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退耕还林还草参与式评估研究-种植脱毒薯和羊子带来的收益

退耕还林还草参与式评估研究-种植脱毒薯和羊子带来的收益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这儿种植的脱毒薯,在榆林市也是最好的,紫花白洋芋、脱毒洋芋,远销全国13个省市。同样,定边的羊子也是主要靠出卖活羊或羊肉,缺少对羊皮、羊毛和羊肉深加工。再一个就是老百姓认为退耕还林比种植粮食收入高。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现在的林草植被要比以前好得多了。

退耕还林还草参与式评估研究-种植脱毒薯和羊子带来的收益

二、个案访谈

◆访谈1:纪畔乡主要负责人(男,39岁)

我们乡的总土地面积20.96万亩,全乡有11个村民委员会、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是6014人。退耕还林以前,人均耕地有12亩,从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到2005年已近6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6万亩,完成荒山造林3万亩,完成人工种草2万亩,人均退耕达到2亩半,人均人工种草4亩,人均荒山造林5亩。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林草覆盖率由以前的16%左右达到现在的33%。养殖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均养羊5只,全乡总数达到3.2万只。人均纯收入也由过去的890元提高到现在的1860元。

目前,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过几年的实施,老百姓积极性很大,但目前国家给的退耕还林任务却越来越少,两者之间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国家退耕年限为8年,灌木型(如榆树)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这会直接影响8年后农民的收益。三是陕北地区属半干旱、干旱地区,一般需要补植两到三次才能保证存活率,这样一来补植量就很大,造林成本较高,国家给的种苗费过低,不管是退耕地造林还是荒山荒地造林,都不足以弥补其成本;另外荒山荒地造林没有管护费,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管护,干旱、兔、鼠危害,其成活率就无法保证。四是25度以上山坡地还有1.5万亩需要退耕,可现在退耕还林任务量明显减少,将来这些能否退下来,就要看国家的政策如何变化了。

退耕以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上去了,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所以老百姓还是希望增加退耕还林任务。我们乡的退耕还林农户,一般来说收入能达到500元左右,此外,就是以洋芋、荞麦等为主的杂粮种植,占到收入的一半,养殖业、劳务输出(打工)能占到一半。现在看,农村必须发展多种经营,目前,农业产业开发比较单一,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对农副产品的加工业,不能延长产业链,只能是靠卖原料。我们这儿种植的脱毒薯,在榆林市也是最好的,紫花白洋芋、脱毒洋芋,远销全国13个省市。我们纪畔乡一年就能产2000万斤,其中外销能占到1500万斤,这也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户均种植30亩左右,大概能产4~5万斤吧。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就是脱毒薯的种子一般只能种植6~8年,之后毒素又开始出现,就必须购买原种,一亩地大约要投入1000元的种子费,榆林市农科所由于技术力量有限,培育的种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形成深加工,价值低。同样,定边的羊子也是主要靠出卖活羊或羊肉,缺少对羊皮、羊毛和羊肉深加工。特别是退耕还林以后,羊子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农民辛辛苦苦把羊养大,但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养的越多也就越不值钱。

◆访谈2:乡政府工作人员

定边县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植树造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每年300毫米降水基本都集中在下半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大,但是产量低;植树造林成本也很大,主要是没水,成活率很低,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如果浇水那成本就更高,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钱。其实,老百姓也认识到植树造林有好处,退耕还林以后,风沙天气比以前少多了,而且风沙本身也小多了,生态环境还是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在造林主要是柠条,属灌木植物,对防风固沙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只能美化环境,人家其他县在造林的同时,还能种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林种,可是定边的自然条件不允许。因此我觉得现在的政策补助期限太短,你就以石油开发来说,打井占用耕地补助年限为16年,一亩地补助750元,而且,石油打井退出之后地还能继续耕种。农民也算经济账,一旦退耕还林之后,就是永久性的占用了耕地,所以,从情理上来说,政策补助8年真的是太短。这两年,一斤洋芋能卖到3~4毛钱,每亩的产量大约有1500斤左右,一年一亩洋芋也能收入500元钱,这样算起来,补助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如果在过几年到期后不再补助了,很有可能反弹,复耕的危险很大,到那时候再毁林种地,后果就很可怕了,而不仅仅是增加退耕还林成本的问题了。

退耕还林,恢复生态植被,保护大自然,这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民把耕地退出来,已经付出的很多了,这就更需要加大对他们的补偿。退耕还林虽然退的全是坡耕地,平整一点的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但依然是靠天吃饭,靠自然降雨养农业,这就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能不断提高,也使得山清水绿。

◆访谈3:乡林站工作人员(男,32岁)

1999年刚开始退耕还林时,老百姓对政策吃不透、把不准,持等待观望情绪,后来经过宣传、引导,尤其是当年政策兑现以后,带动效应很明显,观念转变最明显的是2000年、2001年,那时跑来要指标,这和以前下达指标需要做工作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个就是老百姓认为退耕还林比种植粮食收入高。当时,种荞麦亩产也就100多斤,一斤大概是5毛钱,而政策给补200斤粮食(100斤小麦、100斤玉米)和20元的管护费,近两年不补粮食了,折算成现金补助140元,20元管护费,每亩一共是160元。现在,群众还是比较渴望退耕还林的,但苦于无指标,从2004年以后指标就开始逐渐减少,到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了,如果再不给指标,群众对种树绿化积极性明显减弱。目前,群众最大的希望就是政策兑现年限延长至13年,因为退耕还林之后收入还是有明显的提高,而且也比较稳定,所以除了延长补助年限外,每年适当给下达一些指标,每个乡镇每年给几百亩,这便于操作,如果量太大,雨水少,影响存活率,也影响兑现。每年适当给一些退耕还林任务,尤其在山区,以林草促牧养农,农林牧协调发展,最后就会达到林茂粮丰,山变青草变绿,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以前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太脆弱,春秋风大,风把沙子刮起来打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不仅风沙大、而且频率高得多,一年要刮好几次。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现在的林草植被要比以前好得多了。尤其是封山禁牧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放牧对植被踩踏的很厉害,而且牲畜可能把草连根拔起,对树木的皮啃食也很厉害,所以植被就长不起来。柠条经过加工喂羊是最好的饲料,2到3年砍一次,越砍长得越旺,而且柠条防风固沙特别好。虽然现在还有偷牧的现象,但已经很少了,主要是那些家里不种草的偶尔偷放,柠条也比较好成活,只是在种植的时候需浇一次水,一旦成活以后就很少再需要浇水。

这几年我们乡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还是不错的,退耕还林之后种草的面积大大增加,也为圈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羊的品种主要有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白绒山羊主要产绒,一只能产半斤绒,一斤绒能卖200元;小尾寒羊主要用于产肉,而且小尾寒羊的繁殖很快,一年产二次羊羔,一次产2~4只。乡上还成立了一个肉羊合作社,发展养殖业,通过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合同,农户生产的肉羊全部销往这个公司,一斤羊肉8元,一只肉羊40斤,这就有300多元,再加上羊皮一张值100元左右,好的值180元,一只羊农民能收入400多元。现在也有好多私人收购羊皮羊绒,也就是农民经纪人,这部分人户均收入2万多元。这两年,荞麦的售价也好,一户种上20亩荞麦,一年下来也能收入2000多元。我们乡适合种植洋芋,洋芋品质也很好。现在全乡人均耕地保留面积大约有10亩,实际上一般都在15亩左右,退得最多有100多亩地。

农民不愿退耕也很正常,因为他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再就是传统的认为农民就是种地,耕地退了以后他吃啥?农民是很现实的,一旦退了之后,看到好处、得到实惠,他的积极就会很高。事实上,退耕还林之后,通过科学种田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同样取得耕地多时的产量,有富余劳动力都搞了第二、三产业,减小劳动强度。地多的时候农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到地里,就我们定边来说,山区农民人均耕地要比滩区农民多的多,而且地也比滩区的地好,滩区的沙地、盐碱地都不能耕种,但山区农民的收入要比滩区少的多,因为滩区农户家家都有出去打工的,包括修理、开车、匠人、厨子,出去打工的都是富余劳动力。现在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认识都在普遍提高,如今的农民都不种以前的洋芋品种,种地膜玉米也被大多数农民接受,亩产可以达到700多斤,以前老式种的玉米亩产也就300来斤,产量确实提高了很多。目前,生态环境虽说有所改善,但离满意程度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上上下下的努力。

◆访谈4:高岔村支书(男,47岁,初中文化程度)

说到退耕还林,这确实是一项富民政策,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干旱少雨,种植粮食主要是靠天吃饭,收入极不稳定。自从退耕还林后,由于我们村退耕还林面积大,全村退耕5130亩。记得刚开始退耕后,一次就背回100多万元,那真的是猛一下子就发了,生产、生活条件一下子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还草养羊,建沼气,装程控电话,农网改造等国家项目的实施以及种植地膜玉米的补助,都是促进农民富起来的政策。

