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优质公平视域下的研究

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优质公平视域下的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一宁波市义务教育阶段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小班化教育改革源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小班化教育本质上是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宁波市的基础教育逐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所以,宁波市完全有能力为小班化教育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优质公平视域下的研究

附录一 宁波义务教育阶段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小班化教育改革源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小班化教育本质上是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我国大陆地区自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以来,北京、天津、南京、大连、杭州、舟山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区域性小班化教育实践。2004年,慈溪市率先在农村小学和部分城镇薄弱学校试点小班化教育,2006年江苏省大丰市在农村中小学起始年级中全部实施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且逐渐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

一、宁波市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小班化教育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喜人,“十一五”期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447.3亿元增加到5125.8亿元,2011年又达6010.48亿元。2011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518元。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独生子女的现状,人民群众对享有优质均衡教育的呼声异常强烈。

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能够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快解决大班额问题,推进小班化教学”。《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探索小班化德育和师生共同成长小组模式”。所以,小班化教育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小班化教育是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我市的基础教育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5%;义务段高一级学历教师的比例由2007年的82.21%提升到2011年的92.41%;近几年的会考、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列。宁波市的基础教育逐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然而,宁波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校、教师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素质教育推进艰难。另外,从2011年全国24个副省级城市及地市级城市教育竞争力排名来看,宁波的基础教育在第17名,这与宁波人引为自豪的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感。因此,宁波的基础教育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突破口。

小班化教育不仅关注学业成绩的提升,更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班化教育促进了师生感情交流,使教师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近年来,一些民办学校广泛引入小班化教育模式,把小班化教育作为高质量、高起点的一种招牌效应,并引起社会的关注,也赢得了相当的市场。所以小班化教育必将成为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三)小班化教育可以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发展开辟新途径

近年来,我市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往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断出现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从2011年起不再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初中升高中比例(99%)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85%)等。2012年,我省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工作。无论是教育现代化还是教育均衡发展,都反映出政府和社会对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决心和愿望。

小班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产物,其实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及国内基础教育较为发达地区对小班化教育的探索实践来看,小班化教育可以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辟新途径。

二、宁波市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能力为小班化教育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

高质量、高标准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高质量、高标准必然带来更高的投入和更高的要求。近五年来,我市的综合实力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874.4亿元增加到6010.5亿元,年均增长1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561.2亿元增加到143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57.4亿元增加到657.6亿元,年均增长均达20.6%。目前,国内外小班化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和初中阶段,在我国都属义务教育阶段。办好义务段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义务教育法所要求的。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明:“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按照“相应安排”的要求,结合往年的算法,宁波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可用财政支出的比例将达25%左右。宁波市对教育投入总体来说比较重视,如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就占了可用财政支出的28.5%,当然,2011年有所下降,仅占21.3%,如果按照25%计,相差约24.4亿元。而且从宁波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将有更大的增长空间。提供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向义务教育倾斜是各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所以,宁波市完全有能力为小班化教育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二)宁波市深厚的教育底蕴和明显改善的办学条件为小班化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宁波市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底蕴深厚,教育事业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为浙江省教育强县,132个镇(乡)街道有130个是教育强镇。现代化达纲学校数从2007年的559所增加到2011年的1023所;初中小学高一级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007年的82.21%增加到2011年的92.4%。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信息网已接入全市所有完小一级学校,全面实现“校校通”。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为小班化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已有的小班化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可为我市区域性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小班化教育在国外已作为一项富有价值的改革措施而被广泛加以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得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认为“在低年级中缩减班级自身规模会在所有学科领域对学生的成绩产生积极的效果”。我国在小班化教育研究方面虽然时间不长,但有可喜的进展,特别在完善师生关系、探讨家校合作、关注学生个体、实践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对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成了一些试点成果报告和典型案例。慈溪市在我市最早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除了政策和实践探索外,期间慈溪市教育局还成功申报并完成浙江省教育研究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农村小学小班化建设的研究”,开启了本土小班化教育的理论研究的先河。目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一批教授、博士已开始全方位介入小班化教育研究和探索。此外,从去年开始,江北区已被列入浙江省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地区,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市开展小班化教育已经拥有较高层次的理论队伍作支撑和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作基础。

三、宁波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www.daowen.com)

(一)首先在薄弱学校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进

十多年来,各地的小班化教育实践表明,在薄弱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推行小班化教育,不仅可行,而且成效明显。如江苏省大丰市和沛县在农村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后,有许多进城择校的学生出现“回流”,打了几年报告要求往城里调的教师也打消了念头。大连西岗区借助小班化教育改造薄弱学校的经验成为教育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案例。同样,慈溪市蓝天小学通过推行小班化教育,很快由原来的一所村小发展成为宁波市现代化学校和慈溪市星级学校。

在薄弱学校试点小班化教育还可采用试点一批、带动一批和储存一批的滚动推进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选择一批试点学校,同时挑选一批后备学校的教师参与试点学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此外,还可以借助教师交流制度,调集一批优秀教师援助薄弱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通过三方参与,不仅可以加速试点学校的实验步伐,而且为下一批试点学校做好师资准备。同时,这些优秀教师不仅帮助薄弱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而且还积累了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为区域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存储师资力量。

