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成果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本书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果价值进行阐述。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成果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果价值

(一)研究目的

当前,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最突出的矛盾在于:一般性妇女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低效使用甚至闲置;而高素质妇女人力资源却极其缺乏,女性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科技人才尤其如此。这与新农村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需求不符。现实中,农村妇女人才资源主要是“田专家”“土博士”之类的乡土人才,她们“生于斯、长于斯”,依靠自己的天赋、努力和经验从事各自职业,甚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飞速,民营经济活跃,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三农”发展各项指标皆排在全国前列。以浙江为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在这个只有“七山一水两分田”,自然资源甚为贫乏的区域,却连连创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相关数据[15]显示,201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0971元,比2010年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杭州15245元[16]宁波16518元[17]),比2010年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2.42倍缩小到2.37倍,为2003年以来最小,更低于全国3.13倍的平均水平。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自2001年始已连续11年列上海、北京后,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自1985年开始已连续27年位居各省(区)首位。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来看,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有助于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内容,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充实沿海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研究的内容;探索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可以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可以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现实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有助于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现实需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女性劳动力的择业提供现实依据;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提高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的利用效率,符合区域发展中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提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研究内容

本书以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从农村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梳理,反思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基于田野调查的数据与资料,提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重健康、明法制和优品格理想素质模型”,“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水平影响其行为决策”和“构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企业和家庭多元主体投资体系”;扼要介绍德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外部环境视角,提出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 导论。对本书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果价值进行阐述。

第二章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通过对人力资源相关概念进行科学解释,揭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元经济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资源的变化趋势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视角,反思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本书提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是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是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塑造者,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

第三章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调查。从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法律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六维度,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提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重健康、明法制和优品格理想素质模型”;运用实验室法分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性因素,定量分析表明,政府教育培训的投入规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传统性别角色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农村妇女知识技能水平和农村妇女健康状况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

第四章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存量特征和行为分析。从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就业和转移三层面,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存量与全国其他区域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存量与农村男性之间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存量与城市女性之间进行城乡差异分析,阐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存量特征,提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水平影响其行为决策”。

第五章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主体分析。运用人力资本投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政策等相关理论,从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家庭(或个人)三视角,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本书提出:在农村妇女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沿海发达地区政府、企业和家庭三方进行了符合各自需求和期待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投资,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需求和家庭需求相结合的多元主体参与开发投资、相互合作的多元主体投资体系”。

第六章 国外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及其经验借鉴分析。扼要介绍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成功经验;结合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需求,提出“要确立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践行‘城乡等值化’理念,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改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价值观念,培养自立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科研和推广’四位一体农业科技教育体系;以及良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管理和运作机制”等经验借鉴。

第七章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本书认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更与社会整体环境密不可分。从外部环境视角来看,政府应加大教育培训投资力度,构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科技教育体系;统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就业转移,实现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使用制度。从内部环境视角来看,要塑造农村先进性别文化,构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独立人格;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主动参与;传播女性健康新理念,推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维护身体健康;引导参加农村社区公共事务,提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民主政治素质

(三)研究方法

本书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

(1)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社科研究常用的方法。实证分析是与事实相关的研究,事先不作任何价值判断,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规范分析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研究活动“应该是什么”,着重回答“怎么办”。在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主体分析中,研究采用的是实证分析法;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虽属于规范研究,但却是在融合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提出了研究的价值判断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目标取向。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以及依据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则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用“数量”加以描述,问卷调查法是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中,作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各类统计年鉴、公报和政府数据,并在沿海发达地区的SH、HZ、NB三市发放了18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8份),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具体分析。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为对比分析法,是通过对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目的,并作出正确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进行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投入研究时,本书将农村女性与农村男性进行性别差异对比分析,将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进行城乡(地域)对比分析,进而概括出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状、存量特征以及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情况。

(四)成果价值

学术价值:(1)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将农村妇女作为特定生产要素,系统分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新农村建设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

(2)以田野调查数据和资料为依据,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素质理想模型”,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本框架。(www.daowen.com)

(3)以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实际为基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共享城市文明与公共资源的发展思路,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特征和投资主体进行分析,提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水平影响其行为决策”和“构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多元主体投资体系”。

应用价值: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探讨,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在实证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基于国际视野和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实,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外部环境视角,提出了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具有一定决策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此外,由于作者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的制约,以及调查范围的局限性,研究还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成果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亦尚未完全如人所愿。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实证和个案研究尚需更深入地调研和充实;相关定量分析可进一步细化和加强。这对作者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注释】

[1]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3]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4]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吴珠华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5]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吴珠华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6]李芳:《国内外关于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11期,第56页。

[7]Caputo,R.K.Discrimination and Human Capital:A Challenge to Economic Theory & Social Justice.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2009,29(2):5-124.

[8]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吴珠华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9]Benjamin,D.,L.Brandt & J.Z.Fan.Ceaseless Toil?Health and Labor Supply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http://www.economics.toronto.ca/ecipa/archive/UT-ECIPA-BENJAMIN-03-01.pdf.2003-06-13.

[10]李澜:《潜藏的力量——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1]郑晔、王昕:《论农村妇女对传统性别分工的挑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60—167页。

[12]高小贤:《贫困地区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分析——简论国家、市场、文化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第208—211页。

[13]苏群、刘华:《农村妇女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第35—40页。

[14]厉以宁:《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158页。

[15]《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zj.stats.gov.cn/art/2/7/art_541_49051.html.2012-02-23。

[16]《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hzstats.gov.cn/web/ShowNews.aspx?id=hJG3ZeP7co8.2012-02-23。

[17]《201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bstats.gov.cnread20120201/27016.aspx.2012-02-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