但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8年以后的生活问题,现在还给兑现,有的老百姓就说,退耕不如种洋芋,这也是实情,如果8年后再不兑现,农民的收入是要受很大影响。一亩洋芋能产2000斤,一般的也能产1500斤,收入一般也在1000元左右,去年有的农户光洋芋一项就能收入50000元,而退耕还林每亩也就160元,稳定倒是稳定,但毕竟很少,而且也马上到期了,所以老百姓就感到吃亏了。我们村人均退耕7.8亩,一旦拿了钱粮就等于把这些退耕地卖给了国家,生态林没有经济效益,由于干旱少雨,栽种的这些树终究也只能是老头树,只有生态效益而不可能有经济效益。要说复垦倒是不敢,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农民也不会去违法,都发放了林权证,但这实际上对农民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林地是自己的,实际是上国家的。发放林权证只能起到保证兑现,减少农民之间不必要纠纷的作用。

再能延长几年兑现期,但期限长短的问题不好说,人心没有穷尽,更主要的是在林草管护上,国家能给一些补助,这一点很重要,这几年种上的林草如果不通过老百姓,是管护不住的。现在我们村雇了两个人,每人每月300元,昼夜管护,这些费用是从村民的管护费中抽取,一般是兑现时有羊啃吃或踩踏就不兑现,但8年后没有兑现了,就拿不住老百姓。所以加强管护是今后退耕还林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增加费用,而且力度要放大,强化管护,否则不要说人为毁林开荒,就是无人管护这一点,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退耕还林以后,村上主要就是发展养殖业,现在户均养羊20只,全村有3000多只,种植草和玉米(青贮饲料)2000多亩,村民的收入中养殖占35%,农业主要是洋芋,能占总收入的45%,退耕还林补助占总收入的20%左右。农业的收入还是可以的,所以一般不出外打工或打工的人比较少。

我们村的退耕还林是根据地形,集中连片,有谁家的地谁家就退,没有就不退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护。1999年一次退耕2000亩,当时在全乡起了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说我们这儿的老百姓接受能力强。可现在回过头来看,退的多的就吃大亏了。现在全村人均耕地大约有8亩(实际上有15亩),主要是发展舍饲养羊和洋芋,以养殖肉羊和优质洋芋作为今后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向。

建议再延长几年政策补助期限,因为村里有的退的多,有的退的少,退的多的可以耕种的地就少,国家不给补助收入就成问题,当然要说吃饭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的要求也就自然高了,没有地种,要想发展其他产业也就没有可能。

◆访谈5:强庄村村民(44岁,高中文化程度)

我们村一共退耕1211亩,还草1305亩,荒山荒坡造林1200亩,还有600多亩虽然退了,但没有纳入退耕还林项目中来,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兑现,主要是没有退耕还林的指标。

村民对政策还是理解的,退耕还林以后环境也确实比以前好多了。记得我小时候,一到春秋风沙几乎天天刮,大风刮来时,大白天就像黑夜一样,家里、锅里、包括人的嘴里到处都是沙子,大风一来啥都干不成了。现在就好多了,林草把地表都覆盖住了,沙子起不来或起来的少了,沙尘自然少了许多,特别是进到林子里感觉空气凉爽、新鲜。所以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好还是好。

农民也有自己的担心,退耕还林补助8年,马上就要到期了,但还林后的8年时间,林子根本长不成材,也就没有一点经济上的收益,只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退耕地8年期满后就见不到任何效益,农民的收入明显减少。我们村退耕前人均耕地有10亩,到现在人均退耕4亩,现在保留的耕地人均在6亩左右,这都是以原有的土地和人口计算的。因此从1993年到2005年期间新增的人口包括新出生的人口和婚嫁增加的人口大约有100多人,这些人都没有寸片的土地。实际上人均耕地也没有那么多。退耕后,风沙小了,但土地少了,虽然现在种地的成本很高,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多,话说回来,地少了,像去年洋芋、荞麦价很高,就是收成不好,收入也比退耕补助要多了很多。农民是最实际的,看到现在种地的收入还可以,所以好多人就后悔了,后悔退那么多地。

我们是农民,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很满意,但对期满以后,国家在年限上或采取其他方式能补贴一些,如果种成柠条,这块地就彻底不能耕种了,没有经济利益,变成经济树种,不管怎样也还能有些收入,但我们这里不能种经济林,成活率低,种其他树种不肯活,虽然风沙大,种点庄稼多少有些收入。

草地种柠条群众对此有些不太愿意接受,没有价值,都愿意种树,将来还多少能有些收入。农民重利益,从大的方面也讲究生态环境,但和利益比起来,就更看重利益,这也可能就是农民意识。

担心8年以后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减少,经济来源没有保障。现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上以洋芋和荞麦为主,养殖上就是养羊,另外就是外出打短工的人比较多,大多是利用农闲时间出去一下,地多的人家基本上不出去,地少的出外多一些。打工一年下来能挣个10000元左右,种地一年下来有7000~8000元,这也要年景好了才行。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太低,如去年一亩160元,种地一亩最低都有200元以上的收入。我去年一垧(5亩为一垧)地的最低收入也在1000元以上,荞麦一亩的收入是1100元,这还是最差的地,好地都种了洋芋,高的达到2000多元。这以外,就是发展地膜玉米,现在农民也都接受了,这主要是为解决羊的饲草饲料问题,现在全村户均养羊近20只。舍饲养羊好是好,但有时草料供不上,所以也不能多养,养羊与封山禁牧之间也有矛盾,圈养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养的太多,谁都养不起,放养又不允许。

要说建议,我们农民也提不出什么更好的建议,只能从我们农民的现实利益考虑,就是能再延长几年或者是以其他什么方式给农民进行补贴。

◆访谈6:砖井镇镇党委书记(男,40岁)

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工作,到目前大致退了1.1~1.2亩左右,退耕前大约有耕地15.16万亩,相比之下也没有退多少,而且退的全是山坡耕地,我们镇面积大、耕地多,即便退耕以后也不存在没田种的情况。全镇80万亩土地,36万亩林地,20万柠条地。柠条只是作为羊饲料,由于缺少人才、资金和技术,没有能充分加工利用,老百姓不认识柠条的作用。有人工草地5万亩种植紫花、苜蓿。

刚开始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时,群众态度基本上还是积极的,因为上面给的任务很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我们镇上不存在退耕还林难以推行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退耕还林表面上是一个生态问题、生态现象,实质上是个利益分割的问题,也就是牺牲了西部人的利益,不让泥沙进入黄河,从而不影响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现在退耕还林种植的全是生态林,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利益,从眼前看,退耕还林有政策补助,农民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老百姓种地的经济效益要好于种树。

我们砖井镇处在白于山区和古长城之间形成的冲积平原上,是定边的主要粮食产区,全镇有3.5万亩水浇地,人均2亩,也是游牧文化和汉族定居文化交汇区,传统上就是半农半牧地区。18多万亩的牧草地,在封山禁牧之后,也不产生经济效益,只产生生态效益,应划为轮牧区,但陕西不采取这种做法,老百姓偷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应根据不同的草地及其载畜量的不同,分两步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一是封山禁牧,让自然生态发挥自我修复的功能;二是人工种树,尤其在南部山区大面积种树,具体过程可按500米至1000米的范围分段实施,使白于山北坡5300亩荒地形成一片树林;滩区粮食主产区可按每100亩地为一框,四周搞网框林建设,当地实施的农田四周上框子,防止农田土地沙化的效果很明显;北部风沙区,飞播种草。退耕还林,荒地种树,一块一块地搞生态环境建设,公路两侧150米,古长城两侧,井场(石油井)四周镶边的方法搞生态建设。长期以来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虽然有人均10多亩的耕地,但一直是广种薄收,整体收入水平很低。到现在山上还有4个村、近6000人没有水吃,只能吃天上的雨水收集成的窖水,到滩区拉水费用高,而且滩区水质恶劣,含氟水量高,不适宜饮用,有5000人左右饮用高氟水。从毛乌素沙漠沙地打的井,能解决镇上的吃水和5个村的饮用水。所以要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需要有大的投入,这些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也就是农民的吃饭压力有所减轻,收入较前也有所增加,但还是偏低。如今年我们镇种植了6万亩洋芋,一亩收入400元,人均大概也就是600~700元左右;在养殖业方面,全镇大约养殖了6万只羊子以及鸡、牛、兔、羊、猪等,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0%,但畜牧业发展受缺乏相关产业配套的制约,尤其是畜产品加工业。全镇企业数量也就有数的几家,上点规模的更少,一家淀粉厂,500多万元投资,日生产淀粉40吨(每7吨洋芋能产1吨淀粉),只是初加工。另外,投资近400万元建设一家蔬菜保鲜工厂,主要是辣椒,发往南面几个地方。但所有这些都是初级加工,而且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极为有限。

