伯国内每年消费的谷物约100万吨,其余出口国外。1991年,沙特阿拉伯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小麦出口国。[50]然而,沙特阿拉伯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对政府财政补贴有极大的依赖性。农业的发展以巨额的政府投资为前提。由于沙特阿拉伯的谷物生产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成本昂贵,每吨的成本相当于进口小麦的5~6倍,因此谷物出口导致国家严重的经济损失。[51]进入90年代,政府限制农业补助金的发放,谷物产量呈下降趋势。1992—1996年,小麦播种面积从91万公顷下降为27万公顷,小麦年产量从400万吨下降为120万吨。[52]由于土地贫瘠和水源匮乏,沙特阿拉伯的农业发展一直滞后于王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