作为起步阶段,可以先从薄弱学校小学起始年级开始试点,然后逐步推向一般学校,推向高年级和初中学校。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地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关键所在,杭州下城区的做法值得参考。下城区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石桥地区建立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明珠实验学校,吸纳了3000余名学生。该校的建立,不仅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良好的就学条件,而且减轻了下城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压力。在推进区域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流动人口的就学问题,但流动人口问题不能成为无所作为的理由,否则将会阻碍我市基础教育发展,影响基础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化的进程。以薄弱学校作为起点,同时考虑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和合理合法性,也容易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和欢迎。

(二)政府统筹,专业支撑,学校实施

为顺利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工作,市、县(市)区两级应分别成立小班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基础教育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人事、基教、财务、基建处(科)长和教研室、教科所负责人组成。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在推进小班化教育方面要权责明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充分体现市级主导,县(市)区级主管的基本原则。市级侧重于规划统筹、政策引导、督导评估;县(市)区着重做好政策落实、财政投入、组织推进。同时,试点学校也要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及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校小班化教育试点的规划、协调和具体实施等工作。

作为专业支撑,可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为基础,结合宁波教育学院、教科所和教研室,成立宁波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研究所负责小班化教育理论研究、科研指导、政策与实践咨询,开展校长及骨干教师的培训等工作。在县(市)区一级,以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主,成立小班化教育业务指导中心,以组织辖区内试点学校的教师培训和交流工作。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宁波市小班化教育网,开办宁波市小班化教育通讯等,为各地、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为有序、规范推进小班化教育,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根据规划安排和工作进展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如《宁波市小班化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宁波市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宁波市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宁波市小班化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宁波市小班化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宁波市小班化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宁波市小班化教育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方案》等。

为学习和借鉴南京市和我国香港地区小班化教育成功经验,还可以考虑建立甬(宁波)、宁(南京)、港(香港)小班化教育合作机制,定期交流和商讨小班化教育的政策、理论和实践等。

(三)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小班化教育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小班化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是教师。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问题。所以,应以小班化教育为契机,加强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领雁工程”,农村中小学“百千万”师训工程中单列小班化教育的师训项目。市级以及县(市)区级教师培训可分层次,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训工作。如开办小班化教师岗前培训;选派实验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参与或主办“长三角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开办小班化教育系列讲座;以课题为纽带,开展校本培训;开展市级和县(市)区级小班化教育交流研讨活动等。对于课程教学方面的培训,还应紧密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提升教师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能力,培训重点应侧重于如何充分利用小班后在时间、空间上的有利条件,探寻有效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如革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策略、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学科教师协同合作的策略等。

小班化教育的推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外,还应改革职前教育的教师培养模式。为此可以考虑委托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和宁波教育学院开设小学教育小班化教育方向,为今后全面开展小班化教育储备合格的专业教师。

为更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育,还应建立与小班化教育相匹配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目前,针对小班化教育的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丰富,但缺少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小班化教育的教师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所以应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基础,建立有效的小班化教师评价制度。小班教育和大班教育毕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各类优质课、教坛新秀和名师评比中应单列小班化教育评优项目。对教师来说,评优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如果不能单列,很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健康成长。

(四)为小班化教育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小班化教育以高质量和高标准为导向,所以需要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作支撑。

小班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小班额。有关小班化教育的班级人数问题,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有不同的考虑,但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大体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需要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需要来看,以每组4~6人,每班4~5组为宜,所以小学阶段每班人数大体在16~30人之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多数确定在15~20人之间。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以及各地的实验情况,我们认为每班以24~28人为宜,但实际人数不宜超过30人。同时,考虑到薄弱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后,可能出现“回流”等情况,所以起始年级每班以24~28人为宜。

小班化教育中的人力和财力问题主要有师资配备和公用经费等。由于班级人数的变化,对于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按原先的生师比配置教师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划拨学校经费是不适宜的。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开展小班化教育后,教师的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加大,特别是在实验和学习阶段。所以实验班级的教师配置应按班师比(包括一定数量的行政人员)配置为宜。作为班师比,杭州下城区的一些学校达到1∶2.6 ;慈溪市的实验学校大致在1∶2.2~1∶2.5之间,我们认为1∶2.2是必要的。当然,作为过渡时期,可以返聘一些退休教师,也可借助一些参与实验或交流的其他学校的师资力量作补充。作为公用经费标准,目前国内实验地区多以每班40~45人为基数,再按生均经费计算划拨。但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在目前情况下,各地希望以45人作为基数。当然,为方便计,今后可以直接引入班级公用经费标准划拨相关经费。由于实验阶段需要对教师开展大量的培训和配置大量的实验设施,所以各级财政还应设立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在现阶段政府支持的重心应放在义务教育段的薄弱学校。同时也应鼓励其他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如鼓励这些学校的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和交流,对于参与相关的评比和表彰的教师要一视同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给有关学校以一定的补助和奖励等,以鼓励各类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加速我市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