就退耕还林而言,我认为一是每亩20元的管护费,不应该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上,而应放到县乡两级政府掌握,确保这笔钱用在林草的管护上,保护树木的生长。二是尤其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退耕还林及其成果的巩固还要一直抓下去,指标的安排可以逐年减少,不能说停就停,对政策补助8年期限到期后再能延长几年,否则,说不好听一点,8年到期,老百姓第9年很可能就盼望树死完,更不用说管护,所以这关键是看政策怎么调整。

◆访谈7:王圈村村民

我家共退了9.5亩,树和草都有,家里有5口人,现有耕地44亩。从2003年到2005年3年的钱粮都兑现了,每一年兑现的钱就是160元/亩×9.5亩等于1510元。全家的纯收入有5000元多点。

全村312户,1513人,12个小组,4个自然村。退耕前人均耕地11亩,退耕后人均7亩,全是旱地。经济来源主要靠洋芋、荞麦和一些谷类作物,另外就是出去打工,全村大约有100多人出去。2005年人均收入970元。

村上退了5300亩现耕地,荒山荒坡造林10000亩,全种的是柠条,退耕地种的有松树、榆树、沙棘、沙柳等,草基本上种的都是苜蓿,主要为发展养殖业。全村户均养羊5~6只,养殖数量不多主要是因为草供不上,虽然草的面积占了退耕还林面积的四分之一,但还是不敢大量养殖。

退耕后,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以前二、三月一刮大风就天昏地暗,现在好多了,风小了,沙尘也小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现在风还有,但有风没有沙尘了,这个变化很明显。从改善环境的角度来说都很欢迎。但也有个问题就是禁牧前,柠条既可以作饲草,也可以作燃料,禁牧后,柠条林既不能放牧,也不能砍伐,这样经济效益就一点也没有了,特别是养殖业受到很大影响,羊子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但总的说来,退耕还林政策在8年之内是好的,农民也能得到实惠。前几年的退耕还林补助全部兑现,收入也较为稳定。8年之后应有问题,主要是没有地种,国家不给补,农民的收入就没有保证,到时,没有地种,又没有其他收入,开垦的可能性完全有。虽说给农民发了林权证,但逼的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开垦种地谁也挡不住。因为农民不像城里人,他没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我们这里都是旱地作业,收入更没保证,不开垦也没有其他办法,除非能有新的致富出路。

从2003~2005年,退耕地每年都要进行补植,补植的劳务和种苗还都要农民自己负担。2005年春上全村买树苗就花了40000多元,由村上统一买回来,谁的地谁补植。只要讲明利害关系,村民们都愿意补植,你不补,就不合格,不合格也就不能兑现,因为退耕的补助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全村每年光退耕还林补助应有80多万元,占农民收入的一半。我们这里是干旱地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收入的多少基本上是取决于年景的好坏,退耕还林的收入比较稳定。所以村民们对退耕还林的补植、达标还是很重视的。

8年后,地也少了,加上天气干旱,收入没有保证,这是实际情况,也是农民最担心的问题。这几年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干旱,只能种植洋芋、荞麦等一些耐旱作物,现在提倡种植地膜玉米,去年我们村种了500多亩,但成本太高,尽管每亩直补10元,也不划算。养羊的效益也一般,主要问题是草供不上,羊子也不值钱,所以养的也少了,2003年搞舍饲养羊前,当时有的农户还有养100多只的,现在也就剩10多只,因为不能放养,连柠条地里也不能放养。说句实话,这对柠条的生长并不好,以前柠条地里可以放羊的时候,柠条从来没有过病虫害,这几年不让放养了,柠条反而得了一种病虫害,现在还得专门去防柠条的病虫害,每年还要给打药,像我们村10000多亩柠条就可以放养3000多只羊,可现在不能放羊了,羊只的数量也就自然减少了。此外就只能靠农闲时间出外打工。

希望就是能再延长几年补助期限,期限内对农民是好事,期限外就成了坏事。生态林8年内没有任何效益,而且从长远看效益也不大,还林还草的结果,对农民来讲也就只能割点草养少量的羊,树长得慢,成不了材体,也就不值什么钱,杨树连门窗都做不成,针叶树生长的就更慢,所以种树只能有生态效益。

◆访谈8:西任沟村主任(男,44岁,高中文化程度)

西任沟村共有308户,1480口人,11个小组。退耕前有耕地11900亩,退耕2200多亩,现有耕地9640亩。人均收入860元,主要来源种植业就是洋芋和荞麦,这大概有6000亩,还有些油籽作物,主要是自用,另外就是石油征地和井口扶贫费,人均大概有100元,这个收入不稳定,是个过渡时期,实际上人均收入也就760元左右。出外打工的有200多人,大部分是利用农闲时间出去的,长年外出打工的也就50~60人。

全村没有退耕的农户还占到50%,退耕和没有退耕在收入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从治理环境上说,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那真是太大了,以前一起风沙就能把院墙埋了,现在就好多了,尤其是公路两旁,植物把风沙都挡住了,以前的跑沙地现在也好多了,能退而没有退的滚沙地还有2000多亩。从治理环境的角度看都希望退耕,但从发展种植业上,尤其这两年洋芋、荞麦的价都很高,每亩地的收入远比退耕还林补助多的多,所以也就不想退了,这是个实际问题,农民就看重实惠。特别是8年兑现期满了以后农民的生活就成问题,有的地多,有的地少,地少的生活就有问题,到时只能重新调整土地。实际上调整土地问题也很大,土地30年不变,而退耕的农户已经把钱得了,再让没有退的把土地调给其他的农户,怕是难行得通,这些问题平时也没人想,也没人管,今天说到这儿了多说几句。

总的来说退耕还林是好事,在全村核算一下,人均退耕1亩多地,全村按地块统一安排统一分配,这样就有的农户退了,有的农户就没有,不平衡。谁的地是谁的,谁退了谁享受,兑现已有6年了,退耕后都有补助,不会有什么问题,以后就难说了,树上没有效益,再不补助肯定是有问题的。

退耕还林对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确实有好处,但退耕还林以后,林上没有效益,就要建设好的农田,如在跑沙地上建绿化带,并且把绿化带的距离放小,这样就是政策年满之后,也能解决一部分温饱。

退耕后,全村基本农田人均4亩多,但实际上有的多有的少,地少的收入就与地多的有明显的差别,调整会引发矛盾,人口变化对土地数量带来了较大影响,4人种1人的地收入肯定会下降的,这也导致农村土地数量的不均衡。包产到户时,实行的3年一小调,5年一大调,与人口变动对应起来,30年不变对土地的拥有数量影响较大,如家有几个女儿的,等女儿大了嫁出去以后,就老两口种几十亩地。

退耕还林对养殖业带来了不利因素,舍饲养殖只能少养,养多了饲料就成问题,种草的收割不及时,苜蓿中的杂草多,一户只能养5~6只,再养多的也就只能偷放,一天光割草也割不过来,现在村民绝大多数都不养羊。

石油开发,确实让村民富起来,但可以说不长久,从长远来说还只能靠农业。退耕还林前一般一户平均有10只,要发展养殖,可以适当开放草场,进行轮牧,这样对环境影响不大,长期封禁下去,对生态环境好是好,但牧业发展不起来。

我家里退耕5亩,兑现5年了,现有耕地100多亩,家里地多,主要是因为当初承包分地时,当时家里人口多。主要种的是洋芋、荞麦等,农业年收入大概有8000多元,在我们村里收入算是比较好的。

◆访谈9:县林业局退耕还林负责人

1999年定边县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到2005年,国家共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01.8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8.34万亩,荒山造林37.5万亩。

按照退耕还林设计要求,技术人员将每年任务设计到乡、到村、到户、到地块,经过省、市、县联合检查,全县退耕还林任务完成率达到100%。

政策兑现在整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它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就将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务公开,对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等结果每年都进行张榜公布,县公布到乡、乡公布到村、村公布到户,“三榜定案”、群众无异议后才进行兑现。到2005年全县共兑现种苗费2576.78万元,管护费1454.70万元,粮食3550.46公斤,粮食折合现金补助资金5935.31万元,已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兑现的粮食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每亩每年50公斤玉米、50公斤小麦。粮食价格是每公斤按1.3元计算。

从管护的角度来看,由于定边县是一个传统的畜牧业大县,群众的饲养方式一直以散牧为主,因而自退耕还林以来,解决退耕还林的管护问题,特别是解决退耕与放牧之间的矛盾就成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广泛征求各阶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1年在全榆林市率先出台了《全县实施封山禁牧和舍饲养羊的决定》,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畜牧系统加强了种草和天然草建设,改良羊子品种,金融、扶贫等部门建立舍饲养殖的农户给予优先扶贫贷款。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群众认识到位了,大多数散牧改为舍饲养殖。2002年又成立了定边县天然林保护工程集体森林资源管理站,在全县334个行政村雇佣了409名村级护林员,按村分片进行护林,林业局也组织了系统100多名执法人员巡回不定期检查。2004年又成立定边县封山(滩)禁牧办公室,加强全县封禁工作,加大对偷牧、散牧的打击力度,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县工程造林管护情况良好,天然植被明显增加。

