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所蕴涵的是人与自然博弈进程当中的不同方式、不同水平和不同结果。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人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人的需要还得不到满足。其结果必然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急剧恶化,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人与自然博弈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被生态和生存的矛盾所困扰。生态和生存,在相对的时空里,必然要分出主次。人类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证明: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对生存的威胁被彻底解除之后,生态才会作为高质量生存的必备要素被提出、重视和推广。

就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所蕴涵的是人与自然博弈进程当中的不同方式、不同水平和不同结果。

1.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祖先,最早过着茹毛饮血和穴居野人生活,其生存靠的是采集渔猎,生活十分艰难,也没有保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懂得了动物饲养和植物种植,即把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饲养繁殖起来和把一些采集到的野生植物种植起来;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从使用石器到使用铁器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革命,建立了农业社会,形成了农业文明,实现了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大飞跃。但由于这个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比较低,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还很不强,人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充分。虽然在局部地区和某些方面,人对自然的利用也有过度之处,对自然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些伤害,但还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人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人的需要还得不到满足。因此这一阶段,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生态资源,把人的生活提高到更丰足的水平上。

2.工业社会阶段

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先进的大生产力方式基本取代了落后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先进国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在工业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创造发明层出不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工业社会建立以来的约200年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农业社会几千年的成就,形成了现代灿烂的工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工业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比农业社会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逐渐暴露出工业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这一时期,一方面在发展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另一方面,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满足于迅速发展经济的成就,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自然界生态资源本身存在有限性的基本特点,过分夸大了人类本身利用和掌握自然界的能力,产生了人类可以无限征服自然的错误指导思想。其结果必然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急剧恶化,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20世纪中叶以后,新技术革命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加,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普遍跃上新的台阶,人口控制亦有了新的技术手段,但有增无减的人口浪潮和日益增长的消费压力,使日趋减少的耕地资源负载不断加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尤其是能源化工等工业快速发展所造成的黑色污染,使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加剧,生物资源减少,生态循环调节功能降低,所有这些都严重冲击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从工业文明的历程来看,由于早期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后工业化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进一步被掠夺,环境进一步被破坏的严峻现实,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当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实际承载能力时,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便降临到公众的面前。(www.daowen.com)

3.生态化社会阶段

针对社会发展中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一种新的、具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即“绿色技术”正在形成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既有很高的生产能力,又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新的生产力代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正是这种崭新生产力的出现,孕育和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即生态革命。人们评价一种新技术或新措施,不再只是看它对自然界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力度,而更应看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必要的保护;对于经济发展也不再只是追求产量和产值的提高,而是在追求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也就是追求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1]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人口较少,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损伤不大,因此经济与生态不协调的问题尚不明显。而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现代,首先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化利用程度日益加大,使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成为当代一个重大问题。对于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和发展前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1981年在其第九个报告《略谈财富和福利问题》中提到:“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旨在普遍改善福利条件的战略,只有围绕着人类固有的财产(即地球)才能实现;而筹集财富的战略,也不应与保持这一财产的战略截然分开。”并且说:“一面创造财富,一面又大肆破坏自然财产的事业,只能创造出消极的价值或‘被破坏’的价值。”[2]他们经过对近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过程的深刻研究,概括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与生态两者的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受生态环境制约的密切关系性和人类必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客观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最终要走上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前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体看,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人要依靠生态环境而生存,也要依靠利用生态环境而发展。生态环境的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其组成要素是各种自然资源,这就决定了发展经济必须要依托生态环境来进行,客观生态系统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自然生态系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它们又都是有限的。因此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系统所蕴藏自然资源的阈限,超过了这一阈限就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来看,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发展经济和建立人类社会都是人类有意识的经济活动,是由人的意志所引起,由人的经济活动所推动,其方向和结果也由人的目的所左右。人们发展经济的需求是无限的,人类社会要不断进步,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要不断提高,因此人向生态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要求也是无限扩大的。由此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就必然会出现愈来愈尖锐的矛盾,从而就会出现生态和经济日趋严重的不协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要依靠人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从不协调走向协调。在人与自然长期博弈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他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一是低水平的生态与经济协调阶段。这一阶段尽管人们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作指导,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力也很弱,因而维持着二者之间的低水平协调状态。二是生态与经济不协调和严重不协调阶段。人们依然缺乏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为了无限度地扩大经济发展,不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限性的特点,在日益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对自然生态环境这一人类经济发展基础的损害也就日趋严重,其结果必然产生愈来愈多的生态经济问题。上述两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已经走过的历程,这是人类从屈从于自然走向征服自然的盲目过程。因此,综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人类每一次对于自然的不合理使用,都必然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三是高水平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阶段。这是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的历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之一。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尽管如此,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直面这一问题,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