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本文通过提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探寻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政府部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标准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是指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发展特征是:①靠强大技术支撑和驱动的农业。通过一整套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是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借助于现代工业基础,发展农机和电力工业,以机器设备替代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是农业化学化,借助于现代化工业基础,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农用塑料制品等;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化;是农田水利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②拓展生产领域的农业。主要通过发展多功能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形式,拓展农业的生产领域,实现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③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农业。主要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来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成为现代商品生产者;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通过建设良好资源生态环境来提高资源的转化率等。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农科教三结合,实行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贸工农、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的农业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标准。其基本标准包括:①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基础上,通过建立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经济、人文等综合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带。②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就是在全面整治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和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大大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能力,形成稳产高产的农田和自然环境保障体系。③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就是通过把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生产手段改变为现代化手段,使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普遍实现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起发达农用工业保障体系,使化肥、农药、农膜朝着高效、低毒、低污染方向发展,并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通过建立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覆盖整个农村的农科教网络体系。⑤农业经营产业化。要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为载体,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要通过以企业化经营的专业大户、集体农场、联合体和农工贸一体化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农业支柱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农业生产者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⑥农业服务社会化。主要使农业生产经营形成较为发达的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在各个环节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并由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构成高效农业社会服务网络。⑦农业宏观调控信息化。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起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生产统计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政府通过依据全面可靠的信息反馈,运用财政、价格、信贷等杠杆对农业产销进行有效调控。⑧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用现代化手段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使农村及其社会环境变得整齐、洁净、美化、富裕、丰富多彩和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⑨农民素质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其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并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法律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⑩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就是在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具体食物和消费营养结构目标,通过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使农民的食物和营养结构趋于科学,增强农民体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可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更注重的是综合效益,其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是增强甘肃的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二、构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状况与进程,更好地指导现代农业建设,我们研究制定了一套能够全面系统描述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
1.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现代农业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出发,结合甘肃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实际,尽量做到科学、全面、简便和易行。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在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依据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和内容,提出构建甘肃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综合评定的质量和实用效果。为此,指标体系结构的构建,一方面应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要以系统论、现代统计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建指标体系,以求规范、准确地反映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要求。
(2)简单与易操作原则。指标体系不是指标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其数量的选取要适中,相关测度过程尽可能简化,搜集数据要精准和易获得,定量指标应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3)可比性与导向性原则。指标设置既要符合各地的实际,又要具有一定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要满足横向比较,同时也要满足纵向的、历史的比较。为此,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概念要完整,内涵要明确,并具备唯一性;同时,各个指标计算或计量的范围、口径必须一致。只有满足可比性的指标,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为了使指标能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所选取的内容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性,指标必须与评价的目标一致,指标层次之间要互相适应,并且具有一致性,尤其是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应起到分解或解释的作用。
(4)真实性与可靠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相关行业统计数据为指标数据,以保障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和揭示内容真实性和可信度。
(5)系统性与可行性原则。选取的指标体系应是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描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内涵、特征的总体描述和抽象概括,每一个指标都是观察总体特征的一个视角。同时,选取的指标应具可操作性,保证获取的数据既要反映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又能在实际生活中较易获得,易于评价者理解和接受。
(6)层次性与相关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现代农业中的人力、产业、科技、装备、市场体系、效率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每一方面由一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指标一般越向上越综合,越向下越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评价系统。同时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选取指标的相关性。
2.甘肃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甘肃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0-1的初选,要对全省农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统计的资料,按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采取分析法逐步分析,直至可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和评价,从而初选出评价指标。同时,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现代农业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初选的指标未必是科学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对初选的指标进行完善处理,一般包括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即检验每个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是指该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那些难以取得准确资料的评价指标是不可取的,正确性是指计算内容、计算方法都应该是正确的。整体性测验是测验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完整性。重要性测验的一般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然后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保留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完整性是检验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并依据上述的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思路,在参考现阶段国内众多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分层筛选,确定了整个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设置了由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要素、农业产业化要素、农业科技支撑要素、农业投入要素、农业市场化要素和农业人才资源要素等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内容包括:
(1)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农业基础建设和物质装备水平决定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水平。为了反映现代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建设水平,我们设置了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劳均用电量、农村每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等二级指标;为了反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设置了沼气与太阳灶的普及率、水土流失面积比率、森林覆盖率等二级指标。
(2)农业产业化指标。农业产业化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即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为了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我们设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比重、粮食产量、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重等二级指标。
(3)农业科技支撑指标。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化程度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为了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设置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RD经费占总投入比例、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电脑普及率等二级指标。
(4)农业投入水平指标。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基础建设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提高农民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补贴是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为了反映甘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水平,我们设置了农村教育投资比率、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比率、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二级指标。
(5)农业市场化水平指标。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农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农业商品率是反映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反映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我们设置了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创汇能力等二级指标。(www.daowen.com)
(6)农业人才资源指标。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造就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了反映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我们设置了农业科技人员占劳动力比重、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年度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比重等二级指标。由于现代农业包含了投入机制、产业发展、农业装备、市场体系、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等多个方面,因而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其要素、背景、结构、功能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素、背景、结构及功能都将发生变化,再加上各地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发展潜力和发展道路的不同,从而制定的指标体系也存在差异。所以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表10-1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续表
3.甘肃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方法
(1)指标权数的确定。指标权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对体系内的多项因素进行逐项分析,弄清各因素在体系中的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各因素间相互关联的有序层次,然后由专家对不同层次的各因素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定量地给出每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计算出每一层次所有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2)指标评价方法。首先,要计算各个指标的达标率。即反映各个指标达到标准值的程度。
对于正向指标,其指标的达标率为:
Yi=Xi/Xio*100%
对于逆向指标,其指标的达标率为:
Yi=Xio/Xi*100%
Zi=∑Yi*ωi/∑ωi
其中:Yi代表第i个二级指标的达标率,Xi代表第i个二级指标的实际值,Xio代表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值,Zi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的达标率,ωi代表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其次,要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实行封顶计算,指标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只按标准值计算。
Hi=Xi/Xio*ωi(逆向指标为Xio/Xi*ωi)
其中:Hi代表第i个指标的得分值,Xi、Xi、ωi同上。
第三,要计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是衡量和判断现代农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总体判断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与现代农业发展标准值的差距。
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总即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即:
D=∑Hi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D达到70分可以认为现代农业达到初级发展水平,达到80分可以认为达到中级发展水平,达到90分可以认为达到高级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