全县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已经累计退耕还林101.84万亩。向全县25个乡镇造林户兑现粮食3550.47万公斤,管护费1454.70万元,粮食折合现金补助资金5935.31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森林覆盖率净增8.83%,使北部风沙危害和南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加之实行封山禁牧政策,自然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群众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羊子数量稳步回升,并逐步向舍饲养殖过渡,顺利实现羊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经济社会逐渐步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过去几年退耕还林的实践中,我们一边实施,一边摸索,因地制宜,不断总结经验,也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①坚持标准,规范设计。为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对参与设计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严格按照国务院[2000]24号文件的规定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规划时技术人员都要到乡到村,深入山头地块,设计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完成野外调查,然后由退耕还林办公室根据全县整体规划和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分解任务,并做到图、表相一致,立地条件和整地方式与造林树种相一致。

②加强苗木管理,抓好种苗建设。为了保证退耕还林种苗供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于2001年建成一个500亩现代化国营中心苗圃,并在各乡镇划定了柠条、花棒、红柳、沙柳等采种采条基地。同时,全县各乡镇、村个体育苗户也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县、乡、个体户三级育苗体系。为了规范种苗管理,县上制定了种苗“四见面”制度(即供苗单位、用苗单位、苗木质量检验检疫单位及下乡技术人员四见面)和全县苗木价格控制机制,并严格执行“两证一签”检验制度,使造林用苗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县种苗生产供应步入了定点、定向、合格有序和良性发展轨道。

③依靠科技,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实行乡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谁承包谁负责,即从规划、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及政策兑现一包到底。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ABT生根粉蘸根技术、地膜覆盖造林技术、截杆抗旱造林技术,使用推广良种壮苗,蓄水保墒整地措施。针对当地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从2000年春季开始至今,乔木树种全部实行截杆栽种,从2001年开始引进针叶树种侧柏、油松、臭柏等应用于退耕还林,提高了林木质量。

④抓样板、树精品,以点带面。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全县非常重视示范样板建设,要求乡乡有精品,村村树样板,同时,为了推动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机关义务植树活动,帮助群众搞退耕还林,从2001~2004年在延定公路沿线两侧的沙化低产耕地上,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帮助群众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3000多亩。此工程采取部门负责制,实行“划定地块、挂牌管理、媒体监督、工资挂钩”,使该工程达到了精品工程,为广大群众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为了稳步推进全县退耕还林工作,搞好大面积的示范样板,2001~2002年又在定铁路贺圈至白湾子段建立点线结合的退耕还林示范区; 2003年在榆林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市、县联合在郝滩乡的蒋昴村、郝滩村和砖井镇王圈村成片营造了高标准高质量的退耕还林示范样板工程2.13万亩。由于采取了集中连片的办法,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了典型,达到了以点带面的目的。

⑤推行大户承包造林,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全县首次开始尝试承包造林,并涌现出石光银等一批造林先进典型,在石光银的带动下,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特别是荒山造林中又涌现出杜芳秀、王志兰等一批非公有制林业建设示范户1069户,其中造林在1000亩以上的237户,5000亩以上的17户。石光银承包治理荒沙,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治沙企业,探索出了一条联户承包、股份合作、综合开发,治理与开发并举、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路子,带领207户农民在治沙中脱贫致富。近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荒沙造林面积14万亩,为全县及至全国治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石光银创办的治沙公司经营项目涉及奶牛养殖、纯净水生产、绿色食品加工、苗木生产等十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短养长的格局,在荒沙治理、产业开发上独树一帜。治荒典型杜芳秀从1999年起承包荒山,创办了“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采取以“地占80%、种苗占10%、劳力占10%入股,效益分成”的办法,进行联户治理,目前该公司已涉及3个乡19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1319户农民,累计造林面积达8.86万亩。全国“三八”红旗手王志兰2000年开始承包荒山进行治理,目前已建育苗地300亩,种植紫花苜蓿1000余亩,治理荒山3万余亩。此外,全县形成较大规模的绿色企业6家,涉及种苗生产、野菜加工、新品种推广、经济林种植等各个生产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⑥加强检查验收,严格政策兑现。在兑现中,坚持先验收、后兑现的原则。为了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按时保质保量将钱款粮兑现到农户手中,在政策兑现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是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按照榆林市退耕还林兑现办法,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政策。二是召开村民大会,通过会议向农民当面讲清政策,使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张榜公布,三榜定案。在兑现前,将要兑现的户主姓名、面积、成活情况、钱粮数量通过村民大会宣布之后,县、乡、村三级分别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做到公正、合理,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四是签字盖章,各种表、证、卡严格按照“谁经手、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

⑦加强信息档案管理,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比较庞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时间长、投资大,没有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就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自工程实施以来,县上就十分重视档案建设工作,从1999年到现在,档案管理由纸质档案管理变为纸质和电子信息档案双重管理。为了搞好工程档案建设,首先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档案柜和信息化设备,包括电脑、复印机、打印机、GPS定位仪等。其次多次派人参加信息化建设学习班,掌握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办法。第三是依据《档案法》、《陕西省档案管理条例》、《陕西省退耕还林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在县档案局的指导下,对1999年以来的退耕还林形成的所有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共整理了16724件,达到了省三级标准。第四为了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县上先后制定了《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九项制度。

⑧确权发证,依法保障农户的权益。依法确立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落实“谁造林、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政策的重要保证,对巩固造林成果意义十分重大。按照省、市的安排,对1999~2003年所有退耕还林工程地块按人发放了林权证,2004年的林权证发放的外业勘界工作已经完成,在年底检查验收后,对合格的地块进行林权证的发放。

虽然我们是基层林业工作者,在具体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时,除了想方设法推动政策的实施,同时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定边县有耕地近400万亩,人均13.7亩,是黄土高原地区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3.07亩的4.46倍。其中近200万亩属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土地,此外还有200多万亩荒山荒滩地,有待治理。但国家每年下达的造林任务很少,特别是退耕地造林任务更少,从1999~2005年这7个年度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仅为28.34万亩,人均退耕1.06亩。全县26.8万农业人口,人均基本农田按6亩计算,还有近200万亩可以退耕还林,这些土地绝大部分是陡坡地和沙化地,不易耕作且产量极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沙化,若不进行治理,对本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造林热情空前高涨。在较好地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造林任务的同时,超前实施退耕地造林,2003年前,农民自发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18653亩,荒山造林219800亩。经过2004~2005两年国家任务安排解决超前实施退耕地造林6.08万亩,荒山荒滩造林11.70万亩。截至目前仍有退耕地造林5.59万亩,荒山荒滩造林10.28万亩没有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有待国家下达任务进行安排。这些造林成了退耕户的包袱,群众既不能毁林种地,又得不到国家退耕指标,成了真正的“退耕黑户”,有的群众在退耕造林中投入太大,使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极大地挫伤了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为此,群众经常跑到县上、乡上或业务主管部门要指标。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自然气候条件差,造林成活率很低,正常年份要达到合格需补植3年,种苗投放量大,用工也多,成本和费用都很高,每亩50元的种苗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建议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费,每亩再增加50元为宜。

第四,提高荒山荒地造林补助标准,充分调动群众治理荒山荒地的积极性。荒山荒地造林投入大,成活率低,且造林地块大都处于偏僻之地,经营管理很不方便,而国家对于荒山荒地造林的补助费很低,农户承包造林由于立地条件只能栽种一些灌木树种,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来看,几乎都无利可图,这势必会影响个体承包户对荒山荒地造林的积极性。

第五,退耕还林应配套工程建设费用。退耕还林工程无配套经费,业务部门的经费短缺,建议国家拨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专项经费。(www.daowen.com)

第六,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费用。定边县土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较多,在几年的退耕还林工作中,全县大力发展舍饲养羊、养牛等产业,提高群众收入,在林草建设中,大力倡导林草混交,长短结合,并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引进了四翅滨藜、大果沙棘等经济效益好、价值高的树种,在全县推广2万余亩,效果良好,受到群众的欢迎。建议今后在搞好退耕还林的同时,增加科技投入费用,继续抓好后续产业建设。

