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研究:马尔库塞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研究:马尔库塞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批判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尔库塞对异化劳动思想的吸收升华,是为批判理论所用,指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向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抨击。在马尔库塞的表述中,异化是沿用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定义,指社会对个体衍生出的限制、压抑其自身类本质的现象。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中,将异化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起点,并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衍生了艺术异在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现实中,马尔库塞认为现存社会对个体的存在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研究:马尔库塞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批判

1.文化的肯定性

马尔库塞关于文化肯定性质的观点,来自霍克海默及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影响,并且受益于笛卡尔的灵魂理论和拉美特利的幸福论。与霍克海默不同,马尔库塞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评,立足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否定与肯定的辩证关系,从资产阶级在维护现实的立场上为个体提供虚假的幸福,而霍克海默则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他称为“文化工业”)具有虚假的同一性,这种虚假的同一性使文化显示出统一的风格,娱乐产品取消了个体的个性,使个体遵从社会等级秩序。

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在这个阶段,把作为独立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个优于文明的东西,与文明分隔开来。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只有在这种文化中,文化的活动和对象才获得那种使它们超出日常范围的价值。接受它们,便会带来欢快和幸福的行动。精神世界从社会中被提取出来,使文化成为一个虚假的集合名词,并赋予它一种虚假的普遍性。把文化作为与社会功利和手段的世界相对立的、具有真正价值和自足的王国,使得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嗤之以鼻。

文化与文明的区分,马尔库塞沿袭了斯宾格勒的观点,把文化和文明看作不是具有同时性的东西,而是必然的有机延续。文明是每一文化之不可避免的命运和目的。文化与文明的区分是对有目的性和无目的性、必然和美的现代转译,被内化置入资产阶级的文化价值中,统一和自由的王国在文化中建立起来。

肯定文化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在这种秩序中,物质生活的再生产使得人们没有空间和时间发展那些古人称为美的生存领域。在其纯粹人性的观念中,表现出一种为个体普遍解放而斗争的历史性要求。资产阶级文化具有肯定性质,使艺术屈从于美并为现存秩序辩解。它们隐藏着对个体的身心残害。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使人能够超越所有社会的孤独和距离。好的文学作品用崇高和优美的语词,战胜现实中的孤寂。艺术和艺术人物的纯洁人性所表现出的统一体是非实在的东西,他们是出现在社会现实中的东西的倒影。但是在艺术非实在性的深处,理想之批判和革命力量,充满生气地保存着人在低劣现实中最热切的渴望。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步和批判的特性被倒退和辩护的特性所压制。

肯定的文化从根本上是理想主义的。对孤立的个体需求来说,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对肉体的痛苦来说,它反映着灵魂的美;对外在的束缚来说,它反映着内在的自由;对赤裸裸的唯我论来说,它反映着美德王国的义务。在新社会蓬勃兴起的时代,由于这些观念指示出超越生存既存的组织的方向,它们是革命的,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固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在自足的王国中,生存的各种对立关系似乎安定平息了,文化肯定着、隐匿着社会生活的新条件,大众服从于肯定的文化所肯定的社会秩序。但是即便是非肯定性的文化也存在着足够的冲突,何况在肯定性的文化下存在着压抑和不满足。肯定性的文化存在着某种潜能,包含着能动的、进步的力量。

艺术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的文化内含否定的力量。肯定的文化基本上囊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整体,在马尔库塞论述艺术的解放功能时,他提出,艺术作为现存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肯定的,即依附于这种文化;艺术作为现存现实的异在,它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艺术的历史可以理解为这种对立的和谐化。文化的肯定性在社会控制的层面,在发达工业社会,被马尔库塞发展论述为一种单向度的社会中的单向度思想。

2.异化与异在

马尔库塞对异化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1932年,《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一次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一部分首次发表。马尔库塞随后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新材料》,他将手稿解释为“为经济学打下哲学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理论革命”[1]。后来在《理性与革命》一书中,马尔库塞重点讨论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问题。马尔库塞对异化劳动思想的吸收升华,是为批判理论所用,指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向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抨击。

何为异化?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劳动形式形成了人类的完全异化。劳动是人类的根本活动,是人的自由的意识活动,它既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手段,又是发展其普遍性质的手段。劳动社会的分配是依据资本主义商业生产规律的作用,而将个体的能力和整体的利益排除在外。这个规律下,商品成了决定人类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从服务生活变成了统治生活。人类的意识成为物质生产关系的牺牲品。首先在工人和其劳动产品的关系中,工人通过工资合同为他从属的资本家劳动,生产劳动产品。而资本家拥有的劳动产品越多支配力量就越大,工人自己占有其他产品的手段就越少。劳动因此成为他们自己创造的力量的牺牲品。其次在工人与其自己活动的关系中。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而现存经济条件下,劳动的这种实现是作为劳动的对立面,即对劳动者的否定而出现。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分析是相当重要的,深深地触及了实际人类内容的经济关系的结构。真正形式的劳动,是人类真正自我实现的手段,自然力的有意识的运用,将满足人的需要和享受。异化劳动,损耗了人类的才能并取消了人的享受,这种强迫的强制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中,否定性的否定将随着异化劳动的废除而产生。废除异化劳动的方法便在于废除私有制,重建新的普遍秩序。

