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退耕还林还草:农户问题参与研究

退耕还林还草:农户问题参与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后,草籽、种苗的需求量剧增,价格也就会自然上涨,发给农民每亩20元的种苗款无疑是杯水车薪。

退耕还林还草:农户问题参与研究

三、退耕还林还草中来自农户的问题

1.缺乏主动管护的积极性,复垦隐患较大

广大退耕还林还草农户对管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稳定与巩固。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退耕热情高,管护主动性差,一些群众缺乏主动管护意识,没有真正把林地苗木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眼前林地苗木无经济效益时,舍不得投入。林地里的荒草任其生长,尤其是纯生态林,很少有人管护,有的杂草丛生,也很少有人主动管理,更不要说给苗木浇水施肥了。尤其是退耕前期,退耕补偿政策和农户收益不相符,导致农户主动管护意识差。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借助当前国家给予粮食补助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当地主导产业。许多农民在退耕还林后,一味等靠国家粮款补贴,消极心理非常严重。如果不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退耕还林的成果将难以保证,新一轮的毁林开荒在所难免。

2.重视退耕还林还草的数量,忽视退耕还林还草质量

在退耕还林还草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注重退耕数量而忽视退耕质量的现象。这首先体现在草籽、苗木的选择上。退耕还林还草后,草籽、种苗的需求量剧增,价格也就会自然上涨,发给农民每亩20元的种苗款无疑是杯水车薪。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而种植低等草和树的情况,特别是牧草,如果质量太差,就不可能有多少经济效益。再就是个别地方贪大求洋,不考虑当地生态状况,背离了适地适树的原则,甚至盲目引进国外的苗木,不但引进物种未成活,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植被。另外,在苗木的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成活率低、不能与当地地貌环境等相适应,大大降低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质量,降低了还林还草的作用[5]。(www.daowen.com)

3.人为破坏的因素难以消除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的顺利开展。在退耕区,大部分农户还能对退耕还林工程有正确的认识。可能是宣传不足,也有个别农户误认为只要退耕,就能享受退耕政策所给的每亩100或200公斤粮食和20元的现金补助,结果对退耕后的林地就不怎么管理,任其自然生长,以致杂草丛生,致使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降低或生长不良,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个别退耕地块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牛羊上山屡禁不止,虽有专人看护,但因面积太大顾不过来,有些牛羊在夜里被放上山,凌晨牵回家。针对这些现象,如何减少人为破坏,提高人们对退耕还林重要性的认识,也是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4.退耕还林缺乏科技支撑

目前科技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支撑力度非常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工造林手段简单,技术含量低,树种单一,阔叶树种较少,新造林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多,针阔混交林少,针阔混交林的造林成本过高。②植被恢复方式单一,只重视人工造林,忽视了通过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的方式。实践证明,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单靠人工造林速度太慢,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实行封育,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可以大大加快植被恢复的速度。如长江流域一些自然条件好的退耕还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只需封育和加强管护即可恢复植被,并达到郁闭度的要求,但目前一律进行人工造林,从投入上看,增加了工程的成本,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从效果上看,生态植被恢复慢,而且极有可能造成新的植被破坏。③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保证种苗的质量和数量,技术措施不到位,不能做到适地适树,造林成活率低,低效林改造慢,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缓慢,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