◆访谈10:子长县南沟岔镇负责人

子长县南沟岔镇现有2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00人,2987户。1999年以来,累计退耕还林53470亩,还草9597亩,荒山造林13470亩。2005年底人均收入1750元,全镇人均兑现560元,退耕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一是严把工程质量关,分别采取水平沟和鱼鳞沟植树。水平沟劳动强度大,后来换成保持水土效果更好的鱼鳞沟。二是生物措施,主要种植沙栀、柠条、刺槐等,荒山荒地中栽种过刺槐、山杏,但由于土壤贫瘠,成活率较低。荒山荒地柠条的成活率高,成活率有自然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长年补植,原来种的是什么就补植什么,使退耕还林的成活率在全县位居前列。三是加强后期补植,荒山造林的成活率一直不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个村上聘用了7个护林员,每月发给500元的补助(乡上出200元、县上出300元)专门负责苗木的补植。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上,首先是加强管护,确保已有的成果,在全县率先建立两线一区,方便管理,公开招聘了7个村护林员,负责管护和实施,明确了责任,并配有制服、交通工具,县上给300元工资,乡上给200元交通补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是重视农田建设,要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的口粮问题是关键。退耕前有耕地11000亩,按人均2.5亩计算,缺23000亩,坚持兴修农田,6年多在原有基础上新修农田17000亩,距标准人均差0.5亩,但基本可以保证8年后有地种。新修农田成为保持成果的重要保证。第三,解决农民的花钱问题,提出建设一个草畜大镇的发展思路。1999年退耕还林后,建设饲草保留面积36000亩,人均拥有不到3亩。全乡舍饲养羊13200只,人均1只;川里发展养猪业,生猪存栏5000只,猪、羊出栏稳定在14000只,人均1只。养猪人均增收120元,养羊人均增收300元。第四,解决灶口问题,充分利用羊粪、猪粪,大力发展沼气,既可以减轻农民的燃料支出,又能进一步改善环境,解决了牲畜粪便的处理问题,还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全乡从2003年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实施沼气项目,目前已有20%的农户建起了沼气,建一个沼气个人需要投入1200元,扶贫贷款1400元。

退耕还林现在和今后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我看补助期限的问题就很重要,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确保期限内有效解决农民的花钱问题。因为8年到期后,在林上(主要是刺槐)只能发挥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价值,农民的花钱的确是个问题,而且即使成林以后经济效益也低,这就需要在林草的管护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

荒山荒地造林与退耕还林是捆绑在一块的,1999年开始荒山造林,它占到总任务量的20%左右。村上打破原有的承包地比例,重新分配,有的多、有的少、有的还没有。

出外打工的占劳动力的一半左右,这是农民花钱的重要来源。现在农村中没有年轻人,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在家里种地或搞养殖的大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我们这儿出外打工的人都在附近乡镇,一般都不走远,我们子长在延安是一个老工业县,又是一个资源大县,资源开发与工业发展需要用的人比较多,而且收入也还不错,所以打工挣钱相对比较容易,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县、乡两级就基本上消化完了。另外,也可能是思想不够解放,反正都走得不远,但出外打工的人却很多。这样农村小学学生数量就大大减少了,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到五分之一,小学生数量和以前相比在不断减少。从长远看,农村的青壮年绝大部分会走出去,剩下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将来的养老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办法是农民从18岁开始,每个月交10元的养老金,到了一定年龄失去劳动能力后由国家提供赡养,不少农民是从有退耕还林兑现款后才有钱交。

荒山荒地造林一次性补助50元种苗费,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从长远看效果也不会有多好。退耕地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捆绑在一起,如果荒山荒地不达标就不能兑现退耕还林的钱粮。这对干旱缺水地区存活率要达到80%,难度是相当的大,而且当年没有成活,即便以后补种也是不容易成活。正因为荒山荒地造林成活率很低,要不断地补种补植,50元的种苗费本来就远远不够,再加上没有任何管护费用,农民觉得不公平,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

经济林面积小,虽然5年兑现期已满,但影响不会太大。对种草群众还比较接受,尤其是北部山区,种草一是有政策兑现的鼓励,二是种草可以发展养殖业。但目前从整体上看,对草的利用率还不高。问题最大的生态林,主要是80%的生态林由于其面积大,涉及农户数量多,一旦停止兑现以后,对农民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子长包括整个陕北地区,干旱缺水是生态建设最大的困难,8年时间树是不能成林的,不成林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经济收益,而且即使成林农民能不能砍伐变成现钱也是个实际问题。当然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必须靠农村产业的发展,但开发农村新的产业,就要相应的投入,如我们子长发展舍饲养羊,就要建设圈栏等设施,引进优良品种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投入,但这些如果靠农民自己是很难做到的,这就必须由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等给予配套支持。现在的养殖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只能是按照小规模、大覆盖的发展思路来走,所谓小规模就是每家每户养殖的数量少,一般在10只左右,不超过20只,大覆盖就是只要农户自己愿意,都按标准给予补助。通过这一政策发展养羊产业,螺旋式发展,农村劳动力自然转移。要说复耕,主要可能出现在农业生产条件好一些的离公路沿线较近的地方,这些地方农业生产的产量比较高,也便于出售,收效相对较好,有出外打工的但大都是利用农闲时间出去打一些零活,种地和打工两不误。而老山里的人有不少是举家迁出,进城打工,有的村原来有近30户人家,现在只有4户了,地多的没人去种,也就不会出现复耕的问题。

◆访谈11:南沟岔镇陈家山村村支书(男,50岁,初中文化程度)

我们村共有540口人,113户,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总土地面积5400亩,现退耕还林2100亩,还草2282亩,另外有荒山不到2000亩,退耕后人均耕地0.5亩。全村人均收入1600元。

眼下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是退耕还林补助,退耕的钱粮补助有1000元左右;二是养殖业,全村养羊2300只,人均4只,养100只以上的有5户,50只以上的有13户,最少的也有20多只,所以全村户户都养羊。村上羊虽然养的多,但也没有人敢放养,主要是害怕放羊罚款。村上外出打工人很少。

1999年按照县退耕办的规划要求,经过村民集体(包括外出的也叫回来参加)讨论协商,基本上是平均分配,数量上有些差别但差别不大,退的多也就是当初对退耕还林政策比较接受、愿意多退耕的,每家村民都签名按手印,避免以后出现麻烦。还林、还草都有,现在有想多退的,一是指标不够,再一个基本上地没有多退的余地了,该退的也基本上退完了。

退耕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少了,如果再不给兑现,农民的吃粮就成问题。怎样增加土地面积是一个实际问题,山上已经找不到可以耕种的土地了,目前就是通过打坝造地、填沟找地,再就是将林草的兑现期限能延长一些,否则,8年期满后农民的生活困难会很大,光靠养羊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不然的话毁林种地的可能性就很大,吃不上饭就完全有可能,这是谁也挡不住的。我们村的养殖业在全县都算是好的,但还是要有新的后续产业,不能只靠养殖业。出去打工也只是在农闲时间就近找点活干打工,一般也不会去太远的地方。

◆访谈12:子长县高台乡管委会副主任

我们高台乡全乡总人口6848人(在家务农的不到一半人,主要是外出务工),有13个行政村。从1999年到现在的6年时间,除2001年没有退耕还林任务外,总共退耕39644.3亩,荒山荒地造林8666亩,人均退耕5.77亩,在全县也是退耕还林比较多的乡镇。全乡人均收入1800元。

农民的收入来源除了退耕还林补助以外,积极发展草畜业,提出了“向山要钱、向沟要粮”。向山要钱就是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养殖业;向沟要粮就是打坝淤地,增加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

草畜养羊。全乡草面积(主要是指兑现面积)9819.6亩,实际面积为16366亩,其中不含林地套种的草,全部草地加起来共有2.6万亩左右,用于发展养殖业,全乡现有羊子存栏14000多只。从去年开始,在全县培养养殖大户,最多的有养300多只的,成为全县的典型。主要是靠干草饲养,苜蓿割回来阴干后成加工草粉,再配合其他饲料,农户可以固定2~3名劳动力,来解决舍饲圈养羊子的草料问题,目前在全县推广这种经验,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高台乡是全县最偏僻、最穷的一个乡,自然条件差,如何让退耕还林还草能退得下、稳得住,就必须依照我们高台乡的实际,来发展草畜业,实践证明这一思路也是正确的,符合高台乡的现实情况。无论是退耕还林还是舍饲养羊,农民开始在思想上都认识不到位,有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农民看重的是眼前利益,尤其当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封山禁牧之间的矛盾突显时,这就需要县乡干部想方设法去引导、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退耕还林刚开始实施时,难度也很大,经过几年的实施,现在农民的积极性很高,这当然与政策补助是直接相关的,农民看到了实际的好处和利益,又有粮还有钱,农民当然愿意退耕,而退耕又与放牧之间发生了矛盾,这就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舍饲养羊就是一种新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也同样能发展养殖业,农民看到实际的好处后自然也就接受了。另一方面,农民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如沙尘暴、一下暴雨洪水泛滥,到处都是泥沙等,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会有直接的影响,现在经过几年的治理应该说成效明显,我们这里风沙比以前小多了,这与退耕还林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一点你和农民交谈也能感受到。

