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生于1898年,卒于1979年。他一生历经世界大战的变迁动荡,又亲历60年代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著述颇丰,留给后人丰富的理论成果。马尔库塞1898年生于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17年曾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因对该党叛变革命、实施暴力的行径不满,而于1919年退出。早年在哲学、历史方面,受过典型的德国文化熏陶。曾在柏林和弗莱堡两地学习哲学,受业于当代著名泰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研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海德格尔指导下,1922年以《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学位论文获博士学位。此后,从事了六年的书籍出版、发行工作。1929年,马尔库塞重返弗莱堡大学,协助海德格尔工作,进行哲学研究。三年后又因与海德格尔在政治观点上发生分歧而离开。此时结识了正网罗人才的新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马克斯·霍克海默。由于对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生兴趣,马尔库塞正式于1933年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从事研究。纳粹掌权时,马尔库塞亡命瑞士日内瓦,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预先设在该地的办事处供职。次年移居美国,并于1940年起在美国定居。从1934年到1940年,马尔库塞在法兰克福迁往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主持工作。“二战”期间,曾在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任职,战后任东欧组组长。战后,马尔库塞未返回德国,留在美国。1951年重回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先后在哈佛大学、勃兰第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执教。在美国期间,马尔库塞积极参与现实,特别对六七十年代的学生运动投入了许多热情,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和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主要发言人。1979年7月29日,他在应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之邀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1]。
马尔库塞笔耕不辍,从求学时期,到在美国执教时期,一直从未间断。1922年,他作为博士提交了第一篇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2]。之后陆续出版有[3]:
《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1928;
《辩证法的课题》,1930;
《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1932;
《历史唯物论的基础》(原文书名为《关于历史唯物论基础的新材料》),1932;
《理性与革命》,1940;
《爱欲与文明》,1955;
《单向度的人》(《美学面向》/《美学方面》/《单维人》)),1964;
《论解放》,1969;
《阻碍革命与反抗》(《反革命与造反》),1971;(www.daowen.com)
《审美之维》(原名《论艺术的永恒性——对一种特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1977。
马尔库塞生前有许多文稿和手稿并未发表,且有部分手稿在马尔库塞后来出版的书中被删减过,当然更未在马尔库塞的有生之年被大家所熟知。法兰克福的马尔库塞档案馆和私人藏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材料,含有许多马尔库塞与霍克海默、阿多诺、海德格尔等人的信件,以及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等等。马尔库塞诞辰100周年时,美国社会学家道格拉斯·凯尔勒与马尔库塞之子,策划合作将马尔库塞生前未发表和公之于众的文章和手稿结集出版:第一卷《科技、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第二卷《关于社会批判理论》,第三卷《新左派和六十年代》,第四卷《艺术与革命》,第五卷《哲学、精神分析学和解放》。最后一卷第六卷《马克思主义、革命和乌托邦》也在2014年问世了,为国内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洞开了马尔库塞研究和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新窗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学界门户渐开,对西方理论的学习热情锐增。一时间,许多西方理论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马尔库塞的著作被引进,一度受到很大关注,据学者回忆,《爱欲与文明》第一版就印了近20万册。随着马尔库塞的著作热销的带动,学界也出现了一批相继引进、介绍、翻译和研究马尔库塞的学者,并主动地将马尔库塞的理论成果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联系。例如,陈学明出版了《20世纪的思想库——马尔库塞的六本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论述了马尔库塞写作《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性与革命》、《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反革命与造反》六书的历史背景,并对著作内容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阅读马尔库塞的著作做了一个很好的导读。台北东大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马库色:马库色及其批判理论》(史文鸿,1991),此外还有《马尔库塞美学批判的批判》(邢培明),《批判理论的批判:评马尔库塞的哲学与美学》(陈伟,1994),《批判的意义: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理》(傅永军,1997),《社会水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爱是一门艺术:弗洛姆、马尔库塞论爱情》,《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陈学明,1998),《马尔库塞》(陆俊,1999),《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程巍,2001),《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范晓丽,2007),《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郑春生,2008),《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许勇为,2011),《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丁国旗,2011),《马尔库塞否定性思想研究》(徐博,2011),《技术与自由: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研究》(陈俊,2013)。
还有一些学者将马尔库塞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或其他思想家进行对比研究,从科技观角度把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进行比较,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立场角度将马尔库塞与阿多诺、本雅明等人进行比较等。这方面有徐崇温的《法兰克福学派述评》,江天骥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王才勇的《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法兰克福学派述评》,欧力同、张伟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陈振明的《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朱立元主编的《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翁寒松的《从时代的产儿到时代的弃子——法兰克福学派述评》,傅永军的《控制与反抗——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杨小滨的《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王凤才的《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尤战生的《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研究》,赵勇的《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叶晓璐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等等,成果显著。
随着理论发展的不断迈进,当前社会环境和个体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术界仍然召唤着对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关注。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的社会状况,我们的美学状况,马尔库塞说出过许多极有针对性的话。重读马尔库塞,可以激活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在一个缺乏问题意识的时代找到我们时代的问题。”[4]在我们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过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很有必要,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很有意义。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我们探寻社会现实、思考审美问题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注释
[1] 参见马尔库塞译著《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审美之维》中译者列出的主要生平经历,马尔库塞年谱见于学者郑春生所著《拯救与批判: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一书附录。
[2] 部分研究者将此文译为《德国艺术小说》,依据查对的原文标题,译为《德国艺术家小说》或《关于艺术家的德国小说》更为准确。
[3] 著作后标注的年份皆为该书第一版出版时的年份。
[4] 见高建平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一书撰写的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