在马尔库塞的表述中,异化是沿用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定义,指社会对个体衍生出的限制、压抑其自身类本质的现象。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中,将异化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起点,并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衍生了艺术异在的观点。马尔库塞提出,同马克思主义用以表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其自身和与其工作之间的关系的概念相对照,艺术异化是对异化的存在的有意识的超越,是更高层次的或间接的异化。异化不等于异在,但在马尔库塞的诸多表述中,有时将异化与异在两词区别,有时也是同用一词。这有力地说明了艺术的异在性理论是取源于马克思,是从异化理论发展而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现实中,马尔库塞认为现存社会对个体的存在压抑和异化,归纳主要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压抑本能需要;二是,普遍平等的虚幻;三是,虚假的幸福和满足;四是,建构虚假的需要。艺术的异在性,是第二个层次的,更高级的异化。马尔库塞提出,尽管艺术可用作(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阶层符号,用作纯粹的消遣,用作高雅的东西,艺术的肯定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种肯定的力量。艺术仍然与艺术本源的现存现实是疏离的,这是第二层次的异化,艺术家借助于这个异化,使自己从异化社会中摆脱出来,并创造出只有艺术才能在其中具有和传达其真理的非现实的、幻象的天地。通过艺术的异在,由此摆脱了异化。艺术是大拒绝,对现存事物的抗议。

3.技术理性:控制的新形式(www.daowen.com)

马尔库塞在40年代的《理性与革命》中,将无产阶级提到了社会变革执行者和承载者的地位。他认为无产阶级与理性所断言的现实是矛盾的,如同黑格尔所揭示的那样,劳动决定了人类的本质以及它所呈现的社会形式。无产阶级的存在不仅使黑格尔的理性社会失去意义,也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失去意义。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且是社会劳动的实际执行者或劳动的主体。不过在随后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变迁中,无产阶级变革力量被弱化了。变化的发生源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在马尔库塞看来,在单向度的社会中,技术改变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结构和功能,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再成为历史变革的动因。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既存社会的控制,在技术理性的帮助下,更加深入。

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政治的合理性。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对于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

发达工业社会的不自由日益凸显。个性在社会必需的令人厌烦的机械化劳动过程中受到压制。私人空间被侵占和控制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个人同他的社会,进而同整个社会达到直接的一致化,并且无处不在。社会催生出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凡是其内容超越了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的观念、愿望和目标,不是受到排斥就是沦入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单向度的思想由政策的制定者及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系统推进,用自我生效的假设不断重复,变成定义和命令。技术压制离心力,遏制社会变革的力量。批判的停顿,历史的替代性选择被抹去,整个社会变成“没有反对派”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

马尔库塞认为,思想、言论和信仰的自由,本质上是一些批判性的观念。马尔库塞认为最有希望提出异议的是青年学生、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无业游民、其他种族的受迫害者、失业者等等。他们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他们对结束无法容忍的生活条件和体制有着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反对是革命性的。马尔库塞将变革社会的希望保留在这些群体身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压抑的观点,并不新见于马尔库塞这里。但是“单向度思想”“单向度社会”为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践,提供了十分响亮的口号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不过安德鲁·芬博格认为马尔库塞的技术美学给他自己的思想带来致命的模糊性。不过他认为将马尔库塞著作理论上不完善的地方,归结于是拒绝放弃现象学和拒绝现象学的方法的观点,并非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4.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二重性

马尔库塞曾自己坦言,既是乐观主义者,也是悲观主义者。一方面坚信人类历史上像今天这样存在着如此多的创造一个自由社会的必要资源,一方面又相信现存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已经被总体组织和动员起来反对这种可能性。正如他在《单向度的人》一书的结尾说到,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做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的,它要仍然忠诚于那些不抱希望,已经并还在献身于大拒绝的人们。马尔库塞还引用了本雅明的一句话:“只有因为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2]乐观的悲观主义,是笔者所认为的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立场。

马尔库塞的艺术革命理论,也并未得到法兰克福研究所同人广泛认同。阿多诺对马尔库塞的反对态度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马尔库塞将关于不愉快的现实的艺术与关于理想的艺术相对立,这种辩证的对立主题太过浅薄,无法接近明确的艺术效果,并强调马尔库塞这是一种“惊人的天真”。马尔库塞把当代大众艺术的某些感觉主义的方面作为积极的方面加以接受,这也是阿多诺无法理解和赞同的。阿多诺认为马尔库塞的理论受到了唯心主义的误导而走入歧途。

马尔库塞自身也在乐观和悲观之间游移摆动。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变革和艺术革命的激进追求,在他的不同理论时期存在着起伏。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尔库塞的理论在总体上走出了一个循环。但从历时性分析来看,马尔库塞的理论,如果可以以线性理论加以描述的话,是一种波浪式的起伏发展。虽然在对于革命的激进追求的程度上看,马尔库塞有高昂和平和的时期可以区分开来,但马尔库塞的理论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迁,是不断地向前深入发展和推进的,因此要将马尔库塞一生的理论构想称作一种循环,笔者觉得有待商榷。

法兰克福学派在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负盛名。学派内部理论观点的差异被后人学者探讨颇多。霍克海默作为研究所所长,一直坚定不移地捍卫着“法兰克福学派”这个集体名称。在《审美之维》一书的最后,马尔库塞还援引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观点:“所有的物化皆为一种忘却。”不妨以一种抒情人生观的角度来看,马尔库塞在其晚年,对于法兰克福学派似乎萌发了一种可以称为精神回归的怀念。

注释

[1] 罗尔夫·魏格豪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孟登迎、赵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

[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