我是从1999年开始就参与到退耕还林这项工作中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论是政策还是政策的执行方式方法都有一些问题,这也难免的,后来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包括实施方案设计、兑现方式等,从2003年以后就逐步走上规范化。现有的问题一个就是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比例,就当地而言,经济林成活率极低,1999~2005年的经济林兑现结束,2003年调运枣树苗,种上后因为成活率太低,后又改成沙棘、刺槐等生态林,主要是经济林不管是山杏还是仁用杏,都不适合当地生长,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的经济林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只能种植一些适生的生态林。1999年是退耕第一年,树木的成活率很低,农民的种植方法不得当,但主要是树种不适生,虽然有成活的,可一直要补种,一旦做成这种夹生饭,其成活率就很难保证。

另外农民有一个感觉,就是不让套种,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农民辛辛苦苦种上的树,也不会轻易毁坏的。例如2004年实施的退耕还林中有1900多亩因为没有指标而未纳入到兑现范围,等于是提前实施的,因此农民在种树的同时也种粮,2005年纳入退耕还林任务中后,在检查验收时,其成活率很高。林粮兼种,等树长起来以后,你就是让他种粮,他也不会再种了,因为树长大后粮食自然也就长不起来。事实上,这几年实施退耕还林,凡是成活率比较高的一般都是熟地,基本上一年就能达到成活率的要求,补植量都比较小,而荒山荒地包括弃耕多年的土地,其成活率一般都很低,对这个问题农民是有强烈反映的。

经济林虽已停止兑现,但由于其种植面积小、数量比较少,影响也就不大。生态林的8年兑现期已接近尾声,树木不能长成林,好一点的也就一人多高,要成材至少也需要15年左右。在这方面农民没有任何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退耕还林补助停止了,比如将1999年退的13000多亩一停,农民的收入也会跟着明显减少。

首先,是解决退耕还林农民的吃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但现在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你比如说,打坝淤地,一亩坝地等于五亩多山地,人均一亩坝地,不仅吃粮问题可以得到基本解决,而且对流域治理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对淤地坝建设的投入太少,主要靠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民自己投资来的太慢,吃粮问题解决不好,退耕还林的成果也就难以巩固。

再就是后续产业的发展,这几年,我们乡主要是发展养殖业,但光靠这一项还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养殖业也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如羊子的品种、养殖技术、设施以及市场风险等,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还是羊子的饲草问题,这是退耕还林以后发展养殖业遇到的新问题,虽然各地都在积极的探索新的出路,发展舍饲养殖,但我认为它始终是养殖业难以上规模的最大制约因素,每家农户因此也就不敢多养,养多了饲草就没有办法解决。此外,就是农民出外务工,我们乡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一半人出外打工,这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最主要的途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也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今后农村的发展依靠谁?这些年农村中凡是有点文化的、头脑灵活一点的、有点技能的、或者在城镇有点关系的都走了,如有的村原来有几十户人,现在走的也就剩下几户了,而且大多是中老年人,有些村子和以前相比的确显得有些衰败。我乱七八糟的给你们说这么多,也不知道我说的这些对不对、担心是不是多余,但我总觉得这是上面和你们专门搞研究的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访谈13:高台乡张家湾村村民(男,69岁)

我们村退耕还林还草是1999年开始。全村总的有3200亩土地,其中有耕地2700亩,草地100亩左右,林地200来亩。全村有96户,486人,人均年收入大概在1400~1500元之间。

收入来源:养殖,主要是养羊和牛,种植业主要就是种洋芋,再就是外出打工。养殖的收入能占到人均收入的500元,打工主要是到煤矿掏煤,打工在人均收入中能有400元左右,种植业的收入也就在300元。退耕还林还草补助在人均收入能有200~300元。

我们村退耕还林有1134亩,还草560亩,现有人均耕地也就在2.5亩左右。退耕还林以后村上将远处的土地都退掉了,近处的、种植条件好一点的土地就留作口粮田。群众刚开始不大接受,害怕不兑现,有些人你给他再怎么说就是听不进去,其实这也能理解,他们都是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原来种的好好的地,突然要种树种草,国家又给粮又给钱,既有想不通的地方,也有一些担心。最后村上研究决定,全村统一实施退耕还林,这样便于政策的执行,也有利于保障政策的落实。结果统一实施后效果还是很好的,按照全村人口平均分配,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兑现拿到以后有的人就想多退,那也不行,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由村上统一组织实施。

眼下看来原来的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这几年的钱粮兑现都还及时,农民的吃饭不成问题,除了种好退耕地的树和草之外,还有时间出去打工或搞个别的什么营生。但从以后的生计来说,担心还是有的,8年马上就要到期了,以后国家不给兑现了,树木还没有长成材,又不敢毁林种地,现有的收入也就能维持生活,目前还没有新的增加收入的路子,如果不给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这一块的收入就没有办法来弥补。要说建议,我们农民能有什么建议,再说平时也不想那个问题,就是想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农民历来都是上面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到时候国家不给补了,那就不补了,农民能有什么办法。其实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也很直接,那就是8年以后再能延长4~5年,等树长起来以后,树上也多少能有些收入,说实话树就是长起来对农民也没有多大的实惠,村上主要种的是沙栀、洋槐、杏树,都不是用材林,再说农民自己也不能随意去砍伐,还要经过这批那批的很麻烦。而那些经济林总共也不到100亩,现在的长势也不好,果树又难以照管,以后能不能挂果,能挂多少谁也说不上来,村民们也不指望这些经济林能有什么收益。再就是把羊喂好,村上总共养了有800多只羊,饲草眼下还基本上够吃,先后大概卖掉400多只小尾寒羊,又买进500只绒山羊,主要是产绒,现在一斤绒能买130元,价钱也还可以。以前小尾寒羊主要是卖肉,每斤大概在6~7元,最重的寒羊70~80斤,但吃草的量是绒羊的两倍。

◆访谈14:黄米山村村民

我们村是个小村子,村里共有54户人家,老老少少加起来也就250多口人,土地总面积大概有3980亩,人均有近16亩。退耕前有耕地1980亩,当时人均退耕有7亩多不到8亩,荒山荒地2000亩。全村共退耕了1830亩,其中还林1757亩(这中间有1000多亩是林套草),还草73亩。眼下全村剩余耕地也就150亩左右,人均也就是6分地的样子。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在1200~1300元之间,主要就是退耕收入、养羊收入、打工收入这么几项。村里的荒山荒地全都种树造林了,由于土地比较少,所以我们也没有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我们村农户的收入来源,从现在来说,主要的也就是退耕收入和畜牧养羊,目前全村养殖羊子大概有400多只,凡是在家的(不是长年外出打工的)家家养,户均一般都在10只以上,3家大户大概养的有50~60只吧,喂羊主要是苜蓿,基本上就是靠退耕地种的草来养殖的。除了这两项收入之外,就是出去打工,有长年出外打工的,但数量不多,有那么几户,不过家家都有出去的。现在的年轻娃娃,多少也都上了几年学,好赖都识几个字,虽说现在农村的活没有以前那么苦那么重,可农村毕竟是农村,各方面的条件和城里相比还是差的多,娃娃也就在农村待不住,所以也就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的大都是和我这样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龄大的、残疾的,都还留在村里,打工也不是人人都能去的,但是年轻的不多了。

退耕还林刚开始上面给了指标以后,村里是划片测量的,涉及谁的地给谁指标,也就给谁补助,这样就有划分多少差异的问题,有的多些,有的少一些。当时地里主要种的是洋芋,虽说种地收入不稳定,但退耕还林刚开始还是有难度的,群众对政策还在观望,兑现后大部分都愿意退。我们这儿十年九旱,一亩地的收入也就是100来元,这些年基本上再没有新开土地。退耕后主要种的是槐树和山杏,但山杏长不起来,实际上种的也不多。而槐树长得很好,补苗少,验收合格率高,所以年年都能兑现。头一年给的粮和钱,以后就基本上都兑现钱。退耕还林以后我们的收入改善多了,除了退耕还林补助以外,剩余时间可以养羊,种的草养现在这么多羊还是可以够用,村民们也再不用上山放牧了。

要说担心,农民怎可能没有,眼看着8年兑现期马上就要到了,8年以后的收入和生活还是没有多大的保障。退耕还林补助没有了,就说养殖吧,现在的羊价又很不稳定,一只羊收入多一点也就是200多300元,少一点才100多200元左右,再说只有养羊而没有其他产业,也恐怕不行。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打工,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有干零活的,也有挖煤的,反正是做什么的都有。从眼下来看,退耕之后农民家庭的收入是比以前增加了,农活比以前少了,人的时间多了,所以才有时间去打工,吃粮主要靠市场上买,剩下的一点地只能种点洋芋、蔬菜等;从环境上来说,也确实有利于保水保土减少流失,以前看不到绿色的山头,现在也能看到绿色了;而且退耕还林钱粮兑现的也还比较满意,这些都是退耕还林带来的好处。但是8年之后能不能保住退耕还林带来的这些好处,真的是很难说,因为现在农村人的开支也很大,除了吃、穿、用这些花销外,看病、娃娃上学、娶媳妇都要花钱,而且有的要花大钱。可现在挣钱却很难,出去打工找活挣钱不容易,羊的价钱有时还可以,有时也不行,总的来说,农民的来钱路道少,可花钱的地方却一点也不少,所以说,不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那是假话。

我们这里的基础建设比较差,特别是山大沟深,种的地离我们住的地方都比较远,而且路又不好走,主要是靠人往回背,可现在农村的男劳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农活主要靠妇女们干。羊养的多了,草又不够吃,根本养不过来,养的少了基本上也就挣不到钱。我们这里又不适宜种植经济林,尽管经济林的种植比率不高,一方面经济林的成活率低,基本上挂不了果,而且也长不成材,到最后只能做柴火。另外经济林钱粮也只补助了5年,说实话,在我们这儿种经济林是不划算的。生态林虽说也长不成什么好材料,但好坏还是块料,到时候多少也还能有些收益。林套草虽然能有些收获,但国家政策不允许在退耕还林的地里种草,实际上这反倒不利于树木的成活,但是没办法,国家政策不允许。退耕还林还草能不能退得下、稳的住、不反弹,其实最关键的是看农民的生活能否有保障,只要生活有保障,是没有人愿意去毁掉自己种的树林子,可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得到保证,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就极有可能开荒毁林种地。

◆访谈15: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

我们子长县截止2005年,累计退耕还林91.5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1.65万亩(生态林52.65万亩,经济林5.02万亩,人工草13.98万亩),荒山造林19.89万亩。还有29万亩坡耕地待退,只要把这29万亩退了就全退完了。目前,累计兑现面积为84.3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64.95万亩,荒山造林19.39万亩,兑现涉及13个乡镇、2个管委会、352个行政村、36154户农户。兑现粮食15208万公斤(每公斤按1.4元计算,折合现金21291.2万元),补助现金29906.33万元(粮食补助19816.76万元、管护费5872.57万元、种苗费4217万元),已累计兑现51197.53万元。8年时间全部兑现完,总额将达到8.1亿元,农民人均累计享受国家政策兑现2720.38元。在享受退耕还林补助的同时,全县的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1948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退耕还林几年来,我们在一边实施,一边探索如何有效推进退耕还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首先是宣传动员,这是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的基础。通过办板报、举办晚会、召开万人誓师大会、现场兑现退耕还林钱粮、印制宣传手册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退耕还林政策内容和将要实现的目标。如果干部群众不能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意义,特别是退耕还林初期,不但群众不理解、不接受,就连好多干部也有同样的问题,有好多抵触情绪。这一问题不解决,退耕还林工作是很难推进的,也就不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办法。退耕还林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项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各级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奖惩办法、检查验收考核办法等相关的规定和实施规程。在退耕还林实际工作中,注重工程质量,坚持连片治理,严把规划设计、工程监理、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四关,县上制定和出台了《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管理办法》《部门包抓退耕还林工作的目标任务及奖惩办法》《退耕还林检查考核办法》等多项退耕还林相关的政策规定,从政策层面确保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

封山禁牧,确保治理成果。几年的实践证明,要搞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是关键。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们子长县在延安市率先开展了全县性的封山禁牧工作,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一个通告”和“三项制度”,即《子长县人民政府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子长县退耕还林成活率达标验收申请制度》《子长县退耕复垦追究制度》和《子长县封山禁牧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工作的力度,从县一级来说,在2002年组建了子长县森林公安分局;从乡镇一级来说,组建了退耕办、林业站、天保办“三位一体”的乡级林业工作机构,从而也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制;从村一级来说,全县村一级共聘用了360余名兼职护林员。这样就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有机联动的封山禁牧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确保了退耕还林的成果。2005年县上出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若干规定》,在全县范围内招聘了110名专职护林员,分片管护现有林木,有效地保护了治理成果。

坚持公开兑现,直接到户。钱粮兑现是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中的焦点问题,影响面大,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群众关注度极高,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政策的效力。为此我们制定了“坚持标准、严格核查、稳步推进”的工作方法,按照先核查后兑现的要求,对退耕还林(草)拟兑现面积逐块、逐段、逐户自查,坚持“四项指标”(退耕面积、初植密度、苗木成活、管护抚育)考核,“六不兑现”(面积不实的不兑现、初植不彻底的不兑现、管护抚育不到位的不兑现、封山禁牧不彻底的不兑现、未张榜公布的不兑现、有问题未解决的不兑现)原则,将各个农户的退耕还林面积纳入计划的年度、实际完成的面积、验收合格的面积、准予发放补助的数额等关键指标,以自然村为单位张榜公布一周以上,确无异议后形成政策兑现的表、册、卡、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以村自查申请,以乡复查验收,三级自查申报”,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保证粮款兑现的安全。退耕农户持乡镇签发的退耕还林各年度检查验收卡、身份证到指定财政所、粮站凭兑现证领取粮款。

坚持调整结构,夯实增收基础。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县上一手抓退耕,一手抓增收,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调活结构、调优布局、调高效益、调富农民”和“兴牧、增菜、优果、促薯”的思路,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坚持立草为业,草畜配套,全县人工种草保留面积40万亩,羊子存栏13万只,生猪存栏6.3万头。通过政策调动、宣传鼓动、行政推动、典型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建成蔬菜大棚10163座;梨果面积达到12.2万亩,桑园面积发展到5.13万亩,年养蚕8000张,优化薯类品种结构,年种植洋芋26万亩左右。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工作目标。

退耕还林要说难,恐怕最难的就是山坡地退耕还林后,如何保护和巩固还林、还草成果的问题,对这一点县上是早就有所认识。因为在陕北也包括子长,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很差,耕地少了根本不能养家糊口,而退耕还林首先减少的就是土地。因此,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当然这些耕地主要是山坡地,面积大,但产量小,如何保证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我想这也是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子长县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在推进退耕还林,不断加强对所还林草管护的同时,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立健全退耕户和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体系,正确处理好生态目标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而且越是到退耕还林的后期这方面的工作就越显得重要和迫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退耕还林与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是确保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这几年我们县围绕人均2.5亩基本农田这样一个目标,以新修农田为中心,以户修户治为主体,加快基本农田建设。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新修基本农田11.84万亩,总面积达到20.3万亩,并计划到2010年,再新修11万亩,使全县基本农田达到31万亩。在投资上,按照户修3亩以上、百亩以下和荒沟治理、改造盐碱地等不同类型,分别给予每亩350~400元的补助。去年秋天起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在建设思路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山地造田向治理沟道、坝系、滩地转变;二是集中会战向户修户治转变;三是远山修田造地向近村、近水、近路修地转变,提高农田质量,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退耕还林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在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同时,县上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培植。这几年,根据我们子长县的实际,在产业开发上坚持以草畜业为主导,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激励和典型示范辐射带动,重点抓好产业区域布局、规模化发展,确保农户8年以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草畜业方面,一是扩大种草规模。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按照1只羊1亩草、1头牛5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林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二是采取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副乡镇长、畜牧兽医站站长抓示范点,政府补助(退耕种草每亩补助20元、林草套种每亩补助10元)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三是坚持大户带动战略,促进畜禽的规模扩张和草畜业的规模经营。棚栽业方面,制定出台了十条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重点抓好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扩大普及,推行标准化种植,优化管理,提高单棚产值的效益。梨果业方面,狠抓梨果品种改良,引进水晶梨、绿宝石等新品种,高接换头老梨园1万亩,全面优化果业品种结构;以四项关键技术推广为重点,狠抓梨果套袋工作,使梨果套袋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改善果品外观和品质;狠抓优质梨果示范地建设,为全县梨果业生产树立典型。薯业方面,主要是依靠科学生产,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步伐;同时加强“公司+良种+农户”的种薯生产基地建设,解决洋芋良种退化严重的问题;积极开辟薯产品销售市场,加大销售力度,确保薯产品畅通销售。

第三,退耕还林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对居住偏远、生存条件差的农户,实行区域封闭,移民搬迁。按照全市“两区”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要求,县上根据实际,确立了“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基础,以移民搬迁为突破”的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启动了白于山区扶贫开发工程,续建新建扶贫开发重点村29个,移民搬迁10个村349户2111人。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的“灶口”问题,结合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紧紧抓住列入“全国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县”的机遇,按照“建一池、带一棚、洁一厕、养五畜”的“四位一体”模式,新建农村能源沼气池2500口,目前已建成2100口。

第四,退耕还林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按照县上既定的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一减两增三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先培训、后包装、再输出”的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民非农化。一是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围绕市场需求培训,以培训促进输出。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培训,走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劳务输出的比重,促进劳务输出的良性循环。三是为劳务输出提供资金保障,对每位输出人员在学习期间,县上给予生活补贴300元。四是劳务输出实行目标管理,半年考核一次,年终总评。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切实做到政令畅通、政策兑现、工作到位、措施有力,确保了劳务输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输出劳务3万余人,仅2005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281万元,成为增收新亮点。

第五,退耕还林与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相结合。政府每年都要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解决农民吃粮问题,免除后顾之忧。与1998年相比,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65万亩,粮食总产减少一半,但农民收入净增987元。

第六,退耕还林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对普查出的不稳定户,将采取一户一策,从政策上倾斜,资金技术上带动,制度上约束,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建立健全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保障体系,从而使这些农户生活有保障,达到退耕还林“不反弹”的目的。

近年来,通过各级的辛勤努力,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教育仍然不够,致使退耕还林工程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子长县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山大沟深,群众春种秋收,广种薄收的习俗根深蒂固。尽管几年来县上不断加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但仍有少数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识不到位,造林意识还不强,积极性不高。看眼前、轻长远、重栽植、轻管护,觉得栽树吃粮心里不踏实,忧虑8年后的生计问题,因而不能把栽树种草当成耕种庄稼那样务实劳作,而是被动从事,主观应付。尤其是对经济林的管护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退耕还林来说,8年之内还好办一些,因为有国家的钱粮补助,他就是只为这些钱和粮也会把林草种好、管好的,但是8年之后,在国家停止了钱粮兑现后,情况也就很难说了,你说光靠做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觉得宣传教育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特别是物质利益的基础上。

二是受客观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补植量大,经费不足。子长县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春夏气候变化剧烈,且多大风,降水时间短,总量小,我们子长县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冷、多风、连旱。加之生态失衡,鼠兔危害十分严重,致使苗木成活率、保存率较低,一年栽种,三年补植,每年补植量很大,不仅种苗费不足,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群众的劳动量。

三是树草种比较单一。由于连年干旱,年年补植,一些经济树种和常绿树种在这里难以成活保存,为了确保成活,达到合格,农民不得不栽植易成活保存的刺槐、沙棘、柠条等单一树种,春夏郁郁葱葱,冬季还是比较荒凉。

四是林牧矛盾问题较为突出。草畜业是子长县的一项农业主导产业,受几千年的放牧习俗的影响,散牧习俗一时难以根本扭转。近年来,尽管政府在封山禁牧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但自由放牧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残疾、痴呆等特殊人群的偷牧夜牧行为时有发生,林牧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彻底禁止散牧,改变饲养方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是难以完全承担相应的补贴。

五是退耕布局不够合理,影响群众收益。重点是1999年度补充确认追加的退耕还林地块。当时国家政策不清,缺乏合理规划,群众盲目栽种,导致很多近村、近路、近水的高产田造了林,直接挤占了农业耕地,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种植业发展。另外,由于子长退耕还林中经济林比例较小,从目前来看,成活率普遍比较低,而且即使成活了也多属“残疾”树,将来也很难挂果,会直接影响群众的收益。

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工作,我们也常常在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些问题是明的,关键是要看国家以后的政策怎么定。但不管怎样,我就根据我的想法,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延长生态林兑现补偿年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生态林其主要价值在于发挥生态效益,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一户、一个地区而是一个国家,所以应在其发挥效益期间,给予退耕农户应有的补偿。二是生态林达到成熟一般至少需要20年,对于子长乃至整个陕北干旱地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即使成熟了,其经济价值也十分有限,因此,应延长兑现期限。三是退耕还林后对各产业开发和发展有了很大推动,但受地域、文化等条件影响,很多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四是由于退耕面积大,涉及群众多,停止兑现后,出于生计问题群众很容易毁林种粮。

其次,减少经济林比例,延长经济林兑现年限。子长县有各类农业用地160万亩,但退耕还林地块绝大多数坡度较大,立地条件差,本身就不适于发展经济林,即使栽种了也生长十分缓慢,见效甚微。由于干旱,经济林难以成活,很多规划为经济林的地块实际上最后都补栽成了生态树种。因此建议在今后的退耕还林中不要再强求15%的经济林,并对干旱地区延长经济林应有的兑现年限。

第三,适当增加荒山造林补助金额。在基层,重退耕轻荒山现象十分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荒山荒地造林补助标准过低。就子长而言,因立地条件差和干旱等原因,很多荒山荒地都需要三四年的补植,国家兑现每亩50元的种苗费,连造林种苗费都相差很远,更不要说后期管护了。但话说回来,如果无人管护,造的林十有八九都是个死,因此,建议增加荒山荒地造林补助。

第四,要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主导产业开发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淤地坝建设投资。基本农田建设,特别是淤地坝建设是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性措施,而这项建设项目投资相对较大,仅靠县域经济很难支撑,需要国家在这方面增加投入。农村主导产业的开发,由于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仅靠地方财力很难保障,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主导产业开发的投资力度。

第五、中、省、市财政应配套解决退耕还林工作经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规划设计到政策兑现,工作环节多且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工作经费的投入很重要,但这几年全县工作经费全靠紧张的县级财政承担,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建议,中央、省上和市里财政应配套工作经费。

◆访谈16:旬阳县铜钱关乡铜钱关村民

退耕还林我家退了4亩多,粮钱都给我们兑现了,一般是一年一次。我们这儿是从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的。退耕地种的主要是青竹,青竹在退耕还林中是算生态林,补助粮食300斤,20块钱。反正我们是从山上搬下来了,就是不退耕、国家没得那个政策,山上的地再也没法耕种了。所以实际上,对我们来说还是个好事情。山里头已经没有人住了,现在都搬出来了,我们那个村,原来的耕地就都退耕还林了。退下来还不是需要管护,那我们一般就是自己去管护,每年都去,等于那20块钱就是管护费。

我在外边打工,一年外面干活没有具体的时间,这回出去干了4个月,一年一般就能出去干七八个月。这回是家里有事回来,过段时间再出去。一般我出去,主要是在铁矿上干。工资收入嘛,也没准,有时高,有时能低一些,也不稳定。我后半年还准备出去,还是去河北的一个铁矿打工。我们村上一块出去的还是比较多的,一般都在那一带。如果这一年干得好,一年下来能挣到5000块钱。但有的出去干,干半年1000块都挣不到,我还算可以的。我家从山上往下移的时候,说是要给分土地的,等到移下来一直也没有给分地,乡上也一直没给解决。

我们的吃粮问题,现在就靠退耕还林补的粮食,再不够就要自己掏钱买,因为我们搬下来以后,地是一点也没给我们分。要说有点地也就是靠自己开垦建的一点,种点蔬菜,解决自己的吃菜问题。我们这个地方你买菜是买不到的,你没有食堂,也没得人卖菜。我们这儿人均地大概就是1亩多2亩,地少而且地也差。我家原来在山上有5~6亩地,再一直没有增加,全家有6口人,人均也就一亩多一点。粮食目前是够吃,关键是退耕还林8年过后,国家不给粮了,那就成问题了。作为农民来讲,如果国家8年以后不给粮了,我想那就只能继续种地了,农民不种地就没啥子吃的。如果要种地,那就是除非你再把林子毁了,要不然再没有地了。不过这也是个现实问题,如果要是8年以后,连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农田解决不了,那将来肯定要毁林种地。所以最好国家采取其他措施,否则,肯定是要再种地的。

退耕还林这个政策,现在是觉得好,但以后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我们现在也担心8年以后的生路问题,8年以后不给粮了,地也没有了,钱倒没多少,也就几十块钱。实际上退耕还林8年以后,关键还是个粮食。原来在山上种的那些地,一亩一年下来能打个300~400斤粮食,和国家现在补的粮基本差不多,现在好的一点就是不用再投资。像我们这几家都有退耕还林。

今年听说没有退耕任务,去年有,去年退的今年还没检查、没验收、也就没有兑现。我那5~6亩地,是分两次退下来的,退的都已兑现了。现在就是按我们当地村民想,如果8年以后再没有其他政策,那就是把原来的地再开垦复种。(杨妻说,那时就怕不好种了,树长的太大,野猪太多了,庄稼长起来都给野猪吃了)。

原先我们山上那个村子也就是7~8户人家,现在都搬迁到这一块了,往下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往下搬。现在的移民搬迁也还有,但好像都在山那边,我们这儿这两年都没有了。这周围山上住的农户,特别远的不多,一般都搬到河道边。移民搬迁当时我们是一个人给1000块钱,国家给好多就是好多,只要自己搬,哪怕国家一分钱不给,只要叫他搬,他照样搬。只是国家不给钱,那就不容易搬。比如你往哪里搬,必须经过政府才好搬。

国家是要研究后果的问题。农民的吃饭主要是靠地吃饭。如果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到时候国家挡是挡不住的。他肯定就会在周围的地方继续毁林开荒,再种地。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如果你把以后的生路问题解决不了,到时候你种下那林子,肯定是保不住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这样,8年以后最主要的还是解决一个农民的吃粮问题。农民肯定就要以地为生,不能不种地,20块钱,对农民来说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地才是永久的生存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